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3
第八章第一节学案3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三)脆弱的生态环境(第3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资料,知道本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2、会举例说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就。
【学习重难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生态建设的成就。
【学习过程】[自学自测]1、结合课本P70图8.9,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表现在:地形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_____________,不仅_____________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有________灾,__________灾,泥石流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________________,在经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后,_____________恢复。
随着人口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
[互学互助]1、通过学习,你能总结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吗?2、辩论会,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
正方辩题:黄土高原是否应该全部退耕。
反方辩题:退耕的土地是否应该全部种树。
[导学导练]3、看课本72页图8.11,8.12,完成:(1)图8.12,估算延安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毫米。
(2)图8.11,延安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气候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大陆的中部,________大陆和_________大陆也有分布。
(4)根据延安的年内降水量可知,该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较______,同时也可以推知该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_______。
4、要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想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进行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这要做到:一方面,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沟壑纵横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
蒙古 中亚
太 行 山 秦岭
学说的观点, 科学家普遍支持 风成 学说的观点,认为黄土物质是 中亚、 荒漠、 吹过来的。 从 中亚、蒙古 等风成说的四条证据(67页活动2)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第二条证据: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 西北风带来的。 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不相 同却与中亚、 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成因 主要的黄土地貌 自然因素 二、严重 的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原因
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课堂测试
一、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 乌鞘岭 南 黄土高原东起 太行山 西至 _______ 秦岭 至 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 北至 长城 , 山西省 陕西省 _______ 、 _______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_____________ 甘肃省 等省 ________等省。 等省。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页活动3) 页活动 (69页活动 )
降水: 降水:降水量大或降 水季节差异大 地形:大多为山区, 地形:大多为山区, 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
四川 盆地
东南丘陵
中国地形
查找资料黄土高原除了水土流失严重 还存在着哪些自然灾害? 外,还存在着哪些自然灾害?有哪些 措施可以改善黄土高原的这种状态? 措施可以改善黄土高原的这种状态?
第三节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不同点在于,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做出简要的评价,熟悉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和人地关系。
从而了解生态建设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分小组进行实验和考察活动,引导学生质疑、概括、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鉴别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学生:黄土高原教师:如果我们从北京出发,什么方向走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需要穿过哪座山脉?首先进入哪个阅读资料: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592个贫困县、该地[教学反思]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发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不是一个只能停留在理念上的问题。
让学生动手、探究等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
01
02
03
04
黄土颗粒细小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小,粒 径一般在0.05-0.5毫米之间,
质地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在沉积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形成了明显的垂直节理。
沟壑纵横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表受到侵蚀 ,形成了大量的沟壑和峡谷,
地形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水 土流失问题严重,大量的泥沙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推 动黄土高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作用和气候变化形成的特殊地形区,其形
成和演变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术和经验,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极端气 候事件的增多等。
详细描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黄土高原的气温不断升高,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问 题。同时,降水量的减少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 洪涝等频繁发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气候变化因素相互作
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
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03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在图中填充完成长江部分支流,和经过重 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等城市的铁路干 线?
玉 树
各拉丹东
重庆 宜宾
九湖 宜昌 武汉 江 口
南京
上海
虎跳峡 攀枝花
玉 树
各拉丹东
西安
襄渝线
京京 广九 线线
重庆 宜宾
九湖 宜昌 武汉 江 口
南京
上海
虎跳峡 攀枝花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 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 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2)降水 — 降水 量较大、季节差异大。
脆弱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多自然灾害。
读教材70~71页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地形破碎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50毫米
干旱
1,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当地采用轮荒的办法增加 粮食产量,轮荒的后果使原来林草植被破坏,无 法恢复。
(3)破坏土壤、植被、森林。酸雨降落在地面以后首先污染土壤, 使土壤pH下降变成强酸土。强酸土会抑制硝化细菌和固氮菌的活 动,使有机物分解变慢,营养物质循环降低,土壤肥力降低,有毒 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生态系统 生物产量明显下降。1982年我国重庆郊区有几万亩水稻、豆类植 物受酸雨危害,产量损失在6.5%以上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阅读69页,活动4:思考:读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1、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 有哪些?(在第几阶梯上)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 川盆地、 南方山区、华北 和东北山区。(二阶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并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 土 地 貌
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 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 的耕作区。
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
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黄土塬
黄土峁
黄土梁
黄土峁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黄土呢
•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 戈壁吹来的。 • 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
功能 蓄水保土,发展 多种经营
储水拦沙,改善生 产条件,合理利用 水土
打坝建库 平整土地 工程措施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农业技术 选育良种 措施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 肥力,充分利用 光热
生 物 措 施 与 工 程 措 施 结 合 合 理 安 排 生 产 活 动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 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 活动。
(1)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引发泥石流 (5)影响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第八章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 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我们 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 以黄土高原、长江沿岸地带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以黄土高原、长江沿岸地带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涝 灾 害 发 生 的 频 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在这个循环中始终起到了“引发”
和“加剧”的作用
知识迁移(69页活动3)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降水量较大、地表坡
度较大的山地、丘陵等地区
脆弱的生态
说说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
完成71页活动1
脆弱的生态
参考图8-10,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人地关
黄土剖面
想一 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风成说
风成说的证据—67页活动2
戈壁—沙漠—黄土依次排列,颗粒渐细
A黄土从高空落下 B黄土搬运方向:西北向东南 C黄土从中亚、蒙古等地远程搬运而来 D黄土不是在本土梁
黄土峁
系恶性循环的形成 结合72活动2,说说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 原因。
知识迁移
参考71页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还有哪些? 2、石漠化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造成“白色 岩漠”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生态建设
参考图8-15和课文内容,说说黄土高原
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黄土林 黄土柱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
想一想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参考图8-4,说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
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说说水土流失的危害(参考图8-5)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69页活动1)
结论:植被覆盖越低,水土流失越重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2(69页活 动2)
活动—评论下列观点
黄土高原应该全部退耕
退耕的土地应该全部种树
完成74页活动2 本节主要内容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的来源 主要黄土地貌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形成
主要的自然灾害
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邹城四中地理组制作
2006-05
黄土塬
返 回
黄土梁
返 回
黄土峁
返 回
黄土林
返 回
黄土柱
返 回
黄土高原在哪里
活动
看图8-1,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 在图中标出 太行山、乌鞘岭、古长城
写出黄土高原所垮的主要省区(67页活
动1)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 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 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 黄土厚度在100米~200 米之间,最厚在兰州, 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 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 界之冠。
第八章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观 察
疯神捏就的土地
你能够看出这反映的是哪里的自然景观吗?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你知道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在哪些省区?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 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 粗暴的指痕……”
--摘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