FreeKaoYan4 核酸的化学

合集下载

04核酸化学

04核酸化学

赵丹丹
第4章 核酸化学
47
(4)特殊结构
回文结构
镜像重复结构
赵丹丹
发夹结构
十字形序列
第4章 核酸化学
48
2、DNA的三级结构
超螺旋是最常见、研究最多的DNA三级结构。
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 或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 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1953年,James.Watson和Francis.Crick 提出了DNA二级结构模型——双螺旋 结构模型。
主要有三方面的依据:
一是已知核酸化学结构和核苷酸键长 与键角的数据;
二是Chargaff发现的DNA碱基组成规律, 显示碱基间的配对关系;
三是对DNA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获取的精确结果。
含氧的碱基有鸟嘌呤和3 种嘧啶碱,它们在一定条 件下存在酮式结构或烯醇 式结构;含氨基的碱基存 在胺型和亚胺型的结构。
在生理条件下,酮式和胺 型是优势结构,其含量比 烯醇式和亚胺型要多得多。
赵丹丹
第4章 核酸化学
14
4、稀有碱基(Minor bases )
除了上述5种常见碱基以外,核酸中还有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 以甲基化尤为常见:
黑龙江大学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
第4章 核酸化学
生命科学学院 赵丹丹
本章内容
4.1 概述 4.2 核苷酸 4.3 DNA结构 4.4 RNA结构 4.5 核酸的性质 4.6 核酸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赵丹丹
第4章 核酸化学
2
4.1 核酸概述
核酸(nucleic acid)是生物体内一类含有磷酸基团的重 要的生物大分子,其主要作用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

第二章核酸的化学优秀课件

第二章核酸的化学优秀课件

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腺嘌呤核苷 鸟嘌呤核苷
胞嘧啶核苷 尿嘧啶核苷
A
O
H 3C
NH
NO HO
O
H
H
H
H
OH H
G
C
O
HN NH
脱氧胸苷(dT;T)
O
HO
O
H
H
H
H
OH OH
U
假尿苷(φ)
4、核苷酸
核苷的核糖上的羟基与磷酸酯化
A
5′-磷 酸化
OOP O
O-
NH2
N
N
NN
O HH
H
H
H
H OH
H OCH3
2、碱基-嘧啶碱和嘌呤碱
N
1
N

嘧 啶 碱
修饰碱
NH2 N
N
O
H
胞嘧啶C
O NH
N
O
H
尿嘧啶U
O H 3C
NH
N
O
H
胸腺嘧啶T
2)嘌呤碱
6 1N 5 2
3N 4
N7 8
N9 H
嘌呤
NH2
N
N
N
N H
腺嘌呤A
O
HN
N
H2N N
N H
鸟嘌呤G
修饰碱
NH2 N
O NH
O H 3CHOH OH源自核苷酸的表示:AMP
O
H 3C
NH
NO HO
O HH
H
H
OH H
dT
5′-磷酸 化
O
H 3C
NH

FreeKaoYan生化名词解释

FreeKaoYan生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在生命活动中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即代谢反应)的规律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目标,通过对蛋白质、酶和核酸等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等运动规律的研究来阐明生命分子基础,从而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毒学、结构分析及高分子化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目前已发展成生命科学中的带头学科。

第一章糖的化学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单糖是糖类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组成糖类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单糖可根据其分子中含碳原子多少分类,最简单的单糖是三碳糖,在自然界分布广、意义大的五碳糖和六碳糖,也分别称为戊糖和己糖。

▲寡糖寡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

其中二糖是寡糖中存在最为广泛的一类。

▲多糖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都很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有的成胶体溶液,有的根本不溶于水,均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多糖有旋光性,但无变旋现象。

最重要的多糖有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

多糖中有一些是与非糖物质结合的糖称为复合糖,如糖蛋白和糖脂。

▲同聚多糖同聚多糖也称为均一多糖,是由一种单糖缩合而成,如淀粉、糖原、纤维素、戊糖胶、木糖胶、阿拉伯糖胶、几丁质等。

▲杂聚多糖杂聚多糖也称为不均一多糖,是由不同类型的单糖缩合而成,如肝素、透明质酸和许多来源于植物中的多糖如波叶大黄多糖、当归多糖、茶叶多糖等。

▲粘多糖粘多糖也称为糖胺聚糖,是一类含氮的不均一多糖,其化学组成通常为糖醛酸及氨基己糖或其衍生物,有的还含有硫酸。

如透明质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等。

▲结合糖结合糖也称糖复合物或复合糖,是指糖和蛋白质、脂质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

