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 约10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植物、
动物等自然资源治疗疾病。
- 公元前476年:《黄帝内经》问世,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
之作,其中记载了草药的使用。
- 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神农本草经》发布,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草药本草书,系统总结了300多种中草药。
-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
病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影响。
- 公元1269年:元朝时期,《本草纲目》由李时中编撰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之一,收录了1892种中药。
- 公元1578年:明朝时期,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修订复
刻成《本草拾遗》,增加了新的植物和虫草。
- 公元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对中药品质的法定规范。
-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中药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药开始走向国际化,出口到世界各地。
- 21世纪至今: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部分关键节点,中药的历史和发展非常丰富复杂,还有许多重要事件和进展未在此列举。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3.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复察水泉甘苦。
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
而元夭折之患。
天下宜之,故号神农氏。
3.黄帝与《黄帝内经》(The huangdi;Earth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
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
通过书中问答,可知早期我国对于医药知识的掌握已经陆续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体系,与西方后期的循证医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二、先秦两汉Qin and Han Dynasty(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辉煌时期。
出现了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华佗,董奉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
成书此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中医基础学说。
并把灸疗作为该时期重要的医学手段进行系统介绍。
1. 扁鹊和难经(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夏、商及周初旧名为秦邑)人,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八十一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见蔡桓公提出治未病来防病故事人人皆知。
2.五禽戏与神医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
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成为养生的常备功法。
他的“麻沸散”救人和“刮骨疗毒”故事家喻户晓,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医药的发展在古代被整理成了不少经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黄帝内经》和《难经》。
在中国古代,中医医术的发展主要受到一系列重要人物的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帝,他被称为中医学的创始人。
公元前2世纪,一部由扁鹊所著的《黄帝内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讨论病因和诊断,而《灵枢》则侧重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在秦汉时期,中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著名的医学家杨上善编纂了《杨上善医书》,其中介绍了一些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同时,荣誉为“神农氏”之称的神农尝百草,尝试各种植物和动物,鉴别其毒性和药用价值,为后来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医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的孙思邈写了很多中药方剂和医疗方面的书籍,他的主要作品《备急千金要方》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宋朝的华佗被誉为医林传奇,他提出了许多重要医疗理论,如“心气血津液”理论和“病机正邪”理论。
同时,他还发展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开创了针灸学的新时代。
明清时期,在中医学和中药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
明代著名学者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被誉为中医学指南,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的《本草纲目》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草药学著作,它收集了大量的草药,描述了它们的药性和功效。
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中国曾经有过衰退的时期,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医学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机会。
195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后,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涵盖了从经典文献的形成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
中医药在中国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与推广,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强对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医药的繁荣和发展。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积累而来的。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著作,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珍、叶天士、吴瑭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针灸电针、中药提取等。
总之,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的过程,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阶段:
起源阶段:中医药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最早的医学文献来自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其中记载了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的内容。
经典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医药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它们成为了后世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宋元明清阶段:宋代(960年-1279年)至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理论逐渐完善,医学学派和学说也相继出现。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者,如朱震亨、李时中、张仲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阶段:20世纪初,中医药开始面临现代医学的挑战和影响。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中医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合。
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一些科学验证和认可,逐渐得到国际上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起源、经典、宋元明清和现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和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历经多个阶段,该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医药时期、现代中医药时期、现代中医药的现代化时期。
古代中医药时期是中医药的初期,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唐朝结束。
这一时期的中医药实践以经验为主,主要依赖于医道家或先贤地的经验,而经验的来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体验和历史经验的累积。
在这一阶段,中医药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一系列的药物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中医药的病理学和病因学。
这一阶段的中医药理论十分丰富,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
现代中医药时期是指从清朝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医药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中医药理论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医药是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在这一阶段,中医药理论逐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生物化学、解剖学、免疫学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
同时,在这一阶段中医药药物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中药、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药的现代化时期是指近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该阶段中医药逐渐向现代科学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地位,调整了传承和发展的思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展。
此时,中医药逐步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中草药的生产标准化及临床研究和医学实践逐步规范化。
同时,现代中医药也更加注重应用,逐年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使用,为中国民族的医药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
总之,中医药历经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与西方医学不同的诊疗体系和药物系统。
今天,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中,它已经成为了人类造福的重要手段之一。
未来,相信中医药会继续不断的发展,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提供更加科学、更加适用的健康服务,为促进全球人民的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远古时期: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
时,人们开始通过食疗和简单的草药来治疗疾病。
《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关于草药的记载,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医药知识。
2.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开始形成系
统。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标志
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涵盖了经络、脏
腑、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
3.汉朝至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医药学的发展黄金
时期。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学
文献的编纂,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医学教育和官方医疗体系开始形成。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特别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药
物的分类和应用作了系统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5.近现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医的引
入,中医药文化经历了挑战。
但在20世纪中叶,中
医药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现代化的
转型,与西医并存。
6.现代发展:当代中医药在保持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
础上,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创
新发展。
中医药现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其
理念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
究。
整体来看,中医药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宝库的重要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
