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经验看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升级_陈羽

合集下载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影响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影响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影响产业转移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的产业转移或重新配置。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国际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

一、产业转移的趋势1. 东亚地区的崛起东亚地区的国家,如中国、韩国、日本等,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制霸者。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政策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因此,许多国际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这些地区。

2. 高技术产业的转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领导者,但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和市场饱和等原因,许多高技术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

3. 资源型产业的转移许多国际企业选择将资源型产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地区。

石油、煤炭、金属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因此许多企业选择在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转移来的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

此外,产业转移还可以带来外汇收入,促进国家的贸易平衡。

2. 加剧资源竞争产业转移往往涉及到跨国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一些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可能会过度开采或过度利用。

这将导致资源的紧缺和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全球资源的竞争。

3. 不平等的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经济发展。

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他国家或地区则陷入了经济停滞或衰退。

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的不稳定性也可能因此加剧。

4. 挑战传统产业产业转移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和技术水平高,在某些产业领域,新兴国家的企业往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陷入困境,面临被淘汰或重组的风险。

台湾承接产业转移经验及对芜湖的启示

台湾承接产业转移经验及对芜湖的启示
的跨越 。
( ) 湾承 接 产 业 转 移 起 步 : 较 优 势 一 台 比
桑 管 理 学 院 (MD) 年 度 “ 界 竞 争 力 报 告 ” , 湾 整 体 竞 I 的 世 中 台
争 力曾挤身 1 1强。 台湾 经 济 奇 迹 的 主 要 动 力 来 自于 经 济 结 构 的 成 功 转 型 。 世界经 济发展 经验表 明 , 产业 结构升 级 与经 济持 续增长 具有 强相 关性。发 展中的经济体 进 入起 飞阶段后 , 时期 的较快 长 增 长都 是 以经济结 构 的快速 转换 为 基础 的 。 自 2 0世 纪 5 0 年 代 开 始 , 台湾 成 功 的 把 握 住 了 三 次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契 机 , 实 现 了 与 其 禀 赋 相 适 应 的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转 变和 产 业 结 构 的
岛屿。然而 , 从上 世纪 5 0年代 开始 , 台湾成 功 的实 现 了持续 5 0多 年 的 快 速 发 展 。 岛 内生 产 总值 从 1 5 9 2年 的 l . 68 2亿 美
元 发展到 2 0 年 的 3 3 08 9 2亿 美 元 , 长 了 2 3倍 !在 瑞 士 洛 增 3
看, 台湾产业 升级 的发展 路径经 历 了从 比较优势 到集聚优 势
升级优 化。 台湾承 接国际产业 转移 的第一 阶段主 要集 中在 2 0世 纪 5 - 0年 代 , 一 时 期 美 国 在 确 立 了 全 球 经 济 和 产 业 技 术 领 O6 这
战 后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与 承 接 的 浪 潮 引 起 了 国 内 外 学 者 的 广 泛 关 注 。 在 现 有 的相 关 研 究 中 , 较 有 影 响 力 的 有 美 国 学 比 者刘 易斯 的 “ 本上升 论 ”弗农 的 “ 业 生产生命 循环 阶段 成 、 工 论” 以及 日本 学者 赤松 的“ 行发 展模 式 ” 小 岛清 的“ 际 雁 和 边 产业扩张 论 ” 上述 关于产 业转移 与承接 的经典论 述均在成 。 本 禀 赋 梯 度 这 一 基 础 之 上 解 释 了产 业 转 移 与 承 接 的 起 因 、 形 式和发 展。 依据 上述理 论 , 显然 , 很 台湾 在 战 后 之 所 以能 大 量 的承 接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从 而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则 主 要 得 益 于 其 突 出的比较优 势一 要 素成本 。 首先 , 良好 的区位优 势节 约 了运输成 本。从地 理 区位上

