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 考案四 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1(自用)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1(自用)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
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 迹评定的称号,如汉武帝、周厉王。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 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 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诸生:明代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明代蒲松龄通过“童试”,但至少8次考乡试未中。72岁被补为岁贡生(举 人副榜)。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wéi,考场)。主考官由 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 名叫解(jiè)元。
B 姻亲: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 戚,比如姑父、姐夫、小舅子 血亲:有血统关系的亲戚。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 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 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 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D移疾,移病,称疾,称病,上书称病, 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原因很多, 不一定只是“受到权臣诋毁”。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 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 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 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考情分析文学常识在新高考中为语文科目的必考题之一,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

题目常课内外结合。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夯实课内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课外知识拓展。

真题一览1.(2022·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4.(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

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

第五部分文科加考项目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考纲要求“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这部分规定:“文言文阅读,约3题10分。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江苏省主要采用“断句+填空+简答”的题型,题型稳定,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

文言文断句的选材大多为议论性文字。

2016—2018年均要求点断4处,赋4分;2015年要求点断5处,赋5分;2014年要求点断3处,赋3分。

文学文化常识考查多采用填空题,概括与理解题则多采用简答题。

这一命题思路可能仍会延续。

疏通文意、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此,断句前要熟读精思。

读不懂或不理解就可能影响断句,强行点断,则会使节奏失衡,导致失误。

另外,虚词也是断句的依据之一,如果对虚词的用法不甚了解,错断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如果不懂文言语法,浏览马虎,不按规范,就容易使句子支离破碎。

文学文化常识题的命题点非常灵活,涉及文学、文体、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概括与理解可以是对节选文字的概括评析,但以常见浅显的为主,并结合所学教材的知识。

概括与理解重在考查对于文本某方面内容的提取与整合、概括与评价,还有对于高中所学相近内容的辨析延伸,对于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评述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典例】(2018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

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

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

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挦撦:摘取。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本题共4小题,19分2019年高考全国1卷)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2019版语文对点精炼测试题:文言文阅读 对点精练二 古代文化知识

2019版语文对点精炼测试题:文言文阅读 对点精练二 古代文化知识

对点精练二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遇事敢言,上嘉其无隐。

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

”上嘉纳之。

年六十八而卒。

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B解析岁星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一纪"是十二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

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

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

以母忧去职。

服阕..,以侍中、卫将军征.。

年七十九,卒于位。

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文中指虞潭守丧结束后,朝廷任命他为侍中、卫将军。

答案B解析“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应是古代官府用以征讨或声讨的文书.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俺答(少数民族首领)叛,据古丰州地,招亡命数万,起嘉靖..辛丑..,扰边者三十年,王崇古以反间计降之.帝以叛人既得,祭告郊庙....,总督如故。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改错题35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改错题35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文化常识改错35题1.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015年全国一卷《宋史·孙傅传》2“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2019年福建省高三质量分析考试《明史·曾同亨传》3.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2017年全国卷二《后汉书·赵熹传》4.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2017年全国卷三《宋史·许将传》5.进士,文中指考取进士。

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2021湖南娄底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明史·庞尚鹏传》6.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福建省三明市高中联盟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7.漕台,即漕司,是转运使的官署,主要负责主持考试、负责民政等。

——2012年全国卷一《宋史·萧燧传》8.《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为“五经”——山东省2021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宋史•司马传》9.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仅设一人。

——2020年百校联盟考试《新唐书•白居易传》10.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赋税、学校、俸禄等财政事宜。

——2017年福建省三明一中11.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2.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2017年全国卷一《宋史•谢弘微传》13.“领”一般指古代官职变动时,兼任更高级的官职,文中指夔兼任皇帝的安保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查,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 B解析“收考”指拘捕拷问。

“考”是拷问的意思。

例2[2017·江苏高考]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答案 B解析“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例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一般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答案 C解析“左迁”不是指授予官职,而是指贬官。

课内《琵琶行·并序》中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白居易由京官“左赞善大夫”贬为地方官“司马”。

例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征辟”,是中国古代(主要是两汉魏晋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举荐人选,被举荐者经过朝廷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由秀才参加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答案 C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举行”。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以此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 B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

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

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制度。

答案 D解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制度”错,举孝廉是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一般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答案 B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

这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人的字是成年时由前辈代取的,别号往往是自取,如苏轼自称东坡居士,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答案 C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英宗”。

答案 B解析A.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答案 B解析“军令”由兵部掌管。

7.[2018·辽宁师大附中期末]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答案 D解析《论语》不属于六经。

应为《春秋》。

8.[2018·河南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关中,指潼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答案 C解析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9.[2018·辽宁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古代认为人伦有五条,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答案 C解析博士是官名。

10.[2018·信阳市第一次调研]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答案 C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