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中药复方蒲地蓝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瘀、肝炎、败血症等疾病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等功效。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重视和需求增加,对中药复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中药复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该中药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蒲地蓝的性味归经蒲地蓝的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胆经。

主要功效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蒲地蓝进行质量控制研究,首先要明确其性味和功效,确定其应用范围和剂量。

二、蒲地蓝的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蒲地蓝的药材鉴别主要依据外形、颜色、气味、味道、理化性质及显微鉴别等方面进行评价。

还可以通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手段进行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

对于中药复方蒲地蓝,也需要对其单味药材和配伍比例进行研究,以保证复方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

三、蒲地蓝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蒲地蓝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蒲公英皂苷、蒲地蓝素、蒲地蓝苷等。

这些有效成分对蒲地蓝的药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蒲地蓝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蒲地蓝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蒲地蓝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蒲地蓝质量控制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蒲地蓝的质量,并且可以辅助建立质量标准;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对蒲地蓝中有效成分的快速定量分析;生物传感技术可以用于对蒲地蓝中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等。

这些新技术和方法为蒲地蓝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五、蒲地蓝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在蒲地蓝质量控制方面,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

国家药典、行业标准等文件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规定,这为蒲地蓝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由于中药材的原材料来源广泛、生长环境复杂以及加工过程繁琐,其质量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从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最直观的评价指标之一。

例如,草药的颜色、气味、形状等可以反映其质量。

另一方面,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可以判断其药效是否符合要求。

此外,微生物污染也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中药材的变质和降解,从而影响其药效。

其次,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传统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和感官判断,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测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材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基因测序和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对中药材的品种和来源进行溯源,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再次,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还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

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重要依据。

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但仍存在标准不一致、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建立科学、全面、统一的标准体系。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监督,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中药材的原材料和市场需求都存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需求。

因此,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分享经验和成果。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中药材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是一种经典中药,由多种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蒲地蓝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概述了中药复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一、化学成分分析
蒲地蓝中的有效化学成分主要有匀苯二酚、金丝桃甙、葡聚糖等。

文献报道了多种方法用于分离和鉴定这些化合物,在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中也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液相色谱(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已成为测定蒲地蓝成分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质量控制方法
1.药材质量控制
蒲地蓝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鉴别、产地、采摘、加工等方面,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常见的鉴别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显微镜鉴定、红外光谱鉴定等。

2.提取物质量控制
在蒲地蓝复方中,其有效成分主要来自于水提取物,因此,提取物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现代技术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浸泡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

同时,对其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等也需进行控制。

针对不同制剂,需要考虑不同的质量控制指标。

例如,针对蒲地蓝颗粒、口服液等制剂,需控制其含量、颗粒度等指标;针对蒲地蓝贴膏制剂,需要控制良好的黏着力和良好的药效性。

三、安全性研究
蒲地蓝在应用过程中符合中草药质量标准,出现了较少的不良反应。

不过,一些研究报道蒲地蓝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皮疹等,在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其安全性。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原材料取材、生产过程及工艺、材料包装、贮存、运输及人为问题等因素,以后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原材料的把关、规范生产工艺、妥善制剂的贮存及提高相关人员素质上予以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其研究进展,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措施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1、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措施1.1、完善生产工艺在中药剂生产方面要采取去粗取精的生产工艺。

传统的药剂生产中,常常采用粗放型的生产工艺,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而随着现代机械设备的发展,中药制剂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生物生产技术,来完善中药制剂的提纯和服用;与此同时,由于中药制剂在生产之后,其保存技术对其发展制约性也较大,因此可以采取先进的喷雾技术、流动造粒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等技术,从而提升中药的保存时间,使其在减少挥发性的基础上,保持药效和提升治疗效果。

1.2、建立现代生产管式一方面,在中药制剂生产方面,要将制剂的质量品质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生命。

为了提升制剂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在生产之初,就要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

如为了控制含有农药残留的药材进入生产领域,企业要建立起严格的检测制度,从而提升药材原材料的质量。

同时,为了实现原料采购和生产的一体化,企业还可以建立其草药种植基地,全程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并在草药植物种植方面,要严格筛选药材种子,并采用现代化的药材种植技术,从而确保药材生产源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中药制剂生产企业也要积极配合相关的检测部门,建立并完善企业的检查机制,有效控制药剂成分的稳定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完善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测标准。