从产业转移看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

从产业转移看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

劳 动力或 资源结 合 ,以更低 的价格 打 回本 国市 的 契 机 , 湾 进 入 了 工 业 化 后 期 阶段 。 台
场 。 因此 , 于赶 超 型 的 国家 和地 区来 说 , 业 对 产 发 展 与 经 济 发 展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 我 国 的 台 湾
2 台 湾 的产 业 外 移 、
传 统 产 业 的外 移 于 8 代 初 开 始 ,延 续 到 0年
省 处 在 国 际 分 工 的第 二 个 层 次 ,工 业 的发 展 是 9 代 中期 基 本 完 成 。 在 8 代 初 期 ,台 湾 的 0年 0年
“ 习、 学 吸收 、 良” , 非 “ 创 ” , 以 国 际 劳 动 密 集 型 中 小 企 业 倍 受 高 成 本 之 苦 。 为 了 降 改 型 而 原 型 所
产 业 转 移 与 台湾 对 外 的 产 业 转 移 对 其 经 济 发 展 低 生 产 成 本 , 们 将 厂 房 外 迁 到 东 南 亚一 些 发 展 他
有着重要 的影响 。 台湾 的产 业 吸收 与 产 业 外 移
1 台湾 的产 业 吸 收 : 、
中 国家 , 中 多 数 是 通 过第 三 地 投 资 转 移 等 方 式 其 绕 过 台 湾 政 府 严 格 的 管 制 , 大 陆 投 资 设 厂 。 产 到
美 国经 济 学 家 弗 农 的 “ 产业 循 环 理 论 ” 为 : 量 留美 学 生 回 台发 展 以 电 脑 、 公 与 电信 设 备 为 认 办
发 达 国 家 利 用 本 国 雄 厚 的 工 业 基 础 和 先 进 的 技 代 表 的 电 子 产 业 ,使 台湾 的 电子 工 业 突 飞 猛 进 ; 术 开 发新 产 品 , 速 占领 国 内市 场 ; 国 内市 场 8 迅 待 0年 代 是 台湾 电 子 工 业 的 辉 煌 时 期 ,从 高 科 技

台湾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关系研究

台湾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关系研究

台湾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关系研究
陈颐;叶文振
【期刊名称】《人口学刊》
【年(卷),期】2013(035)003
【摘要】随着台湾地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龄化引发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利用1981-2011年台湾地区的相关数据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算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长期关系,研究发现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是相互的;相较产业结构自身的冲击而言,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冲击效应更显著;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及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短期内老龄化无法显现其正面影响作用,但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面效应逐渐递增.
【总页数】10页(P63-72)
【作者】陈颐;叶文振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管理学系,福建福州350108;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
【相关文献】
1.台湾产业结构演变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及就业的启示 [J], 王崇桃;唐少清;李剑玲
2.大都市与腹地间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3个城市—区域的实证考察 [J], 邓智团;屠启宇
3.新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J], 石林
4.台湾产业资本外移与大陆应运对策——从台湾经济结构演变谈起 [J], 伍长南;
5.我国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动态关系研究 [J], 韩胜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梁倩雯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梁倩雯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 转移及其影响
目 录
Content
01 区域产业转移 0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 0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
Part one
区域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 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过程 。
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
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1)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D )
A.研究
B.设计
C.零部件生产
D.组装
(2)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
是( B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观察下图,简述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生产技 术变革;另一方面为承接 技术、资金 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腾出了空间。 (2)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区,其工业发展水平得到 提升, 产业结构也得以优化升级。
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1)珠江三角洲地区:高 耗能、高 污染产业的转出有利于地区环 境污染的治理。 (2)承接地:大批产业转移工业园建立,改变了原有的地理景观,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5.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1)珠江三角洲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对 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2)承接地:带来大量 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化。

