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广泛用于为止疼痛和减轻发热。

此外,它还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肌梗塞和中风。

自从1897年首次合成以来,阿司匹林一直在被积极研究,以逐渐揭开这种药物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预防多种癌症。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结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患癌的风险,特别是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除了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降低,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根,进而减轻疼痛和减轻肿胀。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乳腺癌的成功率。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发展前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已经被证明对许多疾病有益的药物,其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

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疗效,表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改善癌症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除了治疗疾病以外,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未来将会成为预防性药物使用的主流。

预防性使用该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和中风等。

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

总结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研究进展使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和潜力。

我们相信,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在未来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检测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检测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检测调研报告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也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聚集剂。

由于阿司匹林的广泛使用,对阿司匹林的质量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消费者选择合格的阿司匹林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本调研报告将对阿司匹林的质量标准进行梳理。

阿司匹林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颗粒度、溶解度、含量、纯度等指标。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标准文件的查阅和比对,得出阿司匹林的质量标准主要参考《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等国际通用标准,其中指标限度的要求会有一定的差异。

此外,还需要考虑药品生产批次的差异以及不同药物剂型的特殊要求。

接着,本调研报告将介绍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方法。

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方法。

物理检测包括外观检查和颗粒度测定,可以通过目视和显微镜观察来评估阿司匹林的外观质量和颗粒度。

化学检测包括溶解度测定、含量测定、纯度测定等,可以通过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来测定阿司匹林的质量。

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时间等指标来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果。

然后,本调研报告将介绍阿司匹林质量检测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阿司匹林质量检测主要由药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监管机构进行,并且有专门的药物检验所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监督。

然而,在一些小型药品生产企业中,缺乏检测设备和技术,质量检测存在一定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地方市场上,一些劣质阿司匹林的流通也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最后,本调研报告将提出阿司匹林质量检测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建议加强对小型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检测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劣质阿司匹林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

综上所述,质量检测是保障阿司匹林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消费者选择合格的阿司匹林具有重要意义。

阿司匹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阿司匹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药物化学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课程:药物化学系(部):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 12应卓BS学生姓名:杨超洪学号: 14121821511指导教师:刘立超完成日期: 2014年 12月 8日1.【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化学名称:阿司匹林化学结构: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136-140℃沸点:321.4℃水溶性:3.3g/L(20℃)蒸汽压:0.000124mmHg at 25℃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2.【历史过程】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调研报告
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和降低发热。

本报告旨在对阿司匹林进行综合调研,包括其的药理特性、适应症、副作用及市场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活性起药效,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由于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也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

3. 适应症
阿司匹林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各种疼痛,同时可用于治疗发热症状。

此外,由于其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也被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增加及过敏反应等。

胃肠道不适常见症状有胃灼热、恶心等,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及出血。

出血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停经、咯血等,患有消化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出血。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在使用该药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5. 市场销售情况
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是全球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不同品牌和剂型的阿司匹林产品,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阿司匹林的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较低,普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6. 结论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良好的药理特性和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用人群,如果出现不适或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习惯改变,血栓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抗凝血药物是一类能够阻止血液在血管内凝结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中风、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本文将从抗凝血药物的现状以及研发动态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抗凝血药物现状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这些药物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一)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K拮抗药,能够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而起到抗凝作用的效果。

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心房颤动以及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但是这种药物易于引起出血,尤其是在剂量控制不好的时候。

(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消炎药,有很好的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常用于心脏病、中风、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不过,对于深静脉血栓等病症,阿司匹林的疗效并不太明显。

(三)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常见的注射用抗凝药。

它们能够与抗凝血酶结合,使凝血酶不能进一步形成,从而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急性心虚血、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注射用药的方法不方便,还有可能发生出血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副作用。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传统药物不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有很好的体外生物学和临床试验表明,既能够保持一定的抗凝效果,同时又能够保证安全性,具有口服、剂量稳定、药物间互相不干扰等优点。

