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背景: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抵抗现象,即阿司匹林对预防血栓作用不明显或无效。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如术后心肌梗死等。
因此,需要深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背后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措施。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防治措施,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对抗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首先,我们将通过对一定量的患者进行口服阿司匹林基因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等实验,筛选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研究组。
同时,我们还将从同一医院内抽取同期的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我们将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等,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
接着,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防治措施,并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其远期预后,并分析各种干预方式的效果。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机制,探讨其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明确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我们将验证不同防治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解决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和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支持。
阿司匹林养花的正确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养花的正确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肌肉
疼痛。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帮助植物生长,特别是在养花方面。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
阿司匹林来养花的方法。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材料,包括一些阿司匹林片、一
些清水和一些喷雾瓶。
接下来,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正确使用阿
司匹林来养花。
首先,你需要将一些阿司匹林片放入一杯清水中,然后等待片
状药物完全溶解。
一般来说,每片阿司匹林可以用于500毫升的水,但你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
接下来,你需要将溶解后的阿司匹林水倒入喷雾瓶中,然后轻
轻地喷洒在花卉的叶片上。
记住,不要喷洒太多的药水,否则可能
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然后,你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周一次)重复这个过程,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阿司匹林中的有效成分。
这样做可以帮助植
物增强免疫力,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此外,当你的植物受到病虫害或其他压力时,你也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水来喷洒在受影响的部位,以帮助植物恢复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植物的病情严重,建议及时向专业园艺人员寻求帮助。
总的来说,正确使用阿司匹林来养花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喷洒阿司匹林水时要注意药水的浓度和喷洒的频率,以避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希望以上方法对你在养花过程中有所帮助,祝你的花朵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策略

・
21 0 0年 5月 上 第 2 卷 第9 期
M8 v 2 0 01 Vn . 12 No9 .
7 ・ 4
J un l f iaTrdto a h n s diieI fr t n o ra n a i n lC ie eMe cn nomai o Ch i o
产生提供了另一途径。因此 , 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 , 仍能 产生前列腺 H , 2使被 阿司匹林抑制的血小板恢复产生 T — X
A 2的 能力 ,从 而 刺激 血 小 板 聚 集 。由于阿司匹林对
易发生 。 精神紧张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导致血小板
聚 集 性 增加 。
儿 茶 酚胺 水 平 增 加 :阿 司 匹林 治 疗 的 患者 活 动 后血 小
一
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 , 研究结果 发现具有阿 司匹林抵抗的人群 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 , 也正 因如此导致了
阿司匹林抵抗 的复杂性 。 中医理论将其归属于络病 的范畴 。 联合扶正化浊 , 活血解毒通络功效 的中药 , 也许可解决具有不同群
体特征的阿司匹林抵抗问题 , 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 的发生。 【 关键词 】 阿 司匹林 ; 抵抗
板聚集性增加 , 可能与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有关 , 体育运 动及 其他应 急情况下 ,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可能出现阿司匹林抵
抗。
血小板对胶原 或其他激动剂呈高反应性 :胶原是血小 板 的强激动剂。某些个体的血小板会对胶原或其他激动剂 产生高反应性, 抵消或超过阿 司匹林 的抑 制血小板效应 。
的群 体 , 需 小 剂 量 (0~7mg ) 可 以 达 到 防 治 目的 , 只 5 5 / 就 d 对
!!!阿司匹林的功效和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一、阿司匹林的使用历程1.1897年德国化学家FelixHoffmann(费利克斯·霍夫曼)博士首次合成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由此引出了阿司匹林的经典传奇;2.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分子化学式为:C9H8O4;起初发现的功效:除解热镇痛(消炎、解热镇痛、退烧、抗风湿);3.20世纪70年代(1970S),无意中人们发现因为风湿或者感冒而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很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4.所以人们就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原因,发现阿司匹林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从而使得人们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明显下降。
5.抗血小板机制的简介:作用的主要环节是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活性位点丝氨酸产生共价键性乙酰化而使该酶受到抑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途径转变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PGG1、PGH2),进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形成,持续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6.阿司匹林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简称抗血小板);7.阿司匹林在血管性疾病当中进行临床应用的依据:是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医学家说了算,而是完全根据循证医学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的结论;8.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一年冠心病风险≥1%阿司匹林;高血压;糖尿病;9.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缺血性心脏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既往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PCI治疗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冠脉搭桥);外周动脉静脉疾病;心房纤颤;瓣膜置换术后;10.阿司匹林服用后应该注意:出血性卒中;上消化道出血。
