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合集下载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鲜明的个性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满足他们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的拓展和社会身份的建立对于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建立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化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的共鸣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首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简洁、模糊的方式表达,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使他们在正式场合或学术交流中表达不清、不准确,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思维逻辑。

其次,过度追求网络流行语的时尚性和个性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讽刺等方式表达,有时会涉及到不恰当的内容或价值观。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跟风,避免对错误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和认同。

面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隐患,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流行语探究

大学校园流行语探究
大学校园流行语探究
吴希斌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Vol.27 No.5 May 2010
[摘 要] 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的出现给中国的语言文化带来相当强的冲击力。一方面,它满足
了学生群体的交际要求,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呼”、“汗”等词形象生动,新鲜活泼,展现了青年大学 “操”“牛逼”等语言,而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语言使
生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心理。
用的快感,往往忽略了语言使用的美感,从而玷污了
(三)幽默、诙谐
语言的纯洁性。
校园流行语经常使用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刻
其实,对待校园流行语,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
意歪解、扭曲词语的原意,并赋予其讽刺的意味,彰显 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方面
[饿的神啊](表惊讶的意思)、[子啊,你带我走吧] (3)汉字与字母混合式
(表承受不了的意思);《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 “考 G”表示考托福;好 happy\high;I 服了 U;AA
(表示胸小的女孩);《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将 xxx 制;T 恤;E 时代先锋;IT 人才;U 盘;IC 卡等。
后引申为死亡。大学生说挂,则更有一种英雄般的悲
7.与青春爱情相关的流行语
壮色彩; “裸考”,指不复习直接参加考试“;炮灰”,指 “人性”、“甜蜜”、“晒月亮”、“青春必修课”等均指
尽管希望不大,但还是抱有试试看想法的人。
约会;“泡妞”就是追女孩。
3.与学习相关的流行语
8.与情感表达相关的流行语
“牛人”,指在学习或某方面能力超强的人“;歇 “郁闷”、“崩溃”、“有没有搞错”表达一种无可奈

大学校园流行语探

大学校园流行语探
( )外 来 词 秀 (hw) 酷 ( o1 、 丝 (as 、 福 6 so 、 co ) 粉 f )托 n
(O E ) F L 等 12按 意义 分 类 .
3校园流行语流行 的原因
31 . 社会 因素
首先 , 语言是社会 的反映 , 它记录 了社 会生活 的林林种 种 ,
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语言也随着时 代的发展变化而变 化并被不断创新 , 赋予新鲜 的活力。校园流行 语正是产 生于一 个多元化 , 信息多样化的社会大背景下 。
你 )“ 34 ( 生 一 世 )55 ( 是 我 是 ) 。 、 11” 一 、 4我 4 等
() 3 汉字与字母 混合式 : hp y表示好开心 ; I 好 ap “ 真是服 了 U 表示我真是服了你 ;A制等 。 ” A () 4 缩略式 :毛概” “ 表示毛 泽东思想概论“ 白骨精” 示 ;“ 表 白领 、 精英加骨干 ; 蛋白质” “ 是笨蛋、 白痴加弱智的意思。
捷, 因此一大部 分数 字、 字母 流行 语 言得 到 广泛 流行。如 字母
词、 数字 词和缩 略语 的广 泛使 用。如 8 ( 8 再见 ) 75 气 死 我 、46( 了) B ( 、 F 男朋友 )G ( 、 F 女朋友) 86 拜拜咯) 、8 ( 等
() 5 谐音构词 : ( , 早炼 恋) 指早晨锻 炼; 大喜( ) 日( 洗 之 要洗 很 多衣服 的 日子 ) ;50 ( 、“2 ” 我爱你) 作( 家; ; 坐)
() 1 表程度 } 生副词 的使用 。“ 这食 堂的饭 巨难吃。 、 他每 ”“ 天狂看书。 、他的话爆搞 笑。 、 这 小孩贼聪 明。 这 个家伙奇 ”“ ”“ …‘ 呆” 。这里的“巨” “ 、 爆” “ 、奇” 、狂” “ 、贼” “ 意义相 当于常用的程 度副词“ 、 很 非常、 十分 、 特别” , 等 同时又增加了调侃 的色彩 () 2 拟声词 的使用 。表现 声音 的 , : 如 哈哈 、 呵 、 嘻 、 呵 嘻 嘿