近年来正在逐步替代传统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二、抗凝血药物研发动态抗凝血药物的研发始终是一个高新领域。

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提高抗凝血药物的研发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验证,确保新药能够顺利上市。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凝血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例如,利用大分子蛋白质技术,研发出了新型的血小板凝聚抑制剂和抗凝血酶剂。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某些疾病状态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 阿司匹林的反应减弱或出现抵抗。
03
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 。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不 足以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高剂量 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制剂
不同制剂的阿司匹林可能对血小板聚 集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阿司匹林缓释制剂可能在体内释放速 度较慢,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从而 影响疗效。
并发症
某些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 异常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在体内的 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的出现。
04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与评估
检测方法
血小板功能检测
01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评估阿司匹林对血
小板抑制效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
02
检测血液中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环氧化酶-1
药物剂量不足
药物代谢与排泄异常
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 同,部分人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 获得预期效果。
某些人可能存在药物代谢酶或排泄途径的 异常,导致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浓度降低, 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疾病状态与遗传因素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阿司匹林的 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其抗血小板效果 。
和血栓烷B2等,以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基因检测
03
通过检测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个体对阿司匹
林的敏感性。
评估标准
血小板功能评估
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判断阿司匹林 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是否达标。
生物标志物评估
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医药阿司匹林调研报告

医药阿司匹林调研报告

医药阿司匹林调研报告阿司匹林调研报告一、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形成。

在医药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销量。

本报告将对阿司匹林的市场需求、市场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调研分析,以期提供有益信息给医药相关企业。

二、市场需求1. 疼痛缓解阿司匹林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月经痛、关节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年龄结构变化,慢性疾病患者逐渐增多,从而推动了阿司匹林市场的需求。

2. 老年人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市场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抗血栓药物,在老年人中使用较为广泛。

3.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栓药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阿司匹林需求量也在增加。

三、市场现状1. 市场竞争激烈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市场上存在着众多品牌,竞争激烈。

多家企业在开发新的阿司匹林产品,以增加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2. 创新产品增多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阿司匹林市场不仅出现了哑铃型包装的颗粒剂和溶解片等创新产品,还出现了添加了维生素C和钙等营养元素的复合产品。

这些创新产品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3. 价格战加剧阿司匹林市场上价格战日益激烈。

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价格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品牌的阿司匹林通过价格降低来吸引消费者,导致市场价格整体下降。

四、发展趋势1.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患者的增加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发,阿司匹林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2. 产品创新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市场将出现更多创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3. 品牌竞争优势明显品牌在阿司匹林市场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知名品牌通过积累的声誉和信任,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明显竞争优势。

4. 市场监管加强随着对药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增加,相关监管将不断加强。

对于合规的企业来说,将获得更多机会和市场份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610044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通讯作者:黄德嘉,Email:hdj@mcw #综述#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谭真黄德嘉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

然而阿司匹林在患者群中的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

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能被很好地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0(aspirin r esistance)或/阿司匹林失败0(aspir in failure)[2-5]。

一、阿司匹林抵抗已成为临床不能忽视的问题1978年,M ehta等[6]报道检测一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后,发现有30%的患者在服用650mg单剂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能力仅被轻微抑制。

1988年,Hurlen 等[7]发现在143例入选华法林-阿司匹林再梗塞研究(WAR IS-II)的患者中,有14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血小板聚集未被抑制,增加75mg或160mg服药剂量后仍有2例反应不佳。

1990年,V ejar等[3]报道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有17%的患者对阿司匹林反应不佳。

G rotemeyer[8]和Helg ason等[2]亦曾报道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卒中患者中分别有约36%和8%~45%的患者是/阿司匹林抵抗者0。

1993年,Helgason等[9]报道了对一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患者的研究:服用[325mg/d阿司匹林的107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服药两周后其血小板聚集能力仅被部分抑制,增加用药剂量后部分患者可获得完全抑制,但有3例患者在每天服用1300mg阿司匹林时仍表现为部分抑制。