核酸化学知识点总结

核酸化学知识点总结

核酸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核酸的化学结构1. 核酸的基本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又由碱基、糖和磷酸组成。

碱基分为嘌呤和嘧啶两类,嘌呤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嘧啶包括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或尿嘧啶(U)。

糖分为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中RNA中的糖为核糖,DNA中的糖为脱氧核糖。

核苷酸是由碱基和糖组成的核苷,再与磷酸结合形成核苷酸。

2. 核酸的二级结构核酸的二级结构是指单条核酸链上碱基序列所具有的空间结构。

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DNA链通过氢键相互缠绕形成。

RNA分子没有固定的二级结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双链结构。

3. 核酸的三级结构核酸的三级结构是指单条核酸链在立体空间上所呈现的结构。

DNA分子呈现出右旋的螺旋结构,RNA分子则可以形成各种复杂的结构。

4. 核酸的四级结构核酸的四级结构是指多条核酸链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结构。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核酸分子可以形成四级结构,并参与到一些生物学过程中。

二、核酸的功能1. 遗传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分子储存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RNA分子则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参与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

2. 蛋白质合成核酸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

DNA分子在转录过程中产生mRNA,mRNA再通过翻译过程将基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3. 调节基因表达在一些生物学过程中,核酸可以通过转录调控、剪接调控和甲基化调控等方式来参与到基因的表达调节中。

4. 氧化磷酸化核酸分子参与到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释放出磷酸来提供细胞内化学能量,并维持细胞内正常生理活动。

三、核酸的合成1. DNA的合成(DNA合成)DNA的合成是DNA聚合酶在DNA模板的引导下,将合适的脱氧核苷酸三磷酸酶与新合成的核甙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使DNA链不断延长的过程。

DNA合成是细胞分裂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生物化学第四章 核酸化学知识点归纳

生物化学第四章 核酸化学知识点归纳

生物化学第四章核酸化学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大分子;核酸不仅与正常的生命活动如生长繁殖等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生命的异常活动如人体肿瘤发生、辐射损伤等也息息相关。

核酸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领域。

一、核酸的概述二、核酸的化学组成目录三、核酸的分子结构四、核酸及核苷酸的性质五、核酸的分离提取和纯化一、核酸的发展史二、核酸的分类和分布三、核酸的生物学功能概述I一、核酸的发展史●1869 年,瑞士生物学家Miescher首先从外科手术绷带上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白色微酸性的含磷有机物质-称为核质(nuclein)。

Miescher ●1889年,Altmann 制备了不含蛋白的核酸制品,提出核酸(nucleic acid);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型)和粗糙型(Rough简称R型)两种不同类型。

肺炎双球菌的种类S型肺炎双球菌R型肺炎双球菌菌落(肉眼观察)菌落光滑菌落粗糙菌体(显微镜观察)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动物实验)有毒无毒致病情况使人患肺炎,使老鼠患败血症死亡不使人和老鼠患病实验证实:SⅢ型死菌体内有转化因子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活菌,这种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1944年,美国的O.Avery、C. Macleod及M.Mccarty等人在Griffith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体外转化实验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实验: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入小白鼠体内。

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O.Avery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光滑型细胞(有毒)粗糙型细胞(无毒)破碎细胞DNAase降解后的DNA 粗糙型细胞接受光滑型DNA只有粗糙型SS R RR DNA +1952年,Hershey和Chase的T2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2024版生物化学核酸的化学(22考研自用)

2024版生物化学核酸的化学(22考研自用)

11
核酸物理性质探讨
核酸的分子组成
核酸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 组成,其中含氮碱基包括嘌呤和
嘧啶两类。
2024/1/28
核酸的分子结构
核酸分子具有线性结构,由多个核 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 DNA通常为双链结构,而RNA通 常为单链结构。
核酸的物理性质
核酸具有紫外吸收、黏度、沉降系 数、电泳等物理性质,这些性质与 其分子结构和组成密切相关。
RNA转录过程
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 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 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 程。
转录调控机制
包括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等阶段的调 控,以及转录后加工和修饰等过程的调 控。这些调控机制确保了基因表达的准 确性和高效性。
2024/1/28
9
核酸降解途径和产物
R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在RNA双链或RNA与DNA杂交双链中,腺嘌呤(A)与尿嘧啶(U)之间通过两个 氢键形成碱基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间通过三个氢键形成碱基对。这种 互补配对在R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6
02 核酸合成与降解 过程
2024/1/28
7
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质粒DNA纯化
利用硅胶膜吸附法从细菌 培养液中纯化质粒DNA, 用于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
病毒RNA提取
采用磁珠法从病毒样本中 提取RNA,用于病毒检测 和基因序列分析。
18
05 核酸结构测定方 法与技术
2024/1/28
19
X射线晶体衍射法原理及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法原理
利用X射线通过晶体时发生的衍射现象,根据衍射图谱分析晶体的结构。对于核酸,可以通过此方法确定其分子 中原子或基团的空间排列。

