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97例报告)

瘤 为多 见 。② 术 后 复发 率 高 。由于 P T 生 长 的部 位 R
P RT 含 多 种 组 织 或 成 分 , 中肿 瘤 组 织 作 冰冻 病 理 术
检 查 时 , 冻 病 理 结 果 与 肿 瘤 切 除后 的 病 理 可 能 不 冰
一
致 , 手 术 和 术 后 的治 疗 没 有 多 大意 义 , 以术 中 对 所
皮样 囊 肿 1例 ; 性 肿瘤 6 恶 9例 ( 1 1 ) 其 中脂 肪 肉 7 . ,
巴结 肿 大 , 明 显 提高 术 前 确诊 率 , 助制 定 详 细 的 可 帮
手 术方 案 。 多数 P RT 可 以手 术 切 除 , 此 , 则 上 只要 定 因 原
恶 性 肿 瘤 为 6 ) 联 合 脏 器 切 除 5例 , 后 复 发 再 4 , 术
手术 1 3例 ( 1例 6年 行 5次手 术 ) 。术 中发 生 下腔 静
位准 确 、 肯定 , 不必 过 分 强 调 定 性诊 断 。术 前 穿 刺 活
检 可 能 造 成 肿 瘤 细 胞 的种 植 转 移 , 量 少 用 。 由 于 尽
脉 损 伤 3例 , 出血 4例 , 亡 2例 。 理检 查 结果 为 大 死 病
良性 肿 瘤 2 8例 ( 8 9 ) 其 中纤 维 瘤 9例 , 肪 瘤 7 2 . , 脂 例 , 胎 瘤 6例 , 经纤 维 瘤 3例 , 性 粘 液 瘤 2例 , 畸 神 假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 R 所 处 的 位 置 腔 隙 较 P T) 大 , 存 存 在 时 间较 长 , 床 症 状 出 现 较 晚 , 者 难 生 临 患
以得 到早 期 诊 断 、 期 治疗 。1 8 早 9 5年 1月 至 2 0 0 1年
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的诊治进展

【 摘 要 】 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 p r i m a r y p e l v i c r e t r o p r i t o n e a l t u m o r , P P R T ) 是一种罕见的起 源于骶前 间隙不同
组 织 结 构 的肿 瘤 。由 于此 间隙 包 含 多 种胚 胎 残 留组 织 , 故 其 病理 分类 复 杂 , 良性 肿 瘤 所 占 比例 较 高 , 临 床 表 现 缺乏 特 异 性。 超声 、 计 算 机 断层 扫 描 ( C T ) 和 磁 共振 ( M R I ) 等 影像 学 检 查 有 助 于术 前 诊 断 及 决 定 手术 方 式 。 手术 切 除 是 目前最 主要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u mo r a n d e i t h e r i n t o t a l o r p a di M e x c i s i o n o f t h e t u mo r .
【 Ke y w o r d s 】P e l v i c n e o p l a s m s ; R e t r o p e i f t o n e a l n e o p l a s ms ; P a t h o l o g y ; S y m p t o m s &s i g n s ; D i a g n o s i s ; T h e r a p y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P r i ma r y P e l v i c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a l T u mo r X / N X i n g , X I A Z h i y u n , S O NG Y u e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 断 ; 疗 诊 治
[ 中图分类号 ] R 3 . 755
文 章 编 码 :0 1 1 1 2 1 ) 5— 34— 2 10 —83 ( 0 1 0 0 7 0
[ 文献标识码 ] B
学科分类代码 : 3 0 64 2 .7 0
腹 膜后间隙是指腹后壁腹膜外 与腹 后筋膜之间的 区域 , 从膈肌直达 盆腔 , 向两侧移行 于腹前外侧壁 。临床上原发 性
哈 尔 滨 医药 2 1 年 第 3 01 1卷 第 5期
・
3 5・ 7
护士情绪劳动的影 响及关注
于 畅
( 哈尔滨 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00 ) 50 1
助于肿瘤 的定 性诊 断 , 有助于指导手术 方案 。 由于 P T多为恶性肿 瘤 , R 具有 丰富 的供瘤 血管 , 故通 过 腹 膜 后 肿 瘤 ( r ayr rproel u o ,R ) 指 起 源 于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S 来显示 瘤体血管的来源及 分布 , pi r e oei na tm rP T 是 m t t D A) 进 腹膜后 间隙的肿 瘤 , 源包 括脂 肪、 松结 缔组织 、 来 疏 筋膜 、 肌 行血管栓塞行介入 治疗 , 同时减少或控制术 中出血有很 大帮 肉、 血管组织 、 神经 、 巴组织 和胚胎 残 留组织 , 淋 不包 括胰腺 、 助 , 大增 加了手术成功率 J 大 。 肾、 肾上腺等腹膜后实质性脏器 和腹 膜后的大血管 。 