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0年7月自考美学试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考美学试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考美学试题及其答案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2.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

A.美的规律

B.艺术现象

C.审美心理

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区分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 D )

A.主体的创造性

B.历史的传统性

C.社会的普及性

D.与对象属性的一致性

4.构成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

A.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B.审美环境与审美条件

C.审美意志与审美愿望

D.审美教育与审美素养

5.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C )

A.大脑的发育完备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物质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的发展

6.比较自觉的审美活动产生于( D )

A.距今约300-200万年前

B.距今约30-5万年前

C.距今约5万年前

D.距今约3-1万年前

7.所谓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其( D )

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

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1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8.以下线条哪种能使人产生优美感( D )

A.粗犷的直线

B.锐角的折线

C.平直的虚线

D.纤巧的曲线

9.广义的荒诞实质是( A)

A.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B.对庸人行为的嘲弄

C.对社会流行的批判

D.对人生命运的揭示

10.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 A)

A.视觉与听觉

B.嗅觉与味觉

C.触觉与知觉

D.平衡觉与重力觉

11.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 A)

A.同化过程

B.调节过程

C.想象过程

D.感悟过程

12.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艺术意象的( D )

A.虚拟性

B.感性

C.想象性

D.情绪性

13.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怡,是艺术的( A)

A.娱乐消遣功能

B.认识功能

C.思想启迪功能

D.社会干预功能

14.艺术品提供给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 A)

A.形象

B.快乐

C.意象

D.感悟

15.所谓艺术技巧是指( D )

A.艺术思维技巧

B.艺术联系技巧

C.艺术审美技巧

D.艺术操作技巧

16.下列类型中属于时间艺术的是( D )

A.建筑

B.绘画

2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C.雕塑

D.音乐

17.“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 C )

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

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

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

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道家)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中国化佛教禅宗)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B )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BCD )

A.审美萌芽

B.审美意识

C.审美思想

D.审美学科

E.审美体系

22.将审美归结为本能的理论主要缺点是( AE )

A.混淆了人与动物行为之间质的区别

B.不能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C.缺乏生物学的基础

D.没有考古素材的支撑

E.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23.构成悲剧内涵的核心因素是( BCD )

A.奉献

B.冲突

C.抗争

D.毁灭

E.胜利

24.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有( AE )

3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A.品位

B.个性

C.能力

D.品味

E.兴趣

25.意象的主要类型包括( ABCD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E.形象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第26、27小题每小题4分,第28、29小题每小题3分,

共14分)

26.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

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7.“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

诺夫。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

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

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

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

的,但艺术起源主要的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指原

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

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28.对比联想

是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29.灵感

灵感是指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

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

4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自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自然的美是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的,自然现象对人成为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大家认为的美的自然现象就是从来有之的,而是在人类长期实践中逐渐与人建立起审美关系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

31.为什么美不能先于人而存在?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所以不存在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美,也不存在离开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由“审美”一词可以看出,美一定和人具有关系,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32.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是怎样的?

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理智的引导。

33.简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34.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答案: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

5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4分,第36小题12分,共26分)

35.试分析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案: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

6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第三,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四,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人的个性是由个人的自身条件与特定生活环境造成的。良好的个性,对于一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现在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开发、引导也不够注意,这种

7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情况必须加以改进。

36.试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8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