另一方面,建立起现代化的中药原料存储仓库。

在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其对药材的存储状况、收获季节、产地及储存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一旦存储不当,势必将会对中药制剂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其药性,因此在药材种植基地建立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其现代化的存储仓库,对于药材保存的温度、湿度做适当的控制,从而为之后的药剂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1金银花质量控制采用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业界对于金银花成品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化学分析方面,特别是对绿原酸含量测定已相对成熟。

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不但作为其原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些成药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但研究发现,金银花中含有较大量的三萜皂苷类和环烯醚萜类等成分,它们和酚酸类成分一起共同构成了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群。

因此,仅以绿原酸作为唯一控制指标是不全面的。

为了弥补采用单一成分含量测定来评价药材质量之不足,近几年,对金银花指纹图谱的研究成为了焦点,以期利用指纹图谱来控制药材的质量。

然而,指纹图谱的模糊性和缺乏谱-效的研究基础,使其在实际质量控制中难以广泛推广。

为此,学术界又提出了多指标质量控制模式,它也将成为版《中国药典》修订的趋势和导向,以期使我国的药品标准更能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

目前在质量控制技术和手段上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薄层扫描(TLCS)法、毛细管电泳(CE)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FTIR)法、气相色谱(GC)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液-质联用技术(HPLC-MS)等,且以HPLC法最为普及。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法主要有单波长和差示导数分光光度法,如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不断改进后,使分析的精密度明显提高。

UV法测得的是具有相同发色团的总含量,而不是单一成分的含量,所得到的含量测定结果有时也仅是参考,如金银花在煮沸后绿原酸降解54.05%(HPLC法),而UV法却显示其含量未变[2]。

为增强UV测定法的专属性,近年来在其测定原理、介质选择、特征性显色剂[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利用钨酸钠与绿原酸瞬间反应后发生特征峰位移,而其他成分则不发生反应[4];绿原酸在柠檬酸钠介质中更稳定[5]。

1.2薄层扫描法此方法集中在对金银花的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测定上。

色谱及扫描条件:吸附剂主要有硅胶G和聚酰胺薄膜,前者多以醋酸丁酯-甲酸-水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常见比例28∶10∶10,多采用单波长330nm作为检测波长,反射法程序扫描[6-7];后者多以异丙醇-甲酸(10∶0.5)为展开剂,用荧光光度法方式锯齿扫描,激发波长为254nm[8-9],试验中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灵敏度较高,可消除黄酮类成分引起的背景干扰。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是一种中药注射剂,由苦参草和广藿香草等中草药制成。

它具有解毒消肿、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药物安全和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进展表明,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两类。

化学分析方法是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常用方法。

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可以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使用原子吸收光谱、质谱等技术可以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微量元素和有害物质的含量。

这些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并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生物活性评价方法是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途径发挥药效。

通过使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药理学活性。

这些生物活性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复方苦参注射液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质量控制方法也被用于复方苦参注射液的研究。

使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多个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使用稳定性研究方法可以评估复方苦参注射液在贮存期间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的应用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数量不足、检测方法不全面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质量控制方法,以提高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2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贵阳550000摘要:中药作为我国独特和具有原创优势的医药资源,在防病治病和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质量的有效控制是其稳定发挥临床疗效的基本保障,也是中药研究、生产、监管关注的重点。

但中药成分复杂,主要质量属性的测定难度较大。

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与公众使用更好中药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认识,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的开发,过程控制策略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过程分析技术引言药品质量是保障药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基础。

也是引领中药制造产业提升的关键路径。

从神农尝百草至 19 世纪,历代本草中不乏有关中药品质考证和鉴定方面的文献记载。

受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这一时期中药质量评价是以形、色、味、效等方面为主,其质量控制注重对中药材原料的高标准要求及对制备工艺的严格把关,通过对中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制剂全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药品质量。

1以检验为主的中药质量控制对终端制剂产品实施检验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通行做法,药品检验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品质量控制的严谨性。

中药检验与其药品标准密切相关。

中药药品标准的发展经历了以外观形态鉴别为主和以内在物质成份检测为主的两个阶段。

回顾最早的《中国药典》1953 年版,其内容简单,收载的检测项目很少,以经验鉴别外观形态为主。

之后,增加了显微鉴别。

在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用于中药成份的鉴别和测定后,薄层鉴别等方法得以推广使用,增强了中药药品标准在鉴别中药真伪方面的作用。

