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流行语来源浅析
大学校园流行语说

大学校园流行语说大学校园流行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既是抒发情感,也是表达态度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的媒介。
在面对山山水水,风风雨雨的大学生活时,我们不禁要借助这些流行语来表达我们的心声。
一、"佛系"“佛系”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它指的是一种传统佛教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会为了一件事情而过分的纠结和抱怨,而是从容面对生活。
在大学校园中,“佛系”这个词体现在有事情不紧不慢的态度上,学生们以一个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业和生活。
如:“要佛系一点,不然生活太累了。
”二、"666"“666”是指非常好的事情,这个说法来自网络语言。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常常用“666”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赞赏。
例如:“这件衣服好看极了,666!”三、"女汉子"“女汉子”是指在行为举止、性格特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女性明显不同的女孩子。
她们拥有男人般的果断、干练和坚毅,同时又保留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细腻。
在大学校园里,“女汉子”这个词语往往被用来描述那些独立自主、自由自在的女孩子。
如:“她是个女汉子,什么都干得来。
”四、"小清新"“小清新”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它常常用来形容表现出脱俗的、自然的、清新的风格,如在穿衣、打扮、文化娱乐等方面坚持简约风格的人。
在大学校园里,“小清新”既被用来形容人,也被用来描述环境。
如:“这间咖啡馆很小清新。
”五、"晒图"“晒图”是指将自己或家里或学校或旅游的照片刊登到网上或自己的朋友圈中让其他人欣赏。
在大学校园中,“晒图”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记录生活美好的一部分。
当一件美好的事情或美丽的风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便可以用“晒图”来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
如:“我去旅游了,晒图”!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学生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态度和想法。
在大学校园中,这些流行语非常的多种多样,既有满足自我情感需要的,也有表达个性和特点的。
大学校园文化流行用语浅谈

大学校园文化流行用语浅谈○傅远碧(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省 绵阳 621000) 大学校园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圣地,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造就人才的殿堂。
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们由于他们共同接受高等教育,年龄相当,思维敏捷,思想前卫,彼此在文化素养、道德理想、心理状态等方面趋于一致,因而他们使用的校园文化流行用语和其他言语社区的文化流行语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创造性、高雅性、讽刺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来语的妙用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常常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一定的外语来表情达意,或感叹,或惊讶,或命令,或告别。
如“cool ”表示“太酷了!”“好酷啊!”;“My G od ”表示“我的天呀!”;“shut up ”表示“闭嘴”等等。
不仅如此,还通常用数字来谐外语音,如“88”表示“Byebye ”,英语是“再见”的意思;“3166”表示“撒优那拉”,日语也是“再见”之义。
或用英文字母来谐外语音,如“I 服U ”,“I ”英文是“我”的意思,“U ”是“you ”的谐音,表示“你”,意思是“我服你”。
这些流行语显得洋气、雅气。
二、缩略语的使用大学生口语中的缩略语十分丰富,他们通过抽取或截取原词语中的词或语素或字母,构成一个新的缩略语。
一般只在特定的高校、特定的校园集体、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出现。
出现的形式主要有各高校校名的简称、校内各院、系、班级的名称,各专业、各课程的名称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各事物、现象的简称,这些都能通过抽取或截取形成缩略语,从而使表达更为简洁明了,而且使语言更具有生气。
如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技院”;“法律基础”简称“法基”;“文学概论”简称“文概”;“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思”等等。
大学生新造缩略语,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与现代汉语的现成词句在语言形式上形成巧合。
如把“中文系学生会宣传部”缩略为“中宣部”。
还有对有关词句进行特殊处理,有意缩略以期与某现成词句的形式相合。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谭楠对外汉语专业3班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观点,对当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语现象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而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促成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社会方言;言语快感;社会转型〇引言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
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
”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
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
这个社会语言学的新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学者布赖特(W·Bright)的《社会语言学》中,大致意思是说:语言是一个变量,社会也是个变量;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
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②所以,正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③。
0.2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这一现象上。
