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幅、频率与动态吸收系数在嘉一段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储层预测

5多元统计方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5.1多元统计方法原理 5.2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 6模式识别技术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6.1统计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6.2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与应用 7边缘检测技术与应用 7.1边缘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7.2基于小波边缘检测技术与应用 7.3基于分形边缘检测技术与应用
8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理论与应用 8.1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原理 8.2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的应用 9多波多分量地震储层描述与应用 9.1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9.2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9.3多波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描述 10 四维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 10.1四维地震的可行性与研究前提 10.2四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原则 10.3四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岩石类型
速度 (米/秒)
砾岩碎石干砂
200~800
砂质粘土
300 ~ 900
湿砂
600 ~ 800
粘土
1200 ~ 2500
砂岩
1400 ~ 4500
泥灰岩
2000 ~ 3500
石灰岩,白云岩
2500 ~ 6100
泥质页岩
2700 ~ 4100
盐岩
4200 ~ 5500
几种沉积岩的波速
三、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k i1
i 1 N
( fi f )2
i 1
K:反映吸收系数的大小
求出自相关函数
N
i 2k
X (n) x(k)e N
i 1
N
S X 2 (n) n1
总能量
X max MAX [x(1), x(2), x(3),..., x(n)]
储层预测技术详解

LPM 储层预测技术LPM 是斯伦贝谢公司GeoFrame 地震解释系统中最新推出的储层预测软件,利用地震属性体来指导储层参数(如砂岩厚度)在平面的展布,以此来实现储层参数的准确预测。
LPM 预测储层砂体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它是将提取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与井孔处的砂岩厚度、有效厚度进行数据分析,将对储层预测起关键作用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优选出来,根据线性相关程度的大小,建立线性或非线性方程。
线性方程的建立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非线性方程的建立主要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其次,根据建立的方程,利用网格化的地震属性体来指导储层参数(如砂岩厚度)在平面的成图。
4.1.1多元线性回归基本原理设因变量y 与自变量x 1, x 2 ,…,x m 有线性关系,那么建立y 的m元线性回归模型:ξβββ++++=m m x x y 110其中β0,β1,…,βm 为回归系数;ξ是遵从正态分布N(0,σ2)的随机误差。
在实际问题中,对y 与x 1, x 2 ,…,x m 作n 次观测,即x 1t , x 2t ,…,x mt ,即有:t mt m t t x x y ξβββ++++= 110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基本方法是:(1)由观测值确定回归系数β0,β1,…,βm 的估计b 0,b 1, …,b m 得到y t 对x 1t ,x 2t ,…,x mt ;的线性回归方程:t mt m t t e x x y ++++=βββ 110其中t y 表示t y 的估计;t e 是误差估计或称为残差。
(2)对回归效果进行统计检验。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报。
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根据最小二乘法,要选择这样的回归系数b 0,b 1, …,b m 使∑∑∑===----=-==nt n t mt m t t t t n t tx b x b b y y y e Q 11211012)()( 达到极小。