核酸的化学-PPT精选

核酸的化学-PPT精选
核酸的化学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D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R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一节 概 述
▪ 核酸(nucleic acid)的分类
分布 功能
DNA(脱氧核糖核酸) 细胞核、线粒体
遗传信息的贮存和携带 者
RNA(核糖核酸) 细胞核、细胞质
参与遗传信息的表 达
▪ 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 核酸的发现
5′PAPCPGPCPTPGPTPA 3′
或5′ ACGCTGTA 3′
DNA与RNA结构对比
碱基 戊糖
DNA A、G、C、T β,D,2 脱氧核糖
RNA A、G、C、U
β,D 核糖
核苷 脱氧腺苷、鸟苷、 腺苷、鸟苷、胞
胞苷、胸苷
苷、尿苷
核苷 dAMP、dGMP、 AMP、GMP、 酸 dCMP、dTMP CMP、UMP
▪ 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局部互补配对形成双链结构(茎环样结构) 具有四环四臂 4个环:
核酸的发现
1868年 瑞士外科医生Friedrich Miesher 从脓细胞的 核中分离出的一类含磷的化合物,呈酸性,命名为核酸 nucleic acid
遗传性的研究
肺炎球菌:S型-致病 灭活 不致病 R型-不致病
噬菌体:32P—标记核酸 35S—标记蛋白质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核酸的化学组成
四、核苷酸
• 戊糖C5’羟基与磷酸缩合形成酯键 • (d)NMP、(d)NDP、(d)NTP • 环化核苷酸 如:cAMP、cGMP
NH2
N
N
O O- P
O-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核酸4学习教程

核酸4学习教程
H
OH OH
OH H
-D-核糖
-D-2-脱氧核糖
第7页/共34页
(三)磷酸 DNA 和 RNA 中都含有磷酸,它们以
磷酸二酯键的形式与戊糖的 5-位羟基和 3-位羟基结合。
第8页/共34页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 核苷酸
核酸的初级水解产物是核苷酸,因此,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故 核酸又称为多核苷酸,而核苷酸对应的 称为单核苷酸,它是由核苷与一分子磷 酸形成的。
第24页/共34页
• 其中,RNA 是以核糖的3', 5' 位羟基与磷 酸形成二酯键,DNA 是以 2'-脱氧核糖的 3', 5' 位羟基与磷酸形成二酯键。 RNA 和 DNA 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A、G、 C、U、T 分别表示碱基,竖线代表戊糖, 3', 5' 分别代表戊糖中的3' 位和 5'位羟基, P 代表磷酸二酯键,当 P 其位于戊糖的 左侧时,表示与戊糖的 5' 位羟基相连, 位于右侧时,表示与戊糖的 3' 位羟基相 连。 在一条核苷酸链中,如果 3' 位羟 基是游离的,则称为 3'末端,如果 5' 位 羟基是游离的,则称为 5' 末端
N
OH
N
N
N
NH2 HOCH2 O N
H
OH
N
N
NH2
OH OH
OH H
鸟嘌呤核苷(鸟苷)
鸟嘌呤脱氧核苷(脱氧鸟苷)
第12页/共34页
NH2
N
O HOCH2
NO
NH2 N
HOCH2 O N O
H
OH OH
胞嘧啶核苷(胞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2第四章 核酸的化学第一节 核酸的概念和化学组成一、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一)核酸是遗传和变异的 物质基础 (二)核酸与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三)核酸与医药二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单核苷酸1. 表4-1 DNA 和RNA 的基本化学组成(purine bases) 鸟嘌呤(guanine) 鸟嘌呤 嘧啶碱 (pyrimidine bases)胞嘧啶(cytosine) 胞嘧啶 胸腺嘧啶(thymine) 尿嘧啶 戊糖 D-2-脱氧核糖D-核糖 2. 核酸中的碱基分为两类:嘧啶碱和嘌呤碱3. 核酸中常见的嘧啶碱有三类: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小麦胚DNA 含有5-甲基胸腺嘧啶*某些噬菌体中含有5-羟甲基胞嘧啶和5-羟甲基尿嘧啶等。