借鉴台湾经验实现厦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借鉴台湾经验实现厦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资 源 进 行 有效 整 合 , 实施 创新 驱 动 战 略 . 实 现 向 价
争压 力 . 台湾 当局 相 关部 门 总结 出了 产 业发 展 的趋
势—— “ 制 造 业服 务化 . 服 务 业 科技 化 ” , 并 协 助 制
造 业企 业往服 务 化发 展 、 协 助服 务业 企 业朝 服 务创 新发 展 、 协助 企业 发 展 智慧 科技 。台湾 主要 做法 包
价值 . 从 产 品 延伸 到 配 套 服 务 . 以 市场 及 客 户 的 需
求 为 出发 点 . 以实 际 应 用 为动 力 . 使产 业 发 展 显 示 出强 大 的生命 力 和 竞争 力 。与此 同时 , 台湾服 务 业
上世纪 8 0年 代 在 全 球 2 4个 国 家 拥 有 1 1 3家 制 造
台湾 制 造 业 服 务 化 与 服 务 业 科 技 化 的 先 进 经 验
制 造 业服 务 化 与 服 务 业科 技 化 在 推 动 产 业 结
构战 略性 调整 方面 的作 用是 重大 的 . 这从 台湾 近 年 来产 业结 构调 整 的成 功经 验可 以得 到 很好 的启 示 。
调 的是 产 品功能 和相 应 服 务 , 而 非 产 品本 身 。服 务
更 多 潜在 价 值 .增 加服 务创 新 对 制 造 业 产 品 的升
值 .具 体 表现 在 先 进 制 造与 多 功 能 服 务 的 有机 结
合 ,如 云计 算服 务 、网络通 信 产 品与 增值 服 务 、 I T 系统 解 决方 案 、机 顶盒 增加 教 育和 网络功 能 等 , 强
目前 厦 门市人 均 GDP约为 1万美 元 . 与 台湾 2 0世
纪9 0年 代初极 为相 似 。 当时 由于全 球化 分 工 的不 断加 剧 , 以及 大陆 、 印度 等 制 造业 的不 断 崛起 , 以 制

基于现代激励理论对晋商身股制的

基于现代激励理论对晋商身股制的

Forum学术论坛 2012年7月239基于现代激励理论对晋商身股制的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少华摘 要:基于各种人性观的假设和企业组织管理实践,围绕人具有复杂性的需要,管理学界发展了一系列不同的激励理论。

晋商身股制作为近代中国管理激励的创新实践,借助现代激励理论对该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理清其发展的基础和脉络,是当前企业激励实践进行借鉴的基础。

关键词:晋商身股制 现代激励 借鉴 激励效用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239-03激励问题是伴随着企业组织管理实践,尤其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出现和发展的。

伴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和实践对员工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

晋商身股制作为近代中国管理激励的创新实践,借助现代激励理论对该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理清其发展的基础和脉络,是当前企业激励实践进行借鉴的基础。

1 晋商身股制的人性假设基础分析当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应于不同的管理实践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为企业组织设计高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激励理论。

人性假设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和丰富,总体上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

每种激励理论和实践背后都有其人性假设的基础:(1)只关注工作不关注人性假设萌芽指导的是“萝卜加大棒”的实践;(2)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尤其是按劳付酬的激励方法的背后是人单纯地视为追逐个人物质利益的“经济动物”的假设,该观点是“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和“理性人”假设的核心内容,前者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之所以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的,后者认为经济行为的主体是理性的、充满理智的,不感情用事、不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3)以目标管理等为代表的“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的出现是基于“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该假设认为,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需要,人们要从社会关系(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承认、归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等)中获得满足感,人不是机器和动物,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社会人”,金钱和物质直接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的,但是起决定因素的不是物质报酬,而是员工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4)强调权变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具有弹性的领导与管理方式的假设基础是“复杂人(Complex man)”假设,该假设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不只是单纯作者简介:王少华(1980-),女,山西人,研究生部学位办主任,中级职称,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

关于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

关于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

关于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
张玉梅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09(0)3
【摘要】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外移时期,如何把握机遇,迎接产业转移,应对承接产业面临的挑战,实现科学有效地承接,是湛江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湛江承接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现科学有效承接的对策措施.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张玉梅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湛江,524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5
【相关文献】
1.珠三角产业为何青睐这里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调查
2.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园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3.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清单
4.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验做法系列报道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5.对山区地、市积极承接沿海、台湾产业转移的思考——福建省清流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问题原因和对策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珠三角摘要:在研究我国台湾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珠三角与台湾在转移承接地之间的关系、发展阶段以及承接地的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性讨论了实现路径。

关键词:台湾;珠三角;产业转移;产业升级Abstract:Base on the analysis on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arl River Delta and Taiwan on relation between re-gions of transferring and receiving,stage of develop, and character of receiving region.Then we discuss the path of Pearl River Delta’s industrial upgrading.Keywords:Taiwan;Pearl River Delta;industrial trans ferring;industrial upgrading一、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评析1.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在产业分布上,我国台湾对大陆投资的突出特点是集中于制造业领域,1991~2005年6月的投资金额中,制造业占据91%,服务业仅占9%,同时制造业在工商业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从1982~2002年,制造业从35.2%下降到25.6%,而服务业则从48%上升到67.1%。

