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6T09:38:31.6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期作者:朱明慧[导读]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朱明慧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

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5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上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肿瘤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率为100.00%,其CD117、CD34、S-100、desmin以及SM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73%、90.91%、43.64%、45.45%以及43.64%;上述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复发率为14.55%,转移率为5.45%。

结论: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措施,该疾病的免疫组化表型特殊,可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确诊。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平滑肿瘤或者神经源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肝细胞当中。

中老年人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疾病通常发生于胃部、小肠部位以及大肠部位,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极不利于预后和生存质量的改善[1]。

本文主要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和临床病理,以供今后临床疾病诊治作为参考,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方法1.1资料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抽选55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其入院时间均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

上述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例数占29例,女性患者例数占26例;年龄范围:年龄下限值为24岁,年龄上限值为75岁,年龄平均值(56.39±1.82)岁;依据原发肿瘤部位,胃贲门患者占35例,小肠患者占13例,大肠患者患者6例,肠系膜患者占1例。

以上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且机体凝血功能、重要脏器功能正常。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症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表现为腹部胀痛、肠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对92例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发现,良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恶性肿阳性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21例、20例。

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34患者79例(85.87%),CD阳性患者83例(90.22%)。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117床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并且依靠手术前的确诊率较低,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CD34、CD117作为诊断指标,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予以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临床病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一般发生在患者胃部和小肠,高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55岁至65岁多发,无明显性别差异。

该疾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并且临床表征并无特异性,因而诊断发现较为困难。

基于此,本次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48例、44例,年龄在45岁到83岁,平均年龄(62.14±4.82)岁。

92例患者当中,肿瘤发生于胃部、结肠、食管、小肠的例数各为66例、8例、2例、16例。

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存在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贫血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临床资料完整;(2)精神意识均正常,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其他重大疾病,无手术禁忌症;(3)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字确认;(4)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鲍永仪;关乃富;蔡雷铭【期刊名称】《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23)004【摘要】目的:收集胃肠道间质瘤(GIST)48例,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观察48例GIST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原始造血细胞(CD34)、内皮细胞(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总肌动蛋白(Ac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抗原(PCNA)10种单克隆抗体,对每例肿瘤组织进行DAKO(EnVision TMSystems)方法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作术后随访.结果: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方式多样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在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中阳性率分别为75.0%,66.6%、70.5%和100%.PCNA阳性率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及肿瘤出血坏死有显著相关性.随访13例现均存活,仅1例复发.结论:GIST为动态未定的肿瘤,应视为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肿瘤.CD34是诊断GIST的主要标志物,PCNA阳性率可作为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总页数】3页(P384-386)【作者】鲍永仪;关乃富;蔡雷铭【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J], 吴云川;王东2.位于空肠和回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J], 陈涛; 徐超; 邹龙3.微小胃肠道间质瘤及其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J], 刘振江; 张丽; 邴磊4.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J], 张庆海5.17例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 [J], 袁建伟;宣兰兰;张亚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间质瘤41例的治疗分析

胃肠间质瘤41例的治疗分析
维普资讯
西医学 2 0 0 8年 1 0月第 3 O卷第 1 0 发症状性癫痫 。本组 有 4例表 现为 强直性 痉挛 , 过来 又加 反
1 05 6
忽略低血糖性脑 病 的诊 断 。对有 昏迷 的老年 患者 , 高 昏迷 加深而误诊 为急性脑卒 中。 使 有单侧病理 征阳性 7例 , 双侧病理 征 5例 , 产生脑神经 局灶体
征 的机制 可能是 : 1 低血糖引起反射性交感 神经兴奋致脑血 ()
惕低血糖性脑病 的发生 。要 快速 检测 血糖 , 以便 及 时确诊 救
治, 以防加重脑损伤 , I 弓起不可逆性损害 。 参 考 文 献
管痉 挛 ;2 脑动脉硬化 引起 动脉狭 窄 ;3 低血糖引起 神经 的 () () 选择 性易损 。表现为 局灶神 经症 状时 , 极易误 诊为 急性 脑
有 浸润性 生长 的肠 间质瘤 有必要行 淋 巴结 清扫 口 , ] 本组 空 回
[ ] 王维治. 1 神经病学[ ]北京 : 民 M。 人 卫生出 版社 , 1:42 1 7 . 2 71 7 — 4 1 1 4 [ ] 张蕙芬。 2 现代糖尿病学E]北京: J.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 5 29 2 4 8 —8. O 2
卒中。发作当时测血糖 < . m o L 2 8 m l 及发病 3d 复查脑 c / 后 T
分析如下 。
3 讨