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或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笔者认为,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
因此,未来流行语研究的领域应当更加细化,对不同社会行业、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学历、地域等各类人群使用的流行语进行考虑,这样或许能为我们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语言的变迁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西安高校流行语调查研究

西安高校流行语调查研究【摘要】西安高校学生流行语的使用在校园中日益普遍,为了解其影响和特点,本研究对西安高校学生流行语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们常用的流行语进行收集和分析,发现了不同种类的流行语及其使用频率。
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流行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学生们的社会关注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交流方式和团队凝聚力。
本研究为理解西安高校学生流行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展望。
【关键词】西安高校、流行语、调查、研究、学生、种类、频率、产生原因、影响、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流行语在年轻人之间的传播更加频繁和迅速。
而西安高校作为大学校园中的重要群体,其流行语的使用和流行趋势也备受关注。
进行西安高校流行语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了解西安高校学生们喜欢使用的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群体,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
分析流行语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可以揭示出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潮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想法。
西安高校流行语调查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学生群体的信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学生们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西安高校学生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安高校学生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西安高校学生的流行语种类、使用频率以及产生原因,以揭示流行语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力。
通过对流行语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入调研,探讨流行语在塑造学生身份认同、促进社交互动、影响学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西安高校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提供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持。
论大学校园流行语与校园流行文化

论大学校园流行语与校园流行文化摘要: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该群体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本文从“大学校园流行语”这一切入点着手,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特点作以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该群体某些异于其他群体的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当代大学生特有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流行语校园文化所谓流行语,是指发源于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使用中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并广为流传的,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较为集中使用的,表达独特含义的词或话语。
大学校园流行语则是指由大学生创造,或源于其他人创造,在大学校园中广泛流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它涉及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且传播面广,反映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心态。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来词语成为大学校园流行语(1)音译词:如“秀”是英文“show”的音译,指“表演”,“脱口秀”(talkshow),“模仿秀”等,后来指“故意表现”、“虚情假意地做给别人看”的意思。
“酷”是从英文“cool”音译过来的,本意是“冷”,起源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cool 爵士乐以冷峻的、反主流的、标新立异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形象、行为成为时尚,cool一词后来扩大到赞美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
“cool”一词传入中国后,立即成为大学校园流行语中最火爆的一个,因为它很符合青年人那种另类的、爱走极端的心理特征。
(2)字母词:由于对外开放和外语(主要是英语)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们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外语字母词在大学校园也越来越走俏。
“I服了you”、“小case”、“who怕who”、“PK一下”等,这些词是由英文字母加上有关的汉语语法成分构成。
浅析校园流行语

浅析校园流行语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它的语音和语法;另一方面,当社会生活出现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等急剧变化时,语言中的词语往往能极敏感地反映这些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即不断产生出一大批汉语新词汇。
在这些新词语中有一部分由于广泛流行而被称为流行语。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社会上或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