这凸显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产业分布及其制造业转移特征。

2.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制造业内部,台湾的石化、电子、机械三大制造业的生产网络,在1986约占整体制造业的57%~58%左右,至1996年已提升到63%。

其中石化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电子与机械则均有提高。

1995年以后我国台湾出口商品中电机信息产品急剧增加,至2000年已占总出口金额的50%以上,同时出口产品结构有向中游(计算机组件、被动电子组件)、上游(半导体、光电材料及组件)转移的趋势(Chen&Ku,2000)。

显而易见,我国台湾对大陆投资不仅没有导致“产业空洞化”现象,以资讯电子行业为重心的对大陆投资并没有取代反而是带动了相关行业的高端化发展及其出口,“转移———升级”的耦合是其唯一的解释。

3.价值链升级目前,微电子跨国公司仍把我国台湾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和运营基地,同时也在台设立了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

如台湾德州仪器是其亚洲总部,设在台北的研发中心在研发时点上与美国保持同步;台湾飞利浦是台湾最大的外资企业,也是飞利浦重要的亚太及全球事业中心,设有飞利浦在亚太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等等。

然而,积电、联电、华邦、世界先进、威盛等台湾本土企业也已经崛起,成为我国台湾微电子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的中坚力量。

我国台湾地方政府也搜寻了现阶段产业中发展较为突出者,在2002年3月评估筛选出纳米技术应用工业等最新的十大新兴产业,升级态势明晰。

4.构筑了新的生产网络首先,我国台湾利用对大陆的直接投资,至2000年组成了“美、日、欧—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含香港)、东南亚、欧”的越界产业网络(杨建梅,冯广森,2002)。

通过对外投资,电子业将成熟产品的生产基地外移至中国大陆、东南亚,自身则向上游或新技术产品转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中介节点位置。

其次,我国台湾在大陆的投资自身也形成了具有不可逆转优势的投资网络———相对固定、封闭、可复制(转移)的企业间网络化形式,既提高了投资的效益,也为台湾持续、稳定的对外投资和自身产业升级提供了保障。

二、珠三角与台湾的产业转移———升级比较1.转移承接地关系上差异我国台湾对大陆投资是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转移,而珠三角代表的沿海对内地的转移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

这是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具有多重意义,首先,FDI理论指出,国际直接投资有绕开贸易壁垒和要素利用的功能,如果没有大陆作为生产基地与市场,鸿海、宝成、明碁等不可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如此成就,许多小厂商在台湾生存困难,却在大陆得以大展宏图,康师傅、顶新集团等都是经典案例。

而大陆发达地区企业转向落后地区,则没有这样的引力和优势,因为转移前后面对的是一样的市场,而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也淡化了转移的愿望———尽管相对来说沿海地区生活成本对劳动力要素的集聚具有一定负面影响。

这应该是两个地区的厂商向外转移的动力中最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转移承接关系上的差异,使得转移的主导力存在差异。

我国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是企业主导的、在产品生命周期与雁行模式理论下的市场行为,甚至受到了我国台湾当局的阻滞。

而大陆内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政府率先规划并积极组织、推动。

这两种方式是不同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都有其理论基础。

相对来说,珠三角在经济体内部的产业转移,具有政府管理上的优势,同时也容易忽视市场机制、出现管理失当。

2.企业(行业)发展上的差异我国台湾在转移前后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大陆之上,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台湾电机电子产业厂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并不是轻易地把技术传授到大陆工厂,对技术的掌握会留有一手,而对欧美技术的引进以及自主研发,也走在大陆工厂之前,因此转移与升级是同时进行而且相互促进的。

而大陆从台湾经验看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升级□陈羽232010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企业普遍缺乏价值链主动升级能力,无法实现有效的转移———升级互动。

此外,在区域发展模式上,我国台湾地区虽然也是外向型经济,但以本土企业为主,具有产业区位选择的自主性,而珠三角的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多依赖外资企业,而且只是其价值链上的制造部门,缺乏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权,生产区位是转向内地,还是关停或转往越南等其他国家,取决于总部的决策。

