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氯丙嗪作用机制小结

躁狂症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氯丙嗪也可用于治疗躁狂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兴奋症状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躁狂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浓度升高,导致情 绪高涨、易激惹等症状。氯丙嗪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降 低多巴胺的活性,从而控制躁狂症状。
呕吐和恶心的治疗
总结词
氯丙嗪具有止吐作用,常用于治疗呕吐和恶 心等症状。
氯丙嗪能够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 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 性,产生镇吐作用。
VS
氯丙嗪能够抑制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 放,降低5-羟色胺的活性,从而发挥 镇吐作用。
降低体温作用
氯丙嗪能够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活性,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敏感 性,从而发挥降低体温的作用。
氯丙嗪能够抑制白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合成和释放,降低白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 浓度,从而发挥降低体温的作用。
详细描述
氯丙嗪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催吐中枢,减 少呕吐和恶心的发生。在化疗、放疗等治疗 过程中引起的呕吐和恶心,氯丙嗪常作为止
吐药物使用。
高热患者的降温治疗
总结词
氯丙嗪具有降低体温的作用,可用于高热患者的降温治 疗。
详细描述
氯丙嗪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 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但这种降温作用并不持久,通常 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氯丙嗪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化学结构
氯丙嗪是一种吩噻嗪类药物,其 化学结构包含一个氯原子和一个 丙嗪环。
性质
氯丙嗪是一种低溶解度药物,易 溶于有机溶剂,具有弱碱性,在 酸性条件下可水解成活性代谢产 物。
02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
氯丙嗪能够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 受体,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从 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者:何礼杰指导老师:雷新跃【论文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氯丙嗪的理化特性、中枢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方面的应用。
重点阐述了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氯丙嗪;药理作用;副作用目录【论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1、盐酸氯丙嗪的理化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2、氯丙嗪的药理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3氯丙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机制 (3)3.3氯丙嗪对体温调节作用 (3)3.4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3)3.5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4、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药品生产技术《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氯丙嗪〔chloraine,冬眠灵〕氯丙嗪是第一个问世的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该药的应用始于1952年,在法国首次使用治疗兴奋性躁动病人获得成功,不仅控制了患者的兴奋、躁动等病症,而且对其他精神病症也有效,使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有了重大突破,至今仍广泛应用。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慢而不规那么,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胃内食物或同服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显著延缓其吸收。
肌内注射吸收迅速,15分钟起效,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3~4倍,但局部刺激性强,应深部肌内注射。
氯丙嗪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不同个体口服相同剂量氯丙嗪后血药浓度可相差10倍以上,故用药剂量应个体化。
易通过血脑屏障,脑内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
主要由肝代谢,经肾排出。
由于脂溶性高,可蓄积于脂肪组织,所以排泄较慢,停药数周甚至半年,尿中仍可检出其代谢物,故维持时间长。
【药理作用】氯丙嗪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为抗精神病作用的主要机制,同时也是长期应用产生不良反响的根底。
此外,还可阻断α受体、M受体,因此药理作用广泛而复杂。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镇静安定和抗精神病作用: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①能明显减少动物的自发活动和攻击行为,使之驯服而易于接近;②正常人口服100mg氯丙嗪后,出现镇静、安定、活动减少、感情冷淡、对周围事物不关心,在安静环境下易诱导入睡,但易唤醒,醒后神智清醒,且加大剂量不引起麻醉;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后,在不引起明显镇静的情况下,可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状态,继续用药〔6周~6个月〕可使异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如躁狂、幻觉、妄想等病症逐渐消除,理智恢复、情绪安定、生活自理,此作用不产生耐受性。
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中脑-皮质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而产生的。
〔2〕镇吐作用:氯丙嗪有强大镇吐作用。
小剂量可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能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镇吐作用。
但对刺激前庭神经〔晕车、晕船等〕引起的呕吐无效。
阿斯匹林与氯丙嗪的对大鼠体温的调节 (完成)

