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6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精品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用具: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四、指导自学活动一:引导提问1、例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一致的生活经验①:对课本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课本运动,撤去拉力后,课本等停了下来;②: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运动了。

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③: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④: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

2、由上述生活经验你得出的结论是3、由伽利略的思想实验,你支持哪个观点?你的问题是活动二:猜想1、个人猜想猜想的理由2、小组猜想猜想的理由活动三:设计实验你的实验内容与步骤是:123活动四:进行实验1、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2、实验记录活动五:分析论证1、个人的结论:2、小组的结论:3、师生共同的结论:活动六:讨论生活中惯性现象:1、现象是,谁具有惯性,2、现象是,谁具有惯性,3、现象是,谁具有惯性,总结: 固体、液体、气体(有、没有)惯性,惯性大小可能与有关。

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利用惯性的知识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做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实验的探究。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3.了解汽车上还有哪些保护措施与惯性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感知推理概括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具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出课本中四幅图,让学生观察。

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推桌上的木块、小车的感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

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回答)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

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教师叙述: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画,教师对照动画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教师叙述: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而且后来又经过了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等的进一步论证。

孰对孰错,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探究论证吧? (二)进行新课一、牛顿第一定律1.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提示学生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提出问题:此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学生一开始可能只能回答出表象,应经多轮交流,由学生自己回答出: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在变)(2)负面因素评估。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初二) (4)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初二) (4)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初二)(4)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的1.明白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讲明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咨询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明白,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能够讲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往常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能够做如下讲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那个地点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味实验.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看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伙儿都明白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然而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明那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讲明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因此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先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讲明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教师提咨询:请大伙儿讲明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什么缘故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教师:我们在小车内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讲明,教师讲评〕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然而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因此木块向前倾倒.那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教师:请大伙儿讲明汽车起动时乘客什么缘故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四、学生练习1.章后习题1〔教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教师讲评从略〕3.习题3〔教师讲评从略〕4.习题2〔学生答〕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但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因此必须提早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早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那个规律.5.节后练习4〔学生答〕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通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如此能够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差不多上短跑好手确实是那个道理.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学生阅读五分钟〕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如何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学生回答〕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如此叮以缩短反应时刻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专门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

沪科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教案

沪科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教案

第26页/共29页
第二十七页,共29页。
第27页/共29页
第二十八页,共29页。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méi yǒu)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zhuàngtài)不变的性质。
3.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 由于惯性的存在(cúnzài),静止的物体保持着其静止状态;运动 的物体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的第2状8页/态共2。9页
B、小明的后方
C、小明的手中
D、无法判断
9.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D )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运动员采用(cǎiyòng)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第24上页/共撞29击页 几下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第二十五页,共29页。
第25页/共29页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又称为惯性定律) 就是静止(jìngzhǐ)的物体保持静止(jìngzhǐ)的 性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的性质
第12页/共29页
第十三页,共29页。
惯性的普 遍性
惯性的描 述
惯性与力 的区别
惯性与物 体的运动
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表示为“具有”或 “由于”,不能表示为“受到” 更不能说“惯性力” “惯性大于阻力”等
就越长。
推论:假如平面足够光滑, 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且
第8页/共29页
速度(sùdù)的大小和方向都 不发生改变。
第九页,共29页。
牛顿(niú dùn)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 作用的时候,总保持(bǎochí)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第9页/共2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6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精品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6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精品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6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认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怀,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能够将该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强化STS教育。

学习重点: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2、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根据课本图6—1和6—2所展示的现象,分析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这便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进一步举例:1、桌子不推不动,推才会动2、推动的粉笔盒不推便停下来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二、激起矛盾冲突,引出伽俐略的观点再举两例:1、高速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立即停下来了吗?2、在冰面上推动的箱子,会立即停下来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能解释上述现象吗?激起矛盾:物体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引出伽俐略的观点: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可以永远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简述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着重渗透实验思想:推理(斜面越长,小球运动越远)和想象(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而达原高度而永远运动下去)三、实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那么他们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下面用实验进行证明:1、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思路:让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变成运动物体),然后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比较距离远近变化。

