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攻击行为学生自主神经活动的情绪唤醒特点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分析

愉悦感
不愉快
唤醒 避免高唤醒的系统(严肃的) 追求高唤醒的系统(嬉戏的)
逆变理论的观点
逆变理论是一种双峰模型,个体处于高 唤醒时既可能是愉快的也可能是不愉快的; 个体处于低唤醒时也同样如此。无论是在 高唤醒时还是在低唤醒时,个体的愉悦感 是由其元动机状态决定的。在严肃状态下, 个体在较高唤醒时是焦虑的,在低唤醒时 是放松的;在嬉戏状态下,个体在较高唤 醒时是兴奋的,在较低唤醒时是厌倦的。
倒U形假说
高 工 作 效 率 1、中等唤醒水平对应更好的工作效率。 2、体能类项目要求较高的唤醒水平, 技能类项目要求较低的唤醒水平。 3、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稍高的唤醒 水平更有利于运动表现
低
唤醒水平
高
倒U型假说局限
• Neiss认为: 1、假设本身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 2、不能被证伪 3、不能充分解释复杂的行为表现 4、妨碍了对个体表现差异的准确理解
Gould-Krane的唤醒概念模型
有机体的一种普遍的生理和心理激活 状态,是从深度睡眠到极度兴奋的一个连 续体。
唤醒
生理唤醒 心率、皮肤电反应等
唤醒的认知解释与评价
物质 质 焦虑
生理唤醒的认知评价
唤醒的消极情感、 认知、评价
唤醒的积极情感、 认知、评价 积极状态
身体焦虑
认知焦虑 (消极状态)
人际间 状态焦虑
• • • • • • • •来自• • • • •15.我有信心面对这场挑战。 16.我担心在比赛中发挥不好。 17.我心跳得很厉害。 18.我相信我会有出色的表现。 19.我担心能不能达到我的目标。 20.我感到胃部下沉。 21.我感到精神是放松的。 22.我担心别人会对我的表现感到失望。 23.我的手又湿又凉 24.我很有信心,因为在我内心已达到自己的目标。 25.我担心不能集中注意力。 26.我感到身体发僵。 27.我有信心在这种压力下完成比赛任务。
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情绪调节训练

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情绪调节训练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儿童的行为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儿童攻击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给孩子本人和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困扰和伤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我情绪调节训练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自我情绪调节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儿童攻击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交经验以及个体差异等。
在家庭环境方面,家庭中的冲突、暴力行为、疏离感等因素容易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
同时,孩子的社交经验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缺乏应对冲突的能力、学习到攻击行为的效果等都可能成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
此外,不同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例如,个体差异在情绪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上的表现不同。
二、自我情绪调节的意义自我情绪调节是指个体能够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它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儿童来说,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攻击行为,增强自身的社交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还有助于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好地适应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1. 情绪认知:培养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能力,学习区分不同的情绪,并了解不同情绪的产生原因。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绘画、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情绪表达:鼓励儿童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言语、写作、绘画等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而非使用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情绪,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情绪表达环境。
3. 情绪调节:教授儿童各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正向思考等。
通过这些方法,孩子能够在情绪高涨时自我冷静下来,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4. 社交技能的培养:加强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学习与他人分享、倾听他人等社交技能,培养儿童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运动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跳水、举重)赛前压力的视频基础概念情绪(emotion):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应激(stress):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应急刺激(stressor):也称应激源,指对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有机体对应激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
第一节什么是竞赛焦虑一、什么是唤醒与焦虑唤醒(arousal)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唤醒有三中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
)视频焦虑(anxiety)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焦虑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以及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这两种分类系统在体育运动中有特殊意义。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somatic anxiety)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cognitive anxiety)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自主神经活动的情绪唤醒特点

神经活动的指标在强度、峰值、时间过程发 生的变