N
丙 生理盐水 冰箱 萎靡 萎靡
H
H
【实验讨论】
1、从实验可以得知,阿司匹林可以使大鼠的发热模型得以降温,恢复至正常体温;在 室温以及低温环境中,氯丙嗪也可以使得体温下降,但是在高温环境中,有可能使得体温上 升。[5]
2、从降温的速度来看,氯丙嗪配合物理降温可以迅速使得发热模型降温,而阿司匹林 在不同环境中,降温速度相差不多。
测量并记录每10min体温并观察各组大鼠的活动情况并记药物环境活动情况活动情况药物环境用药前用药后用药前用药后60min氯丙嗪室温萎靡萎靡阿司匹林室温萎靡精神生理盐水室温萎靡萎靡药物环境活动情况活动情况药物环境用药前用药后用药前用药后60min氯丙嗪室温萎靡精神阿司匹林室温萎靡精神生理盐水室温萎靡萎靡药物环境活动情况活动情况药物环境用药前用药后用药前用药后60min氯丙嗪冰箱萎靡迟钝阿司匹林冰箱萎靡精神生理盐水冰箱萎靡萎靡实验讨论1从实验可以得知阿司匹林可以使大鼠的发热模型得以降温恢复至正常体温
3、从降温的机制来看:氯丙嗪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阿司匹林通 过调节COX活性,抑制PG的合成,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影响产热和散热。
4、从临床应用来看:氯丙嗪用于人工冬眠和低温麻醉,以及对于配合物理治疗使高热 病人迅速降温 [6][7];阿司匹林用于发热患者的单纯退烧。
H
乙in
N/L
N
丙 生理盐水 室温 萎靡 萎靡
H
H
低温
鼠组
药物 环境
活动情况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甲 氯丙嗪 冰箱 萎靡 迟钝
H
乙 阿司匹林 冰箱 萎靡 精神
H
体 温 用药后60min
[1]袁秉祥,臧伟进.图表药理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6-‐58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实验报告

答:在冰箱4℃-8℃的环境条件下,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环境温度低的时候,氯丙嗪将会降低机体的正常体温,使机体无法增加产热,从而维持在较低的正常体温水平。
实验结论
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不仅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氯丙嗪的降温作用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环境温度越低,其降温作用越显著。
指导老师
实验人员
实验名称
氯丙嗪对体温调熟悉小鼠腹腔注射方法; 3.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
实验原理
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时,大脑下丘脑会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向皮肤发送信息,身体通过肌肉收缩舒张,控制汗腺分泌量和控制毛细血管收缩舒张,使体温恢复到正常体温。
4.小白鼠1,2号置于室温,3,4号置于4℃-8℃冰箱。
5.30分钟后测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比较差异。
实验结果
氯丙嗪的降温作用实验记录表
鼠号
药物分组
体重(g)
药物用量(ml)
给药前体温(°C)
给药后30分钟体温(°C)
给药前后温差(°C)
1
室温氯丙嗪
21
0.21
36.4
35.95
0.45
2
室温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小鼠
(2)实验器材
电子温度计、注射器、冰箱
(3)药品试剂
氯丙嗪、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4只,称重,标记,用电子体温计测肛温。将小白鼠分成两组,1,2号为室温组,3,4号为低温组。
2.小白鼠1,3号腹腔注射0.03%氯丙嗪0.1ml/10g。
3.小白鼠2,4号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0.1ml/10g。
细胞摄取机制氯丙嗪

细胞摄取机制氯丙嗪
(1)中枢神经系统:①抗精神病作用,对各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有效;②镇吐作用,但对晕动病呕吐无效;③对体温的调节作用,配合物理降温可使体温降低;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⑤影响某些内分泌激素的分泌;⑥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植物神经系统:①阻断α受体,可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
②阻断M受体,产生阿托品样作用。
氯丙嗪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脑内的多巴胺系统活动过强有关,氯丙嗪可阻断多巴胺受体,影响脑内多条多巴胺能通路:①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通路:与精神情绪及行为活动等高级活动有关,阻断时发挥抗精神病作用;②黑质-纹状体通路: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有关,阻断时引起药物帕金森综合症;③结节-漏斗通路:与内分泌活动,体温调节等有关,阻断可引起内分泌失调;④延髓化学感受区也有多巴胺受体分布,阻断时可镇吐。
药理学各章简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言简答题1.什么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为临床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 什么是药物?能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3. 简述药理学学科任务。
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②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药动学简答题30.试述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①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
②个体差异大:变异性较大,常受遗传、年龄、营养状态、机体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种族、种群间出现酶活性差异,导致代谢速率不同。
③易被药物诱导或抑制: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长期应用酶诱导药可使酶的活性增强,而酶抑制药能够减弱酶活性。
31.简述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区别。
32.试比较一级消除动力学与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①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②半衰期是恒定的;③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直线;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①药物按恒定的量消除;②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值;③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曲线。
第三章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简答题1.简述受体的特性。
多样性、可逆性、饱和性、亲和性、特异性、灵敏性2.简述受体分类。
根据受体存在部位:细胞膜受体、胞质受体、胞核受体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偶联受体、核激素受体等第四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第五章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简答题1.简述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缩瞳毛果芸香碱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而收缩,瞳孔缩小。
降低眼内压缩瞳使虹膜向中心拉紧使其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宽,房水回流通畅。
调节痉挛激动M受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适合看近物,而视远物模糊。
自学助考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习题及答案

