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3

合集下载

将相和3_20120409031227356

将相和3_20120409031227356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复习词语,总结课文。

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说一说。

教学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默写词语:生:默写互改2.蔺相如的话怎么传到廉颇耳朵里?师: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通过学习,我们也了解蔺相如并非像廉颇所说只凭一张嘴,蔺相如他——(学生回答:机智勇敢)后来蔺相如对廉颇处处避让,他的顾全大局令廉颇意识到自己先前的不是,因此亲自上门——(负荆请罪)。

二、读议“负荆请罪”一节。

1.出示“负荆请罪”图片,看看插图说说“负”是什么意思?生:合作交流师:述“荆”2.廉颇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了,要主动请求责罚?生:讨论交流3.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4.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回答师:板书知错就改5.想象,说话练习:(出示媒体图片)想象一下,这两位赵国的将臣,此时见面会说些什么呢?请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看看图,抓住廉颇当时的动作,展开合理想象。

(1)回顾本文之前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媒体出示句子:蔺相如捧着璧,……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2)学生读句子,体会抓住人物言行来描写。

(3)学习课文的样子,生:小组合作说一说“负荆请罪”。

(4)学生交流(说、演都可以)(5)师生共同评议。

6、师小结:并板书:爱国三、总结,揭示“和”意义:1.师总结: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以后,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生:齐读2.师:小结。

“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

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将与相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使得秦国很多年都不敢来进犯。

四、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史记》中一二个小故事【板书设计】18 将相和(爱国)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机智勇敢渑池会见智勇双全负荆请罪居功自傲顾全大局。

将相和 3

将相和 3

思考: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
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的人。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识大体,胸怀宽广
的人。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 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 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 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将相和三个小故事

将相和三个小故事

将相和三个小故事
1. 孙将军的仁爱之心: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孙将军的将领。

他治军有方,威名远扬,却以其仁爱之心而更为人们推崇。

一天,孙将军听说附近的村子遭受了旱灾,百姓们生活艰难。

孙将军毫不犹豫地率领手下的将士,将自家的存粮分给了村民。

他们一起努力,终于渡过了难关。

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将军的宽厚和仁爱之心,成为后来传颂千古的佳话。

2. 李將軍的谦和待人:
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將軍的将领,他身世卑微,却一直以来心怀感恩,对人极为谦和。

有一次,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他却不因功高而傲慢,而是更加谦虚。

李將軍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吃饭、分享喜悦,不计较身份差异。

他的和蔼待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了温暖,也使得他的领军风格备受尊重。

3. 赵将军的乐观坚韧:
赵将军是一位乐观坚韧的将领。

他在战场上屡次遭遇挫折,但每一次都能积极应对,鼓舞士气。

有一次,军队面临强大的敌军,情势危急。

赵将军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士兵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他的带领下,军队奋勇作战,最终获得了胜利。

赵将军的乐观精神感染了整个军队,也成为了后来的楷模。

这三个小故事共同传达了“将相和”的精神,弘扬了仁爱、谦和、坚韧的美德,成为历史长河中流传的佳话。

语文五上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

语文五上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

语文五上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将相和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将相和》课文分段及段意

《将相和》课文分段及段意

《将相和》课文分段及段意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重用蔺相如,封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要找蔺相如理论。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主动避让。

廉颇听闻后,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分段:
第一段(1~10):“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段(11~15):“绳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段(16~18):“负荆请罪”的故事。

段意:
第一段讲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段讲述了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权、机智善战的事迹。

第三段讲述了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二人成为至交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 将相和 3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 将相和 3课件

以国家(guójiā)利益为重
第十二页,共十四页。
再见 ! (zàijiàn)
第十三页,共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将相和。着急(zháo) 召集(zhào jí)。不答应(dā) 为难(nán)。强逼(qiánɡ) 撞(zhuànɡ)。削弱 (xuē) 乘机(chéngjī)(chénɡ)。“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 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3.“渑”本课组词“渑池”一个
第七页,共十四页。
示弱: 表示(biǎoshì)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词 语
理解 瑟: 古代(gǔdài)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 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gōn攻g w城ú b夺ù 地kè),: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多少钱也买不到。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yǔwén)上册
将相和
第一页,共十四页。
廉颇
蔺相如
第二页,共十四页。
读读下面 的词语: (xià mian)
着急(zháo) 召集(zhào jí) 不答应(dā) 为难(nán) 强逼(qiánɡ) 撞(zhuànɡ) 削弱(xuē) 乘机(chénɡ)
第三页,共十四页。
补充 资料 (bǔchōng)
同心协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第八页,共十四页。
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jǐ ɡè)小故事?
本文 结构: (běnwén)
一(1—10)完璧归赵
二(11—15)渑池之会
三(16—18)负荆请罪
第九页,共十四页。

将相和三个小故事复述

将相和三个小故事复述

将相和三个小故事复述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以下是这三个故事的复述:
1. 完璧归赵
故事背景设定在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和氏璧,秦国提出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成功说服秦王不提十五座城池之事,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2. 渑池之会
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举行会议,目的是为了侮辱赵王。

赵王害怕不敢去,但蔺相如却力劝赵王赴会。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聪明才智成功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 负荆请罪
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蔺相如被封为赵国的上卿。

这使得他的门客云集,赵国的上将军廉颇很不服气。

蔺相如为了不与廉颇发生冲突,经常避开他。

有一天,蔺相如终于见到廉颇,他主动脱下战袍,背着荆条请罪。

廉颇被蔺相如的胸怀大度和谦逊所感动,自此两人结为好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完璧归赵”故事,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的机智勇敢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幻灯片一)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5分钟)
师:同学们,会倾听、会思考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