为此,将Q 分别对b 0,b 1, …,b m 求偏导数,并令0=∂∂bQ ,经化简整理可以得到b 0,b 1, …,b m ,必须满足下列正规方程组:⎪⎪⎩⎪⎪⎨⎧=+++=+++=+++my m mm m m y m m y m m S b S b S b S S b S b S b S S b S b S b S22112222212111212111 m m x b x b x b y b ----= 22110其中∑==nt t y n y 11 m i x n x nt it i ,,2,111==∑= ),,2,1())((1))((1111m i x x n x x x x x x S S nt n t jt it jt n t it j jt i n t it ji ij =-=--==∑∑∑∑==== ),,2,1())((1))((1111m i y x n y x y y x x S nt n t t it n t t it t i n t it iy =-=--=∑∑∑∑====解线性方程组,即可求得回归系数i b ,将i b 代入式可求出常数项0b 。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一、瞬时属性19 假定复数道表示为:u(t) = x(t) • iy(t),则1. 瞬时实振幅IReAmp ( In sta nta neous Amplitude )是在选定的采样点上地震道时域振动振幅。
是振幅属性的基本参数。
广泛用于构造和地层学解释。
用来圈定高或低振幅异常,即亮点、暗点。
反映不同储集层、含气、油、水情况及厚度预测。
2. 瞬时虚振幅IQuadAmp (I nst. Quadrature Amplitude)是复数地震道的虚部,与复数地震道的相位为90o时的时域振动振幅。
即正交道,为虚振幅。
因它只能在特定的相位观测到,多用来识别与薄储层中的AVO异常。
3. 瞬时相位IPhase ( Instantaneous Phase)(t)二Atan(y(t).x(t)),定义为正切,输出相位已转换为角度,数值范围是[-180o,180°]。
为q(t)/f(t)的一个角,是采样点处地震道的相位。
有助于加强储层内部的弱反射同相轴,但同时也加强了噪声,可用于指示横向连续性;显示与波传播有关的相位部分;用于计算相速度;因为没有振幅信息因此能够显示所有同相轴;用于显示不连续;断层、显示层序边界。
由于烃类聚集常引起局部相位变化,也可以做烃类直接指示之一。
4. 瞬时相位余弦CIP ( Cos ine of In st. Phase )是瞬时相位导出的属性。
其计算式为Cos( (t))常用来改进瞬时相位的变异显示。
并用于相位追踪和检查地震剖面对比、解释的质量。
多与瞬时相位联用。
5. 瞬时频率IFreq (I nst. Freque ney)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函数 d (t) dt (以度/毫秒或弧度/毫秒表示),其量纲为频率的量纲(Hz),是地震道在频率方面的瞬时属性。
用来计算、估算地震波的衰减。
油气储层常引起高频成分衰减及杂乱反射显示,所以横向上可用于碳氢指示。
高频成份多显示为尖锐的界面或薄层,亦可反映岩相的粗、细变化及地层旋回。
松辽盆地两江地区扶余油层河道储层描述方法与应用

在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等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地震 积 体 系的控制 ,在 大庆长垣 南部 基本 上位 于两 大物源 信息 多参数 综合 评价 方法是 岩性 油气藏 勘探 的有效 方 的交会处 , 沉积条件极为复杂。 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分 法 。由于松 辽盆地 扶余油 层河道 砂体属 于三 角洲平 流 河道 和三 角洲分 流 间湾两种 微相 类型 ,分流 河道 在 原和前 缘分流 河道沉 积 , 震的低 分辨率 , 道砂 体的 纵 向上具有较明显的正旋 回特征 ,河道宽度一般在 地 河 薄互层、 横向变化快、 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点 , 是 3 0 0 m, 0 ~60 扶余油 层下部河 道较 宽 , 可达 l0m , O0 砂 当前 应用 地震技 术识 别扶 余一杨 大城 子油 层河道 砂体 岩单层厚度较薄 , 一般为 3 m, ~5 最厚达 9 m,电测 曲 的 困难 所在 [ 近年 来地震沉 积学 的发展 为扶余 油层河 线主要表 现为钟 形 , 3 ] 。 其次 为箱 形 , 曲线 大 多光 滑程 度较 道砂体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1 ] 。本文在进 差 ,齿化较 明显 ; 流 间湾发育在 分流河 道之 间 ,以泥 分 行细 分小 层 层序地 层研究 分析 基础 上 ,应 用地震 分频 岩和粉砂 质泥岩 沉积 为主 , 当三角洲 向前推进 时 , 多被 处理 、各 向异性和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预测技术对河 决 口扇 、 洪泛沉 积充填 , 测井 曲线呈 线性齿状 或微 齿状 道展 布和沉 积演化 进行 了描述 。 特征 ,有时可 见薄 层砂岩 ,厚度小 于 l m,电测 曲线呈
0 ,式 ()可简化为 : 1