自学助考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抓取小鼠时,首先应抓其()A.尾尖处B.尾根处C.尾中处D.背部皮肤2.关于小鼠的抓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小鼠放于光滑平面上更易于抓取B.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小鼠耳部及头部皮肤,无名指小指及掌心固定背部及尾部C.最好带手套进行操作,防止抓伤D.抓取颈部皮肤时不要抓太紧,以防动物窒息死亡3.小鼠灌胃时()A.进针后发现有阻力可直接将药液注入B.最好自口正中央处进针C.需将灌胃针全部进入小鼠体内后再注射药物D.小鼠应充分拉直,成一条直线4.小鼠的常用灌胃量为A.1~3ml/10g B.5~10 ml/10g C.0.1~0.3 ml/10g D.0.5~1 ml/10g 5.大鼠的常用灌胃量为A.10~30ml/100g B.50~100 ml/100g C.1~3 ml/100g D.5~10 ml/100g6.关于小鼠腹腔注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腹腔注射时动物头部向下不宜刺到内脏B.腹腔注射给药前要先排空注射器内的气泡C.先刺入皮下再进入腹腔D.注射针头与皮肤成90°角进入7.关于小鼠给药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灌胃注射时动物头部最好向下B.灌胃针进入胃内时有落空感C.腹腔注射最好在下腹部正中线附近进针D.腹腔注射回抽有血时可将药液注入8.下列关于动物麻醉时的注意事项,说法错误的是A.剂量越大麻醉效果越好B.保持环境安静C.要及时检查麻醉效果,过量会使动物死亡;D.先快后慢,缓慢增加麻醉药药量9.下列关于家兔静脉注射时的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A.注意不能有气泡注入,否则动物会立即死亡;B.如果插在血管外,有丘状突起,应拔出针头,重新注射C.从耳缘静脉近心端开始注射;D.拔出针头时须用棉球压住注射部位。
10.药理学试验设计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A.随机B.重复C.对照D.大量11.药理学实验设计中组别通常不包含哪个组A.阳性对照组B.模型对照组C.正常对照组D.毒性剂量组12.下列关于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动物体重的说法错误的是A.小鼠18~22g B.大鼠350~400g C.家兔2~2.5kg D.大鼠180~200g13. 1%的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进行麻醉,给药途径分别为:甲尾静脉注射,乙腹腔注射,丙灌胃,丁肌肉注射,给药剂量相同,最后出现麻醉作用的是()A.甲B.乙C.丙D.丁14.关于小鼠的给药途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采用灌胃给药的实验操作在给药前动物需禁食一段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30 min后,测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比较差异
【实验结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1
鼠 号 分组
氯丙嗪对小鼠降温作用的实验结果
体重(g) 药物剂量 给药前体 温(℃) 给药后体 温(℃) 给药前 后温差
(℃)
(ml/10g)
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调定点 39℃ 37℃
肌肉收缩
病原体
发烧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氯丙嗪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干扰其恒温调控功
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
而升降。
如何用实验证明?
实验设计要点
选择实验对象
确定样本例数、分组方法
明确给药途径、剂量、观察时间
明确观察指标、测定方法
拟定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2、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
【实验方法】
小鼠 2、药品与器械 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1、实验动物
3、实验步骤
⑴ 取小鼠4只,称重,标记为①、②、③、④,用体
温计测肛温;
⑵小鼠①、③腹腔注射0.03%氯丙嗪0.1 ml/10g;
- 为什么要进行实验设计? 抓住三个基本要素
研究对象、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
体现三个基本原则
随机、对照和重复原则。
表1 经验估计法选取的样本例数
动 物 小动物 中动物 大动物 计量资料 n≧10 n≧ 6 n≧ 5 计数资料 n≧30 n≧20 n≧10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CNS - 抗精神病作用 - 镇吐作用 - 体温调节作用 植物神经系统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
(设计性实验)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相关的理论知识
设计部分及实验操作
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提出实验设计 - 什么是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 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① 室温氯
丙嗪
② 室温NS ③ 冰箱氯
丙嗪
④ 冰箱NS
注意:称小鼠体重前,确认天平右
上角的单位: 小的黑三角对准第一个:kg!!!
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题目: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 实验动物 - 药品与器械 - 实验步骤 结果: 讨论: 结论:
预习:
药物对豚鼠离 体回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