说明:实验中要用同一滑块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滑块在不同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指出控制变量法)距离远近不是由速度引起的。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完成实验并填好下表:4、分析与论证:(推理..)水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阻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速度变化越慢,运动越接近匀速运动,(想象..)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滑块受到的阻力为零,滑块会永远运动下去,速度保持不变(理想实验的体现)。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61科学探究:牛顿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61科学探究:牛顿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⑵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⑶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⑴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⑵通过介绍牛顿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学习牛顿勤奋好学、悉心钻研的科学精神以及其崇高的品格.【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这节内容是由简单演示实验结果,理想假设下的推理、严密的定律内容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多媒体。

【学法指导】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

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

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

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过程引入㈠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初二) (8)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初二) (8)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初二) (8)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题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总 1课时课型:探究整改意见第 1课时1、识与技能:明白牛顿第一定律;明白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周围,强化STS的要求。

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定律的明白得。

转变学生的体会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探究实验法、举例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讨论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法教法第六章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惯性 1、历史回忆 1、现象2探究实验 惯性定义: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3、定律内容: 与物体 无关。

2、惯性的应用与危害防治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板书设计复习导入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力的作用成效是什么?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忆。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咨询复习内容,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8,观看四幅图,摸索物体最终停下来的缘故。

阅读课本99页,回忆2000年往常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100页,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

预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本卷须知。

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形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2.探究式学习: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环节,主动探索物理规律。例如,设计实验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的图片,询问学生:“汽车为什么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的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3.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物体运动状态的奥秘。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讲解惯性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惯性的含义,如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
3.分析外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实验设想。
在案例中,我们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人交流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6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认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怀,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能够将该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强化STS教育。

学习重点:
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2、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根据课本图6—1和6—2所展示的现象,分析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这便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进一步举例:1、桌子不推不动,推才会动
2、推动的粉笔盒不推便停下来
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二、激起矛盾冲突,引出伽俐略的观点
再举两例:1、高速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立即停下来了吗?
2、在冰面上推动的箱子,会立即停下来吗?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能解释上述现象吗?
激起矛盾:物体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
引出伽俐略的观点: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可以永远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简述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着重渗透实验思想:
推理(斜面越长,小球运动越远)和想象(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而达原高度而永远运动下去)
三、实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那么他们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下面用实验进行证明:
1、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路:让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变成运动物体),然后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比较距离远近变化。

说明:实验中要用同一滑块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滑块在不同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指出控制变量法)距离远近不是由速度引起的。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完成实验并填好下表:
4、分析与论证:
(推理
..)水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阻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速度变化越
慢,运动越接近匀速运动,(想象
..)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滑块受到的阻力为零,滑块会永远运动下去,速度保持不变(理想实验的体现)。

再结合生活实际说明:静止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会怎样呢?(静止)
那么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牛顿第一定律
然后再看课本上的表述,并理解:
“一切”的含义,“总保持”“或”及条件:不受外力,最后指出:牛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想象而概括出来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出来。

四、引入惯性概念:
1、演示课本图6——7小实验
说明:纸片和砝码原来都是静止的,纸片因受力而运动了,但砝码继续静止,即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迅速抽动压下钢笔帽下的纸条,钢笔帽仍停在原处。

进一步说明:静止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3、人在跑步时脚踢到石头上,容易摔倒,这是为什么?
说明:跑步时,人是运动的,脚踢上石头会静止,而人的上半身继续,保持运动状态,所以容易摔倒。

4、运动员跳远要助跑,这也是这个道理。

从而引出:静止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

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

强调: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是无条件的。

2、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属性,不是力。

3、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同一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
都相同。

五、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一)惯性的利用:
1、举例:①课本图6——10
②用铲子向炉子里送煤
③飞机空投物资要提前投放
④汽车进站要提前关闭发动机
⑤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⑥甩掉手上的水
⑦泼出盆中的水
2、说明如何用惯性解释现象:
方法:先确定物体原来的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再说明一个物体因受力而
改变运动状态,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
状态,最后得出现象。

(二)惯性的防止:
事例:①课本图6——11
②车上的扶手(讲“德性”与“惯性”的故事)
③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要沿车行方向跑几步
④高速公路上车辆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六、知识小结:
回顾复述本节知识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