1997年至1999年,G um等[10]检测了一组(325例)稳定性心血管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入选者均服用阿司匹林(325mg/d,\7d)。

他们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判断/阿司匹林抵抗0的标准是:以10L mol/L ADP为诱导剂时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时聚集率\20%。

这个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因为既往有研究将A DP可诱发用药者血小板聚集即判定为阿司匹林抵抗[11]。

/阿司匹林半反应者0指那些在上述2个条件中只满足1个条件的患者。

同时,G um等还利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latelet functio n analyser-100,PFA-100)进行检测,以胶原-肾上腺素开口闭合时间在正常范围之内为判断阿司匹林抵抗的标准。

结果通过聚集实验发现18例阿司匹林抵抗者(515%)和78例阿司匹林半反应者(2318%),利用PFA-100发现31例阿司匹林抵抗者(915%)。

2001年,Patrono等[12]还报道在一些服用阿司匹林的动脉血栓疾病患者中,长期随访时发现10%~20%的患者服药效果有限并发生复发的血管事件。

不仅是在各类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都有阿司匹林抵抗的报道,更重要的是已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Grotemey er等[13]检测了180例卒中后患者口服500mg阿司匹林12h后的血小板反应性,其中60例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强(占1/3),这些患者被归为/继发性阿司匹林无反应者0。

随访2年后,他发现无反应者比敏感者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高89%(分别为40%和414%,P<010001)。

M ueller等[11]也曾报道在100例接受经皮周围血管介入治疗的跛行患者中,服用100mg阿司匹林后仅40%的患者显示血小板功能被很好地抑制。

对这些患者随访后发现,对阿司匹林不敏感者术后血管再狭窄率比阿司匹林敏感者高87%。

2002年,Eikelboom等[14]报道了他们对HOP E试验中一部分患者的研究结果。

检测976例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病患者小便中的11-脱氢-血栓素B2,随访5年后发现:阿司匹林抵抗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总风险增高,高尿11-脱氢-血栓素B2组发生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低值组的2倍和315倍(P值分别为01006及<01001),研究者还提出小便中11-脱氢-血栓素B2的水平可作为一个判断阿司匹林抵抗的指标。

这些都提示阿司匹林抵抗已成为临床上越来越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与阿司匹林抵抗可能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血红蛋白水平,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及阿司匹林的剂量。

在G um等的研究中[10]阿司匹林抵抗者及半反应者比阿司匹林敏感者的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更易发生,并且其血红蛋白的水平较低(但都在正常范围内)。

尽管曾有试验显示吸烟与阿司匹林抵抗正相关[15],但在此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者中的吸烟者更多。

研究者认为样本量不足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Bornstein等[16]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做了病例对照研究:129例服用阿司匹林后又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与129名对照者比较,年轻者与女性有更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趋势,他们也发现在阿司匹林抵抗的卒中患者中,高脂血症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但作者认为不能下结论说这些众所周知的危险因素是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而是提示应该更积极地治疗这些高危患者。

他们还发现在服用较低剂量阿司匹林患者中抵抗的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

Helgason等[9]研究了113例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患者及24例用药后仍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研究中根据血小板聚集实验的结果调整患者的阿司匹林剂量直至其血小板聚集可被完全阻滞,结果发现9例服药量较低者当药量增加时可获得更完全的抗血小板作用,有4例患者在每天服用1300mg阿司匹林时依然/抵抗0。

他们认为尽管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不按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阻滞程度来调整剂量亦可以减少卒中的危险,这样却可能低估了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