l lp){ 4 [p 2 卢 s。 n n a+l 一 1 + l ]i 0 ( E ( n n n )n 2 )
储层参数预测

P1 = Vc1(V – Vc2) / V(Vc1 – Vc2) ……..3 式中Vc1、Vc2是组分速度
如已知A、B两井
A井目的层砂岩含量P1A、页岩含量P2A、层速度VA B井目的层砂岩含量P1B、页岩含量P2B、层速度VB 由2式得: Vc1 = VA P1AVc2 / (Vc2 -VA P2A )
2)尖灭型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而形成的油藏。
2、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概述
地震勘探的最早梦想之一,就是期望在地面地震资料 中,提取地下直观的岩性信息。
当储层的岩性、储集层的物性(厚度、孔隙度、渗透 率等)、地层的纵向组合关系发生变化时,都会造成地 震反射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储层的这些变化达到相 应的限度时,将被记录在地震剖面上。
678000
678475 4246950
2100
2120 1739
4246000
1720
1720
4246000
1700
4245000
1680
1660
4244000
1640
1620
4243000
1600
1580
4242000
1560
1540
SH10 SH10
CB802 CB802
SHG3
CBG4 CBG4
注:不同含砂量a、b值是不同的 取纯砂、泥岩值时应取厚度2米以上的,且声波曲线无畸变,
以保证Vi的计算精度 应取足够多的井,至少在10井以上
实际应用见程序计算和量版的制作
b 散点法(精度较差) 在井少或无井区,
可用地震层速度作岩 性指数量板:
灰质背景下浊积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董集洼陷为例

灰质背景下浊积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董集洼陷为例于正军【摘要】近年来浊积岩油藏预测的成功率和勘探效益有所降低,灰质成分的存在是影响浊积岩储层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从岩性组合、振幅、速度、波阻抗等特征入手,明确了东营凹陷董集洼陷含灰质成分岩石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确定了灰质背景下浊积岩储层地震识别方法.利用子波分解技术优选适用子波重构新的地震道来消除灰质背景,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基于振幅和频率特征的多属性联合分析技术获得的幅频比能够有效压制灰质能量,放大浊积岩储层的信息并确定其边界;利用叠前反演技术获取纵、横波速度比和纵波阻抗来剔除灰质影响,进而确定浊积岩储层分布规模及与邻区储层的展布关系.【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灰质背景;浊积岩;子波分解;幅频比;叠前反演;东营凹陷【作者】于正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随着隐蔽油藏勘探的深入,浊积岩油藏已成为东营凹陷重要的岩性油藏勘探类型,具有较大的勘探空间和资源潜力[1-5]。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浊积岩油藏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效益明显降低。
通过对东营凹陷各地区的浊积岩油藏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浊积岩储层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地震资料品质、岩性组合、古地貌等,其中岩性组合是浊积岩储层预测的关键因素之一[6]。
多年的勘探实践成果表明,东营凹陷董集洼陷的浊积岩包括砂岩与泥岩、砂岩与油页岩、砂岩与灰质泥岩、灰质砂岩与泥岩及灰质砂岩与灰质泥岩等5种岩性组合方式。
其中,灰质成分的存在是影响浊积岩储层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
因此,笔者在前人沉积模式、成藏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浊积岩中各类岩石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了灰质背景下浊积岩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识别方法,以期为提高浊积岩油藏勘探成功率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90°相移的振幅和频率属性融合法油气检测