二、阿司匹林抵抗:1.阿司匹林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但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2.阿司匹林抵抗是指不同的患者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精准医学中认为是因为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出现差异;3.临床观察发现阿司匹林抵抗者多见于年龄偏大患者,或女性患者。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型的抗炎药,临床上使用的时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对于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未中断。
阿司匹林在最初时被用于抗炎、解热以及镇痛,随着人们对阿司匹林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的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阿司匹林的运用降低了25%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在临床治疗上还是有5%~60%的疾病患者在正常服用完阿司匹林之后仍然不能对血小板的抑制有着较好的效果,通常称这种现象为阿司匹林抵抗(ar)。
以下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以及防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2-0129-011 阿司匹林抵抗产生的可能机制1.1 ar和环氧化酶二者之间的关系环氧化酶(cox)含有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两种不同的异构体。
cox是前列腺素与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两者之间在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
血小板效应的形成主要是cox-1失活,同时血栓素a2的合成被失活状态的cox-1抑制。
许多学者在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研究是很注重cox-2方面的[1]。
在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平滑肌细胞之中有很多cox-2,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诱导作为诱导酶的cox-2,同时,在多种病理的状况下作用有所增强,也是pgh2产生的另外一种途径。
即便是接受了阿司匹林的治疗,cox-2之中产生的pgh2也可以恢复血小板从而生成txa2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txa2合成能力,进而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诱导。
基本上不同患者的cox-2的表达情况不太相同,而且在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也存在cox-2,例如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当有炎症进行刺激的时,cox-2可以增强10倍甚至20倍的有核细胞表达[2]。
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作用较强,一般是cox-2的170倍,所以阿司匹林在对txa2的抑制量需要达到txa2总量的90%以上才能有利发挥自身抗血栓的作用,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血液中血小板具有较高的cox-2含量的患者产生ar的一种机制。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胡大一 2021-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响,但过度的反响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
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
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
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
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响、发热和疼痛。
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家比较关注“临床”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之间有无关联。
实际上,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仅有2002年Eikelboom和2003年Gum等报道的两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项研究中,前者是回顾性研究,其临床意义有限,而后者虽是前瞻性研究,但样本量小,因而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尤其是通过治疗使得实验室指标逆转后,确实应当带来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减少。
目前定义“生化抵抗”的定性与定量测定方法尚未建立。
2004年Eikelboom等在BMJ上撰文称,谈论“生化抵抗”与临床的相关性“为时尚早”。
另外,许多学者及学术团体对“抵抗”的概念提出了质疑。
2004年美国Hennekens在Circulation上撰文认为该名词并不能准确地解释服用阿司匹林人群所发生的心血管事件,采用“治疗反应变异”这个名词可能更为合适。
在血栓防治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7次抗栓与溶栓治疗会议循证指南指出,“事实上,有些患者虽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反复发作血管事件应称为治疗失败而不是‘抵抗’。
治疗失败是所有药物治疗中常见的现象(如:氯吡格雷或抗高血压药)。
考虑到动脉血栓的多重因素以及血小板血栓并非是引起所有血管事件的全部原因,因而一种单一的预防措施仅能预防所有血管事件的一部分不足为怪”。
2005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针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工作组报告中,也持相同的观点。
三、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抵抗”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提出如下几种可能机制。
1. 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 阿司匹林通过对血小板环氧合酶-1(COX-1)不可逆地乙酰化,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剂量在100 mg/日就足以产生对血栓素A2完全的抑制。
ATC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的抗栓效应每日75~150 mg 与更高剂量等效,而小于75 mg 则效果不确定。
在我国,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医生在处方阿司匹林时,所用的剂量往往在50 mg/日甚至更低。
剂量过低的阿司匹林显然不能产生充分的抗血小板效应,因而无法保护患者避免发生血栓性血管事件。
此外,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而自行减小剂量或不能坚持长期服用,也是影响阿司匹林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2. 其它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的影响:如布洛芬等可能通过阻止阿司匹林与COX-1结合,影响其抗血小板效应。
2003年发表在Lancet 和Circulation上的临床研究均发现布洛芬影响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
3. 血小板对胶原或其它激动剂呈高反应性:胶原是血小板的强激动剂,某些个体的血小板会对胶原或其它激动剂产生高反应性,抵消或超过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效应。
