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考试信息:中学物理教学法试题及答案(论述题)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D.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由于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较多,为了研究它们之间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故B错误;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C 错误;D.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D正确。
故选AD。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B.高速运动的汽车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A.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静止的火车与高速运动的汽车惯性可能相同,故A错误;B.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大小无关,即高速运动的汽车不能很快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故B错误;C.乒乓球的质量小,惯性小,所以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故C正确;D.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仍存在惯性,故D错误。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常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 库仑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并测出了元电荷的电量D.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D解析:A选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故A错误;B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的,故B错误;C 选项,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但元电荷的电量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不是库仑,故C错误;D选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故D正确。
2.关于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场和磁场都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B.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C.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D.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并不存在答案:D解析: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是假想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而引入的假想曲线,实际并不存在,故A错误,D正确;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不是闭合曲线,而磁感线是闭合曲线,故B错误;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故C正确,但由于C选项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电场线也是闭合的,所以在此题中以D为最佳答案。
3.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₁和Q₂,已知两点电荷间库仑力为F,电场强度大小为E,若将Q₁的电量与Q₂的电量同时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F’和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E’分别为:A. F’ = 4F,E’= 4EB. F’ = 4F,E’ = 2EC. F’ = 2F,E’ = 4ED. F’ = 2F,E’ = 2E答案:B解析:根据库仑定律,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与它们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中学物理教学法》试题(整理)

《中学物理教学法》试题(A卷)及标准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学物理教学法概论)、(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分析)、(中学物理实验技术及实验研究)、(中学物理教学见习与试教)。
2·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自学法)、(讨论法等。
3·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物理规律的物理环境)、(带领学生探求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物理复习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
5。
教材分析的依据是(依据教学大纲,确立教学目的与要求)、(依据学生接受水平,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依据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书)、(依据物理学的知识体系,认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6·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1·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性是指(A)A、讲授的物理内容必须是正确无误。
B、讲授任何一个物理问题都必须讲深、讲透、讲全。
C、对任何一个物理问题或原理的表述都必须是十分严格。
D、所有的物理实验都必须是高度精确的。
2·下列属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着重贯彻的教学原则是(C)A、发展性原则B、双边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3、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的方法是(C、D)A、复习旧知识法B、讲故事法C、实验法D、举例法4·下列测验属于目标参照测验的是(A)A、期末考试B、升学考试C、分班考试D、竞赛考试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1·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分别是哪几个方面?(1)该门课程是一门由物理科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2)它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典】河南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2