1 资料 与 方法
胃肠 间质瘤是 消化道 最常见 的 间叶组织 源性 肿瘤 , 具有
1 1 临床 资料 .
本组男 2 4例 , 1 , 女 7例 年龄 3 6 1~ 7岁 , 平均
自身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征 , 胃肠道 除平滑肌 肿瘤 、 是 神
经纤维瘤 以外富于表达 C l7的梭形 、 D1 上皮样 和多形 性 细胞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廖晓耘;虞有智;谢大鹤;回允中【期刊名称】《诊断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0(7)1【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

方法4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4例新鲜标本同时进行电镜检查。

结果 72 .5 %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和小肠。

肿瘤可分为四个亚型 :平滑肌细胞分化型 45 % ;神经源性分化型 12 .5 % ;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7.5 % ;未分化型 2 5 %。

肌肉共同蛋白HHF 35在 18例平滑肌细胞型肿瘤中 ,17例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 ,为平滑肌细胞分化最敏感的标记物。

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 (10 0 % )。

电镜检查可见各型分化的特点。

结论尽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下形态相似 ,但其免疫表现型却呈异源性。

【总页数】4页(P12-14)【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CISTS【作者】廖晓耘;虞有智;谢大鹤;回允中【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02【相关文献】1.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216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J], 沈旺;王新允;郑海燕;武力;袁海洪2.胃肠道和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J], 邱建龙;黄种心;吴春林;吴瑞兰3.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J], 黄海花;吴秀浅;郑志超;张薇4.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J], 潘丹玲5.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J], 袁媛;李健;周炳喜;程黎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陈图锋;卫洪波;崔冀【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05(5)4【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在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42例.其中良性及交界性GIST获得随访26例(26/28),平均随访30个月,为无瘤生存.恶性GIST获得随访15例,平均随访21个月.其中7例为无瘤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第10及21个月发生肝多发性转移,1例术后20个月发生全身骨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第6、9及11个月死于多发性远处转移.结论 GIST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往往在术前亦难以作出定性诊断,但B超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比较可靠.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良性及交界性GIST以局部切除为主,恶生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术.【总页数】4页(P258-260,262)【作者】陈图锋;卫洪波;崔冀【作者单位】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510630;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510630;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51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相关文献】1.3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J], 周录平2.胃肠道间质瘤23例临床诊治分析 [J], 薛军3.7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J], 秦国喜4.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J], 邱凯;张文敏;于海洋;赵炳朕;李庆一;崔建伟5.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J], 宋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体会—附45例病人报告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体会—附45例病人报告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体会—附45例病人报告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对策进行探讨。

方法针对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别给于相应的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

结果 45例患者中,有30例为恶性的胃肠道肿瘤,占总人数的66.7%。

3例为良性的肿瘤,占6.7%。

12例为交界性的肿瘤,占26.6%。

免疫组化。

结果CD117阳性率95%,CD34阳性率71%,c-kit阳性率22%。

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治疗,其中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0例在术后的6至40个月内复发,其复发的位置在于腹腔或者肝转移。

良性以及交界性肿瘤的患者,均无1例复发;后期术后10例患者给予格列卫治疗靶向治疗,亦均无一例复发。

另外,采用内镜、超声、CT以及钡餐检查,能清楚发现肿瘤的位置。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其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手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肿瘤靶向治疗能提患者高无复发生存时间。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283-03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Mazur 等于1983 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酪氨激酶受体)、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表达阳性;是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1]。

以往临床上大多将其确诊为神经源性的肿瘤或者平滑肌源性的肿瘤。

根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并非与神经源性或者平滑肌源性的肿瘤相同,其还是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胃肠间质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间质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间质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7T10:53:05.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何婷玉万春生[导读] 目前手术仍是GIST最彻底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或转移率高,适当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但不主张广泛淋巴清扫。

何婷玉万春生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464000)【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22-02【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

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 中危险度23例, 高危险度10例。

免疫组化表型: 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 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 DOG-1阳性39例。

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CD117、CD34和 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1]。