2 原发性腹膜 后肿 瘤的治疗 原发性 腹 膜 后 肿 瘤 临 床 上 较 少 见 , 占全 部 肿 瘤 的 2 1 化疗包括静脉 化疗 、 约 . 介入化疗 、 腹腔 内化疗 以及新辅 助 0 1 一 . %。 .% 0 6 目前 国内尚无 准确的发病率统计 报道 。国内 化疗 : 目前缺乏 敏感 和特异 性 的化 疗药 物 , 常用 的药 物有长 外多数资料均提示男 女 发病大致 相等 … 。腹膜后肿 瘤可发 春新碱 ( C 、 V R) 环磷 酰胺 ( T 、 C X) 阿霉素 ( D 等 一些对 软 A M) 生于任何年龄 , 高发 年龄 在 5 O~6 0岁 ,O岁 以下 儿童 约 占 组织 肿瘤相对 敏感 的药 物 , 1 对恶 性淋 巴瘤则 多采 用 经典 的 1 %。发病率恶性多 于 良性 , 5 以软组织 肉瘤 所 占 比例最 大 , CO H P方 案( T AD V R,D ) C O C X, M, C P L , H P方案 为国 际上一 约 占 6% 。 0 线 治疗非何杰金淋 巴瘤( H ) N L 推荐 的常见 方案 , N 在 HL的 腹膜后肿瘤病理类 型多样 , 一般分 为来 源于 间叶组 织 、 化疗 中占有 重要 地 位 。文 献 报道 C O H P方 案 治 疗 N L的 H 神经组织 、 胚胎残 留组织以及来源不 明四类 。常见 的 良性肿 C R率为 5 % , 8 远期生存率为 3 %… 。介入化疗则多 用于肿 0 瘤为脂肪瘤 、 畸胎瘤 、 状淋 巴管瘤 、 囊 副神经 节瘤 ; 常见 的恶 瘤复 发 、 不能手术切 除或仅行 姑息 性切 除的患 者 , 方法 是经 性肿瘤依次为淋 巴瘤 、 肪肉瘤 、 滑肌 肉瘤 、 脂 平 纤维 肉瘤 和未 股动 脉穿刺 、 插管 , 行腹腔 动脉干造 影 以明确肿 瘤 的供血 动 分化 的恶性肿瘤 。据天 津市第 一 中心医 院腹 膜后肿 瘤 的 脉 , 再行化疗药物灌 注 , 间隔 1 左右 进 行 1 治疗 。陈方 月 次 资料分析 , 腹膜后 良性肿 瘤 占 4 . % , 5 2 发病 率依 次为单 纯性 满等 曾经对 7例恶性 P T行腹 腔动脉灌注化疗 , 临床 症 R 6例 囊肿、 脂肪瘤 、 副神经节瘤 和淋 巴管瘤 ; 恶性肿 瘤 占 5 . % , 状 明显缓解 , 48 表现为 疼痛减轻 或消失 , 欲 改善 , 食 体重 增JJ J, J 以恶性纤维组织脂肪瘤 、 脂肪肉瘤和恶性淋 巴瘤常见 。 j 下肢 浮肿 消退 。故此认 为对失去手术机会 的恶性 P T 采 用 R , P T因为其位置深 , 以早 期 发现 , R 难 确诊 时往往 肿瘤 已 联合 抗癌药物区域 内动脉灌注是一种有效 的治 疗方法 J 。 较大, 切除率较低 , 放疗化疗效果差 。怎样早 期诊断、 高疗 22 放疗 : 了恶性淋 巴瘤及生殖源 性肿瘤外 , 提 . 除 大多数 P T R 效和降低复发率是 当前临床关 注的问题 。 对放疗不 敏感 。放 疗方 式包 括术 前 、 术后外 照射和术 中放 疗 1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的 诊 断 (n ap r i dao , R ) iro eav r itn I T 。术前外 照射一般从术前 4— t te a i O 腹 膜 后 间 隙 较 大 且 位 置 隐 蔽 , 状 出 现 晚 , 易 早 期 发 8周开始 , 照射 的 剂量 越 高 , 部 肿瘤 控 制 的效 果 越 好 , 症 不 外 局 现 。P T的临床 表现缺乏特异性 , R 与肿瘤的部位及受 累脏 器 但 由于较高 的照射剂量可 以引 起严 重 的并 发症 ( 如放 射性 有 关系。腹 胀 、 腹痛 、 腹部肿块 、 和邻近脏器压迫症状是 最先 腹盆 腔炎 、 放射性直 肠结肠 炎等 ) 因此外 照 射剂 量需 以放 , 和最常见 的临床 表现 。到产生疼痛 时 , 肿瘤较大压迫周 围器 疗后 毒性 反 应 的 大 小 而进 行 调 整 , 般 在 4 一 5~5 y 。 0 G J 官时已到晚期。因此 , 期容易漏诊而晚期则易误诊 。某些 术后 外照射则 通过术 中在 肿瘤床 上安置钛 夹或其他 定位装 早 具有 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可产生 内分 泌征候群 , 肾上腺 置 , 如 术后根 据影 像 学定 位 进 行放 疗 。Jnsl oe _ 等 比较 了 4 6 外 的嗜铬细胞瘤 , 人 可有 “ H” 即 高血压 、 痛、 汗症 、 病 5 , 头 多 例原 发性和 复发性腹 膜后 肉瘤 患者 采用 术 前 、 后外 照射 术 高血 糖 症 、 谢 亢 进 症 的症 状 J 代 。 患者 的耐受程 度和副 反应 , 为术 前外 照 射对 患 者 的耐受 认 影像 学检查 ( C 如 T和 B超 ) P T确 诊有 重要 的临床 性较 好而且毒 性反应较小 , 后外 照射 在 P T的实 际治疗 对 R 术 R 意义。腹部超声 是首 选方 法 , 断 符合 率 达 8 % 。有 学 者 中应 用较少 。无 论术前 还是 术后 外 照射 , 诊 0 由于受 肿 瘤邻 近 认 为在超声 引导 下行 细针 穿刺 活检 ( U E S—F A) N 能够提 供 结构 的限制 , 次照射 剂量 多 较低 , 中放 疗 (O T 愈 来 单 术 IR ) 足够 准 确 的标 本 , 明 确肿 瘤 性 质 有 价值 。L yed报 道 愈多 地运用到对 腹膜后肿瘤 的治疗 中 ,O T的剂 量根 据术 对 ai l i IR E S N U —F A对腹膜后 肿瘤 的诊 断正 确率为 7 % L 。但 由于 后肿 瘤残 留情 况而定 , 4 s j 一般认 为相 当于外 照射 常 规分 割相 B超检查 因肠道气体 的影响 , 往往 使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 。 