基于90°相移的振幅和频率属性融合法油气检测ZHENG Jiangfeng;PENG Gang;SUN Jialin;ZHEN Zongyu【摘要】目前主要利用叠后地震资料的振幅和频率信息进行油气检测.甜点属性预测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受储层厚度、相邻层干涉等多种非流体因素影响,检测结果存在多解性.为此研究了基于90°相移的振幅属性和频率属性进行油气检测的原理,提出了融合90°相移的振幅和瞬时频率属性进行流体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原始零相位地震资料提取90°相移的振幅和频率属性,再利用已钻井油气水层的地震属性约束最优化求解融合参数,最后将基于90°相移的振幅和频率属性融合从而获得油气检测结果.模型正演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甜点预测方法,该方法在主力储层厚度范围内(8~25 m)受储层厚度影响小,能有效压制相邻层干涉,更适合流体检测.渤海PL油田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油层与水层,且烃检异常空间分布符合油气成藏规律.【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9(058)001【总页数】9页(P130-138)【关键词】地震振幅;甜点;油气检测;90°相移;瞬时频率;储层厚度;储层干涉【作者】ZHENG Jiangfeng;PENG Gang;SUN Jialin;ZHEN Zongy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加大,不仅需要精细刻画储层空间展布,还需要准确预测储层的含流体性质,从而使油田勘探开发能规避风险且进一步挖掘潜力[1]。
目前储层地震流体检测包括叠前检测和叠后检测,叠前流体检测主要是基于AVO理论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道集进行叠前流体参数反演,此类方法计算量大且耗时长,易受测井资料、道集质量、模型和反演方法等因素影响;叠后流体检测则主要基于“亮点”或吸收衰减理论,利用地震振幅或频率属性进行流体检测,此类方法计算量小且耗时短,更适合油田高效勘探评价[2]。
储层预测综述

储层预测综述一、序言储层是储集层的简称,在油气勘探生产中特指地下可供油气聚集、赋存的岩层。
通常从储层的岩性、形态、物性和含油气性四大方面对储层进行表征。
储层岩性是用来描述储层构成成分的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岩层的储集性能和储层特征,一般从储层的岩性、所处相带等方面描述,对于碎屑岩储层还常用砂地比(或砂泥岩百分比)来描述其储集性能;储层形态是对储层的几何形态进行描述的重要参数,常用的描述参数主要有储层的分布范围、储层顶界面构造形态、储层厚度等;描述储层物性参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含油气性描述主要包括储层是否含有流体、储层含流体的类型和含油气饱和度。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地质、测井、岩石物理等)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一门专项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参数的变化来预测储集岩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特征等。
岩性、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造成了地震反射波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的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是目前储层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
在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只有这些储层特征参数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来。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这些特征参数的变化在地震剖面上的清晰度越来越明显,可信度也越来越高。
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确定地震波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可以确定地层上下起伏变化的几何形态;而研究岩性时就必须运用波的动力学特征,结合运动学特征确定各种物性参数,来判断地层的岩性成分,以便寻找油气。
在储层预测中,储层的空间追踪和描述借助于提取出的储层的各种参数,包括纵波、横波速度、频率、相位、振幅、阻抗、密度、弹性系数、吸收系数及薪滞系数等。
根据这些参数的差异来分辨、识别、预测岩性,甚至油气层。
二、储层预测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门方法繁多、综合性强、相互交叉的技术系列,单项技术不下数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 .2 1 C 00
振 幅 、 率 与动 态 吸收 系数 频 在 嘉 一 段储 层 预 测 中的应 用
曹 健, 赵宪生 , 泽进 , 施 于静芳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 成都 6 05 ) 10 9
摘要 : 绍了频率 、 幅和动 态吸收 系数的计算方法原理 。针对 J 东南赤水地 区嘉陵江组一段 介 振 I 1
1 地震属性的分析原理和 计算
地震属性 是指 由叠前 或者叠 后地震 数据 , 经数 学 变换而得 出 的有 关地震 波 的几 何形 态 、 动学特 运
