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系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专业教案模板范文

电子信息专业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对象:电子信息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数字信号的定义及分类。

2.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3. 常见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推导和实现。

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通过展示数字信号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音频处理、图像处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模拟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为数字信号处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60分钟)1. 数字信号的定义及分类- 讲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介绍数字信号的分类,如离散时间信号、离散频率信号等2.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如采样定理、数字滤波器等- 讲解数字滤波器的分类和特点,如FIR滤波器、IIR滤波器等- 举例说明数字滤波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3. 常见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 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在音频处理、图像处理、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个具体的数字信号处理应用案例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四、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字信号处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完成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2. 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信息类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类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类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类基础知识,包括电子元件、电路原理及其应用;2. 学习并掌握基本编程语言,如C语言,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3. 了解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提高对行业趋势的认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基本的电子制作能力;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3. 掌握信息检索、资料整理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对电子信息科技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节能、低碳生活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课程针对电子信息类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年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与电路原理:介绍常用电子元件及其特性,分析基本电路原理,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关联教材第1-3章内容。

- 教学安排:4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 C语言编程基础: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程序结构;关联教材第4-6章内容。

- 教学安排:6课时,理论学习与实践编程相结合。

3. 电子制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制作,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收音机;关联教材第7-9章内容。

- 教学安排:4课时,以实践操作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 电子信息领域发展概述:介绍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关联教材第10章内容。

- 教学安排:2课时,以讲解和讨论为主,提高学生对行业趋势的认识。

5. 综合应用与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关联教材第11-12章内容。

南航电子信息课程设计

南航电子信息课程设计

南航电子信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术语和原理;2. 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功能、分类及应用;3. 了解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4. 掌握C语言编程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和调试。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问题;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信息系统;3. 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对电子元器件的控制;4. 能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共同解决问题;4.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南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电子信息工程基本概念:包括电子信息系统组成、功能及分类,电子信息工程相关术语解释。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2. 电子元器件: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原理、功能、分类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元器件3.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分析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字电路;第四章 模拟电路4. C语言编程基础: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等,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和调试。

教材章节:第五章 C语言编程基础5.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结合实际项目,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信息系统设计。

电子信息的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的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信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功能和用途,了解常见电子电路的组成和特点。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元件和电路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信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入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1. 电子信息基本概念:电子、信息、信号与系统等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

2. 常见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件的功能、符号和用途。

3. 电子电路:基本电路原理,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等,以及常见电子电路的组成和应用。

4. 数字电子技术: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 电子信息系统:介绍无线电通信、电视、计算机等典型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6. 电子信息产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电子信息基本概念,电子元件的认识。

第二周:基本电路原理,动手实践简单的电子电路。

第三周:数字电子技术,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电子信息本科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本科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本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如信号处理、电路分析、通信原理等;3. 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能力;2. 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电路仿真、信号处理等操作;3. 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撰写规范的电子信息工程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具备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电子信息专业本科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介绍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前景展望,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电路分析:讲解基本电路元件、电路分析方法、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信号与系统:阐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等,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通信原理: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调制与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等,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数字信号处理:讲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离散傅里叶变换、数字滤波器设计等,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方法:涵盖电子信息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流程、仿真与测试等,对应教材第六章内容。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一、涉及内容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该课程
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围绕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与实践。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内容介绍
2.课程目的与教学方法
3.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
4.实践项目案例分析
5.课程设计总结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子信息系统设
计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理论教学主要通
过讲授课程设计相关知识点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对课程所学知识点进行应用与实践。

三、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
在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方面,需要掌握以下原理:
1。

电子信息系列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系列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系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元件的功能和电路原理;2. 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的信息处理技术;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元件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系统中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电子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与电路基础:包括电子元件的分类、功能及电路原理,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应用,以及简单放大电路的分析。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元件与电路基础2. 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介绍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以及数字电路的常用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3. 电子信息系统:讲解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信息处理技术,如信号采样、滤波、调制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子信息系统4.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5. 实践操作: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元件焊接、电路搭建、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和电子信息系统的简单搭建等实践活动。

电子信息工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工程相关问题。

4.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1.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子信息工程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电子信息工程的原理:讲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

