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源深论英语学习

合集下载

语言大师黄源深的英语学习心得

语言大师黄源深的英语学习心得

语言大师黄源深的英语学习心得
黄源深是我国一位非常著名的语言大师,同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翻译家,经他翻译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最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简爱》、《老人与海》等,可见他高超的英语水平。

因此,我们有理由学习下这位优秀前辈学习英语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语言大师的英语学习心得吧!
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

现今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因而口笔语都缺少外国味。

多读文学作品和外国报刊不失为一剂良药。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

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

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

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英美人都反对背词典,因为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

而我国
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

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

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或教师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

背的同时要不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

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探讨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能力的途径

探讨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能力的途径

探讨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能力的途径现在社会中的英语学习太浮躁,一会“疯狂”一下,一会“新东方”一下。

其实学好英语的过程就是enjoy(享受)的过程,应该在阅读中享受知识,提升心智,同时提高英语水平。

广泛的阅读毫无疑问是获得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的最好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听和说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提高口头表达的质量,更不可能实现向写和译转化的质的飞跃。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不仅是完胜四级考试的关键,也是获得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桥梁。

1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源深在《外语界》期刊中发表过两片姊妹文章,一篇是《好英语是读出来的》,另一篇是《好英语是写出来的》。

的确如黄教授所说:“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

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

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英语阅读是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首先,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对加强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感知度有很大帮助。

其次,英语阅读既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已有语言知识、丰富表达技巧、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优质方法。

在阅读一定数量的小说或短文后,就会无形中发现自己的词汇量猛增,等回头再去看以前认为啃不动的文章时,就会发现它简单、明了多了。

1.2英语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有用的信息,进而推动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

中国有句俗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荚文同样如此,只有读得多了,见得广了,才有的可写,才能写得精彩。

1.3英语阅读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得阅读者得天下”,这是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重要性的精辟概括。

阅读理解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是决胜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题的关键。

培养阅读技能感受英语之美

培养阅读技能感受英语之美

龙源期刊网 培养阅读技能感受英语之美作者:贾金玲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第08期进入到小学中高年级,让学生学会英语阅读,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课内外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自主阅读,适应现代学习的需要。

自主阅读的重要性英语新课标审定委员会委员、英语教育专家黄源深指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

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

英語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给他们提供相当多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机会。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找到阅读的信心,体会阅读的快乐,感受英文的文字之美。

学会自主阅读,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成为语言学习好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得以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逐步形成,对英语的兴趣将再次增强。

笔者在教学中对英语阅读进行了持续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见解。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精选课本中比较适合指导学生精读的短文,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复述、表演;另一方面,课外提供一些辅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归纳,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选择故事情节多的短文让学生去精读,如苏教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很吸引学生,深受学生喜爱。

课堂上,可以先带领学生画出思维导图(thinking map),理清文章脉络,再让学生精读文章,深入理解课文。

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套阅读的流程和技巧。

当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再进行复述,续写一些小短文或改编一下结尾,会让学生更好地打开思维的大门,也会让他们兴奋不已。

英语大师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英语大师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英语大师是如何学习英语的林语堂、薄冰、许国璋、陈琳、吴冰等二十多位大师级英语学者分享英语学习方法,字字金玉良言,这样学英语才能少走弯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大师是如何学习英语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林语堂(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近年国内学英语风气甚盛,无论在中学,在大学,或在自修,多少莘莘学子都在用功夫,日求进益,我想据我个人的经验,谈谈这个中的关系。

四十年前我在德国,听过柏林大学教出来的操华语的德国人,听起来象在北京长大的,但他们都是成年以后才学的;同时我在上海所见到的留过学的中学英文教员,文法冼练极了,分析词句精透了,而说出英文,毫不地道。

有人以为目标在了解阅读,不在口讲,这是把问题看错了,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清顺自然四字而已。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可算英文大家,他有名的句子:We shall fight on the hills。

We shall fight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

这是多么矫健的句子!何尝有一个不是小学生所能用的字?又何尝有一字夸词浮句?中国人写英文,寻章摘句,多用深句,所以才学不好。

例如对人十分佩服,你说I admire him profoundly。

便是古人做文章的做法,因为英美人士并不这样讲,用admire greatly才是自然,而用I take off my hat to him。

才是真正地道的英文。

你要明白英语言文一致,而骨子里是白话。

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饰藻丽语句愈好,愈近清顺口语愈好,愈能念出来顺口成章愈好。

中国人写英文,能写到这个地步的就不多,你写出来,外国人念下去象外国人写,就不容易,所以难能可贵,就在这一点。

中国人要写英文,必先淘汰古人“做文章“的观念,才能打稳正当的英文基础。

Lesson four高级英语(黄源深)