收稿日期: 2005 - 09- 01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 KZ200310028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570602)资助。
摘 要 运用情绪生理学的方法 , 以 31名具有身 体攻击 行为的初 中工读 学生和 30名 普通初 中生为 研究对 象, 研 究了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 生在基线生理唤醒和情绪生理唤醒方面的不同特 点。结果发现, 在生 理唤醒的基 线水平上,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指温、R - R 间期、心率、指 脉率方 面差异显 著, 身体攻击 行为学 生的指 温、心率、指脉率比普通学生低,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的 R - R 间期比普通学生 R - R 间期长。在愤 怒刺激条件 下, 身 体攻击行为学生报告的 愤怒体验水平比普通学生高; 愤怒诱发刺激引起身体 攻击行为学生 R - R 间期、心率变化显 著, 而普通学生 R - R 间期、心率变化不显著。厌 恶与恐惧、悲伤、愉 快诱发刺激引起普 通学生皮肤电变化显 著, 而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皮肤 电变化不显著。
b为愤怒任务序列下的交互作用纵轴为心率估计边际平均数单位为次分钟bpmcde分别为在厌恶与恐惧悲伤愉快任务序列下的交互作用纵轴为皮肤电估计边际平均数单位为伏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生生理唤醒基线水平的不同特点研究表明在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上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指温rr间期心率指脉率方面差异显著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的指温心率指脉率比普通学生指温低而身体攻击行为学生在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上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的心率低这与大多数研究所证实的在静息状态下身体攻击行为儿童的心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的结论一致1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结构和机能特征。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重构与情绪调节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重构与情绪调节方法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或处于特定情境下,采用身体暴力或言语暴力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他人的安全都带来严重影响,需要进行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来帮助儿童克服攻击行为。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的方法。
一、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通过对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进行调整,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情感。
以下是几种认知重构方法:1. 自我反思:引导儿童反思攻击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与他们交流、提问他们的动机和情感,让他们意识到攻击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2. 替换想法:鼓励儿童找到更积极、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育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帮助、积极表达情感,而不是通过攻击来宣泄。
3. 视角转换:指导儿童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通过让他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二、情绪调节儿童攻击行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紧张和焦虑等。
因此,情绪调节是帮助儿童控制攻击行为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情绪调节方法:1. 深呼吸练习:教育儿童通过深呼吸来冷静情绪。
当他们感到愤怒或紧张时,可以教导他们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地吐出来。
这样的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平复情绪。
2. 身体运动:鼓励儿童通过身体运动来释放负面情绪。
例如,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参加体育课程或者跳绳等运动,以帮助他们将注意力从攻击行为转移到积极的体验上。
3. 表达情感:鼓励儿童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导他们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愤怒、不满或痛苦等情绪,而不是通过攻击来发泄。
4. 找寻解决方法:引导儿童思考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教育他们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利用积极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特殊教育攻击性行为儿童

特殊教育攻击性行为儿童一、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特点1. 行为表现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攻击:恶语伤人、侮辱、诽谤、威胁等。
(2)身体攻击:推搡、殴打、踢打、咬人等。
(3)破坏行为:破坏他人或公共财产,如撕毁书籍、损坏玩具等。
2. 情绪特点攻击性行为儿童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 社交特点攻击性行为儿童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合作精神等。
二、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成因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成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遗传因素:部分攻击性行为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环境、教师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4.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社会环境等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干预策略1. 家庭干预(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关心、理解、尊重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2)改进教育方式:家长要采用民主、宽容、关爱的教育方式,避免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法。