4. 核酸中常见的嘌呤碱有两类:腺嘌呤、鸟嘌呤5. 稀有碱基:核酸中有一些含量很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1-甲基腺嘌呤、1-甲基鸟嘌呤、1-甲基次黄嘌呤、次黄嘌呤、二氢脲嘧啶6. 核糖和脱氧核糖:RNA 中含有β-D-核糖,DNA 中含有β-D-2脱氧核糖,某些RNA 中含有β -D-2-O 甲基核糖,7. 核苷:1) 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的糖苷称为核苷2)戊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是戊糖的第一位碳原子(C1)与嘧啶碱的第一位氮原子(N1)或嘌呤碱的第九位氮原子(N9)相连,戊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键是N-C 键,一般称为N-糖苷键3)核酸分子中的糖苷键为β -糖苷键 4)糖苷中的碱基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

5)根据核苷中所含有的戊糖不同,将核苷分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两类8. RNA 中主要的核糖核苷:腺嘌呤核苷adenosine, A 、鸟嘌呤核苷guanosine, G 、胞嘧啶核苷cytidine, C 、尿嘧啶核苷uridine, U9. DNA 中主要的脱氧核糖核苷:腺嘌呤脱氧核苷deoxyadenosine, dA 、鸟嘌呤脱氧核苷deogyguanosine, dG 、胞嘧啶脱氧核苷deoxycytidine, dC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deoxythymidine, dT 10. tRNA 中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核糖与嘧啶环的C5相连(C-C 键) 11. 核苷酸:1) 核苷中戊糖的羟基发生磷酸酯化,就形成核苷酸,即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

2) 核苷酸是构成核酸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

3) 根据核苷酸中的戊糖不同,核苷酸可以分成两大类: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4) 核糖中三个游离的羟基(2’,3’和5’),因此核糖核苷酸有2’-核苷酸,3’-核苷酸和5’-核苷酸三种。

5) 而脱氧核糖中只有3’和5’两个游离的羟基可以发生酯化,因此只有3’-核苷酸和5’-核苷酸两种。

6) 自然界存在的游离核苷酸为5’-核苷酸。

单核苷酸核苷戊糖磷酸核酸 碱基嘌呤嘧啶核糖 脱氧核糖12. RNA 和DNA 的基本结构单位 RNA 的基本结构单位 DNA 的基本结构单位 腺嘌呤核苷酸(AMP)(adenosine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deoxyadenosine (guanosine (deoxyguanosine (cytidine monophosphate) (deoxycytidine (uridine monophosphate) (deoxyuridine monophosphate)13. 环化核苷酸:环腺苷酸(环磷酰苷、环腺-磷、cAMP )和环鸟苷酸(环鸟酰苷、环鸟-磷、cGMP )cAMP 和cGMP分别具有放大和缩小激素信号的作用,因此称为激素的第二信使。

14. 辅酶类核苷酸,辅酶I (Co I ,NAD )和辅酶II (Co II ,NADP ) 1)辅酶I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2)辅酶II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3)辅酶I 与辅酶II 都是脱氢酶的辅酶,尼克酰胺部分能够可逆的加氢与脱氢,在生物氧化中起递氢作用。

4) 都是二核苷酸,即由两个单核苷酸组成,一个单核苷酸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另一个核苷酸的碱基是尼克酰胺(维生素PP ,烟酰胺)15.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是类似二核苷酸的化合物,分子中一半为腺嘌呤核苷酸,另一半是磷酸核黄素(黄素单核苷酸、FMN ),结构与核苷酸类似。

FAD 和FMN 的功能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原子的作用 16. 辅酶A 是核苷酸的衍生物,结构中含有腺嘌呤核苷酸辅酶A 分子中泛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氨基乙硫醇中的巯基是辅酶A 参与酶促反应的一个重要基团,因此辅酶A 常用CoA-SH 表示。

辅酶A 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尤其是脂肪代谢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17. 一、DNA 的分子结构(一)DNA 的一级结构1) 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核酸的各个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的性质以及组成中单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碱基排列顺序)。

2) DNA 是由数量及其庞大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直线形或环形分子。

3) B 为线条式缩写,竖线表示核糖的碳链,A 、C 、T 、G 表示不同的碱基,P 和斜线表示3’,5’磷酸二酯键。

C 为文字式缩写,P 表示磷酸基团,当P 写在碱基符号左边时,表示P 在C5’上,而P 写在碱基符号右边时,则表示P 与C3’相连。

有时多核苷酸中的磷酸二酯键P 被省略。

各种简化式的读向都是从左到右,表示碱基序列是从5’到3’18. 真核细胞染色质DNA 的一级结构特点:1)重复顺序:真核细胞染色质DNA中具有许多重复排列的核苷酸序列,称为重复顺序。

