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计算问题

合集下载

经济学计算问题

经济学计算问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切忌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

数学公式为价值=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总量/劳动生产率。

(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表现为数量)越高,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数学公式为价值=1/生产率。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理论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量相抵消,所以价值总量问题不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公式为使用价值量=数量=生产率*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企业价值总量成正比(公式为价值总量=数量*价值量(不变)=生产率*时间*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币值变化(商品价值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公式为商品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商品增减值时价格变化为商品价值=货币价格*(1±变化);币值变化时为商品*(1±变化)=货币价格。

例如: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理解。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从题中可知生产M商品的甲乙两家企业都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要求出2008年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要求出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单位商品M的劳动时间。

微观经济学经典计算题答案

微观经济学经典计算题答案

第一题答案(1)由市场均衡条件d sQ Q=得:Q d=100-5P P=15Qs=-50+5P。

Q=25(2)市场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2521)1520(=⨯-=CS(3)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1元的定量销售税后的供给函数为:PQ S555+-='根据市场均衡条件S QQ'=d得:Q d=100-5P P*=15.5PQ S555+-=' Q*=22.5政府获得的税收T=1×24.5=22.5消费者承担1元税收中的份额为15.5-15=0.5生产者承担1元税收中的份额为1-0.5=0.5(4)商品市场受到外来冲击,引发需求增加,供给增加,该商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不确定,均衡产量增加第二题答案(1)MU X=0.5X-0.5Y0.5 MU Y=0.5Y-0.5X0.5MU X/MU Y=P X/P Y X=M/2P XXP X+YP Y=M Y=M/2P YP X=1元,P Y=3元,收入是100元,X=50,Y=50/3效用最大化时的均衡消费量(50,50/3)(2)总效应为U=X0.5Y0.5=50√33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货币的边际效用λ=MU X /P X =0.5X *-0.5Y *0.5 /P X =0.2887(3)P X =2元,P Y =3元,收入是100元,X=25,Y=50/3总效应为U=X 0.5Y 0.5=25√63(4)P X 上升为 2元要维持当初的效用水平,假定消费者收入为θ,此时P X =2元,P Y =3MU X /MU Y =P X /P YX=θ/2P X =θ/4 将其带入下面总效应公式 XP X +YP Y =θ Y=θ/2P Y =θ/6U=X 0.5Y 0.5=50√33=θ√612,可计算出θ=100√2第三题答案(1)5.05.0L K Q =,已知 K=16,则L 的产出函数5.04L Q =5.04L Q =则,162Q L = 生产 Q 的总成本函数45,10085,10085100101001010100,2Q MC Q Q AC Q L TC L C P K K P L P C L K L =+=+=+=+==+=,则,的总值为已知(2) 10085402--=-=Q Q TC TR π 一阶条件可知04540=-Q ,则Q=32.二阶条件小于零,说明存在最大值,所以Q=32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54010020403210085402=--⨯=--=)(Q Q π (3) 如果 K 的总值从 100 上升到 120,产品 P=40,12085100101201010120,2+=+=+==+=Q L TC L C P K K P L P C L K L ,则,的总值为已知12085402--=-=Q Q TC TR π 一阶条件可知04540=-Q ,则Q=32.二阶条件小于零,说明存在最大值,所以Q=32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52012020403210085402=--⨯=--=)(Q Q π。

经济学课后计算题答案

经济学课后计算题答案

第四章3。

已知生产函数Q =f(L,K)=2KL-0。

5L2-0.5K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函数。

(2)分别计算当劳动的总产量TP L、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各自达到最大值时的厂商的劳动投入量.(3)什么时候AP L=MP L?它的值又是多少?解答:(1)由生产函数Q=2KL-0.5L2-0。

5K2,且K=10,可得短期生产函数为Q=20L-0.5L2-0.5×102=20L-0。

5L2-50于是,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有以下函数劳动的总产量函数:TP L=20L-0。

5L2-50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 L=TP L/L=20-0.5L -50/L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d TP L/d L=20-L(2)关于总产量的最大值:令d TP L/d L=0,即20-L=0解得L=20且d2TP L/d L2=-1<0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 =20时,劳动的总产量TPL 达到极大值.关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令d AP L/d L=0,即d AP L/d L=-0。

5+50L-2=0解得L=10(已舍去负值)且d2AP L/d L2=-100L-3<0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 =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达到极大值.关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20-L可知,边际产量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考虑到劳动投入量总是非负的,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0时,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达到极大值.(3)当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达到最大值时,一定有AP L=MP L.由(2)已知,当L=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达到最大值,相应的最大值为AP L的最大值=20-0。