4. 环氧合酶-2(COX-2)的作用:存在于单核、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中的COX-2对阿司匹林不敏感,可能是阿司匹林不敏感者血栓素A2的来源之一;其次,巨噬细胞等有核细胞可再生COX-2,故某些个体需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此外,对于血小板COX-2高水平表达的患者,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受影响。
5. 其它:包括血小板a糖蛋白Ⅲ的多态性、COX-1、COX-2、血栓素A2合酶或其他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多态性等,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此外,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精神紧张以及应激等能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导致血小板聚集力增加,出现阿司匹林效应欠佳。
四、阿司匹林“抵抗”的处理策略阿司匹林“抵抗”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还缺乏公认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关“抵抗”的机制多数仍停留在理论及实验室阶段,纠正“生化抵抗”能否带来临床终点事件的改善尚未见文献报道。
所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阿司匹林“抵抗”工作组报告指出,“在当前,除非是进行试验研究,对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或根据检测结果而改变治疗不合时宜”。
因而,在可信的检测手段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出现之前,临床医生采取的有效处理策略应当包括:1. 明确适应证: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血栓事件防治中的作用已经非常明确。
然而对于部分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因素引起心血管事件,如由于瓣膜赘生物等引起的栓塞,并非阿司匹林的适应证。
2. 规范阿司匹林的应用:ATC报告及ACCP指南均强调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150 mg)在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高危人群中的抗栓和防栓作用。
而在诸如心肌梗死的急性期,还需负荷剂量(150~300 mg)的阿司匹林以便产生快速而完全的抗血小板作用。
过低剂量抗栓效果不确定,而且会增加耐药的发生机会。
最近香港的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与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过低密切相关。
由于前述原因,在我们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尤其需要规范阿司匹林的应用,在充足的剂量下充分发挥抗栓作用。
3. 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担心不良反应而中断阿司匹林的治疗,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
肠溶阿司匹林有助于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
其中,拜阿司匹灵具有百余年历史,先进的制作工艺保证了精确肠溶,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临床研究显示,因其他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转而接受拜阿司匹灵治疗的患者,2年后的顺应性达到84.3%。
4. 尽量避免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合用:在我国,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滥用情况,应当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5. 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可能会增加抗栓效果。
总之,人们关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为了采取措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斑块的稳定性以及高血压、精神应激等,要想真正防止血栓形成,除了正确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外,还需积极控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重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的升高等。
阿司匹林(ASA)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药物。
然而部分患者存在ASA抵抗现象,这将降低其防治效果。
本文综述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治对策,并对新的临床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敏感指标:尿11-脱氢血栓素B2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阿司匹林(aspirin,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作为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近年来,各项试验结果逐渐阐明了ASA抗栓的机制: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TXA2)以及前列腺素。
TXA2刺激血小板的聚集并诱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作用于环氧化酶活化部分的丝氨酸-530,使其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发生酶的失活。
这样,阿司匹林通过COX-1的抑制而减少TX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研究ASA的抗血小板作用,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以及缺血性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抗血小板聚集实验者协会回顾分析了超过10万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和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的资料,证实了阿司匹林的作用,表明阿司匹林能使高危心血管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血管移植、动脉阻塞发生率减少23%,肺栓塞发生率减少67%,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23%[1]。
然而并非所有的服用ASA的患者均能受益,部分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ASA后仍然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部分患者可能对ASA 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 )”这样一个概念就被提出来了。
一.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何为阿司匹林抵抗?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一个问题。
早在1966年Quick[2]就发现疼痛及发热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可使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延长,但也发现部分患者BT 并不延长,当时把服用阿司匹林后BT不延长的这种现象命名为AR。
在以后的研究表明口服阿司匹林后不仅BT ,而且还有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等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尿液中TXA2(血栓素A2)的代谢产物TXB2(血栓素B2) 及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的二级预防效果均有个体差异性。
Patrono [3]在他的文章中阐述:AR可以总结为四个不能够(Inability):那就是服用治疗量的ASA不能预防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不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不能阻止血栓素的合成;以及体内或体外不能使血小板达到预期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