如果几十年还在流行,那就不是流行语,而是固定语了。
流行语可以分为政治流行语、社会流行语和青少年(校园)流行语三类。
在校园里流行的流行语叫校园流行语。
校园是社会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学生作为里面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而乐于追求时髦,乐于创造,喜欢标新立异;他们交际面广,交往频繁,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大,容易产生群体认同感。
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很广泛,如“捧场——上课”“特困生——上课时特别爱困、爱睡觉的学生”“名捕——喻指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毫不留情地抓住处理的监考老师”“花间派——喻指对感情不专一的男生”等。
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广泛,但总体来说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用语风行。
互联网自20世纪初兴起,至21世纪初,以惊人的速度遍及全球。
至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伴随网络的产生,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流方式出现。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具有便捷、灵活、新颖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语及书面语中,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登录、在线、聊天室等,又如网虫、网友、黑客等。
这里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上的新造词:例如:”菜鸟”是指电脑水平比较差的人;“竹本一郎”是用来形容愚笨者。
(2)旧词新义类新词语:如“冲浪—使用Internet服务浏览信息”这里形象地把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比喻为在大海的波浪中驾驭自如地冲浪。
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折射的现象

语言理论研究462006.11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创新。
语言的创新充分体现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们的口语中。
大学生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自然地成为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今天经济市场化、信息网络、文化多元化等形势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与刻板的学府渐行渐远,已成为一个飞扬着青春活力,引领着时代潮流,体现着生命价值的地方。
校园文化也不再单纯,而是更加丰富、凸现,校园流行语则成为校园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流行语的特点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流行性、时间性等特点外,也创造性地革新了流行语,使得大学校园的流行语大大减少了它的方言性、俚俗性、底层性,成为大学生广泛运用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
它反映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独有的社会文化心态,具有着追新求异、幽默风趣、简洁明快和偏激粗俗等特点。
1.追新求异大学生是一个有智慧、有抱负,而且总想与众不同、总想走在别人前面的群体。
这一特点使得他们有着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进而追求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以达到彰显个性、凸现智慧的目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标新立异。
内存:知识水平。
复制:考试或练习抄袭他人。
死机:正在做的事因思维障碍等原因,而无法继续进行。
大学生正在接受专业性比较强的高等教育,受所学专业的影响,专业术语自觉不自觉地突破学科范围,并赋予其新意,在大学生日常口头交际中广为运用,几乎成为通用词语。
文件:扑克牌。
早恋:早上锻炼。
黄昏恋:晚上锻炼。
大学生以其个性、智慧,想象曲解一些旧词或使一些旧词表现新的思想和行为,求得新奇、独特。
2.幽默风趣大学生利用所学的“反语”、“别解”、“比喻”等修辞方法,使一些旧词的语义与其本义完全相反,或者根据词语的字面特点表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使交际的口语幽默、诙谐,带有一定的风趣性。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浅析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浅析——以高校为例校园是学生聚集的地方,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视为一个具有较为完善体系功能的小型社会场所。
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这样的一个场所社会影子倾向更为明显,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着不同的乡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见解,不同的兴趣爱好…也许也正是基于各种特定的不同因素而又共同的年龄层次,相似的语言追求,于是校园流行语成了一个让人颇为感慨的语言现象。
高校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是在一定情况下更能表达学生思想的一种语言方式。
当前,校园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构造的重要参数。
可以说,校园流行语除了有着自身的语言基础,物质载体,传播途径,创新传递能力以外,也有着独特的精神基础。
而这个精神基础正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因素。
无论是哪一个时间阶段的大学生都会有着个性张扬的一面。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表现自我,传递一定的信息,表现一种独特的主张,追求一种别样的乐趣,也需要一种方式来真正体现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
无疑,校园流行语便成了一种极好的手段。
大学校园流行语来源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以下几种渠道:1.以网络传媒为主体,影视媒体为辅助的现代化来源。
a.腾讯QQ,微信,飞信,微博等网络聊天工具的推广,普及使得聊天呈现出一种跨地域,跨时期,跨年龄的新形势。
而这样的形势不仅为时间上较为充裕的大学生提供了聊天渠道,同时也成了校园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亲”,原是淘宝卖家的一种客套称呼,现在却是代表聊天两人关系的亲密,有着拉进距离,缓和尴尬场面的作用。
“汗”有着被吓到的意思。
“么么”单独看没有任何的语言意义,但是在校园流行语里却是亲吻的意思。