Lesson four高级英语(黄源深)

Here, before the narrative proper begins, we are invited through the evocative (唤起 回忆的) details to inhabit the epiphanic (显 灵的)moment.
Second Section: Paragraphs 5 – 10



First Section: Paragraphs 1 – 4; Second Section: Paragraphs 5 – 10; Third Section: Paragraphs 11 – 15; Fourth Section: Paragraphs 16 – 18.
First Section: Paragraphs 1 – 4
Second Section: Paragraphs 5 – 10


Skipped beats Jangle Enjambment: the running over of the sense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from one line to the next. failed alteration identical feelings stubbornly deaf loudly alone
First Section: Paragraphs 1 – 4
The farm, the earth and all others are used to express God’s presence in the material world and the experience of illumination and unity between mind and matter, and appearance and reality, and from which we spring and to which ultimately we return.

黄源深:好的英语都是读出来的

黄源深:好的英语都是读出来的

至于阅读的方法,我主张一口气读下去,即便有个别单词挡道,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词典,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子停下来就抄。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的兴趣。不要以为读完一本书没有记下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就是一无所得。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阅读需要“量”,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是难以学好英语的。而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恰恰语言输入量太少,当然输出量就更少。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学习英语的确要做适当练习。但我认为,归根结底,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是依赖“语法规则”硬“做”的。
一谈到阅读,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读”。如果把这两个字理解成读书需要花功夫,倒也有理。但如果认为阅读一定是很苦的,很少有欢乐,那就大错特错了。然而,目前的很多英语学习者都视英语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让学生读点英语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自然效果也不会好。
黄源深: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习英语的人却未必明白。时下,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新昌
出生日期:1940年2月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大学毕业
代表作品:《简爱》《归宿》

黄源深版《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教材使用探讨

黄源深版《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教材使用探讨

黄源深版《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教材使用探讨
吴丽丹
【期刊名称】《真情》
【年(卷),期】2022()3
【摘要】本文对由黄源深、邹为诚教授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据笔者实践,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如完全按照教材要求执行教学,本科高级阶段无法完成五六册全部内容。

同时由于所学内容繁多,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为能使教材发挥更大作用,笔者提出,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语言基础、培养方向、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用,包括跨册选用,即以学生情况从五六册中选取较为合适学生的主题,舍取其余,以最大限度实现教材初衷。

【总页数】3页(P0128-0130)
【作者】吴丽丹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基于教材特色的大学英语听说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以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为例
2.大学英语教学:理工科高校学生成才观养成新途径--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教材为例
3.一套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的英语教材——评黄源深等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
4.大学英语教材"双向文化导入"探究——以《全
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版)为例5.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二次开发研究——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五步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五步法”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41卷,2021年3月(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Vol.41,Mar.202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五步法”濮晓粹(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200086)摘要:高中英语思维型文学阅读教学,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相融合;辅之以杜威“思维五步法”的实施推进,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思维过程,摆脱英语教学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困境,深入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学生语言学习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思维型文学阅读,思维五步法,高中英语教学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与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语言学习也可以促进交流与思维。

文学阅读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语言内涵,提升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H.H.Stern提出,文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化内涵,开展移情式阅读。

文化的体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任何场合都能够通过所学语言准备表达自身看法。

①黄源深认为,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其他语言的学习,首先都需要学习文学作品。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比较生动、优美,具有较强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

②基于以上情况,不难发现文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但目前所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学阅读所占篇幅相当少,有些甚至在选学单元。

以《高中英语教材(上海牛津版)》为例,全套教材共36个单元、72篇阅读文本,与文学相关的单元篇目不超过5篇,这说明教材的设计没有足够重视英语文学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采用语法讲解的教学方法。

然而,采用该教学方法仅仅讲解了文本的表面信息,并没有将内涵和意义讲述给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读多写——英语学习谈黄源深阅读和写作,恐怕对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重要的。

就拿中文来说吧,要学好它,大多离不开阅读和写作。

读多了,写多了,水平也就提高了。

文革结束后,文学界出了一批年轻作家,写得很不错。

撇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不谈,他们的语言功力多少应当归功于“绣地球”间隙,那些寂寞夜晚的贪婪阅读,以及不计功利的大量写作练习。

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的外语学习是不无启发的。

作为一名多年的外语学习者,我似乎也有类似的体验。

在漫长的外语学习岁月中,我觉得进步最大的是两个阶段。

一是文革后期的若干年,那时晚间闲来无事,出于兴趣,便读起几年前从旧书店淘得的英国小说来。

当时这些书只能在夜里偷偷地读。

三十才出头的年纪,不知道疲倦,所以常常通宵达旦,几年下来,竟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有的还读了好几遍。