5×10-50/10=10;将L=10代入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20-L,得MP L=20-10=10。

03西方经济学典型计算问答复习

03西方经济学典型计算问答复习

计算题类型第三章相关弹性的计算例题一: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18年1月考过,数据有变)已知Ed=1.5,,求根据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则有:,即需求量会增加12%。

例题二: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已知E d=0.15,P=1.2,,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

(元),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例题三:某种商品在价格由10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40单位。

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考到时数据可能有变化)(1)已知P1=10,P2=6,Q1=20,Q2=40,求。

根据中点法公式:。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则有:(2)该商品需求富有弹性。

例题四: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10%,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了15%,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这两种商品是什么关系?(19年1月考过)答:(1)已知。

根据交叉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则有:(2)由于交叉弹性为正值,故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

例题五:当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20%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30%,计算需求收入弹性,并说明这种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商品,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

(1)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Em=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30%/20%=1.5 (2)从其收入弹性为正值来看,该商品是正常商品;由于其收入弹性大于一,故该商品为奢侈品。

例题六: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如果其价格下降25%,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当价格为2元时,需求量为2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总收益有何变化?(考到时数据可能有变化)答:已知。

(1)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则有:,即需求量会增加75%。

经济学计算题与答案

经济学计算题与答案

7、 某君对消费品X 的需求函数为100P =,分别计算价格P=60和产量Q=90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8、 甲公司生产皮鞋,现价每双60美元,某年的销售量每月大约10000双,但其竞争者乙公司在该年1月份把皮鞋价格从每双65美元降到55美元,甲公司2月份销售量跌到8000双。

试问: ⑴这两个公司皮鞋的交叉弹性是多少(甲公司皮鞋价格不变)?⑵若甲公司皮鞋弧弹性是-2.0,乙公司把皮鞋价格保持在55美元,甲公司想把销售量恢复到每月10000双的水平,问每双要降价到多少? 9、 假设:⑴X商品的需求曲线为直线:400.5X XQ P =-;⑵Y商品的需求函数亦为直线;⑶X与Y的需求曲线在8X P =的那一点相交;⑷在8X P =的那个交点上,X的需求弹性之绝对值只有Y的需求弹性之绝对值的1/2。

请根据上述已知条件推导出Y的需求函数。

10、在商品X 市场中,有10000个相同的个人,每个人的需求函数均为122d P =-;同时又有1000个相同的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均为20s P =。

⑴推导商品X 的市场需求函数和市场供给函数。

⑵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出商品X 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并表示出均衡点。

⑶求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⑷假设每个消费者的收入有了增加,其个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了2个单位,求收入变化后的市场需求函数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在坐标图上予以表示。

⑸假设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个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了40个单位,求技术变化后的市场供给函数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在坐标图上予以表示。

⑹假设政府对售出的每单位商品X 征收2美元的销售税,而且对1000名销售者一视同仁,这个决定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有何影响?实际上谁支付了税款?政府征收的总税额为多少?⑺假设政府对生产出的每单位商品X 给予1美元的补贴,而且对1000名商品X 的生产者一视同仁,这个决定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有什么影响?商品X 的消费者能从中获益吗?习题三6、 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 Y =,原来他消费9单位X ,8单位Y ,现在X 减到4单位,问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 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 7、 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4U XY =,他会把收入的多少用于商品Y 上? 8、 设无差异曲线为0.40.69U X Y =⋅=,P X =2美元,P Y =3,求:⑴X 、Y 的均衡消费量;⑵效用等于9时的最小支出。

经济数学计算题

经济数学计算题

经济数学计算题
好的,以下是一题经济数学计算题:
某企业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20万元,变动成本为每件10元,售价为每件15元。

如果计划产量为5000件,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计划产量为10000件,那么利润又是多少?
解题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售价的概念。

固定成本是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的成本,而变动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售价是每件产品的销售价格。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出在给定产量下的总成本和总收入。

总收入可以通过将售价乘以计划产量来得到。

总成本可以通过将固定成本加上变动成本(即每件产品的变动成本乘以计划产量)来得到。

最后,我们将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得到的就是利润。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计算过程:
1. 计算固定成本:固定成本 = 20万元 = 200000元。

