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研究进展述评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衡量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理论旨在通过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修·西蒙斯提出,并于1996年在《我们如何度过的地球日》一书中被首次正式提出。
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对生态系统的负担,是通过面积单位(一般为全球公顷)来表示的。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地球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远不能满足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对环境的无限负担,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生活方式改变来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
生产者视角是指通过测算某一特定地区的耕地、森林、渔场等生态资源的产出量,以此来计算该地区的生态足迹。
消费者视角则是指通过追踪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计算所需的生态资源面积和相关生态环境负担,以此来计算该产品的生态足迹。
两种视角的计算方法都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消费者视角更能揭示人类消费行为对地球资源的影响和环境负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三、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1.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了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对生态系统的负担,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必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来减少生态足迹,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
2. 生态足迹与环境保护生态足迹理论寓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述评及反思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对生态足迹的概念、理论背景、模型、计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实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如“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的晴雨表”等(王书华等,2002)。
这些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模型已经在评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其中,生态足迹方法主要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 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W 于1992 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 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该方法因其理论基础科学完善、指标体系简洁统一、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得到广泛流行和关注,成为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概念、模型和计算方法(一)概念Catton 在1986 年提出承载力和人力负荷概念:一个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其最大持续支持的资源负载。
其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贸易和技术可以扩大生态承载力,因此忽视了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力不能支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人口的情况已经进展大量出现。
Rees W 认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视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和它具有一定距离其他城市的资源生产力及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
他和Wackernagel M 对生态足迹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认为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生态足迹理论是指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威廉·艾伦和马赛克·威姆斯于1990年提出的。
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活动需要占用多大的土地和水资源才能够支撑起这个活动。
生态足迹理论也被称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因为它能够测量人类活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测量单位通常是全球公顷(gha)。
一般来讲,生态足迹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城市用地;2)用于食品生产的土地和2)碳排放。
城市用地包括住宅、商业以及公共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食品用地指的是用于生产食品的农田和牧场;碳排放则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对环境的不断破坏,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生态足迹理论已经被应用到了许多实际问题中,如城市规划、能源政策、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领域。
同时,也有很多关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生态足迹理论可能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一些批评人士认为,生态足迹理论忽略了贸易的影响。
因为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并不仅仅由本国的消费和生产活动所决定,还受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因此,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应该考虑该国所进口的商品和所输出的商品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生态足迹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局限的制约,比如只考虑了土地、水资源和碳排放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环境问题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等。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完善生态足迹理论,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之,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生态足迹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目标。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寻求更加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解决方案。
生态足迹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对于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引入生态足迹评估,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一、生态足迹评估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
生态足迹评估主要包括对能源消耗、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产生等方面的量化分析。
它以全球平均生产力为基准,将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二、环境设计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环境设计旨在创造舒适、美观且功能合理的人类生活和工作空间。
然而,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生态因素,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朝向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用于采光和取暖;过度的硬化地面会减少雨水的渗透,增加地表径流,对水资源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大量使用非环保材料会增加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难度。
相反,将生态足迹评估纳入环境设计中,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能源和资源配置,环境设计可以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足迹。
三、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和生态承载力,规划者可以制定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面积等,以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
2、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生态足迹评估可以用于优化建筑的能源效率和材料选择。
例如,通过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选择环保、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在建设和拆除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评述

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评述生态足迹概念(ecological footprint)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式由Wackernagel于1996年创建。
与以往的方式相较,生态足迹概念和分析方式为定量测度可持续进展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供了一种直观、简练的工具。
正是因为如此,生态足迹理论被普遍引入各个领域的可持续进展研究,旅游研究也不例外。
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运用该方式对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进展作了深切研究。
一、生态足迹理论及研究进展概述该理论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在生态足迹理论中,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化石能源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成地和海洋。
由于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还要结合基于全球平均产量的土地类型相应的均衡因子,以转化为全球的统一标准(全球公顷,ghm[2]),便于总体比较。
生态足迹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
简单讲,利用“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差值就可以判断和衡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当地的生态足迹为正值,生态盈余,说明该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如果出现生态赤字,则说明该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生态足迹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提出是对可持续思想具体化的一种探索,是对资源资本的一种新的度量方式,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直观工具。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空间上涵盖了全球、国家层次、地区、城市、社区、校园、企业甚至家庭等;时间上既有某一时刻的静态研究,也有大跨度时间段动态分析;研究对象涉及区域可持续、产业发展、交通、能源、贸易、旅游、生态安全以及个人生活等诸多方面。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生态足迹的研究呈现了以下趋势[1]:研究的空间尺度越来越小,时间跨度越来越长、从整体评价转向特定研究、从单一指标评价转向与其他评价指标相结合。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概念。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也被称为“生态承载力评估”。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了其极限。
了解和评估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于1996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
他们以“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废水排放等。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也可以评估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不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包括了“城市生态足迹”、“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等不同层级的研究。
“城市生态足迹”是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评估,而“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则分别是从国家和全球层面对生态足迹进行评估。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加大。
为了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生态足迹理论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生态足迹是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的一种度量,通过对生产、消费和消耗活动的评估,可以得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是由瑞士生态经济学家斯特朗格提出的,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和消耗的生态资产都可以通过生物生产力单位来计算,这就形成了“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是一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的度量。
生态足迹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评估,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涉足,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1. 生态足迹的构成生态足迹的构成包括人类的直接生态足迹和间接生态足迹。
直接生态足迹是指由人类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建筑、农业、工业以及个人消费等活动;间接生态足迹是指由人类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由生产、加工、运输和垃圾处理等环节所导致的生态系统影响。
生态足迹的测算方法包括生态足迹分析和生态足迹因子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是通过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进行调查和统计,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程度;生态足迹因子分析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容量等指标进行评估,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的评估指标包括碳足迹、水足迹、土地足迹等。
碳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的碳排放的影响;水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程度;土地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e he wo l v rt rd,e p ca l n Ch n . I hi p rwe b ify i to u e he c nc p nd t e c lu a in s e i l i i a n t spa e re n r d c d t o e ta h a c l t y l o
王 艳 ,王 力1 7
( . 国 科 学 院 水 利 部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所 黄 土 高 原 土 壤 侵 蚀 与 旱 地 农 业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1 10 陕西 杨 凌 ; 1中 7 20 ,
2 中 国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0 0 9 北 京 ) . 10 3 ,
21 0 1年 6月
9( ): 1 — 2 3 14 10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ce c fS i nd W ae n ev t0 in e o ola trCo s r a in
Vo . No 3 19 .