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分析

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分析

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分析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来源广泛、特征鲜明。

认真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校园流行语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有效的课外活动.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流行语、来源、特征、启示徜徉在大学校园,你便置身于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流行语世界中。

各种惯用语、仿拟语、创新词、打油诗、网络用语、影视作品经典台词层出不穷,这些鲜活的、生动的、亲切的语言会迅速将你感染,很快你会溶入其中。

高校是文化的主要集散地,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朝气、喜欢新奇、崇尚个性。

在他们当中流行的语言无疑来源十分广泛。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影视媒体。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影视台词有:1.“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 但是我没有珍惜, 直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里面的经典台词,之所以在高校流行多年经久不衰,是因为每位学子都会从中多多少少想到自己的感情经历)2.“小白,你好白哟”(小白是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里的一条小狗,而这里别有意义,当同学之间互相这样“攻击”对方时,其实意为“你好白痴啊。

”)3.“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来自于冯小刚贺岁片《天下无贼》。

如你想看书时朋友老缠着你聊天,效果很好。

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也比较流行如“超女”。

恶搞”、“忽悠”、“做人要厚道”、“实说实说”、“素质,请注意你的素质”等等。

二、网络。

高校网的普及,使网络已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一些网络用语也在校园大行其道。

校园里常用的网络流行词有:“神马都是浮云”(意为什么都是过眼烟雨)、”“美眉”(漂亮妹妹)、“顶”(支持)、“汗”(被吓倒)、“东东”(东西)、“菜鸟”(上网新手)、“亚历山大”(压力很大)。

三、各地方言。

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来自全国不同省市,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能引起学生共鸣或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的方言词语便流行起来。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流行语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研究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我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流行语,以及这些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广泛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流行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和口头禅最为常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我校本科生为样本,共计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

问卷主要涵盖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日常使用的流行语种类及其用法,以及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流行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和口头禅最为常见。

网络流行语主要从各种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和网络游戏中衍生出来,呈现出不断更新、变幻莫测的趋势。

比如,“666”、“咕咕咕”、“蓝瘤”、“雾”、“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等,都是网络流行语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这些流行语有时候是为了搞笑,有时候是为了表达情感,有时候是为了增强归属感。

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反映出了年轻人的智慧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网络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另外,我校大学生还广泛使用了一些口头禅,比如“嗯”、“哦”、“对对对”、“不要问我为什么”等。

这些口头禅虽然不如网络流行语广为人知,但是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却十分常见,也可能反映出一定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

分析我校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某种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色彩,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启示性。

比如,“蓝瘤”一词来源于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中的一位英雄角色,原意为“长时间缺乏资源,被困在一处不能轻松行动”的状态,后来经过网络的转化和演变,成为一种形容局面困顿和心情低落的流行语。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文档资料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网络已经成为今天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在大学校园里、食堂里、宿舍里,还是课间甚至是课堂上,随时随处都会看见大学生借助于电脑和手机上网的各种场景,也随时随地“遭遇”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的“侵袭”。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产物,以其独具的特点和形式彰显着网络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大学生热衷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标准、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因此,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打开当代大学生“心灵密码”的钥匙,是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文化价值观和心理动态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对象和方式本次调查研究以某师范大学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164名,其中男生84人,女生80人,收回问卷158份,有效问卷152份,问卷有效率为96.2%。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知识差异。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本次调查采用开放式的问卷,让学生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在问卷上写下自己经常使用的20个网络流行语和5个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本次问卷统计出的网络流行语共计549个,其中词与短语434个,句子及句子模式115个;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共计33个。