你们想要做聪明的孩子吗?
生:想。

师:那老师来考考大家,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物吗?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
(预设:刘备、关羽、张飞……)
师:同学们真是知识渊博,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几个新的历史人物。

(幻灯片二)
1、介绍背景
师: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

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并存,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最强大,赵国是一个相对弱的国家,可他又紧邻秦国,所以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

(幻灯片三)
(老师板书课题:18、将相和)学生齐读课题,适时纠正读音。

(幻灯片四)
2、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题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指什么?(课件出示: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将相和”指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

(老师板书:廉颇,蔺相如)
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哪个最爱动脑筋的同学来归纳一下?
文章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适时纠正读音。

你不仅会读课文,还会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幻灯片五)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7分钟)
1.都说“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课题说“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之前肯定有不和的的阶段。

那他们为何不和呢?现在请同学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廉颇不服蔺相如的句子。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2、课件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战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所以将相不和。

(1)指名1到2位同学回答
(2)指导朗读:
说这话时,廉颇的心里是什么滋味?(预设:嫉妒,不服气,心里窝火)
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预设:)
这个“爬”字一般是形容什么的?(预设:爬字一般形容动物,毛毛虫、狗、……)反正人不是用爬的,可廉颇说蔺相如爬到他头上去,说明在他心里……(预设:看不起蔺相如,觉得他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适时激励:你真会思考。

你能把廉颇心里的不服气送进朗读中吗?(个别读,再齐读)
(激励语:你们真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
(幻灯片六)
三、品读《完璧归赵》
过渡:那么,蔺相如真的如廉颇说的那样,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预设:不是)1、让我们先走进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看看蔺相如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教师板书)
2、文章当中那些自然段是在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预设:课文1到10自然段)
3、你能简单地说下故事的基本内容吗?(预设:赵国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想要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正当大家犯难时,(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归还了赵国)。

这个故事叫做(完璧归赵)。

)大家都是会思考的孩子。

看样子这个故事的起因源自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和氏璧的传说。

(幻灯片七)
(课件出示和氏璧的资料,有条件地播放范读录音)
5、和氏璧如此珍贵,难怪秦王要以十五座城来换和氏壁。

(幻灯片八)
6.然而,面对秦王要以城换璧的信,赵王和大臣们是怎么表现的?(预设:害怕,着急,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这时候,有人举荐了蔺相如出来。

那人举荐蔺相如的理由是什么?(板书:勇敢机智)(幻灯片九)
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第8、第9自然段)
7、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刚刚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几个句子。

(幻灯片十)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你读得真响亮,真清楚……)
(1)和氏璧上真得有点儿小毛病吗?(预设:没有)
(2)那蔺相如为何故意说有?(预设:蔺相如察觉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
激励语: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课文的一个好方法。

(3)那蔺相如可以直接指出秦王的言而无信,讨还和氏璧呀?(预设:秦王不会承认的,)小结:所以蔺相如要顺着秦王对和氏璧好奇和喜爱的心理,故意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学生齐读),
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
(幻灯片十一)
和氏璧拿回手后,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开始!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二: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一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1)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蔺相如的什么?(预设:勇敢!视死如归……)
(2)这句话中哪个动作最能突出蔺相如的那份勇敢?(撞)
(3)蔺相如的这一撞,是真撞还是假撞?
观点1——假撞
为什么要假撞?(预设:吓唬秦王)
这一假撞能吓唬秦王吗?(预设:是)因为蔺相如知道(秦王喜欢和氏璧)
是呀,谁让秦王不愿拿城换璧呢?你们真会思考!
蔺相如这一急中生智也确实吓住了秦王。

可我们也替蔺相如担心啊,万一,秦王要是真的来硬的,直接抢怎么办呢?(真撞)
咱们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真(勇敢啊),不惜(用生命维护赵国的尊严)。

蔺相如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是多么理直气壮啊!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学生齐读)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也看到了不畏强权,理直气壮的蔺相如!
面对他,秦王也只好退步,不仅答应要给城,还答应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

蔺相如真的是想要举行典礼吗?(不是,为了拖延时间。


蔺相如的计谋成功了,可这蔺相如自己却没一起逃走。

(幻灯片十二)
重点句子三:(出示课件)大家一起读。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秦王最喜欢的和氏璧被偷偷送走了,蔺相如此时有没有害怕?(预设:没有)(2)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大大方方)
(3)蔺相如能如此大大方方,是因为他明白一旦秦王杀了他,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所以秦王不会杀他的。

所以他能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齐读课文
是啊,秦王虽然非常生气,可是面对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他毫无办法。

最后,和氏璧还是完好无损归还了赵国。

这个故事就叫做……完璧归赵(学生答)
璧指“和氏璧”,是一种玉器,所以用玉字底。

我们还学过几个璧,谁能组组词?齐读一下。

在书上一起来写写这个璧。

(教师板书)(幻灯片十三)
8、完璧归赵原意是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也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你能用完璧归赵造个句子吗?
例: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完壁归赵——()
预设:(我借了别人的东西,现在完璧归赵了。

借人的东西一定要做到完璧归赵,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同学们有什么好书,都会借给我看,因为每次我都会完壁归赵地还给他们。

同学们的句子造得都很棒,看样子大家已经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意思。

(幻灯片十五)
四.回顾小结:
1.回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
课件出示: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大家齐读!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2.小结:是啊,蔺相如很有能耐,不是光靠一张嘴。

他勇敢机智,就连秦王也拿他没办法。

3.结课:同学们,你们说,秦王没有得到这块和氏璧,他会不会善罢甘休?(预设:不会,他肯定会再想办法了出出气。


接下来秦赵两国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幻灯片十六)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接下来的“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2、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爸妈或同学听。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


如完璧归赵
很不服气机智勇敢
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