(3)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和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
2. 学校干预(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调节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2)优化教育资源:学校要为攻击性行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行为干预等资源。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校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 社会干预(1)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
(2)完善相关政策: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权益。
四、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教育方法1. 情绪调节训练(1)认识情绪: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

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反应和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攻击行为。
本文将探讨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一、初中生情绪反应初中生的情绪反应往往十分丰富,有的可能会大喜大悲、风云突变,而有的则可能会较为冷静保守。
这与每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当面对情感刺激时,初中生的情绪往往表现为各种情绪化的行为,比如愤怒、沮丧、焦虑等。
而当情绪激动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攻击行为。
二、初中生表达能力初中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难以用言语或适当的行动表达内心,因此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直接对别人进行攻击性的言语或肢体行为,或者是孤立自己,拒绝与人交流互动等。
三、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源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情绪激动初中生的情绪很易激动,当他们遇到令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可能会认为采取攻击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2、缺乏自制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初中生的自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压力过大学习、家庭、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四、如何预防初中生攻击行为?1、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等,可以更好地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从而预防其攻击行为出现。
2、教育孩子情绪管理还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关注初中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情绪调节机制,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3、积极引导家长和老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初中生,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人生道路,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身边的事情中去,并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体验生命中的价值。
总之,在关注初中生的情绪反应和表达能力的同时,积极探讨其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尽早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有效预防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分被试室和主试监控室两部分。被试室 放置一个舒适的沙发, 沙发右侧放置了测量生理反 应的 16导生理记录系统 ( Boipac MP100)的信号探 测器、转换器、放大器等系统, 与主试监控室的计算 机连接, 用于记录被试皮温、皮电、R - R 间期、心率 等的生理反应。被试沙发的正前方 1. 75m 处放置 一台 24英寸计算机显示器, 与主试监控室计算机连 接, 用于呈现诱发情绪的刺激材料。被试测试室安 装了摄像头, 录像信号传送到主试监控室的录像机 和监控显示器, 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 2. 3 情绪诱发材料
( 1)主观体验报告 每一段情绪刺激材料呈现结束, 有 1m in的白屏 时间作为恢复时间 (要求被试注视屏幕 ), 白屏幕结 束后要求被试填写问卷。问卷有四个部分, 即相对 于厌恶与恐惧、悲伤、愤怒和愉快诱发刺激的。每一 部分有 8个选项, 即看完影片片段或文字叙述后引 起的情绪感受是: 生气、悲伤、恐惧、厌恶、恐惧与厌 恶、愉快、惊奇与愉快、不能引起我的情绪反应, 做出
关键词 自主神经活动 , 情绪唤醒, 身体攻击行为。 分类号 B845
1 问题提出
对于自主神经活动与攻击行为、问题行为、精神 病态等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在国外比较早的就受到研 究的关注, 20世纪 60年代许多研究者开始试图从 生物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各种反社会行为产生原因, 研究者认为理解攻击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生理学基 础对于克服这些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2] 。自主神 经活动包括交 感神经 ( sympathetic nerve)和副交感 神经 ( parasympa thetic nerve)的活动, 自主神经活动 会引起心率、血压、皮肤电等活动的改变, 为有机体 的行为准备了基本的生理内环境。目前对于自主神 经活动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主 要集中在心率 ( heart rate, HR)、皮肤电 ( sk in conductance, SC)与 攻击行为、问题行为、精神病态等的关系上。心率既 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又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也受神 经内分泌系统活动的影响, 而皮肤电主要受交感神 经的控制 [ 3 ] 。心 率与皮肤电水平是 自主神经活动 的最主要的指标。
在收集的大量诱发情绪的影片中, 剪辑了 7段 诱发厌恶与恐惧、悲伤、愉快情绪的影片片段, 修订 了一段诱发愤怒情绪的挑衅与侮辱性语言文字。完 成诱发情绪材料的搜集、剪辑和修订后, 经过多次评 定和标准化后, 并在北京 景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实 验中学 )初中部一个教学班 ( 34名学生 ), 采用主观 报告的方法, 完成对情绪诱发材料的最后评定和标 准化。经过预实验, 最后在正式 实验中选定以 5断 肢手术 6片段 ( 65s)为诱发厌恶与恐惧材料, 5妈妈 再爱我一次 6中的一个片段 ( 120s)为诱发悲伤的材 料, 动画片 5飞翔猫 6中的一个片段 ( 65s)为诱发愉 快的材料, 一段挑衅与侮辱性语言文字 ( 30s) 为诱 发愤怒的材料。四种情绪诱发材料的主观体验报告 见图 1。