为了使该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的分析建立在使用频率排行前20的流行语(其中包括使用频率相同的不同流行语,因而表一中的网络流行语实际数目共计是23个)和排行前20的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基础之上。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百度百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和图书馆,查阅相关研究论文、报告和资料,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

2.问卷调查法:笔者通过两份问卷,分别统计了大学生最常用的20个网络流行语和使用流行语的5个原因。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谭楠对外汉语专业3班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观点,对当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语现象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而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促成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社会方言;言语快感;社会转型〇引言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

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

”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

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

这个社会语言学的新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学者布赖特(W·Bright)的《社会语言学》中,大致意思是说:语言是一个变量,社会也是个变量;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

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②所以,正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③。

0.2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这一现象上。

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或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笔者认为,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

因此,未来流行语研究的领域应当更加细化,对不同社会行业、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学历、地域等各类人群使用的流行语进行考虑,这样或许能为我们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语言的变迁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小组成员:谭绍芬 0134赵丽泉 0123胡莉 0131赵欢 0114龚雪 0233标题: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及意义三.调查过程安排四.调查问卷设计五.调查分析六.调查总结附:1.人员工作安排2.经费预算一.调查背景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的语言文字。

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

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 .调查过程安排四.调查问卷设计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研究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希望您能认真作答,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祝生活愉快!性别: A.男 B.女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学校:(江汉大学文理学院)1 你经常上网吗?A天天上B经常上C偶尔上D几乎不上2上网时你会关注网络流行语吗?A非常关注B关注C偶尔关注D没兴趣3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多选)A论坛,贴吧B新闻网站C即时通讯(QQ,MSN)D博客E其他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一看就懂B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C不是很懂,会一点点D完全不懂5你对下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完全不用A.给力①②③B.你懂的①②③C.我是来打酱油的①②③D.羡慕,嫉妒,恨①②③E.坑爹①②③F.神马都是浮云①②③G.我勒个去①②③H.我爸是李刚①②③I.___的人,你伤不起①②③6你听到某个人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觉得他\她...A.很时髦B.无所谓C.没内涵7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A乐意接受B勉强接受C反对D无所谓8你上网的时候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吗?A经常使用B有时使用C偶尔使用D从不使用9你在什么场合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多选)A网上聊天B电子邮件C日常对话D手机短信10你觉得网络流行语有什么优点?(多选)A生动有趣B方便C幽默D其他11你觉得网络流行语有哪些缺点?(多选)A.有的让人难以看懂B.多贬义,脏话,影响风气C.破坏了传统汉语语言文化和规范D更新太快12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多选)A.是网络发展的趋势所在,喜欢并支持B是语言朝新方向的一种发展,很有意思也很有特点C虽然不是很了解,但还是支持D没怎么接触,不了解,持中立态度E不符合语言文化的传统规范,会影响语言文化的普及,应限制使用F语言粗俗,肤浅,难以理解,不提倡使用G.没有理由,完全反对13你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是?(多选)A.简洁B.好玩C.便于表达D.别人用我也用14你觉得网络流行语会带来什么影响?(多选)A使得消息传播变得更简洁,更生趣B增进朋友间的感情C会影响人们的交流,使交流变得困难D冲击传统语言文化15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和控制网络流行语?(多选)A引导B监督C放任D封杀16你觉得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怎样?(多选)A会不断的更新换代,一部分精华会成为正式语言B会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和语言规范之中C破坏语言规范,只是引起一时的热潮,会被淘汰五.调查分析1.你经常上网吗?从调查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20%的人会天天上网,从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之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谭楠对外汉语专业3班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观点,对当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语现象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而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促成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社会方言;言语快感;社会转型〇引言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

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

”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

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

这个社会语言学的新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学者布赖特(W·Bright)的《社会语言学》中,大致意思是说:语言是一个变量,社会也是个变量;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

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②所以,正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③。

0.2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这一现象上。

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或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笔者认为,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