3.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电子信息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3.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电子信息工程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电子信息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课程设计数字调制信号的识别方法专业名称通信工程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课程设计任务书第四章基于决策理论的调制样式识别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4080922学生姓名(签名):设计题目:数字调制信号的识别方法一、设计实验条件通信实验室二、设计任务及要求1.学习数字调制信号的识别的基本思想;2.学会用基于决策理论的数字调制信号识别的算法;3.运用基于决策理论的数字调制信号识别方法识别ASK,FSK和PSK信号;4.用MATLAB软件对理论算法进行验证和仿真。

三、设计报告的内容1.设计题目与设计任务(设计任务书)2.前言(绪论)(设计的目的、意义等)3.设计主体(各部分设计内容、分析、结论等)4.结束语(设计的收获、体会等)5.参考资料四、设计时间与安排1、设计时间:3周2、设计时间安排:熟悉实验设备、收集资料: 6 天设计图纸、实验、计算、程序编写调试:7天编写课程设计报告:4天答辩:1天1.设计题目与设计任务(设计任务书)本次设计的题目是:数字调制信号的识别。

其主要任务是在多信号环境中确定通信信号的调制方式和其它特征参数, 为进一步分析处理信号提供依据。

2.前言调制方式识别是介于能量检测和信号完全解调之间的过程。

对于能量检测只要知道接收信号粗略的中心频率和带宽。

而信号解调不仅需要知道精确的中心频率和带宽,还必须知道该信号采用的调制方式以及对应的调制参数。

而调制方式识别的成功率则依赖于待识别调制方式集合的情况,以及各种先验信息。

当集合中待识别的调制方式较多,尤其包含复杂调制方式时,就要求几乎精确的中心频率和带宽,对于相对简单的识别集合,则可以适当放宽上述条件。

调制方式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接收机前端、调制识别器和输出部分。

接收机前端完成信号检测和频率变换。

调制识别器识别信号的调制方式,并提取调制参数。

输出部分实现信号解调的信息处理。

由于多调制的存在,对于一个通信信号进行接收解调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确定该信 号的调制样式及其信号参数,如信号带宽,传输速率等等,即要有自动的多调制的识别 方法,只有能自动的识别出信号的调制方式,才能准确的进行解调,并根据业务需要决 定下一步的处理。

所以,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是接收机中必须具备的功能之一。

3.设计主体3.1一般调制样式识别过程的框架结构通信信号调制样式识别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调制识别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其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一般调制样式识别过程的结构框图信号预处理 特征 提取 分类 识别调制 信号调制识别过程的基本框架包括三部分:信号预处理部分、特征提取部分和分类识别部分。

信号预处理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为后续处理提供合适的数据;特征提取部分是从输入的信号序列中提取对调制识别有用的信息;分类识别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判断信号调制类型的从属关系。

此类方法在识别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各类调制信号样本,其性能评价一般采用各种信噪比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

信号预处理任务一般包括:频率下变频、同相和正交分量分解、载频估计和载频分量的消除等。

在多信道多发射源的环境中,信号预处理部分要能有效地隔离各个信号,保证一次只有一个信号进入后续的调制识别环节。

特征提取部分是从数据中提取信号的时域特征或变换域特征。

时域特征包括信号的瞬时幅度、瞬时相位或瞬时频率的直方图或其它统计参数。

变换域特征包括功率谱、谱相关函数、时频分布及其它统计参数。

为了有效地实现分类识别,必须对原始的输入数据进行变换,得到最能反映分类差别的特征。

这些特征的提取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分类器的设计和性能。

理想情况下,经过提取和选择的特征矢量应对不同的调制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别,然而在实际中却不容易找到那些具有良好分辨率的特征,或受条件限制不能对它们进行测量,从而使特征提取和选择的任务复杂化,因而特征提取和选择是信号调制识别系统中首要和基本的问题。

分类识别是依据信号特征的观测值将其分到不同类别中去,选择和确定合适的判决规则和分类器结构,也是信号调制识别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3.2数字调制信号模型 3.2.1幅度键控调制(ASK)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正弦波的幅度。