同剂 量的 2~3倍 ,O T有极 好 的预 防 局部 复 发 和延 长 _ IR 兀 目前 C T和 M I 诊断 P T较为理想 的方法 , R是 R 其能清晰 瘤生 存期 的作 用 。 . 手术切除是治疗 P T最 主要 的手段 。完整 切 R 地显示腹膜后腔隙的解 剖结构 , 清楚显 示肿块 的边界 、 近 2 3手 术治 疗 : 邻 脏 器受侵犯程度及肿瘤与大血 管间的关系 。C T对于肿 瘤的 除 的 P T病 人 5年生存率 与部 分切 除或切取 活检者 有 明显 R 定性诊 断有重要 价值 。螺旋 C T进行薄 层 ( 1~5ml 扫描 , i) 1 差异 , 因此应争取完整切除 。P T累及大血管 则是妨碍肿瘤 R 近年来 由于血管外科 技术及血管腔 内 能够获得优质 的 三维 重建 图像 , 晰显 示 病灶 , 清 提高 了 C 完全 切除的重 要原因 , T 现多采 用肿瘤合 并大 血管切 除及 血管 重建 。 的定位诊断率。缺点是 腹膜后 脂肪 少且肿 瘤与周 围组织 分 移植 物的发展 , 通过腹腔镜手 术治疗腹膜后肿瘤 成 界不 清 或 密 度 相 近 时 , T诊 断 有 一 定 困 难 。核 磁 共 振 随着 腹腔镜技 术的成熟 , C Wa ¨ l 通过 腹 ( I可对病 灶 进行 横 断面 、 状 面等 任意 方 位 的扫描 成 为可 能 , hL 等 曾报道过 9例腹膜 后副神 经节瘤 , MR ) 冠 像, 定位较 准确 , 同类 型 的 P T在 M / 的信号 不 同 , 不 R R 上 有 腔镜 手术 切除 , 1 中转开腹 , 无 例 无手术死亡 , 发症发 生率 并
3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致明确诊断时间延长,延误治疗,影响患者预后。本 研究中,其中 1 例患者因双下肢肿胀外院就诊,右下 肢肿胀稍明显,外院行下肢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未予特殊治疗,建议随访观察,下肢肿胀症状逐渐加 重伴体重减轻,一月后再次就诊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时 发现髂血管受压,疑似盆腔占位压迫所致,该患者入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后查体可见腹部包块,行腹部 CAT 检查后明确诊断,故仔细查体对该病检查尤为重 要。B 超可作为筛查 PRT 的常规手段,但在确定与周 围器官关系、肿瘤定性方面准确度较低。腹部 CTA 检查及腹部增强 MRI 检查对 PRT 明确诊断意义重大, 对 PRT 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帮助大。若影像学评估 肿瘤切除困难,同时难以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行彩超/ CT 引导下粗针穿刺,不建议行细针穿刺[2]。对于术前 考虑恶性且肿瘤较大患者可考虑行 PET 检查。
PRT 同时需要与妇科肿瘤进行鉴别,特别对于平 滑肌肉瘤,该病多发生于 50—60 岁的女性,如肿瘤发 生于腹膜后临近盆腔,与妇科肿瘤鉴别困难。影像学 检查对肿瘤来源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妇科查体同样非 常重要,双合诊及三合诊检查对于判断肿瘤大小、位 置、活动度等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有重要的提 示作用。 6.2 术前判断肿瘤切除范围
传统选择正中或经腹直肌切口,对于左上腹或右 上腹肿瘤可加做“L”形或反“L”形切口,胰头附近肿 瘤可选择屋顶样切口,对于盆腔巨大肿瘤甚至可以切 开耻骨联合而获得更好的手术显露。11 例良性肿瘤 中完整切除 9 例(81.8%),3 例联合器官切除,其中切 除左侧肾上腺及部分左肾 1 例,部分切除横结肠 1 例, 切除部分乙状结肠 1 例;2 例行姑息性切除。26 例恶 性 PRT 中完整切除 18 例(69.2%),10 行联合器官切 除,其中包括部分小肠、部分大肠、胰腺、血管等;8 例 行肿瘤姑息性切除。 4 统计学方法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发表时间:2011-06-01T11:24:17.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许廉文[导读] 其次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肿瘤能切除者应争取整块切除,禁作分块切除和残留部分肿瘤组织。
许廉文(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院 154600)【中图分类号】R7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158-02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疗效。
结果 63例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