(精选)河南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总题数:8,分数:40.00)1.图l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装置示意图。
置于马蹄形磁铁中的导体两端用外部绝缘的细导线悬挂起来,且与灵敏电流计、开关串联组成闭合电路。
该实验在教学中用于说明( )。
A.安培力B.电磁感应现象√C.电动机原理D.电功和电功率2.如图2所示.将一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看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3.通电矩形导体线框abcd与无线长通电直导线AB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电流方向如图3所示,ab与导线AB平行,关于AR的磁场对线框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B.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相同√C.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下D.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右4.如图4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细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竖直插在大而深的水银槽中.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玻璃细管足够长,管内气柱长4.0 cm.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l0.0 cm,大气压强为76 cmHg。
现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移动,当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管内气柱的长度约为( )。
A.2.0 cmB.3.5 cm √C.4.0 cmD.4.5 cm5.如图5所示,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R的虚线圆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场应强度8随时间变化关系为B=B0+kt(k为常数)。
在磁场外有一以O为圆心,半径为2R的半圆形导线,则该半圆形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 )。
A.0B.KπR2C. √D.2kπR26.铀是常用的一种核燃料.其原子核裂变的反应方程为,则方程中的a、b可能是( )。
D. √7.一物体在几个力同时作用下运动,其位移为Δr=8i-2j+4k(SI),其中一个分力为F=6i+4j-1K(SI),则该分力在此过程中作的功为( )。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B.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C.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选项,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
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与振幅无关。
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正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故B正确。
C选项,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它仍然需要介质来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声波无法传播。
故C错误。
D选项,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D错误。
2、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手取暖B.用暖水袋暖手C.晒太阳取暖D.向手``呵气’’取暖答案:A解析:A选项,搓手取暖时,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A正确。
B选项,用暖水袋暖手时,暖水袋的温度较高,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B错误。
C选项,晒太阳取暖时,太阳放出热量,人吸收热量,使得人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C错误。
D选项,向手“呵气”取暖时,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D错误。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先把凸透镜、发光体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进行实验。
他们让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用刻度尺量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记录多组数据后,他们发现当u>2f时,v在f和2f之间,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小;当f<u<2f时,v大于2f,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大;当u=f时,他们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当u<f时,光屏上也得不到像,但透过凸透镜却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物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B、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A、牛顿(N)B、千克(kg)C、克(g)D、千克米(kg·m)3、在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电风扇将电能转化为内能C、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D、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热能4、以下关于物理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实验误差B、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器材的准确性C、实验数据应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D、实验结束后应将实验器材归位并整理实验环境5、在物理学中,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 力的作用效果只取决于力的大小。
B. 力的单位是千克。
C.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6、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下面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A. 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B. 物体的速度一定为零。
C. 物体只能静止不动。
D. 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7、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要求的是:A、实验前要检查仪器是否完好B、实验过程中要避免大声喧哗C、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D、实验结束后要将仪器放回原处8、在以下教学情境中,最适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是:A、教师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学生跟随笔记B、教师演示静电现象,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C、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不同斜面的滑块运动D、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简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中学物理教学法试题及答案(简答题)

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中学物理教学法试题及答案(简答题)简答题1.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分别是哪几个方面?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什么是物理规律?它可分为哪几类?4.简述物理习题课的基本结构。
5.为什么备课必须“备学生”,备学生的含义是什么?6.简述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的结构及知识容量。
参考答案:1.(1)该门课程是一门由物理科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2)它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主要研究物理基础知识教学的一般过程 (4)如何立足于知识传授、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5)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
2.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通过各种环节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选择,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好奇转为喜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通过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入门,甚至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情绪;最后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起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的意志。
3.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其分为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方程法则、定则;其它,如力的平衡条件,串并联电路规律;荼的熔解和凝固规律。
4.(1)组织教学 (2)复习旧知识 (3)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练习 (5)小结 (6)布置作业。
5.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教和学是教学工作中一对主要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为此,必须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方面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情况。
其含义是指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掌握他们的各种情况,懂得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物理量中,属于基本物理量的是()A. 速度B. 力C. 质量D. 功2、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是()A.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保持杠杆长度不变,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B.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的变化C.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D.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和位置3、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B、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C、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D、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下列关于物理教学中“深入浅出”的描述,哪一项最准确?A、尽量简化物理概念,减少难度B、将复杂的物理概念用生动的比喻和实例来表达,便于学生理解C、过度延伸学习内容,增加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D、教学过程不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5、下列关于物理实验误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误差必然使测量结果偏离实际值B. 误差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或仪器来消除C. 误差与错误有本质的区别D. 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是增加实验次数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为了确保物体的像能够清晰地呈现在平面镜中,以下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 平面镜要竖直放置,保证成像的垂直性B. 物体要放置在平面镜的正前方,距离适当C. 观察者要站在平面镜的另一侧,距离适当D. 实验必须在昼夜正常情况下进行7、在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彩虹的形成B. 镜子的反射成像C. 手影的形成D. 日食现象8、下列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电流和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B. 电压和电流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C. 电流和电阻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D. 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简述牛顿第三定律,并给出一个在教学中应用此定律的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中学物理教学法试题及答案(论述
题)
论述题
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实,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1.为什么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教学中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举例说明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突出重点。
参考答案:
1.(1)从理论上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要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量;要花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2.(1)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2)正确地形成概念 (3)进一步巩固深化物理概念 (4)教学过程要围绕重点知识展开 (5)要善于围绕重点知识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6)要加强对重点知识巩固练习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