J un. 011 2
生 态 足 迹 研 究 进 展 述 评
720 1 1 0,Y n l g h a x ; .G a u t S h o,C i eeAcd m f c n e , 0 0 9, e ig C ia a g n ,S a n i 2 rd ae c o l hn s a e y o S i c s 1 0 3 B in : hn ) i e j
me h d fe o o ia o t rn , sa e t a n s a d a v n a e, a r ve d is e e r h r g e s t o so c lg c lf op i t ttd is we k e s n d a t g nd e iwe t r s a c p o r s a o d a d a o . Fi al br a n th me n ly,we a g e he p s i e f t r e e r h d r ci n fe oo ia o t rn . r u d t o sbl u u e r s a c ie to so c l gc lfo p it K e r s e o o ia o t i t b o a a i y wo d c lg c lf oprn ; i c p ct y;e o o i a ei i;s t i a e d v lp e t c l gc ld fct usa n bl e e o m n
A bsr c S n e 1 2 h h o y o c lg c lf oprn mo e a e n o c r e y m o e a d m oe ta t i c t e t e r f e o o ia o t i t 99 d l h s b e c n e n d b r n r r s a c e s I e e tt n y y a s,a g e tpr g e sha e a n t t d fe o o ia o t rntal e e r h r . n r c n we t e r r a o r s sbe n m dei he su y o c lg c lfo p i l
A e i w f r s a c n e o o i a o t i t r v e o e e r h o c l g c lf o pr n
W a g ra 。W a g L n n一 n i
( . Sae Ke a oaoy o olE oin a d Drln amigo h o s ae u,I t ueo ola d W ae n ev t n,CAS & MW R 1 tt y L b rtr fS i rso n ya d F r n nte L e sPlta nsi t fS i n trCo srai t o
伴 随着 环境 的 日益恶 化 、 自然 灾 害 的频 发 、 气候 的异常 和 能源危 机 的产 生 , 自然 环 境 对 人 类 不 合 理 利 用 的反 应越 来越 多地 呈现 在人 们 面前 发 展 测 度 研 究 的 前 沿 和 热 成 点 。笔 者 在简 单介 绍 生 态 足 迹 的 概念 、 算 方 法 计 以及优 缺 点 的基础 上 , 点论 述 该 领 域 国 内外 的 研 重 究 进展 , 对今 后该 领域 的研 究 做 出展望 。 并
利 用 自然 资源 , 如何 实 现可 持续 发展 , 如何 定量 分 析 目前 的发 展情 况 , 已经 成 为 当今 社 会 亟 待 解 决 的核
心 问题 。在这 种生 态背 景 下 , 态足 迹 作 为 一 种 生 生
物物 理类 的可 持续 发 展 测 度 方 法 应 运 而 生 , 从 生 它
摘要
生 态 足迹 模 型 自 19 9 2年 被 提 出 以来 , 起 了众 多 学 者 的关 注 , 过 近 2 引 经 0年 来 的发 展 , 态 足 迹 模 型 研 究 发 生
生 了显 著 的 变化 , 别 是 在 我 国 取 得 了 长 足 的 进 步 。通 过 简 单 介 绍 生 态 足 迹 的 概 念 、 算 方 法 以及 优 缺 点 , 特 计 回顾 国 外 的研 究 进 展 , 点 介 绍 国 内 生 态 足 迹 的 研 究 概 况 , 望 生 态 足 迹 今 后 的研 究 方 向 。 重 展 关键 词 生 态 足 迹 ;生 态 承 载 力 ; 态 赤 字 ; 持 续 发 展 生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