结论应当重视临床表现争取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手术范围的重要依据;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手段;术后规律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肿瘤并争取再手术治疗。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诊断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3月~2009年3月共收治腹膜后肿瘤患者63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1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岁。
63例患者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经过手术治疗基本痊愈62例,死亡1例,现将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1.2临床表现1.2.1症状腹部肿块早期多无症状,在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腹、背部不适或疼痛较为常见。
多数患者先有腹部不适,晚期始有明显腹痛,少数有背痛、腹股沟区痛,阴囊痛及膝痛。
随肿瘤渐增大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在腹上区可有饱胀感,甚至影响呼吸;耻区易有坠胀感。
肿瘤生长慢适应性较强,症状较轻;肿瘤生长快,突然增大,有出血坏死,则出现胀痛或剧痛。
压迫症状由于压迫脏器而产生的刺激症状,如刺激胃可有恶心、呕吐;刺激压迫直肠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慢性肠梗阻症状;刺激膀胱则出现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则有肾盂积水;侵入腹腔神经丛可引起腰背疼痛、会阴部及下肢疼痛;压迫静脉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原发性巨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P o l i c e F o r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9 s t r a c t 】 0 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h u g e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a l t u m o r . M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6 7 s u r g i —
武警医学
2 0 1 5年 1 月 第 2 6卷
第 1期
Me d J C h i n P A P F ,V o 1 . 2 6, N o . 1 , J a n u a r y , 2 0 1 5
5
原 发 性 巨 大 腹 膜 后 肿 瘤 的 外科 治 疗
武金 虎 , 苗 山, 侯利华, 贾元利
s e c t i o n,8 c a s es u n d e r wen t pa l l i a t i v e r e s ec t i o n,3 c a s e s un d e w e r nt t u mo r bi o p s y o nl y. Amon g t he m ,40 c a s e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u p f o r
总结原发性 巨大腹膜后 肿瘤 ( p r i m a r y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a l t u m o r , P R T ) 的外科治疗 及手术 经验。方法 回顾性
【 摘要 】 目的 结果
分 析 我 院 经 手 术 治 疗 的 巨大 P R T ( 肿 瘤 直 径 >1 0 c m) 6 7例 的 临 床 资料 。 主 要 分 析 指 标 有 手 术 方 法 、 病 理结果 及术后 并发症 。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关 键 词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 外 科 手 术
中图 分 类 号
R 3. 754
文献标识码
A
Th r p u i fc c f Pr m a y Re r pe jo e l e a e tc Ef ia y o i r to r t n a Tum o e t d b ur i a O p r to i Ca e CA ur Tr a e y S g c l e ain n 9 ss
Yu k n CHENG igr n ZHAo i y n GAO n CHENG ii n De a t n f Ge e a n u M n og Ja ig Bi Zhj a p rme to n r l S r e y,Th f h Pe p esHo pia f h n a ,Fu a i e st ug r eFi t o l s t lo S a gh i d nUn v r iy,S a g a 2 0 4 h n h i 020