本文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进一步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09年3月-2012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45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17例,女:男为1.6:1,发病年龄28-65岁,平均51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 . 8 .%和 6 .%( 62 0O %、 67 P>00 ) .5 。结论 : 胃间质瘤 的治疗 以手术 为主, 其预后与肿瘤 的核分裂相 及肿瘤大小相关 . 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 [ 关键词 ]胃肿瘤 ; 间质瘤 ; 诊断 ;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7 52 R 3.
f S ) M eh d :T eciia dt f4 ae i S ee a a zd rt set e . eut: h G T. t o s h l c a o 1cssw t G T w r n l e er p c vl R s l T e n l a h y o i y s
m i sm tm w s b o n a (32 ad G l dn (20 . d ersci n2 a e t a d an y po a d mia p i 7 .%) n I e ig2 .%) a l n be We g et no 1 t ns n e o pi
p ri a t c o e n 1 a i n swe epe fr d. eme a ieo u rwa 1 m n d a tr5 o a ta g sr t mi so 4 p te t r ro me Th din sz ft mo s5. c i i me e . f l i l
4 (22 hdlm hn d ts s .6o 4 ( 78 w r oiv r D172 ( 83 )oiv r 11 .%) a p o eme t i 3 f 1 8 .%) eep s i f 1 ,8 6 - p s i f y aas te o C % te 0
HOU J- i g L e— o g i p n , I W id n
( e a m n eea S re G nrl optl ini Mei nvri ,i j 0 0 2C ia D p r e tf nrl ugr e ea H si , aj dc U i sy a i 30 5 ,hn ) t oG y, aT n l a e tT n n
AB T AC jcie T x l etec ncl etrs i n s n et n f atcs o l tm r S R T ob et : oepo l ia faue, a oi adt a v r h i dg s r me t s rma u o og r t i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6 8 4 (0 8 0 - 5 0 0 10 - 17 2 0 )4 0 1 - 3
Thedi g o i n r a m e to a t i t o a u o a r p r f41c s s a n ssa d t e t n fg s rc sr m lt m r: e o to a e
侯计平. 李卫 东
( 天津 医科 大学 总 医院普通 外科 , 天津 305 ) 00 2
[ 摘要】目的: 探讨 胃间质瘤( S ) G T 的临床特点 、 诊治方法及预后 。方 法: 回顾分析 4 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l床 1 I 每 资料 。结果: 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 3 , 消化道 出血 9例。 胃楔形切除术 2 例 , 0例 上 行 l 近端 胃大部切除术 4 例, 远端 胃大部切除术 l 。 0例 肿瘤平均直径 51 m, .1 c 胃周淋 巴结转移 5 (22 。免疫组化结果 C 1 例 1. %) D17阳性 3 例 6 (78 。D 4阳性 2 例 (83 。术后复发 1 , 8 .%)C 3 8 6- %) 例 远处转移 1 。肿瘤的核分裂相  ̄55 P 例 < /0H E和>/0H E组 5 55 P 年
CD3 4.Re u rnc rmea t ss o c re n 2 o a in s Th y a u vv lr t fmio i o n c re e o tsa i c ur d i f41 p te t . e 5一 e rs r i a a eo t tcc u t≤
51 O
第 1 4卷4 期 20 年 l 08 2月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TI ANJN I MEDI CAL UNI VERS Y 玎.
Vo .1 . . 1 4 No 4 De .2 o c 0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例 胃问质瘤 的临床诊治分析 1
55 H E g u n > /0 H E go p w r 9 .% a d 6 .% ( < 00 )ep c vl. h 一 e r /0 P r p ad 55 P ru ee 00 o n 38 P . rse t e T e 5 ya 5 i y
s ria aefrtmos< m n ≥ 5 c wee9 1 a d 6 .% ( u vv lrt u r 5 c a d o m r 4.% n 29 P< 00 rs e t ey T e5 y a .5)ep ci l. h 一 e r v
生存率分别为 9. 和 6. P . ) 0 % 3 %( <0 5。瘤体直径< 0 8 0 5 m组与瘤体直径 ≥5 m组 5 c c 年生存率分别 为 9. 4 %和 6 . 1 2% 9
( P<O0 ) 胃楔形切除术组与 胃大部切 除术组 5年生存 率分别为 8 . . 。 5 85 %和 8 .%( 0 8 P>00 )腔内型、 .5 。 腔外 型及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