(1)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重视中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 整、医疗卫生体 制改革、科教事业发展等多方面为 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鼓励提高中药研究、开 发和生产的现代 化水平。 (3)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扶持,鼓励和吸引农民采用 现代化新技术, 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和质量,保 护中药材品种资源。
“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民间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 以来, 中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官方态度。
对待中医不信任主要来源于一些江湖医生,以中医的形式出现, 诋毁了中医声誉。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 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 是药物,都要向前发展,不要向后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 药的宝库。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 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 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 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 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
多学科并举,发掘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奠定中医药学 的现 代科学基础。 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 和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 引导我国的中 药生产企业向科技 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科技水 平,逐步 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竞争能力的 中药产业集团。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 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学也 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1954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 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纲目》等数十种。60年代以来又辑复了《吴普本草》、《别录》、 《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 重大意义。
(四)加强对中药资源及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管理力度
动员国内现有的各类研究开发经费, 加大对中药研究开发的 投入 建 立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 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 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中药现代评价体 系,建立中药信 息网络系统
(五)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
跨部门联合,发挥各部门所长,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良好的运 行环 境。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有志之士参与我国中药产业 的发展
中药专利申请不敌老外:
中国有99.4%的中药没有申请国际专利,完全放弃 了国际市场。 相比中国中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冷淡,国际制药企 业来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热忱却居高不下。上海雷允上 制药质量技术部经理倪敏芳透露: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 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而美国 是从近几年跃居第三的。
Page 19
2、管理的疏忽
在我国,医药是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药监局这 三家机构来共同管理的,权力太过分散。正是由于疏于管 理,中药在药品的采购、加工、储存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 解决办法
中药的管理包括产地、炮制、加工、仓储、流通等方面,都 必须有严格的质量规范,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才进行专业的 管理 这样严格地把好中药的各个环节,假药才会无所遁形。
东汉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 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 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 种,可说是东汉以前我国药物知 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 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
•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 (公元452~536年)将《神 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 《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 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 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 的内容。
(六)进一步扩大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内外合作,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传统中 药的 优势,加快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利用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 推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 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医药跨国产业集 团形成,提高中药 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医药不是民族博物馆里的展品, 中医、中药,中国不会放弃。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 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 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 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 界的普遍抗争。
明朝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 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 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编成了符合 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 纲目》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 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 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 了很大发展。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 的著作,也是我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 的成就。
中医药的造假
把人参放到锅里开始炖 的时候,却发现炖出来 的“人参”有股白萝卜 的味道.
Page
15
猪皮熬制驴皮阿胶也
是人们所熟知的造假手段。
造假者甚至会在天麻刚刚长出块茎时,把一根金 属小棒插入块茎里,等到天麻长成后,从外观 上什么都看不出来,但“体重”却大大增加了, 而且,插金属留下的小孔早已长拢,天衣无缝。
唐朝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 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 品种日见增加。 李勣[jì]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 称为“唐本草”。 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称为《新修 本草》或《唐新本草》,可算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最旱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 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 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对世界医 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Eg :牛黄清心丸是我国传统中成药,然而想要生产 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却要取 得韩国人的同意,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 两项产品的专利。
事实上,此类尴尬并非个案。 薄荷作为地道的中药材,目前已有八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 而日本一家 公司也已为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等在美国申请专 利,并明确提出芍药为活性成分。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的相关 中成药出口到美国,很可能会被以侵犯知识产权的名义扣押或征 收高额专利费。 目前中草药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了绝对的赢家, 品种占80%至90%,而中国的制剂在国际市场仅占3%至5%。 报道认为,印尼的做法值得中国政府借鉴。印度尼西亚等 亚洲国家将自己的传统药品设为国家保密项目,其他国家的企 业无权随意使用。
◆ 专利保护范围小
业内人士说,“由于中药的经典配方在古籍上大 都早有记载,即便有些改良处方与经典处方相比有所 加减,但也会因难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而不能申请专利。” 目前困扰许多厂家的专利保护问题,就是如何以 处方加减来判断是否侵权。 也正因为复方成分的功效无法具体到哪个成分发 挥了哪个具体作用,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长期以来 一直处于一种“灰色地带”,中国中药出口到欧盟市 场时,一直使用食品、营养品、食品添加剂等身份, 而真正的药品身份却被完全忽略。由此,也给中药在 国际市场上注册专利带来了阻碍。
Page
20
中医存废问题
中医药存废之争
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 甚至招致包括管理部门、药厂、专家以及无数民众的热烈回应。这说 明,中医存废,确实关乎民生。 自西学(包括西医)引入中国,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
★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 了清除的对象。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管理
(1)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 进行优良品种的筛 选与评价。 (2)严格中药审批制度,保护优质、高效的中药品种,避免重 复生产 (3)制定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我国中药研究单位和 生产企业 的技术权益,防止我国中药知识财富的流失
(二)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投入体系
◆一些其他问题的影响
中药出口困难。比如有些药材的重金属 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超标;原料和工艺不 成熟导致质量不稳定;成分和机理不清,外 国患者不接受等。
在企业方面,原因至少有四方面:
一是企业只重视销售、商标和广告投入,而忽视了研 发和专利 二是部分企业盲目认为行政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 三是部分企业认为技术保密可以替代专利保护 四是科研人员只重视发表论文,忽视专利申请
中医药现面临的 主要问题
◆
中药专利申请存在问题 创新能力低
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占到了80%~90%的市场份 额,而其原料的70%~80%来自我国。而我国所有的4000多种制 剂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仅为3%~5%。 ◆ 申请数量少 目前,全国每1万家医药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约为19.68件,多 数中药企业还没有专利申请。 ◆ 非职务申请比例高 据统计,全国医药专利的65%为非职务申请,其中,中药领域 的非职务申请比例更是高达78%。而在国外的医药专利申请中,非 职务申请一般不超过5%。 ◆ 申请国外专利少 2003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共计56769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数为 1165件,仅占2%;而中药领域的国际专利申请仅占国内专利申请 的0.6%。
中医药发展史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 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 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 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有着巨大的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 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 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