pa ta e e ton did quikl ort ri lr s c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y f umoure a ge e . Tw o pa int e ev d s c nd op r to orr c r e e, 1 a intdid 1 nlr m nt te sr c ie e o e a ins f e u r nc p t6 e . 5 y slt ra heot rlv d w e1 Ther m ane a e e e ai nd w e1 r a e nd t he ie l. e i d 5 c s sw r l a l.Co l ins:T hem os o m on ci c lm a f t — ve ncuso tc m l a nie a ni ton o T s a do i lm a s T herpa ho o c lt pe s c m plc t d,a ong w h c he l i fPR i b m na s . i t l gia y si o ia e m i h t i pob a t a i l som s mos om m o tc n. Co —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8例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肿瘤生长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随访结果及术后辅助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8例腹膜后巨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及腹部隐痛为主;检查手段主要为腹部彩超、三维CT、核磁共振。
良性肿瘤20例(34.5%),恶性肿瘤38例(65.5%)。
20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R0),38例恶性肿瘤中7例(18.4%)完整切除(R0),23例(60.5%)联合脏器切除(R0),联合切除脏器包括结肠、小肠、肾脏、脾、胰体尾、膀胱、附件。
6例(15.8%)准根治性切除(R1),2例(5.3%)姑息性切除(R2)。
恶性肿瘤因局部复发行再次手术15例(50%),23例恶性肿瘤行联合脏器切除(R0),手术时间为(190±45)min;术中出血量为(420±210)ml,术后15~29 d出院。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随访中位时间为(26±1.5)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腹腔淋巴漏,1例患者出现胸腹腔积液,全组无围术期死亡。
结论影像学检查,尤以三维CT和MRI对巨大PRT定位、定性诊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根治性完整切除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术,即R0切除是治疗巨大PRT的首选的治疗手段。
标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软组织肿瘤;联合脏器切除;根治性完整切除术;诊断;外科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发生于腹后壁,介于壁层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的间叶组织、神经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等来源肿瘤,不包括腹膜后脏器来源的原发肿瘤以及源于它处的转移性肿瘤。
由于腹膜后间隙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和特点,使得肿瘤在发展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确诊时体积往往巨大,且严重侵犯重要血管及脏器,使手术的根治性受到限制。
PRT多为软组织肿瘤,约占全身软组织肿瘤的15%,其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0%,术后复发率高,约占53.7%[1-2]。
近年来临床上有增多趋势,如何早期诊断、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仍是目前临床关注和棘手的问题。
本文总结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巨大PRT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4年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PRT巨大肿瘤患者5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平均(56.3±4.9)岁。
患者就诊时主要以腹部肿块者45例,腹部隐痛不适者37例,有压迫症状者21例,包括腹痛、腹胀11例,下肢乏力、水肿者2例,腰背部疼痛不适者3例,尿频、血尿者3例;以急性腹痛、腹膜炎就诊者2例。
1.1.1术前影像学检查本组58例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或三维CT或MRI检查,凡肿瘤经影像学测量最大横截面≥10 cm者纳入研究组。
影像学上肿瘤最大者40.0 cm×30.0 cm,最小者10.0 cm×2.5 cm。