因此,未来流行语研究的领域应当更加细化,对不同社会行业、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学历、地域等各类人群使用的流行语进行考虑,这样或许能为我们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语言的变迁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0.3 在当前的流行语研究中,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大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大量精英群体聚集于此,他们引导着这个社会思想、知识、价值的前进方向。

而大学生作为这群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维价值、文化趣味往往就通过校园流行语得到体现。

基于此,笔者希图以一个亲历者和体验者的身份,在本文中尝试着对每天出现在自己身边的第一手语料进行大体的梳理,以期对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这一现象获得更深的了解。

一对于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界定1.1 本文中关于流行语的界定在对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进行梳理前,有必要解释一下流行语的含义。

1.1.1 其实,对于流行语的内涵,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说得最多的词汇,而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媒体上,不管该词语的流行是由于政府的提倡还是出于民间的创造。

”④例如,北京青年报今年1月16日发布的一则新闻里就报导说,“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联合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笔者自注:2005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十一五”规划’、‘神舟六号(神六)’、‘节约型社会’、‘和平发展’、‘一篮子货币’、‘油价上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连宋大陆行’、‘取消农业税’入选。

”这里的十大流行语就属于第一类流行语。

研究这类流行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相关新闻就转述了2004年度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发布时,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张普教授的话,“发布流行语是尝试从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扫描,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变革的独特视角。

”1.1.2 流行语的第二种理解,是“指民间流行的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口头语汇”④。

与前一种相比,它少了些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多了些时尚的民情民风,所以更能体现一种语言的民间自发性。

同时,对这类流行语进行研究同样也能为把握时代脉搏、透析世风民情提供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

本文中探讨的流行语主要是指第二种。

1.2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定义所谓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指主要流行于大学校园中的时尚语汇,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单独的词,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特定的句型或句式。

操这些语汇的人士以大学在校学生为主,也包括部分大学毕业生、个别在校教师乃至一些身处校外但年龄与大学生相近的青年群体。

社会语言学中有个术语叫做“社会方言”。

所谓社会方言,“一般说来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

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⑤。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大学校园流行语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变异,具体而言,是由阶级变异、行业变异和年龄变异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二对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类型分析2.1 有学者曾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二三年级本科生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调查,根据统计,在较小的范围里十大校园流行语分别是:郁闷、傻逼、去死吧、酷、考G考托、QQ、牛逼、你考研吗、有没有搞错、上网。

除了这些外,流行语还有I服了U、真恶、爽、你变态呀、小强、晕、无语、好棒、帅哥、靓妹、美眉、挂、逃学、新东方、倒、一般般、我操等,涉及范围从日常学业、生活、理想追求、爱好、个人性格等等无所不包。

④如果让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来读上面这些词或短语,他一定会觉得十分别扭。

先不提这些词或短语的表达方式是否合理,光说一些原本在普通话里就存在的词,由于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年轻人如果用这样的语汇来跟这位老人交流,一定会让他如坠云雾之中。

2.2 要为这样的老人解惑就需要对大学校园流行语进行深入分析,而这又势必要涉及到类型分析的问题。

然而,这种特殊语汇的内部构成复杂奇怪,有的甚至很难说明白。

在本文中,笔者将尝试着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类分析。

2.2.1 按意义类型分类a. 学业方面毋庸置疑,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的流行语自然很多。

(1) 关于日常学习的如【翘课】*,意为逃课,但跟逃课比起来显得更加理直气壮、潇洒从容。

【翘课】一词在大学校园里全面取代了逃课,可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叛逆精神的一种体现。

与此相关的有【蹭课】,这应该源于北方方言“蹭饭”,意思就是旁听。

又如【挂】本指挂彩,即流血受伤。

后引申为死亡,常出现于一些黑帮片中。

这一意项的出现与黑帮切口类似。

可是,大学生们却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挂科”,即考试不及格。

或许与直接说某门考试不及格相比,说【挂】显得更有英雄般的悲剧色彩吧。

与考试相关的又有【套题】一词,意为在考试前千方百计向老师打听考试内容、考试题型甚至答案等。

“套”字有“设圈套”之意,学生们用这个词,有显示自我聪明的意味。

另外与考试有关的有【裸考】一词,指不复习直接上考场考试。

显然,这样去考试,“挂科”的可能性极高。

裸考,一方面说明当事人完全没有作任何准备(可算得上是“赤裸”着的),另一方面暗示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带有强烈的幽默和自嘲意味。