三、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目前尚无判断阿司匹林抵抗的公认标准和检测方法,研究者选用过多种不同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检测血栓素A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B2(T XB2)可以反映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T o ghi等[17]发现血清T XB2在使用阿司匹林后显著减少,同时还测到用药后尿液中11-脱氢-T X B2生成减少,两者减少程度随阿司匹林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Eikelboom等[14]利用酶免疫法检测小便中11-脱氢-T X B2的水平以判断阿司匹林抵抗。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及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也可用于判断阿司匹林抵抗[10],前者还被认为是一种目前较好的方法[18],可选择A DP,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或胶原为聚集诱导剂。

利用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则是一种新的快速检测方法。

PFA-100分析仪使用带有微小开口(直径147L M)的特殊检测盒,开口上覆以浸有胶原和肾上腺素(或ADP)的膜,当血液在真空吸引的作用下通过开口时,血小板血栓逐渐形成并堵塞开口,因此开口闭合时间就可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有研究提示PFA-100较之血小板聚集试验可能更敏感,快捷和简便,然而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者的结果却不令人十分满意[10],说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估这一新技术的价值。

四、关于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研究尽管人们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

在用药者依从性良好的前提下,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有下列假说。

11用药剂量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可因增加药物剂量而克服低剂量时的/抵抗0[2,17],故有人提出阿司匹林抵抗可能是剂量不足的结果。

然而大型临床试验并未显示总体预后会因阿司匹林的剂量大小而改变[1]。

而且一项对颈动脉内膜剥除术患者的临床研究[19]显示,服用较小剂量阿司匹林(81mg或325mg)的患者与服用较大剂量(650mg或1300mg)者比较,前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几率更低。

1981年,Carson等[20]报道了对一组行急诊颈动脉内膜剥除术患者的研究结果。

24例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和溃疡形成并有缺血症状,他们在手术前都口服较大剂量阿司匹林6~24个月(325~ 1300mg/d),当再入院时,造影显示颈动脉病变均进展至\ 90%的狭窄。

与另外45例行择期手术的有缺血症状的患者相比,两组在病史和危险因素方面无明显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后者未用大量阿司匹林。

研究者认为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反而会过度抑制前列环素的生成,使得在动脉硬化疾病中本已存在的前列环素-血栓素A2失衡更为严重,因此病变进展更快。

有实验证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阻滞95%的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活性[2,12],而且有些患者在服大剂量阿司匹林时仍为/抵抗0,因此还不能明确阿司匹林抵抗与用药剂量之间的确切关系。

21环氧化酶-2(COX-2)的可能作用:环氧化酶(COX)在人体内以2种形式存在,即COX-1和COX-2,是花生四烯酸生成T XA2和PG I2等前列腺素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

存在于血小板中的COX-1是固有的,阿司匹林因不可逆地乙酰化其530位上的丝氨酸而抑制其活性。

而COX-2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等当中,被细胞因子等诱导时含量增多,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作用增强,阿司匹林对CO X-1的抑制作用要比其对CO X-2的抑制作用强170倍[21]。

有实验发现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在炎症刺激时可增强10到20倍,由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以这种表达增强可能与某些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有关[22,23]。

W eber等还发现CO X-2在血小板中的表达程度因人而异,因此也推测血小板中几乎不被阿司匹林抑制的COX-2是引起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可能因素[24]。

而且花生四烯酸存在跨细胞代谢,血小板以外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等通过COX-2途径生成的/原料0前列腺素H2可被血小板利用而继续产生血栓素A2[25,26]。

这可能也会影响某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疗效。

31其他血小板活化途径的可能作用:Carson等[20]提出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之一是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的作用,阿司匹林不能阻断这一途径。

而在炎症,损伤和促血小板聚集因子如凝血酶等存在的情况下,血小板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将花生四烯酸代谢成过氧化羟基廿碳四烯酸(HPET E)和羟基廿碳四烯酸(HET E),后两者是强有力的白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又可以释放前列腺素,血栓素和其他趋化因子。

因为阿司匹林仅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故当凝血酶,5-羟色胺,A DP等存在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活化血小板,这可能是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另一个原因[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