3.承接地能力上的差异我国台湾地区产业主要转往大陆的沿海地区和部分内地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开放精神和政策超前,在有利的国际经济制度下成功嵌入国际分工链,实现了产业承接。

而政府推动下的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多是广东或内地省份的落后地区,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局限性,成为阻碍转移的主要障碍。

很多从长三角转出的企业发现部分劳动力成本是降低了,当地优惠政策也到位了,但突出问题是当地的产业配套条件差,增加了很多无形成本,此外,当地劳动力的技术能力不高,尤其是职业素养无法与长期一心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相比,给企业发展和企业家们增加了不少困难。

另外,当前面临不利的国际经贸和竞争环境,在沿海地区尚未成功升级之前,内陆地区在国际分工中难以清晰定位。

这些方面,都是波特指出的竞争优势形成中所必须的条件。

三、珠三角产业升级路径分析1.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在东亚四小龙中,韩国模式讲究的是政府扶持大财团,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台湾模式则讲究市场竞争,让一大批的中小企业逐步发展,促进发展(Hoesel,1999)。

韩国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明显后续乏力,而且发展的成本过高、效率也低。

而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市场竞争起来的一大批企业,则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大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发展特点来看,结合韩国与我国台湾两种模式共同发挥作用是适当之选。

产业升级光靠企业的自发行为是不充分、有效的,其中离不开行业、产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我国台湾地方政府当局尽管对台商投资大陆的态度总是落后于企业,但其在台湾电子资讯产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这些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础;而大陆改革开放中的招商引资政策,提供了承接地区位优势。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时的意义。

对于珠三角转型升级而言,同样需要政府科学参与、有效推动,确立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指导为辅的机制。

政府需要在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培育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劳动力资源等领域发挥功效。

2.推动“双向转移”发展模式对于外源型经济区域而言,需要重视历史路径,实现“双向转移”———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转出和区域外产业的转入。

新的“双向转移”模式有望为珠三角开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

目前需要研究珠三角外资企业先天特性,从而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促成升级。

包括新形势下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链分工的特征,外资企业的迁徙特性、区位决策及外资企业分工网络特性。

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一些生产网络自主从珠三角转向腹地,同时强化另一部分生产网络的根植性,并研究新形势下促进更高价值链活动转入的对策。

3.以价值链升级为指向长期以来关于产业升级的认识主要指产业结构高度化,我国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升级的实质是国际分工中价值获取的增加,“中国出口之谜”也道出了“大陆出口商品结构不断高度化已达发达国家水平但实际仍处落后”的事实(Rodrik,2006)。

长期认识上的不足,使得政府部门抱着电脑装配一定强过服装制造的理念,事实上法国、意大利的服装行业利用设计、品牌等非价格因素同样提供了巨大的价值。

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4.推动科技进步从我国台湾经验来看,转出地区的技术进步,对价值链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珠三角外源型发展模式来说,科技进步包括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

那么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就可以分为已有企业价值链升级,以及引入外部资源。

两者兼具长短,自主创新难度较大、速度较慢,而外来技术转移则需要取决于转出方自身的价值链升级,从而被动实现下游跟进升级。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于同一个产业、行业甚至是企业,是符合外源型区域特征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需要优化产学研体制,并推动利用外资中的技术转移与技术外溢效应。

5.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转移———升级”循环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升级过程首先源于企业的自主决策,珠三角也需要具有较强自生能力的民营经济,能够做强、做大,才能在产业管理中科学、有效。

即实现民营企业的价值链升级,迫使区域内低端产业进行转移,形成台湾式的良性循环。

同时需要推进企业的网络主导力,从而实现“总部———制造”的企业内部区位分工格局,进而推动珠三角与腹地之间的分工合作。

□注: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9YJC9009 5)、广州市哲学社科基金(09Q16)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SM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Chen,T.J.&Ku,Y.H.“The Effect of Foreign Direc t Investment on Firm Growth:the Case of Taiwan’s Manu-facturers”,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0,(12).[2]Rodrik,D.“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 s”,China&World Economy,2006,14(5),pp.1-19.[3]杨建梅,冯广森.东莞台资IT企业集群产业结构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08).作者简介:陈羽,男,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外资经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