术前三维CT检查58例,阳性57例;MRI 检查15例,阳性15例;超声(USG)检查28例,阳性2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4例,4例阳性;静脉肾盂造影(IVP)7例,5例阳性;消化道钡餐(GI)检查5例,4例显示肠道受压移位或梗阻;穿刺活检3例,均与术后病理符合。
1.1.2肿瘤生长部位及病理类型肿瘤主要位于左上腹22例、右上腹9例、右下腹9例、左下腹4例、中线区3例、盆腔8例、几乎占居全腹腔者3例。
本组58例均经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IHC)证实,良性肿瘤20例(34.5%),恶性肿瘤38例(65.5%);其中来源于间叶组织32例,神经组织14例,胚胎残留组织7例,来源不明者5例(表1)。
1.2方法1.2.1手术原理对任何肿瘤的合理治疗均应首先分析探索此类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不论哪一类型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均具有以下生物学特征。
①多呈膨胀性生长,一般不具有浸润性;②肿瘤一般具有完整的包膜;③不易出现远处转移;④易出现局部复发;⑤巨大肿瘤切除后,使瘤负荷降低,减少瘤体封闭因子,提高免疫功能并增强化疗效果[1,3]。
基于对上述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巨大的腹膜后肿瘤不应轻易放弃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可能,即使对复发病例也应做再次、多次手术切除的努力。
1.2.2手术方法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常因巨大瘤体侵犯临近重要血管及脏器,且肿瘤基底宽广,病灶巨大,操作空间狭小、术中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这使得手术彻底切除受到限制。
随着新理论的提出、数字影像学的发展、外科手术的进步以及多学科协作的普及,使得巨大PRT根治性切除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单纯手术治疗不加辅助治疗,应在肿瘤四周至少1.0 cm范围切除肿瘤,而配合辅助放化疗,可在肿瘤四周0.5 cm范围切除肿瘤[1],其手术方式如下。
①R0切除:包括根治性完整切除术(completed resection)和联合脏器切除术(combined multiple organs resection)。
前者是切除肉眼可见的整个腹膜后肿瘤病灶及其粘连牢固无法分离的组织(不涉及脏器切除),并清扫临近转移淋巴结,达到肉眼或镜下无残留病灶。
后者是在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切除整个腹膜后肿瘤病灶,将与其紧密粘连无法分离的脏器或组织一并切除,并重建重要管道系统。
②R1切除即准根治性切除术(quasi-radical resection):要求最大程度地清除腹膜后肿瘤病灶,可留置紧贴重要血管及脏器的少量残余病灶,术后联合放、化疗控制病灶发展。
③R2切除即姑息性切除术(palliative resection):肿瘤部分切除或减体积手术,仅限于肿瘤晚期,一般情况较差,且出现肠梗阻、穿孔、肿瘤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仅为解决以上突发情况者。
1.2.3手术适应证PRT多数属低度恶性或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远处转移晚,即使肿瘤巨大也多数适用于外科手术治疗。
对巨大PRT手术适应证选择,经验是①腹膜后巨大肿瘤无重要血管及脏器侵犯或仅轻度侵犯者;②腹膜后巨大肿瘤导致肠穿孔、肠梗阻、肾积水,甚至肿瘤自身破裂、出血者;③腹膜后肿瘤虽严重侵犯临近血管、脏器,但联合脏器切除或管道重建后,估计患者可高质量生存一年以上者;④全身情况好,心、肺、肝、肾功能无严重损害,尚能耐受手术者;⑤无全身广泛转移且患者经济能力可承受者。
1.2.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以电话及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14年8月1日,随访率95%,随访中位时间(26±1.5)个月。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组58例腹膜后巨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肿块及腹部隐痛为主。
检查手段主要为腹部彩超(USG)、三维CT(3D-CT)或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MRI)、胃肠及泌尿系造影。
良性肿瘤20例(34.5%),恶性肿瘤38例(65.5%)。
20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R0)。
38例恶性肿瘤中7例(18.4%)完整切除(R0),23例(60.5%)联合脏器切除(R0),联合切除脏器包括结肠、小肠、肾脏、脾、胰体尾、膀胱、附件。
6例(15.8%)准根治性切除(R1),2例(5.3%)姑息性切除(R2)。
恶性肿瘤因局部复发行再次手术15例(50%)。