(1)2ASK 信号在这类调制中,载波的幅度随二进制被调制信号序列而变,化状态。

具体可以表示为:2()()cos ASK ns c ne t ag t nT t ω=-∑ (3-1)可以令()()ns nm t ag t nT =-∑那么2ASK 信号可表示为2()cos ASK c e m t t ω= (3-2)其中,()g t 为基带码元波形,n a 为信源给出的二进制符号0或1, c ω为载波角频率,且有2c c f ωπ=,T 为码元周期。

2ASK 信号由于一个信号状态始终为0,此时相当于处于断开状态,所以也称为通断键控信号(OOK 信号)。

若二进制序列{}()m t 的功率谱密度为()m P f ,则2ASK 的功率谱密度表达式可以写为:()()1()4m c m c P f P f f P f f =++-⎡⎤⎣⎦ (3-4)可知,信号的带宽是基带脉冲波形带宽的2倍。

2ASK 信号波形如图(2)所示:图(2)(2)MASK 信号M进制幅度键控使用M 种可能的取值对载波幅度进行键控,在每个码元间隔T 内发送一种幅度的载波信号。

M 进制数字幅度调制信号比OOK 信号传输效率更高。

在相同的码元传输速率下,MASK 信号和OOK 的带宽相同,M 进制幅度调制信号可表示为:()()cos ncnS t a g t nT t ω=-∑ (3-5)式中g(t)式持续时间为T 的矩形脉冲,n a 为幅度值,有M 种可能的取值,{}1,n m a A A ∈…,与2ASK 信号类似,由此就可以实现MASK 调制。

3.2.2相移键控调制(PSK)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正弦波的相位。

(1)2PSK 信号2PSK 方式是键控的载波相位按基带脉冲序列的规律而改变的数字调制方式,信号形式一般表示为:()()2cos()PSK nscne t a g t nT t ω=-∑ (3-6)式中:()g t 为基带码元波形,n a 为信源取值-1或+1,即发送二进制符号0时n a 取1,发送二进制符号1时n a 取-1,c ω是载波角频率。

这种调制方式的正交实现与2ASK 信号十分相似。

2PSK 信号波形如图(3)所示:图(3)(2) M 进制数字相位调制信号在多进制相位调制中,MPSK 信号的表示式:()()()cos MPSK nscnne t a g t nT t ωϕ=-+∑ (3-7)式中:n ϕ为受信息控制的相位参数,(){}21/|1,2,,1n m M m M ϕπ∈-=⋅⋅⋅-。

3.2.3频移键控调制(FSK)2FSK 信号是符号0对应载波角频率1ω,符号1对应载波角频率为2ω的已调波形。

它可以用一个矩形脉冲对一个载波进行调频实现,其表达式为:()()()12cos()cos()nnnnf t ag t nT t a g t nT t ωω=-+-∑∑ (3-8)式中n a 的取值为0,1,g(t)为矩形脉冲,n a 为n a 的反码,T 为码元周期。

因此,只要把调制数据序列形成矩形脉冲,并把2FSK 看成两个 ASK 信号相加就可以了,并令22c c c c ωωωωωω=+∆=+∆ (3-9)2FSK 信号波形如图(4)所示:图(4)3.3 基于决策理论的数字调制信号识别在特征提取部分针对2ASK,2FSK,2PSK 等数字调制信号,提取2个基于瞬时幅度、瞬时频率统计特性的参数,即参数A 、参数F 。

在分类识别部分采用算法简单、计算量小、易于编程、实时性好的决策树判断方法。

3.3.1 特征参数集 (1)参数A参数A 是基于信号瞬时幅度的统计参数,由(3-8)式定义NA /sN1i |1-a(i)|[∑== (3-8)式中Ns 为取样点数;a(i)为瞬时幅度。

参数A 主要用来区分是MASK 信号还是MFSK 或MPSK 信号。

因为对于MASK 信号,其包络是不恒定的,即瞬时幅度不为常数,参数A 也就不为零;而对于MFSK 信号,其包络恒定,瞬时幅度为常数,参数A 为零;对于MPSK 信号,虽然受信道带宽的限制,在相位变化时刻会产生幅度突变,但其参数A 接近零。

所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门限 ,就可以将MASK 信号与MFSK 或MPSK 信号加以区分。