女性更容易被挑衅刺激唤醒情绪, 而且唤醒的水平 高, 不容易恢复到基线水平, 这种情况在出生后不久 就表现出来 [ 19 ] , 同时, 男女对于不同的情绪刺激的 唤醒水平不同, 痛苦的情境引起了男生更高的情绪 唤醒水平, 而悲伤情境引起了女生更高的情绪唤醒 水平; 男性对于情绪唤醒的调节能力比女性差。由 于这种不同的情绪唤醒 刺激呈现模式与时间 分配见下:
[ Block1]: 开始 y 保持平静与放松 ( 120s) y 指 导语: 请观看下面图片 ( 5s) y 中性图片 ( 20s) y 指 导语 2: 请观看下面影片 ( 5s) y 厌恶与恐惧诱发刺 激 ( 65s) y 白屏 ( 60s) y 填问卷 ( 30s) y 休息 ( 60s)。 [ Block 2]: y 指导语: 请观看下面图片 ( 5s) y 中性 图片 ( 20s) y 指导语: 请观看下面影片 ( 5s) y 悲伤 诱发刺激 ( 120s) y 白屏 ( 60s) y 填问卷 ( 30s) y 休 息 ( 60s)。 [ Block 3]: y 指导语: 请观看 下面图片 ( 5s) y 中性图片 ( 20s) y 指导语 3: 请观看下面文字 ( 5s) y 愤怒诱发刺激 ( 30s) y 白屏 ( 60s) y 填问卷 ( 30s) y 休息 ( 60s)。 [ Block 4]: y 指导语: 请观看 下面图片 ( 5s) y 中性图片 ( 20s) y 指导语: 请观看 下面影片 ( 5s) y 愉快诱发刺激 ( 65s) y 白屏 ( 60s) y 填 问 卷 ( 30s ) y 实 验 结 束。 共 用 时 间 1060s ( 17167m in)。 2. 5 数据采集
摘 要 运用情绪生理学的方法 , 以 31名具有身 体攻击 行为的初 中工读 学生和 30名 普通初 中生为 研究对 象, 研 究了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 生在基线生理唤醒和情绪生理唤醒方面的不同特 点。结果发现, 在生 理唤醒的基 线水平上,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指温、R - R 间期、心率、指 脉率方 面差异显 著, 身体攻击 行为学 生的指 温、心率、指脉率比普通学生低,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的 R - R 间期比普通学生 R - R 间期长。在愤 怒刺激条件 下, 身 体攻击行为学生报告的 愤怒体验水平比普通学生高; 愤怒诱发刺激引起身体 攻击行为学生 R - R 间期、心率变化显 著, 而普通学生 R - R 间期、心率变化不显著。厌 恶与恐惧、悲伤、愉 快诱发刺激引起普 通学生皮肤电变化显 著, 而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皮肤 电变化不显著。
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活动又是密切联系的, 情 绪发生时伴随着交感和副 交感等自主神经 系统活 动、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活动的改变 [ 7, 8 ] , 即情绪 的生理唤醒。情绪发生时心率、血压、皮肤电等自主
神经活动的指标在强度、峰值、时间过程发 生的变
收稿日期: 2005 - 09- 01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 KZ200310028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570602)资助。
情绪引起的自主神经活动, 导致心率、血压、皮 肤电等活动的改变, 为有机体的行动做出了能量上 的准备, 情绪的这种准备功能包括一般的唤醒, 使个 体的行动具有敏感性, 也包括具体的唤醒, 使身体对 于某种特定行为具有准 备性 [ 20] 。不同效价情绪刺 激条件下, 引发个体不同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 在不 同情绪刺激诱发条件下的生理唤醒, 尤其是心率改 变与皮肤电改变水平与身体攻击行为是否具有一定 的关系, 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的证据。
Lorber对 95个有关心率、皮肤电水平与攻击行 为、精神病态、问题行 为关系的研究 进行元分析 [ 4] 后得出: 无论是静息状态下还是任务状态下, 低皮肤
电水平与精神病态、问题行为密 切相关, 诱 发条件 下, 高反应性皮肤电水平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 与 精神病态、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 而静息状态下低的 心率与攻击行为、问题行为, 诱发条件下高的反应性 心率与攻击行为、问题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但这种联 系会因个体的年龄和刺激的效价的不同而不同。在 所有研究中, 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在静息状态下, 攻击行为儿童的心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 大多数研 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 5, 6 ] 。 Scarpa认为 [ 1] 在静息状态 下攻击行为儿童的心率低表明副交感神经活动强于 交感神经活动, 二者的活动是不平衡的。但在已有 的研究中, 对于攻击行为的类型没有明确的界定, 攻 击行为一般可以分为身体 攻击行为与关系 攻击行 为, 身体攻击行为是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行为, 是对 于他人造成身体上伤害的行为,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 的心率、皮肤电等自主神经活动水平的特点是什么, 缺乏相应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讯作者: 王振宏, E2m ai:l wangzh enhong@ snnu. edu. cn, 电话: 029 - 85408803; 郭德俊, E2m ai:l pro. gd @j 163. com 27 7
2 78
心理学报
39 卷
化, 尽管相对于具体情绪而言, 没有研究表明存在固 定的模式, 但也是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 9, 10 ] 。 研究表明, 心血管反应、皮肤电反应、呼吸变化与情 绪的唤醒水平密切相关, 是情绪唤醒水平的重要指 标, 反映了情绪的一般唤醒 [ 11, 12] 。由于在情绪诱发 条件下, 心率、皮肤电活动会因刺激的情绪效价不同 而不同, 情绪诱发条件下的心率、皮肤电活动与攻击 行为关系是复杂的。W aschbusch等研究 [ 13] 表明, 在 挑衅条件下, 攻击行为强的儿童心率提高, 报告的愤 怒感增强。 Scarpa、E isenberg等认为 攻击行为强的 个体, 容易唤醒负性情绪, 而且调节负性情绪的能力 也差 [ 2, 14~ 16] 。另外, 情绪唤醒影响攻击行为也得到 性别差异研究的支持, 研究表明, 男性的攻击水平比 女性高 [ 17] 。Kn ight等在对于大 量有关攻击性为性 别差异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 18 ] 之后认为, 情绪唤醒和 情绪调节能力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男性比
2期
王振宏 等: 身体攻击行为 学生自主神经活动的情绪唤醒特点
27 9
图 1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的主观感受水平
2. 4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 非常舒适地坐在沙发上, 告
诉被试要做一个有关情绪的测试, 接好记录指温、皮 电、心电等生理反应的传感器, 给被试讲清实验过程 与要求, 让被试保持平静与放松。主试离开被试室, 关好测试室的门, 回到主试监控室, 通过计算机给被 试呈现刺激, 采集生理反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