如果,某位同学在学习或者其它方面能力极强,那么多半会被赠以【牛人】的雅号,这个词大抵是从北京方言“牛”发展而来,表示一种赞美。

相反,如果某同学每日沉迷于学业以外的事,那他的行为就会被称为【堕落】。

【堕落】的一个结果就是成了【特困生】,意指上午第一节课就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

(2)关于毕业的【考研】近些年在校园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过去,大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会有工作分配,或者自己直接找到工作单位;这些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四、大三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使自己以后面临就业时能更有竞争力。

与此相关的流行语包括【奋斗】,指刻苦地为考验复习【保研】,意为保送直接攻读研究生课程【面霸】,指热衷于参加单位面试的学生【毕业即失业】,部分学生对未知前途的无奈表达【猪一般的生活】,形容成功保研的大四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状态【狗一般的生活】,形容拼命找工作的大四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状态【猪狗不如的生活】,形容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状态和考研、工作相对,一些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考G】(考GRE)【考托】(考托福)【考雅思】遂成时尚。

这两年还有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寄托】。

就是GRE和托福的合称,指一些学生一心想出国,考GRE考托福已成为他们的寄托。

b. 两性方面除了学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爱情了,爱情这个难题给大学生活带来的欢乐和烦恼也最多,这方面的流行语自然也最为丰富。

(1)大学生日常都好谈论异性。

对于异性相貌的评价,普通的有【靓妹】、【帅哥】之说。

“靓”大抵来自广东一带的方言。

班里最漂亮的女生被称作【班花】,向上推及则有【系花】、【院花】、【校花】。

相对的,男生则被称作【班草】。

不过,【班草】的说法远不如【班花】普及,因为【班草】有时并不一定很帅,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他们只好可悲地去衬托红花了。

对于相貌难看的女生,有【恐龙】一说。

这一词语来源于网络,后又因一部畅销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得到广泛传播。

【恐龙】也有分类,如果女生长得难看但并不招摇,那她属于【草食性恐龙】;如果女生长又得难看而又爱招摇,那她毫无疑问会被称作【肉食性恐龙】,男生都会避而远之;如果,某个班里的女生普遍长得难看,那个班就会被称作【天龙八部】;如果,某所学校的女生普遍长得难看,那所学校就会被称作【侏罗纪公园】(取一部美国大片的片名);如果,某位男生有足够勇气去和一个长得难看的女生谈恋爱,这位仁兄则会被冠以【反恐精英】的雅号,“反恐精英”本来是一流行网络游戏名,即CS(全称为Conuter Strike),指“反恐怖分子的精英”,“恐”这个义项在转义后更增添了的幽默感。

和【恐龙】相对,女生把长得难看的男生称作【青蛙】,如果这种男生还有些风度的话还会被称作【青蛙王子】。

相比而言,【青蛙】的使用频率要远远低于【恐龙】,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男生要比女生更注意异性的相貌,所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异性,男生会对其讽刺得更深些。

更典型的,男生中有【两条人命】的说法,即指某类女生从后面看想死人,从前面看吓死人。

女生似乎更看重异性的身高,她们会将身材矮小的男生贬低为【二等残废】,甚至更惨(如笔者这类的应该算“三等残废”吧)。

还有的时候,大学生会说【菌男】、【霉女】,采用的是“俊男”、“美女”的谐音,实际意义却与【恐龙】、【青蛙】一致。

不过,大家也明白长得好看与否实在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所以又有了一种幽默的说法,【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可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实际上,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一种相对委婉的说法去评价异性的外貌,如【长得安全】(不怕他人横刀夺爱)、【长得有创意】、【长得平易近人】、【长得困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