2. 计算变动成本:变动成本 = 10元/件。

3. 计算售价:售价 = 15元/件。

4. 计算计划产量下的总成本和总收入:
- 计划产量为5000件:总成本 = 200000 + 10 × 5000 = 250000元,
总收入= 15 × 5000 = 75000元。

- 计划产量为10000件:总成本= 200000 + 10 × 10000 = 300000元,总收入= 15 × 10000 = 150000元。

5. 计算利润:
- 计划产量为5000件:利润 = 75000 - 25000 = 5万元。

- 计划产量为1000经济数学。

经济学的无谓损失计算例题

经济学的无谓损失计算例题

经济学的无谓损失计算例题
经济学中的无谓损失是指在资源配置中因为市场失灵或政府干预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减少的情况。

无谓损失的计算通常是通过比较实际资源配置与最优资源配置之间的差异来进行。

下面以市场失灵为例,假设某个市场中存在一个负外部性,即生产方或消费方的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一个工厂的生产会产生空气污染,导致周围居民的健康受损。

而市场没有内在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工厂也无需为此负责。

假设该市场中存在一个工厂和一些居民。

工厂希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自身的利润。

然而,这会导致更多的空气污染,进一步损害周围居民的健康。

无论是工厂自身还是邻近居民,他们不得不承受由空气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

为了计算无谓损失,我们可以比较两种情况下的社会福利:
1. 实际情况:工厂扩大生产导致空气污染,居民健康受损。

这种情况下,工厂获得了额外的利润,但居民的健康受损,社会福利减少。

2. 最优情况:工厂的生产不会带来空气污染,居民的健康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工厂的利润可能较低,但社会福利最大化。

无谓损失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情况下的社会福利与最优情况下的社会福利之差来得到。

这个差值代表了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无
谓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这仅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实际情况中无谓损失的计算可能涉及复杂的经济模型和数据分析。

经济学家会利用供求曲线、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等理论工具来进行无谓损失的计算,并提出政策建议以减少无谓损失的发生。

经济学计算题

经济学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0-50P,供给函数为Qs=-100+50P(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2)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

试求:(1)TFC,TVC,AC,A VC(2)假设MR=5,请求厂商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3)对某消费品的需求函数为Q=60/P,分别计算价格为1美元、2美元、3美元、4美元和5美元时的需求量。

画出需求曲线用中点法计算价格在1美元与2美元之间和5美元与6美元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

4)完全竞争企业成本函数为C=10Q2+400Q+3000,总收益曲线TR=1000Q-5Q2,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5)某品牌电视机是一种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当它的就爱个为500元时,销售量(需求量)为100台,如果把价格下调10%,厂商取得销售收入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价格上涨10%呢?计算出来的结果说明了什么?6)没有贸易时,P D = $3000, Q = 400世界市场上,P W = $1500自由贸易时,该国会进口或出口多少电视?得出没有贸易和有贸易时的CS, PS, 总剩余7)假定某厂商的成本函数TC=Q3+7Q2+8Q+100。

求(1)边际成本函数,若MR=38,求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

8)张三决定总是把收入的1/3用于买衣服。

A、他对衣服的需求收入弹性是多少?B、他对衣服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C、如果他的嗜好改变了,他决定只把收入的1/4用于买衣服,他的需求曲线会如何改变?他的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现在是多少?9)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3-5Q2+15Q+66(1)指出该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变成分部分;(2)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TVC(Q)、AC(Q)、A VC(Q)、AFC(Q)和MC(Q)10)下表描述了某国AB两个城市的生产可能性:a)没有贸易时,A地区1双白袜子的价格(用红袜子表示)是多少?B地区1双白袜子的价格是多少?b)在每种颜色的袜子的生产上,哪个城市有绝对优势?哪个城市有比较优势?c)如果这两个城市相互交易,两个城市将分别出口哪种颜色的袜子?d)可以进行交易的价格范围是多少?11)假定GDP等于15万亿美元,消费等于5万亿美元,政府支出为3万亿美元,预算赤字4千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中的计算问题经济学中的计算题有多种类型,近年高考特别是全国Ⅰ卷集中考察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相关计算,另外,货币流通规律、汇率问题也较为重要。

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类型的计算题,都是基于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大致只是两种情况:成正比或成反比。

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1.掌握两种数量关系各自的计算方法。

2.明确相关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建议:相关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不必硬性记忆,可以在做题时临时“想”出来。

两种数量关系的计算方法1.两个量成正比,即同幅增减。

如: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若劳动生产率提高20%,即成为原来的(1+20%);则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增加20%,即也成为原来的(1+20%)。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20%,即成为原来的(1-20%);则商品的价值量也降低20%,即也成为原来的(1-20%)。

