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与复习中构建学生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1《整理和复习》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1《整理和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整理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2.能够整理和复习课上学习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
整理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整理和复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课本
2.黑板、粉笔
3.教学案例
六、教学过程
A. 情境导入
1.教师向学生介绍整理和复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B. 教学展开
1.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包括知识点的归类、笔记的整理等。
2.复习:学生独立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通过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C. 拓展训练
1.教师布置相关拓展题目,练习新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拓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D. 课堂总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2.学生对整理和复习的理解进行回顾。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布置的拓展训练题目。
2.复习本节课和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做好笔记整理工作。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复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本节课《整理和复习》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
一知识点。
小学数学“整理与练习”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教学思考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高峰龄“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复习课更多侧重于知识点的检查,重复原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部分单元之后编排有“整理与复习”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进而提升数学思想。
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回顾梳理,构建体系。
1、回顾根据不同级段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可采用不同回顾知识的方法,如低段学生可采用举例引导,高段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回顾等方法,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引领下,展开对知识的梳理。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乘法复习时,采用举例引导的方法,通过设计多样的题组练习,将本单元乘法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回顾知识形成,发现知识关联。
出示4×7,口算结果。
提问:现在0、1、2三个数字想加入算式中,同学们试一试,每个算式加入一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算式。
师生共同探究可以写出哪些算式,计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40×7 14×7 24×77×40 41×7 42×74×17 4×274×71 4×72学生在列举过程中,辨析乘法中不同形式计算的重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意义的回顾。
2、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顺应与同化实现知识结构到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
在整理与练习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建构,体现知识从零乱到系统,逐步让学生形成归纳知识的意识,提升知识归纳的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的整理与练习,教者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写在磁性白板上,提问:这些知识间有没有联系,怎样显示知识间的关联。
学生通过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将已有知识点整理成网络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优秀教学反思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
”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 西师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2. 认识人民币3. 认识钟表4. 图形的拼组5. 分类与整理三、教学重点1.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2. 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3. 钟表的认识和时间的读取4. 图形的拼组方法和技巧5. 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和实际应用四、教学难点1.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2. 人民币的换算和使用3. 钟表时间的读取和转换4. 图形的拼组技巧和创新能力5. 分类与整理的实际应用能力五、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理知识:引导学生对本册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复习巩固: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4.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实践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八、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6-4 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6-4 整理与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能够独立复习,总结学过的内容,巩固已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复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整理内容时的细心和耐心。
–培养学生习惯总结经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理学习知识,形成系统性认知。
难点:独立复习,总结学过的内容,巩固已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整理知识点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回忆并整理已学的知识点,例如加减法口诀、顺序
数等。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帮助彼此完善对知识点的整理。
2. 独立复习
1.学生个别复习时间。
2.学生根据整理好的知识点进行独立复习,练习题目一遍遍做,直至掌
握。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四、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与复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回顾学过的知识,理清思路,巩固所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独立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他们学会自主
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 整理与复习(3)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有系统的认识,能熟练掌握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2. 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意义、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3.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识别、性质及计算。
4.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的单位换算。
5.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计算。
2. 难点:四则运算的简便运算方法,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数学知识体系图,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
2. 新授:分模块进行复习,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巩固知识点。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复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六、板书设计1. 整理与复习(3)2. 内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3. 结构:采用总分结构,先列出大模块,再细分到具体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练习题。
2. 选做题: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复习,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细心整理,高效复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篇•高效课堂细心整理,高效复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理与复习”樊锦萍(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古蓬镇中心小学,广西来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旨在建立数学高效课堂,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整理和复习作为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整理与复习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反之,学生就会觉得数学知识很难学,很难运用,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数学整理与复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理与复习”现状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有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都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否则很容易造成知识的混乱,现阶段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复习课程的安排往往时间过紧,而内容安排得过多,很多教师对整理与复习工作也不是非常在意,因此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复习,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整理与复习课程的理解过于片面,一到复习课上就对同学们进行习题练习,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习题就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这样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往往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疲惫,而且没有明显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与复习工作成为目前最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理与复习”有效性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进行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程的基础,整理与复习课程与日常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还要建立自身的整理与复习架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可以将此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首先进行图形的相关内容的复习,如针对“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进行整理和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普通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行讨论,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基础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进行讨论,对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像分割法、割补法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复习整理出关于平面图形知识的系统记忆方法,进而形成适合自身的整理和复习体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整数加法和减法、乘法、除法、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几何图形、数据统计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整理与复习中构建学生的知识
大邑县东街小学卓适长期以来,大家对整理与复习的研究、关注甚少,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该如何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适应新的要求?怎样上好整理与复习?大多数教师认为整理与复习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回忆、再现、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很多教师对于复习课教学有很多的困惑,老师有时也想改变,但是迫于学期期末的考试压力,就只好一到复习就回归过去的“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新课改的理念在这里停滞。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中整理和复习约占了五分之一。
因此,开展好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开展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呢?在此谈一谈我对这方面教学的一些思考。
整理与复习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建构,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
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
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
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
数学新课教学是“画龙”,而复习则是“点睛”。
复习是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
首先,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
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针对性原则。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
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
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系统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其次,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一、忆。
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
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
回忆是
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
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
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二、梳。
“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
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
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
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三、练。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测。
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
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以上是我们在上复习课是的一些基本步骤,除此以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做到三个重视:
一、重视情境设计,重视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与复习
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学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采用“炒剩饭”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肯定是不够的。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整理和复习的热情显得很重要了,所有我们在课的开头就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
例如,今天“量的计量”时,教师先演示课件:例如,在设计“量的计量”的复习引入时,杨老师出示一篇数学日记,里面包含各种计量单位,让学生在阅读中纠错。
程度不同的学生发现的错误的个数是有区别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这样的情景,具有趣味性、情境性外,教师提问:通过这个资料,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将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吗?除此之外,你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复习当中。
再如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平面图形的教师方法,然后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总结出割补
法、倍拼法等方法,然后让学生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知识归纳成体系。
这样,学生的梳理结果就出现了按平面图形的种类整理和按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整理等不同形式,凸现了梳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挂钩,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二、重视练习题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复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练习和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掌握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
所以,教师要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一是练习设计有坡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复习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理与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教师必须充分运用。
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
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
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应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