参数A 还可以用来进一步区分是2ASK 信号还是4ASK 信号。

通过设置适当的门限 ,就可以实现对二、四进制的ASK 信号的区分。

(2) 参数F参数F 是基于瞬时频率的统计参数,由(3-9)式定义224)]}([/{)]([i f E i f E F = (3-9)式中)(i f 是信号的瞬时频率。

因为对FSK 信号其瞬时频率只有2个或4个值,其紧致性较差,即参数F值较小;而对PSK信号其瞬时频率具有较高的紧致性,即参数F值较大,所以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门限t(F)来判别式FSK信号还是PSK信号。

3.3.2 分类识别(1)决策树识别根据上述特征参数,首先用参数A将3种调制信号分为(2ASK)和(2FSK)(2PSK)3类;其次用参数F将(2FSK),(2PSK)信号分为(2FSK)和(2PSK)两类;若需识别多进制调制信号可在三类调制信号识别出来以后再选合适的A参数门限将2ASK 与4ASK区分出来,用信号的瞬时频率平方的均值σ区分2FSK信号和4FSK信2f号,用信号的瞬时相位非线性分量绝对值的标准偏差σ区分2PSK信号和4PSKap信号。

决策树识别分类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决策论的数字调制信号识别(2)特征门限值的确定对基于决策理论的调制识别算法,每个特征参数都是用来区分两个信号子集A,B的,且判决规则为即当信号特征值x 大于门限值t(x)时,判为A 子集中的信号;当x 小于门限值t(x)时,则判为B 子集中的信号。

选择t(x)的最佳门限值()opt t x 的准则是使下面的平均概率最大(趋近于1)()(){}(){}2opt opt av opt P A t x A P B t x BP t x ⎡⎤⎡⎤+⎣⎦⎣⎦⎡⎤=⎣⎦ (3-10)式中(){}opt P A t x A ⎡⎤⎣⎦为在已知是A 子集中的信号的条件下,用门限()opt t x 判决是A 子集的正确概率;(){}opt P B t x B ⎡⎤⎣⎦为在已知是B 子集中的信号的条件下,用门限()opt t x 判决时B 子集正确概率。

3.4运用MATLAB 对算法进行验证和仿真程序代码如下:x=[ones(1,100),zeros(1,100),ones(1,100),ones(1,100),zeros(1,100),zeros(1,100),ones (1,100),zeros(1,100),ones(1,100),ones(1,100),ones(1,100),zeros(1,100),ones(1,100),zeros(1,100),zeros(1,100),zeros(1,100),ones(1,100),ones(1,100),ones(1,100),zeros(1,100)];fs=1000; ts=1/fs; t1=0:ts:1999*ts; y1=sin(2*pi*t1+8*t1); z1=x.*y1; Theta1=angle(z1); f1=diff(Theta1)/(2*pi); A1=sum(abs(z1-1))/2000; F1=mean(f1.^4)/(mean(f1.^2)).^2; y2=sin(2*pi*t1+8*t1); y3=sin(2*pi*t1+1*t1); z2=abs(x-1).*y2+x.*y3; Theta2=angle(z2); f2=diff(Theta2)/(2*pi);A2=sum(abs(z2-1))/2000;F2=mean(f2.^4)/(mean(f2.^2))^2;y4=sin(2*pi*t1+pi);z3=x.*y4;z4=z3+abs(x-1).*y1;Theta3=angle(z3);f3=diff(Theta3)/(2*pi);A3=sum(abs(z3-1))/2000;F3=mean(f3.^4)/(mean(f3.^2))^2;subplot(211);plot(t1,A1,‟b—…,t1,A2,‟r—…,t1,A3,‟g—…);title(…参数A‟); subplot(212);plot(t1,F1,‟b—…,t1,F2,‟r—…,t1,F3,‟g—…);title(…参数F‟); 运行结果为:图3 仿真图蓝线为ASK参数,红线为FSK参数,绿线为PSK参数3.4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根据仿真图可以看出,用参数A可以先将ASK识别出来,当A>1时信号为ASK;然后再用参数F将FSK识别出来,当F>300时信号为PSK,则另一个为FS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