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将相和主旨

将相和主旨
摘要:
一、引言
二、将相和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三、将相和的象征意义
四、将相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将相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展示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英勇的将领和睦共处、共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美德。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典范。
【将相和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将相和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秦、赵两国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赵国的文臣和武将,他们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体现了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恩怨应当退居其次的观念。
【将相和的象征意义】
将相和象征着文武和谐、团结协作的精神。
蔺相如以智勇著称,廉颇则勇猛善战,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着非凡的才能,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他们能够抛弃过去的误会和矛盾,互相支持,共同为国家的安定繁荣努力。
这种精神
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将相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将相和的故事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成为表达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重要题材。
如元曲《将相和》、京剧《将相和》等作品,都以将相和为背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展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弘扬了将相和的伟大精神。
【结论】
总之,“将相和”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传达了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美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相和》说课稿12篇

《将相和》说课稿12篇《将相和》说课稿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是一篇以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两国矛盾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的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故事围绕着三个小故事展开:
1. 完璧归赵: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2. 渑池会: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3. 负荆请罪:老将廉颇对蔺相如的官位高于自己感到不服,多次故意挑衅,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来,廉颇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共同为国家效力。
通过这些故事,课文展示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最终达成和解的过程,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国家情怀。
语文《将相和》说课稿(5篇)

语文《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语文《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出色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的语文《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工程中的课文。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表达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严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
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将相和》十月朔,朔风萧瑟。
将军大人帅府,冷冽的北风吹拂着战袍,又吹拂着他们那颤抖的心。
一众将领齐聚军营,面对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望着周围忐忑不安的士兵,将军心中颇感压力。
军队的胜败全凭他们的指挥能力,这个责任如同一座高山压在心头。
少年时,他曾立下宏愿,要攻破敌军,辅佐皇帝,然而如今,他的理想渐行渐远。
不止一次,他在失败和艰难中寻找答案,每每都得到同样的答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与他们共同奋斗。
士兵们的眼中,包含着一种敬畏和向往。
将军深知他们的期许,他必须承受这份重托,成为他们的楷模和领路人。
命令下达,战鼓擂动,整齐划一的战列纷纷出发。
将军挥动手中的旗帜,指引着部队前进。
他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和勇气,将士们士气大振。
行军的路上,将军不断与士兵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勇敢的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他们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难过与痛苦。
将军深感责任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士兵走出困境。
近日,部队进入了一片茫茫大漠,大风呼啸,细沙激扬。
无水无粮,这是一次硬碰硬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困境,士兵们心生退意,有人甚至已经疲惫不堪。
将军面对着这个困境,他在士兵们的面前发表了一番让人振奋的讲话。
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士兵们,军人的意志与力量是无穷的。
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要坚守岗位,迎风迎雪,与困难一起抗争。
将军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士兵们纷纷振作起来。
大家在将军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迈过了整个荒漠,最终来到目的地。
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将军骄傲地望着这一幕,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他感谢士兵们的付出和拼搏,因为没有他们的默契与团队合作,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将军深知,只有与士兵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身肩重担,义不容辞。
他将继续努力,成为士兵们的榜样,引领他们奋勇向前。
《将相和》以将军为主人公,通过他与士兵们的亲密互动,表达了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理念。
第六课将相和批注

第六课《将相和》批注
一、人物性格特点
1. 蔺相如:机智勇敢,善于外交,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以死相逼,最终完璧归赵。
2. 廉颇:勇猛善战,性格直率,知错能改。
在蔺相如面前自愧不如,负荆请罪,表现出高尚的品质。
二、情节发展与转折
1.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保护和氏璧,成功地将璧归还给赵国,使秦王无计可施。
2. 负荆请罪: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表现出知错能改的精神。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1. 蔺相如的语言:机智、果断、坚定,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秦王的威严。
2. 廉颇的语言:直率、坦诚,表现出他的勇猛和真诚。
四、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频繁,为了国家利益,需要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力量。
2. 本文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忠诚、勇敢、知错
能改等。
五、主题思想与价值观念
1. 本文以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操。
2. 强调了忠诚、勇敢、知错能改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六、写作技巧与手法
1. 作者运用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故事主题。
2. 语言运用巧妙,如对话简练生动,动作描写具体逼真等。
七、文学鉴赏与审美体验
1.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历史小说,通过对其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 通过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
第六课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第六课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主要人物: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册封上卿。
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
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实现“将相和”。
长平之战前期,坚守不出,成功抵御秦军进攻。
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相国,册封信平君。
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和楚国。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将相和”,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来意思是说,春秋时代,秦国的将军白起一举歼灭韩、魏两国军队,迫使它们各自割地求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
这里讲述的是战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和秦国的廉颇,由于互相尊重,都把对方看作“大国”的“良将”,尽力避免在和对方的交锋中受挫,结果两人交情深厚,从此友好相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将相和所蕴含的友谊的价值。
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但是,要说到现实社会,我认为“将相和”的理解就应该再加上四个字——互相尊重。
如果没有了互相尊重,那么“将相和”也就失去了原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要说的是:“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学校。
走在大街上,不知什么时候,忽然感觉背上湿漉漉的。
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妹的泪水滴在了我的背上。
看着她哭泣的脸庞,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向妈妈请示。
妈妈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对我说:“你最近好吗?”“挺好的呀!”“你跟你妹妹说话好吗?”“当然好啦,她总是很崇拜我。
”“好就行。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次宴会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对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说:“我从您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
”那年轻人急忙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
”他看到教授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马上改口道:“不,不,您比我优秀多了。
”听到这里,教授的嘴角泛起一丝微笑,而且微笑越来越浓,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一位有智慧的长者不会因为对方年纪轻轻而嘲笑对方,而是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
尊重是心灵间的交流,是朋友间的相处。
“将相和”需要互相尊重,如果缺少了互相尊重,“将相和”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学习上,互相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上,互相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后的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他们合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首——《负荆请罪》:“将相和,将相和,礼让下士国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将相和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26.将相和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2)“和”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