其中23例行联合脏器切除(R0)患者,手术时间为(190±45)min;术中出血量为(420±210)ml,术中未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患者均在24~96 h内胃肠功能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5~29 d出院。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随访(26±1.5)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腹腔淋巴漏,1例患者出现胸腹腔积液,全组无围术期死亡。
3讨论3.1诊断PRT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不易发现,待发现时肿瘤往往巨大,因此重视腹部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对PRT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USG 可作为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腹膜后肿瘤愈小,其定位愈容易,肿瘤愈大,则判断其来源愈困难[5]。
目前腹部CT检查是诊断巨大PRT最为理想的方法,其可清晰显示腹膜后邻近脏器的梗阻、移位、变形、血管侵犯等继发改变,并能直观地显示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有无侵犯或血管内瘤栓形成,对于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通过多方向扫描以及对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尚能准确显示肿瘤大小、范围、肿瘤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对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及良恶性等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
DSA可了解腹膜后巨大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病变血供情况,以判断切除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对肿瘤供血动脉行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提高肿瘤切除率。
GI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对判断肿瘤是否侵及胃肠道本身很有价值,并可协助排除原发于肠道的病变。
IVP适用于临近肾脏或输尿管行径的腹膜后肿瘤,可显示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的移位、浸润或尿路本身病变。
3.2手术治疗3.2.1围术期评估与准备由于腹膜后肿瘤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术前应做好充分的评估及准备,具体如下。
①影像学评估:明确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初步明确肿瘤能否完整切除、是否需要联合脏器或血管切除。
②全身状态评估:全面评估脏器功能及营养状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积极纠正脏器功能不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使其做好全面的准备。
③综合评估及准备:由于腹膜后间隙解剖关系复杂,血管丰富,多数肿瘤与血管、脏器关系密切,术中大出血及损伤概率较大,术前应有充足的血源的准备,充分的肠道(阴道)准备,合适的人造(自体)血管准备,并制定好手术方案。
④某些特殊病理类型肿瘤的准备:某些功能性肿瘤可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术中常出现不可控的血压变化,对此类患者术前给予相关处理,使血压稳定,以免术中盲目被动。
⑤某些对放、化疗敏感的腹膜后肿瘤可在术前给予放、化疗,减小肿瘤体积后再行手术,以提高肿瘤切除率,术后可根据病理类型给予辅助放化疗对患者的预后是有意义的[7-8]。
3.2.2手术难点和术中对策外科手术是首选或唯一可能根治肿瘤的方法。
研究发现[9],完整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78.4%,不能完整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0%,因此肿瘤能否完全切除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10],而影响肿瘤完全切除的主要因素是重要血管侵袭和重要脏器侵犯。
手术操作时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按照无瘤原则,争取根治性完整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假包膜和周围受累脏器,努力做到无肿瘤组织残留才是手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