2.两个量成反比,即二者的增减变化情况互为倒数。

如: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即成为原来的(1+25%); 则商品的价值量为原来的%2511+=0.8,即减少20%。

②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成反比。

若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20%,即成为原来的(1-20%); 则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原来的%2011-=125%,即增加25%。

注意:甲乙两个量成反比,固然是甲增乙减,但并非是甲增加若干即乙减少若干,而应以互为倒数计算。

如币值与物价成反比,币值下降20%,则物价成为原来的%2011-,即1.25,涨幅为25%;而不能认为是“币值下降20%,则物价上涨20%”,那样计算绝对是错误的。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注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加权平均数”,计算时必须考虑每一个个别劳动时间对应的产量,而不是把几个个别劳动时间简单相加、平均。

这一问题单独考察较为简单,可与其他考点如“劳动生产率”问题结合考察,往年高考只有一例。

⋯⋯+++⋯⋯+⨯+⨯+⨯丙生产者的产量乙生产者的产量甲生产者的产量产量间丙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产量间乙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产量间甲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2008年海南卷-2.假设某国生产M 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 】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解析:2008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1+20%)=12(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2011+=5(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仍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仍为10小时,故2008年M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12810125+⨯+⨯=7(小时)。

二、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量:知识预备:1.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成反比。

2.生产者改变的只是各自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全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与某一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也并无直接关系。

(即“个别对个别,社会对社会”)3.注意识别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某生产者、某企业的生产时间、生产率当然分别是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而某国、该行业、该部门的生产时间、生产率则是社会劳必要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㈠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比较、计算:练习1.2008年四川延考卷24.假设某国去年生产一件M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其价值等于10元;甲企业生产一件M 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2小时。

如果甲企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今年销售一件M 商品的价格是 【 】A.6元B. 8元C. 10元D. 12元 练习2.2008年北京卷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A.0.75元B.0.80元C.0.85元D.1.25元㈡价值总量1.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建议:在具体计算中可分别算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再求二者乘积,而不必如以下2、3两条以正比、反比简捷计算,以免出现纰漏,弄巧成拙。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不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会改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故某一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与其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其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2010年全国Ⅱ卷-24.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

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3.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全行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以互为倒数的比例发生变化,故不改变全行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

(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会改变某一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详下。

)练习4.2009年全国Ⅱ卷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A.720万元,6元B.720万元,5元C.600万元,5元D.600万元,6元4.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而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又会改变该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因而某一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都有关系。

2009年安徽卷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

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B 】A.346元B.400元C.520元D.776元解析: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商品的价值量应为260×%3011+=200(元),甲生产者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其价值总量自然为400元。

2008年某企业生产的甲商品单位价值量为36元,2009年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0%,若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09年创造的价值总量比2008年增加了【C 】A.1/5B.2/5C.1/3D.3/5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比2008年提高了20%,商品的价值量应为2008年的%2011+;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比2008年提高了60%,总产量应为2008年的1+60%;故该企业2009年创造的价值总量应为2008年的%2011+×(1+60%)=4/3,增加1/3。

㈢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总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2007年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

如果生产者A 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 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D 】A.2 80 40B. 2 40 20C. 4 80 20D. 4 160 40解析:生产者A 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即1小时生产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1,则4小时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为4。

使用价值其实无法“量”化,因而在计算中,使用价值总量实际相当于单位时间内商品数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改变,都不影响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但会改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总量与个别/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㈣劳动者数量的增减、工作时间的增减,不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使用价值量,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价值总量、使用价值总量成正比。

2008年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 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

如果2008年从事M 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 商品的价值总额为【A 】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影响价值总量;劳动者数量增加10%,价值总量因之增加10%。

㈤价格与价格总额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商品的价格×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

但在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价格又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因而在相关计算中,一般不考虑价格与价值、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的差别,可分别等同视之。

但也见有个别题目设置条件为价格未随价值变化,计算时需注意价格与价值、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的差别。

在单位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格总额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A 国2009年生产甲商品10亿件,价格总额为360亿元。

如果2010年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0年甲商品的价格总额为 【C 】A.180亿元B.360亿元C.540亿元D.720亿元解析:2010年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甲商品的产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商品的价值总额保持不变;但既然单位商品的价格不变(题目标明“其他条件不变”),故其价格总额因产量增加而增加,即在这里,商品的价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为360×(1+50%)=54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