读过以后,有些感想,便用英文写下来,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自我欣赏而已。

不料却感到,自己的英文水平还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第二次有这样的感觉,是二十多年前国门刚开的时候。

当时,我有幸成了首批赴澳大利亚进修的学人。

在国外攻读学位都要看大量的书,写很多论文。

我选的是文学专业,读的基本上都是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一类书籍。

就阅读而言,可以说是文革那段读书经历的继续。

写却大不一样了,一是目的性很明确,是学期或学年论文,或是硕士论文,必须力求内容和表达俱佳;二是频度很大,常常一门课的论文才写完,另一门的又开始了,所耗的精力和达到的强度,是空前的。

整整两年的学习,差不多是在不断地“读”和“写”中度过的,读过和写过的文字,多于一生中任何同样长的时期。

自然,进步也就特别大,真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阅读和写作在外语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多读多写,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

惜乎在当今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两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阅读而言,常常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阅读量太小;而“泛读”又不泛,量也很有限。

因为读得太少,产生不了语感,便只能依赖语法,生搬硬套,或是死记硬背,自然效果不会太好。

写作就更糟糕,很多学生因其枯燥费时而讨厌不已,教师则因改本子耗精力而望尘却步。

结果学生写得不多,也写得不好。

可以说,“写”是目前学生读、讲、听、写“四会”能力中最薄弱的一环。

教学上,力气花错了地方,不大量阅读原著,却离开丰富的语境,孤立地、就事论事地、无休无止地做练习,或是一味在应试技巧上动脑筋。

表面看来,分数提高了,实际上,外语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或是提高得不快。

更可怕的是,把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外语学习,变成了机械的、枯燥乏味的苦役,靠学习者自身的意志勉强支撑着,有些人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

于是出现了这种并不鲜见的现象:“本国师资大都经过留洋深造,洋师资也不算少,多媒体一整套,教学改革很热闹,就是教学质量难提高。

”我们的外语教学,多少陷入了这样的尴尬。

我认为要真正学好外语,就要大量地读,大量地写,大量地听,大量地讲。

而前两者尤为重要。

阅读的好处何在呢?阅读是在语境中学习外语,所学得的语言是地道的、自然的、活生生的,学起来也快。

大量阅读又能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而语感对外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还是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读得越多,词汇量就越大。

当然,如培根所说,“阅读使人充实”,阅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人的人文素质,那更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又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今,书籍汗牛充栋,报刊难以计数,网上的世界无边无涯,没有快速阅读的能力是断然难以生存的。

读什么?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外语水平,我相信古人“开卷有益”的说法。

无论读什么,只要是外文,对提高外语水平总会是有帮助的,所以不妨拿来就读。

但对大学生,或是还没有养成外语阅读习惯的人来说,我认为先读小说比较好。

外语课的课堂教学,一般说来比较紧张,有的甚至还有些单调,而小说大多较为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如不生动可随时调换),阅读小说不啻是紧张的课堂学习的一种调剂。

就像儿童吃的糖丸,比一般的药丸要好吃得多。

读小说容易读下去,也就是说容易坚持,久而久之,便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外语学习不再是苦事,却成了轻松活泼的享受。

有了浓厚的兴趣,少了以往的功利,是不愁学不好的。

此外,文学语言通常是最优美的语言,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包括我们的祖国语言在内,一般是从文学作品入手的。

外语学习也不例外,读过相当数量文学作品的人,使用的语言,跟没有读或很少读的人硬是不一样。

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应当向其他类书籍拓展,如传记、时评、报道、历史、科普等涉及多个领域的书籍,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阅读,即令是对付时下的某些英语考试,也是管用的,因为阅读有助于在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

几年前,有一位想考TOEFL 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找我帮忙,他当时的TOEFL 成绩是514 分,离最低要求还远。

