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二首 导学案 两套 (4)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
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焦急万分的。
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
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
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
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
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24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两套(附导学案)

《24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P《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丧.乱(sānɡ)广厦.(sh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何时眼前突兀见.晓驾炭车辗.异义一词多义秋天漠漠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4、《唐诗二首》导学案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4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文学常识(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内部争夺统治权利的战争,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3)歌行体: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其特点是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五、九言的句子,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春望》中的安史之乱,学生可能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简要介绍背景。
(2)诗句意境的体会: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秦淮河畔,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把握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则对诗句的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对于诗句的朗读和背诵,我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引导他们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朗读环节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和展示。
其次,对于诗句的解析,我尝试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要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24.部编本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 导学案

24唐诗二首教师寄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第二课时:1.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第一课时: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自主突破】1.默写(1)床头屋漏无干处,(2)满面尘灰烟火色,(3)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4)《卖炭翁》中。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2.填空(1)《卖炭翁》作者,字乐天,号,唐朝著名的诗人(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合称。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6.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7. 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导学案课件完美版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024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6.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举例:《春晓》
解答: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被鸟鸣声唤醒,看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他想象着夜晚的雨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2.根据唐诗的格律,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
举例:五言绝句
春风吹过江南岸,
绿水青山入画图。
花开时节人欢笑,
布谷声中春意浓。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唐诗二首》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略唐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唐诗在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5.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分析其韵律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要求不少于300字,以书面形式提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知识目标}掌握诗歌的词法句法技巧及基本常识。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去分析较为浅易的诗歌。
[基础知识]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大庇.天下寒士()2.高者挂罥.长林梢() 3.布衾.多年冷似铁()4 .长夜沾湿何由彻.( ) 5忍.能对面为为盗贼( )二、解释多义词的意义。
1.①高.者挂罥长林梢()②牛困人饥日已高.()③劳苦功高.如此()④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2.①安.得广厦千万间()②风雨不动安.如山()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①秋天漠漠向.昏黑()②又北向.,不能得日()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④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4 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②.曹刿请见. ( ) ③ .冀君实或见.恕也 (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 ) ⑤.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5.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②(区寄)因大号.,一虚皆惊( )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 ⑤ .狂号.犬自惊( )三.下列各句中的“恶”字按读音分类,哪一项是正确的?()①(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③娇儿恶卧踏里裂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⑤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⑥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A.①⑤/②/③④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④/③⑤⑥四.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A.铁骑突出..漠漠向昏黑..刀枪鸣 B.秋天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似诉平生不得志E.凄凄不似向前..声 F.汝岂得自由..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六. .“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译文是:七.下面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受权贵排挤离开长安之后,故诗中弃满了对权贵的蔑视。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D.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它的特点是要格律的严格限制,《唐诗三百首》都是近体诗。
八.古代常用官名、籍贯、谥号和字号来称呼。
下面各项所指的人是谁,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
①靖节先生——②杜工部——③香山居士——④柳泉居士——⑤王右丞——⑥文山先生——⑦王临川——⑧昌黎先生——⑨六一居士——⑩四明狂客——九.阅读下列诗句,回答有关问题。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⑤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1)按诗句所描述的季节时令的景物,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A.①③④⑦/②⑧⑩/⑥⑨/⑤B.①④⑦⑨⑩/②⑧/⑥/③⑤C.①④⑨⑩/②⑦/⑥⑧/③⑤D.①②③④/⑨⑩/⑥⑧/⑤⑦(2)按古代诗歌体裁,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⑦⑩/⑥⑨/⑧⑤B.③⑤⑥/②④⑩/⑦⑨/①⑧C.①②④/⑦⑩/③⑤⑥/⑧/⑨D.①⑧/⑥⑨/②④⑩/③⑤/⑦[知识迁移]一.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阅读杜甫《江汉》完成下列两小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找出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意相似的两句诗。
2.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旨。
[答案][基础知识]一、1. bì遮蔽2.juàn挂着 3.qīn被子 4. chè彻夜 5. rěn忍心二、1.①飞得高②升高③大④高尚2.①怎么②安稳,安定③哪里④舒服3.①接近②朝北的窗户③假使④刚才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D.四..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下来。
五.A.突出(冲击)B.秋天(秋天的天空)C.明年(第二年)D.得志(古今相同)E.向前(刚才)F.自由(自作主张)六.①C②D七.B八.D五..古代常用官名、籍贯、谥号和字号来称呼。
下面各项所指的人是谁,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
①靖节先生——陶渊明②杜工部——杜甫③香山居士——白居易④柳泉居士——薄松龄⑤王右丞——王维⑥文山先生——文天祥⑦王临川——王安石⑧昌黎先生——韩愈⑨六一居士——欧阳修⑩四明狂客——贺知章九. (1)B(2)D[知识迁移]1.一.1.①幽静②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的愉悦闲适③自然、清新、质朴。
2.①用“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一个“惟”字,表明生活需求较《茅》要少得多,忆起旧时“多病”带来的创伤,“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愉悦与闲适。
②用“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更好。
“但有”二字是“只要有”的意思,表明诗人的物质生活要求之低: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在这幽静的江村之中,别无他求。
诗人怡然自足的心情跃然纸上,正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1.找出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意相似的两句诗。
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旨。
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学茅屋为被秋风所破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一、导读(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2)背景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3)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1、4号,2、3号交换检查)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4)朗读的基本要求:(先自由诵读后小组推荐诵读)1、读音要准确2、停顿要恰当(在词语、句子层次之间进行恰当的停顿)3、重读要突出4、要富有节奏5、能明了大意二、译读(结合要求自主翻译,划出疑难后提出共同解决)(1)翻译文章的要求: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2)当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品读 (结合要求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1)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自主合作探究1、你能用几个四字短语依次来概括本诗的情节内容吗?并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2号回答)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之下,他又在想些什么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号回答)四、延读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写一段话在下面,然后小组展示。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收获与反思】: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