( 地震 波长度 )分析各 层的速度分布 , , 上部为嘉二段 中上部 的高速 白云岩 , 下部为嘉一 段的高速 灰岩 , 因
此在地震剖 面上的波形特征应该是该 套储层 的总体 振 幅响应 。根据各 层 的速度 , 建立 如 图 1 示 的地 所
I s由图可知 , n , / 随着厚度的减小 在速度不变条件 下 . 振幅由强减弱 , 在厚度小于 51后 振 幅增加 , I T 但极性
, ,
玎以看 出 , J 该地 区 目的层 振 幅值主 要分布 于西北 和 东南部 , 4中黄 红 色分别 表示 了 中一强 振 幅 带 图
,
根 据井 资料分 析表 明 , 区段 为孔 隙发育 较好 的颗 该
第 1 7卷第 6 期
21 0 0年 1 2月
文 章 编 号 :10 6 3 (0 0 0 0 3 0 0 6— 5 5 2 1 )6— 0 5— 3
特 种 油 气 藏
S e ilO l n sRe e v i p ca i a d Ga s r or s
V0.1 . 1 7 No 6
态 吸收系数方 法 即提 取 动态 地 震子 波 的 振 幅谱 和 相位谱 , 由相邻 层 问子 波谱对 数差 的斜率计 算 吸收
系数 。以上属性 均 与岩层岩 性有关 , 结合储 层特 征
分析 , 推断储层 岩性 分布 。 可
收 稿 日期 :0 05 9; 回 日期 :0 0 89 2 10 1 改 2 10 0
究砂岩 岩性油 气 藏 ,确定 储 层 的分 布 已经取 得 了
显 著 的效 果 ¨ 。该 方 法 认 为 地震 波属 性 是 地 下
裂缝 孔 隙型储层 , 储层厚 度小 , 具有低 孔低 渗 、 非均
质性 强 的特 点 。通过 对 嘉 陵 江组 一段 的钻 井 资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 质结构 、岩性 和所 含 流 体性 质 等 多 种 因素 的 综
区西 北 部 。
关 键 词 : 幅 ; 率 ; 态 吸 收 系数 ; 振 频 动 地震 波 ; 层 预 测 ; 一 段 储 嘉 中 图分 类号 :E 2. T l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引 言
自2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利 用 地 震 波 属性 研
2 储层特征
川 东南 赤 水地 区下三 叠 统嘉 陵 江组 一段 属 于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基金 资助项 目“ 川东南地区重点层位储层沉积相研究” 4 7 90 ) ( 0 39 3 作者简介 : 曹健( 9 5 , 20 年毕业于桂林工学 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18 一) 男,0 8 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 从事储层预测研究 。
粒灰岩 , 弱振 幅表示致 密岩层 发 育
速度 V = 1 / ; 间楔形 层 , 度从 h= 0m 1 6 10m s 中 厚 3 到 h= 变化 ,速 度从 左 至 右 分 别 为 v =650 0m 2 9 ms / 到 = 1 m/ ;下 部 速 度 =6 10 r s 59 1 s 4 / , n 由剖面可知 , 随着厚 度 的变薄 , 速度 的减 小 , 幅 由 振
3 6
特 种 油 气 藏
第 1 7卷
。
强变弱 。图 3为变厚度楔形模 型合成 记录 剖面
E
部速度 = 1 / ; 610m s 中间楔形层厚度从 : 0m 到 3
图 4是嘉 陵 江一段顶 部最 大波峰振 幅平 面 图
^ Om变化 , 速度 = 7 / ; 61 s下部速度 : 0 7m 61 4
结 构 、岩 性和所 含 流 体进 行 分 析 和研 究 J 以川 。
东 南赤水地 区嘉 陵江组 一段 为例 ,根据 已有地质 、
钻 井和测 井 资料 ,结 合储 层 和 岩性 特 征 ,利 用振
幅、频率与动态吸收系数分析预测了该 区块的储
层 分布 。
3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分析
由于嘉 一段 顶 部储 层较 薄 , 层 厚 度小 于 14 单 /
征 、 力学 特 征 和统 计 学 特 征 的 特殊 量 值 J 动 。利
用实 际地震道记 录 , 过希 尔伯特 变换 可以得 到地 通 震记 录 的正 交道 , 而计 算 出振 幅 、 率属 性 。动 从 频
质模型, 并用过井剖面提取的子波研究剖面的波形
特征 , 应用 该 子波 合成 楔 形地 质 模 型 正演 记 录 ( 图 23 。图 2为变速度楔形模型合成记 录剖 面。上部 、)
储层特性 , 结合钻 井和测井资料研 究, 建立 了研 究 区嘉一段有利 油气富集带的地震振 幅响应模
式 , 究认 为 中 高振 幅 为 其 地 震振 幅 响 应模 式 。应 用该 模 式 对提 取 的振 幅 、 率 和 动 态吸 收 系 研 频
数的平面图标 定分析研究 , 测了研 究区嘉一段 有利储层分布 , 预 储层分布有利区主要位 于研 究
合 反 映 ,综合分 析 地 震属 性 参数 可 以对地 下 地 质
分析 , 岩性 对储层 的控 制作 用 比较 明显 , 岩 心及 在 薄 片观察发 现颗 粒 灰 岩溶 蚀 孔 隙发 育 , 集性 好 。 储
因此 , 应将川 东南赤 水地 区嘉 陵江组一段 有利储 层 岩性鲕 粒灰岩 作为重 点勘 探 目标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