○1高度重复顺序:重复的序列短,重复次数高。

○2中度重复顺序:组蛋白基因、rRNA基因和tRNA基因大多数为中度重复顺序。

○3单一顺序:真核细胞中,除了组蛋白之外,都是由DNA中单一序列决定的。

2)间隔顺序与插入顺序:真核细胞DNA分子中,有一些片段不编码任何蛋白质或RNA。

它们可以存在于基因与基因之间(间隔顺序),也可以存在于基因之内。

3)回文结构:在DNA两条链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同,这种结构称为回文结构。

19.原核生物DNA的一级结构特点:1)基因重叠:同一DNA序列中包括不同的基因区。

2)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转录在同一个mRNA分子上:功能上有关的顺反子通常串联在一个mRNA分子上。

3)基因是连续的:原核生物DNA所含有的结构基因是连续的,一般不含有插入或间隔序列。

20.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多核苷酸链(右手螺旋)构成。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取决于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的走向。

(2)磷酸基和脱氧核糖在外侧,彼此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形成DNA的骨架,碱基在糖环的内侧,糖环平面与碱基平面互相垂直。

(3)DNA双螺旋的直径为2nm。

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o。

每一圈双螺旋有10对核苷酸,每圈高度3.4nm。

(4)沿螺旋轴方向观察,碱基不是充满双螺旋的全部空间,链之间的螺旋形成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

(5)DNA两条链之间由碱基之间的氢键相连,而且碱基间形成氢键有一定规律: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形成三个氢键。

这种碱基之间的互相配对称为碱基配对。

21.主要有三种作用力使DNA双螺旋结构稳定:(1)一种作用力是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

(2)碱基堆积力是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作用力(3)第三种使DNA分子稳定的力是磷酸基的负电荷与介质中阳离子的正电荷之间形成的离子键。

24.DNA的三级结构:在DNA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双螺旋扭曲或再次螺旋就构成了DNA的三级结构。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一种形式。

25.RNA的分子结构:1)RNA的类型:核蛋白体RNA (ribosomal RNA, rRNA)、转运RNA (transfer RNA, tRNA)、信号RNA (messenger RNA, mRNA)2)RNA的结构特征:○1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MP、GMP、CMP和UMP○2RNA中NMP彼此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多核苷酸链○3RNA主要是单链结构,但局部区域可卷曲形成双链螺旋结构。

○4RNA容易被碱水解。

3)tRNA的结构○1一级结构:由70~9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较多稀有碱基,3’末端为CCA-OH。

○2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式。

*氨基酸臂在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连接相应氨基酸。

*二氢尿嘧啶环含有二氢尿嘧啶稀有碱基。

*反密码环的中间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

*额外环是tRNA分类的指标。

*TψC环中含有Tψ C 碱基序列○3三级结构:呈倒L型氨基酸臂与TψC环形成一个连续的双螺旋区,构成字母L的一横,二氢尿嘧啶环与反密码环构成L的一竖。

26.rRNA是细胞内主要的一类RNA,占细胞全部RNA的80%左右;是一类代谢稳定、分子量最大的RNA;存在于核蛋白体内,核蛋白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27.tRNA是细胞内最小的一类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携带氨基酸的作用。

由70~9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较多稀有碱基;3’末端为CCA-OH。

28.mRNA在细胞中含量很少;mRNA活跃,更新迅速,半衰期较短;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5’端有帽子结构29.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MP、GMP、CMP和UMP30.核酸的理化性质1)核酸的分子大小:噬菌体T2的DNA分子量约为1X108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分子量约为2X109;果蝇染色体DNA分子量约为8X1010;RNA分子比DNA分子小得多,约为(2.3~110)X104 2)核酸的酸碱性质:○1溶液pH高于4 时,核酸全部解离成多阴离子状态,可以与金属离子(Na+、K+ 、Mg2+和Mn2+等)成盐,也可以与碱性蛋白质(如组蛋白)结合。

○2碱基之间的氢键性质与其解离状态有关,DNA 在pH4~11之间最为稳定。

3)核酸的紫外吸收:由于核酸的组成成份嘌呤和嘧啶碱有强烈的紫外吸收特性,所以核酸在260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

4)核酸的变性:○1有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

○2多种因素可以引起核酸的变性,如加热、过高或过低的pH、有机溶剂、酰胺和尿素等。

○3加热引起的DNA变性称为热变性。

○4将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C几分钟,双螺旋结构被破坏,氢键断裂,两条链彼此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这一变化称为螺旋向线团转变。

○5DNA变性后紫外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31.DNA的熔点:○1通常把e(p)值达到最高值一半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溶解温度,用Tm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