目前要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莫过于“屌丝”,而它最早出现是在贴吧上。
b.影视传媒也是校园流行语的一个重要来源。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校园语言估计要数“元芳,你怎么看?”而这句话的出处便是央视热播剧《神探狄仁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流行语的心理分析摘要:校园流行语作为校园这个社会区域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是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对现代校园生活及社会的反映,有其特定环境及特点,主要来源于校园生活,并受大众传媒影响,同时通过语言间的接触接受外语。
大学校园流行语来源广泛,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思维和用语方式。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来源Analysis of the source with the popular university campus languageAbstract: As a product of the social area of campus,the popular campus language is a social dialect essentially,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pular language. Popular university campus language is a reflection of modern campus life and society,it has own particular environment and features.Its mainly from the campus life, and affected by mas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to accept other language. Popular university campus language extensive sources,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nking and language style.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popular language;origin大学校园流行语来源浅析引言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校园中出现的、主要流行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的词语。
它作为校园这个社会区域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是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方言“一般说来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
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1]。
大学校园流行语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变异,是由阶级变异、行业变异和年龄变异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校园流行语是对现代校园生活及社会的反映,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思维和用语方式,有其产生来源及特点。
[2]当前,校园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构造的重要参数。
校园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更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
[3]一、源于校园生活由于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所经历的大都是学校的人和事,因此其语言交际也必然以校园生活为主题,最大限度地反映校园生活。
大学校园流行语围绕校园生活,主要反映学习、工作、生活等息息相关的主题。
1、学业方面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日常学习方面孕育出一些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语言现象。
上课方面如:“翘课”意为逃课,在大学校园里全面取代了“逃课”,成为当代大学生叛逆精神的一种体现。
“蹭课”源于北方方言“蹭饭”,意思是旁听。
“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教(觉)皇”指嗜睡的人。
与考试有关的如:“挂科”指考试不及格。
“挂”本指挂彩,即流血受伤。
后引申为死亡,常出现于一些黑帮片中。
与直接说某门考试不及格相比,说“挂”显得更有英雄般的悲剧色彩。
“裸考”指不复习直接上考场考试。
说明当事人完全没有作任何准备,也暗示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带有强烈的幽默和自嘲意味。
同时,大学生们也从自己的学科出发,以学科术语延伸创新词语,表示一些对校园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感悟。
有的词语是从一些学科中曲解、仿拟得来的,如:“金钢钻”借用金属称谓来比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软着落”借用飞行术语来形容某同学补课后成绩稳定了或安然度过了某一难关;“潜水艇”物理术语比喻低水平的人、低于水平线的;“内切圆”数学术语,表示正好合乎某人心意;“绩优股”经济术语,意为理想的有发展潜力的恋爱对象;“286”计算机术语,表示某人行动迟缓;“花间派”文学术语,表示交友不专的人。
对于专业有关用语的加工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融合。
2、工作方面如:“就业”;“毕业即失业”部分学生对未知前途的无奈表达;“猪一般的生活”形容成功保研的大四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状态;“狗一般的生活”形容拼命找工作的大四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状态等。
同时,大学生崇尚简捷、方便,将原来复杂的文字简化,在语言表达方面显示出快节奏的风格。
如:“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管办”学生综合管理办公室等。
[4]3、两性方面如评价异性的外貌:“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可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长得安全”不怕他人横刀夺爱;“长得有创意”等等。
将晨练称为“早练”,将傍晚锻炼身体称为“黄昏练”,皆取“恋”的谐音;将同班同学的恋爱对象称作“家属”,因此也有了“有情人总成家属”一说;要好的女生会互称“老公”或“老婆”以示亲密等等。
4、个人情绪方面大学生大多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表达情感、情绪的流行语也比较多。
如“烦死了”、“有毛病”、“白痴”等等,表现说话人郁闷的心情和无处排解的无奈,同时反映了大学生心态的沉重。
