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族称考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12.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13.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制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1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看一下多选)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③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15.胡锦涛同志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和谐一词16. 西部地区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二、名词解释1、中国民族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之中国称呼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之中国称呼

皇帝,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尊号,谥
号,庙号,年号都能用来称呼某位皇帝。唐代 以前多称谥号,唐至明前多称庙号,明清时多 称年号。 • 尊号:秦始皇嬴政创立第一个尊号“皇帝”,
之后各代皇帝尊号被不断加长,成为一味夸 大褒扬君主的称号。 • 谥号:在君主死后,由新君和大臣们授予的 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有“美谥”(文,景, 武,惠,献等)“平谥”(哀,怀等)“恶谥” (灵,炀,厉等)之分。 • 庙号: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最初,庙号不 易获得;唐代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祖” 是开国之君;“宗”是继承者。但一个朝代中, 并不是只有开国皇帝才能叫“祖”,eg.明太祖, 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 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以后每代皇帝都 有年号,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朝后采取“一 世一元制”。
• 在周朝以前,贵族有姓,有封地、官职 后有氏;而平民无姓无氏只有名
•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用来区别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同 姓不能通婚。
•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 解,氏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在这时氏开 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 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 eg.孔叔梁纥,百里孟明视(氏+字+名)
字。《仪礼·士冠礼》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颜氏家训》中记载;”名 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 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古人的名有父母所取。为 了敬重父母所赐的名字,成年后,古人取字代替名,方 便别人称呼。 • ”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南宋】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乳名即小名,也叫小字。与大名一样, 小名同样伴随人的一生。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2、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3、爱国、爱乡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乃至奉献,就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使中华民族沦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就是各民族的共同建议。

4、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5、中华民族崇尚道德,指出个人品德的优劣就是国家政治优劣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当秉持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显然。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道就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6、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7、中华文化涵盖着包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认同,和睦相处,同时实现“协和万邦”。

8、《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9、《周易》被国外看做就是中国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发了西方众多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发生了世界性的“易学”。

10、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主要民族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约92%。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2. 壮族:壮族是中国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曾经建立了清朝,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5.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6. 纳西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生活方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7.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9. 韩族:韩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最北部民族之一。

10.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11. 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2. 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3. 瑶族: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4. 黎族: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15. 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16. 傣族: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以上是中国的一些主要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节日等方面的特色。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中国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文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纪文学巨著。

书中成功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行业组织:又称行会,史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和行业禁忌。

3.道教:是秦汉以后出现的,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完成的。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天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4.避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5.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等。

6.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从而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文化特色。

7.因材施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作为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为孔子。

8.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

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9.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10.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中华56个民族徽标明细

中华56个民族徽标明细

1、汉族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畲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等省。

3、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4、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新中国诞生时,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5、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

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6、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7、景颇族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8、哈尼族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9、土家族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0、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信仰佛教。

11、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12、保安族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文化常识-中国的别称及由来

文化常识-中国的别称及由来

版本1:1、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

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

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

《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4、神州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shén zhōu),俗称“神州大地”,又名“赤县神州”、“九州”(中国),是属于黄种人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5、中原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族称考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

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

“舜”是谥(諡)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

舜名“重华”。

“重”即舜所在氏族名称,“华”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

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

“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

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

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
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这是广义的内涵。

以后,“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

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

如果拥有其它国籍,也叫外籍华裔。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

“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

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

在公元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

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

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

“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

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

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

例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

同时,“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诸君王之口,以明中华圣人本身也有出自边疆族的先
例。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

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

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

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传入中国的。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

但中华民族实体,则是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

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大约数百年一易。

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哀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

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

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