我说,我的应考方法跟别人的不一样,你如要我指导,就得完全听我的。

他同意了。

我没有采用通常的题海战术,而是让他大量阅读,先是读深一点的简易读物,慢慢地转为原著,每周两本,规定必须看完,然后少量做一点练习。

这个学生很老实,我的布置他一丝不苟地照办了。

一年后,他再次参加TOEFL 考试。

考完后,心情非常愉快,说是那些题目比以前容易多了,不但阅读部分是这样,连听力语法都如此,估计分数不会差。

我听了将信将疑,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向来是差生考试后的第一感觉。

几个月后,分数下来了,他考了616 分,一年里竟提高了一百多分。

这不能不归功于阅读的力量。

怎样读?对大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妨从简易读物入手,由浅入深,逐渐转为原著。

阅读材料究竟是否合适,衡量的标准一般有三个:一是词汇;二是句型;三是内容。

每页的生词如果超过五个,可能就嫌过深;句型复杂而难懂,也不适宜;如果词汇和句型都没有问题,而仍觉得不知所云,那就是说,内容有一定难度。

遇到上述情况,就可以考虑更换书籍,直至找到适合的。

一般说来,开头几页的生词多一些,但越往下读会越少,因此不要一见生词就止步,往下读试试。

读的时候,我不主张遇见生词就查词典,阅读时老是出现停顿,会影响阅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影响思维的连贯性,还对培养语感有妨害。

生词重复的次数多了,根据语境,其意义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就是一时猜不出,也不必着急,读多了总会的。

当然,那些常用词,如反复出现仍不知其意,偶尔也可查一查。

不要老是停下来摘抄佳句,道理跟上面说的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看了一本书之后,没有记住几个单词或句子就是一无所获,阅读的效果在于对语言的总体感悟上。

当然偶尔抄一点也未尝不可。

阅读要有量才能见效果。

光读豆腐干一样的短文,产生不了对语言的总体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

要经常读,大量地读。

在读懂的前提下,要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否则难以做到大量阅读。

词汇量太小常常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大障碍。

要读得快,必须有较大的词汇量作支撑,而短时期内又不可能掌握阅读所必需的词汇,因此我主张用背词典的方法来解决这一困难。

英美人都反对背词典,国人常常以此为据来驳斥背词典的做法。

实际上,如果有人主张中学生学语文要背词典,我也会反对,因为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至被掌握。

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

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

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对一般的学习者来说,最好是在三十岁之前背,因为年纪轻,记忆力强,也不大会因杂事分心,效果较好。

最好从小词典背起,先背最常用的词,放过冷僻的词,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

背的同时要不忘阅读,在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背过的词汇,使这些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

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词汇向来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咬咬牙,冲过这一瓶颈,一切就都好办了,听、说、读、写,都会随之有所提高。

背词典的最大难处是不易坚持,我所碰到的人,凡是能坚持到底的,效果都很显著。

阅读要与写作同步,读完一部分就写一点感想之类的文字,尽量使用刚学到的句法和词汇,使自己的表达方式常写常新。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有前面提到的个别例子,而且也有大面积提高的实例。

几年前,某师范大学在四、八级考试中成绩有显著提高,由原先的中上水平,一跃而雄居榜首,不意引起了怀疑,认为可能其中有诈。

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令我了解一下实情。

了解的结果是,这一学校的考试都是按章办事的,丝毫没有越轨。

他们认为,四、八级考试成绩的进步,是因为这两个年级,一开始就抓了大量阅读,规定每学期必须读完相当数量的书,并要求写读书报告,作为检查的手段,成绩记入总分。

由于措施得力,学生坚持大量阅读,并辅之以写作,学习进步显著,于是四、八级考试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写作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大手段。

多年前,李赋宁先生在强调写作的重要性时,曾引用了一个外国学者说过的一句话: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 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门课都应落实到写作上,因为写作是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检验,也是英语表达能力的最好体现。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英语学习者常常是在写的时候感到自己使用英语没有把握,需要翻词典和参考书,所以“写作使人精确”并非虚言。

此外,写作使人对语言更加敏感,只有自己坚持写作才能对别人所写的特别注意,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吸收能力。

光读不写,常常会使人对读的东西熟视无睹,无法把别人的东西化成自己的。

“读”和“写”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

读得越多,一般说来,写得越好,但前提是,读的同时必须坚持写。

如果只读不写,读得多的人未必就能写得好。

目前,写作课的现状是,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领导不重视写作。

学生之所以怕,是因为写作课多半很枯燥,而常常又是绞尽脑汁却写不好;教师怕教写作是因为改作文不堪负担;领导不重视是因为写作课开了多年,效果却并不好,对写作课缺乏信心。

没有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写作课是绝对上不好的。

这种现象能不能改变一下呢?写作的关键在于写。

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

记得有一年,学生的写作进步非常显著,经调查后发现,原来,几门课的外籍教师,都要求学生写paper,因为写得多,所以进步也就大了。

我认为,写作课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督促学生不断地写,保持写作的频度、数量和质量,而不在于埋头批改学生写出来的作文。

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教师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批改作文上,而批改作文又很费事,所以学生不可能经常写、写得多。

于是写得少、改得精成了普遍现象,有的甚至更糟,写得既少改得又马虎,甚至不批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