“有没有搞错啊”、“我靠”等则在发泄不满的同时展现出大学生血气方刚、大胆质疑、不屑一顾的反叛精神。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较之高中生、初中生校园流行语及其他人群的流行语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对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一些时尚问题、热点问题等社会现象的特殊反映上。
[5]如:河北某官二代肇事后的一句“我爸是李刚”;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协新闻发言人一句诙谐幽默的“你懂的”引发网民热捧效仿,表示双方心领神会无需多言,或因涉及敏感话题不便说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波音777-200飞机事件,则让“失联”一词应运而生。
二、来源于大众传媒校园流行语言的产生与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络、影视、杂志等是当代社会文化潮流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大学校园流行语的重要来源。
[6]1、来源于网络媒体大学生是网络语言创造和运用的主体。
大学生通过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论坛等途径可以轻松地表达和传递思想与信息,且容易得到网友的共鸣和模仿。
“我也是醉了”最早源自DOTA游戏的解说,LOL也开始沿用,后来被微博段子手沿用并从网上开始流行,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
“为什么放弃治疗”,用来调侃周围的朋友奇怪搞笑的行为。
“no zuo no die (不作死就不会死)”源于动画台词,广泛流行于各大社区、论坛甚至主流媒体,意为没事找事,结果倒霉。
网络上有很多时尚用语是由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缩写拼合而成,流行语有时直接将它们吸收过来,如“TMD”原是美国开发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英文缩写,被网民借来代替国骂;“BT”变态的拼音缩写;“BMW”原是著名的汽车品牌“宝马”,后被网民借来指“别摸我”。
除了字母缩写,还有利用汉语拼音的谐音,用汉字紧缩或扩张构成的流行语。
如“表酱紫”意思是“不要这样子”;“高大上”作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词,往往被用于含蓄表达对某事、某物、某人的向往崇拜之情;“弓虽”指“强”。
同样是谐音作用,网友们用搜狗拼音输入法打“什么啊”时,常常漏掉分隔符“'”,致使系统认为“ma”是一个字的拼音,于是便出现了“神马”这一词。
2、来源于电视媒体影视作品对学生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当代校园流行语吸收了不少周星驰式的表达,如“I服了U”即我服了你,出自《大话西游》;“小强”指蟑螂,出自《唐伯虎点秋香》,之后出现引申义比喻像蟑螂一样难缠的人。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中如“打死我也不说”表明坚持原则,出自《甲方乙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讽刺胡乱花钱买贵东西的同学,出自《大腕》;“做人要厚道”用来数落不会做人的同学,出自《手机》。
“我顶你个肺”原为广东话,表示愤怒,出自《疯狂的石头》;“我拿什么拯救你?……”表示无奈,出自《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电视节目:如“海选”意为有大量选手参加的初选,出自“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PK”在英文里全称是player killing,做名词,意为游戏中两个玩家彼此对打,后由于“超女”的影响,变成动词性的,意为双方一对一你死我活的决斗。
广告作品:如“我们的目标是……”出自牙膏广告;“我才刚上路叻”表谦虚,出自男装广告。
流行歌曲:如“有多少……可以重来”出自《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小品相声:如“相当”、“忽悠”出自赵本山的系列小品;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不差钱》,“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跑偏了”、“PiaPia地”等词语成为流行语。
三、来源于外语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当代学生接触的文化比过去更为多元,他们都学习英语,有些还会其它多门外语。
所以,语言间的接触使得部分外语词汇也被吸收进了校园流行语中,甚至出现了英汉夹杂的情况。
英文词汇大多都以它们的本来面目出现,像“Hi”、“Hello”和“Bye-bye”等几乎每天都挂在学生的嘴边,而“cool”酷、“happy”表高兴、“high”表兴奋、“sexy”性感,这些词也常被用到。
学生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很可能是其夹杂在汉语中,比如“好happy”“玩得high”,这种“语言马赛克”正好能给予说话者一种“言语快感”。
“萌萌哒”这种源自日韩、追捧“可爱”的青少年亚文化影响颇大。
“倒”和“晕”具有震惊和不满的意项,因为日本漫画在表示人物惊讶或错愕时常将人物画成晕倒状;“欧巴桑”日语おばさん的音译,日语里指中老年妇女;“卡哇伊”(日语かわい的音译,日语里指可爱、漂亮、温柔)等等。
结语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形象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面镜子。
大学校园流行语来源广泛,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学生精神状态的反映。
它源于生活,承载着大学生活中鲜活、生动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在校学生特定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心态。
同时,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思潮交汇的地方,多种信息在这里容易形成特殊的文化形态,并对社会产生影响。
[7]网络、影视等社会媒体促进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语言间的接触也使得部分外语词汇被吸收进了校园流行语中。
注释:[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2][6]杨吉.校园流行语产生的文化因素[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3]张小升.浅议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J].高等教育论文,2014年04期[4]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02期[5]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323页[7]钱道静.大学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2008年01期参考文献:[1]吴文珏,《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03期[2]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06期[3]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21-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