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各种色谱分析方法被大量运用,不仅可定性检测中药内在成份,也可定量测定中药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的含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药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并沿用至今。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指标性 成分 , 将这 些 具 特 征性 的成 分 作 为 含量 测 并
定 指标 。 与西药 药 理模 型 筛选 的单 一 成分 相 比 , 复方 中 药 的有 效成 分 通 常 是 指 来 自药 材 的 一 些 混 合 物 成
分 。这 些混合 物往 往 是 相 当 复杂 的组 分 , 且绝 大 而
面 。如尹莲 等 根 据 加 味 四妙 丸 全方 挥 发 油部 位 、
相 关领域 研究 资料综 述 如下 。
1 药效 物质基 础在 中药 复方质 量控 制 中的应 用
复方 化学 成分 复杂 , 把复方 通过 现代 分离方 法 ,
如超声 提 取 、 膜分 离 、 滤 、 透析 、 超 微 固相 萃取 、 流 逆
因此 , 近年来 国家 对 中药 复 方 制剂 的质 量 控制 给予 了极大 的重视 , 对某 些可 行 的方 法进 行 了研究 , 出 提
了更全 面的质 量控制 方 法 。本 文收 集和整 理近 几年
至具有相反的作用 , 对成分错综复杂的复方制剂进
行 有效 成分 的检 控无 疑具有 很 大的难度 。在 活性研
作 者简 介 : 瑛 ( 92 ) 女 , 级 工 程 师 .T l 0 1 5 8 5 2 ,E 黄 16 一 , 高 e:( 2 ) 0 0 5 2 —
究 指 导下 , 有效 部 位 群各 类 成 分 的 化学 信 息 与药 将 效 学 信息相 联 系 , 于进行 中药 复方质 量控制 , 用 不仅 可简化 中药 复方 指纹 图谱对 每个 成分检 控 的繁琐程 序 , 高检测 的效 率 , 提 而且 弥补 了单一指 标成分 检测 的片 面性 , 检 测 方 法 更 加 科 学 , 测 范 围更 加 全 使 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周晓梅,谭玲,吴远波,夏厚林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E-mail:minnie918@摘要:阐述了中药质量控制的现状、技术方法,指出应不断探索、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研究和发展现代分析技术。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可贵的经验。

近年来,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和重视,同时中药的的质量控制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目前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现状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1.质量状况现状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一系列环节,如土壤、种质、炮制、储存、制剂过程等。

每个环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只抓其中的某些环节而忽略另一些环节对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徒劳的做法。

目前,我国已制订有GLP、GMP、GCP、GSP、GAP等标准,这些标准还远不能够覆盖中药系列环节,而且差距很大。

要提高中药的质量,实现中药现代化,使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占有应该占有的位置,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1]。

近年来国内药学期刊关于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报道,每个中药制剂建立鉴别方法的原药材数为1-5(6)个,采用最多的是薄层色谱法,以标准品或标准药材为对照,同时设阴性对照用于考察方法的可靠性。

少数品种亦采用试管反应、显微鉴别或HPLC法。

质量控制方法多数采用测定其中1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含量。

采用的方法以薄层扫描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普遍,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和柱色谱-分光光度法亦有应用。

个别的还应用柱切换技术同时测定2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

在样品的预处理方面,大孔吸附树脂、聚酞胺等被用于成分的富集和杂质的去除。

中药成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组成的,每个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均起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对于组成药物多、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制剂,很难用其中一味药的某个化学成分的作用来阐述其药效;同样,也很难用其中一个或几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来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

上述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法是欠完善的,也不符合中医的整体思想[2]。

2.质量控制方法中药建立质量控制必须注重中药的特色。

复方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所并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和重金属残留问题,只有这样,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控制中药质量。

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

2.1 化学分析法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

它为经典的分析法,方法的精密度高,但不如光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灵敏、专属,当测定组分含量较高时方可应用,且多用于组成较简单的制剂,测定前还需进行提取、纯化等处理过程,以排除干扰[3]。

2.2光谱法及其指纹图谱2.2.1紫外光度法该法灵敏、简便。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不同的紫外吸收光谱往往彼此重叠、干扰,因此在测定前必须经过提取、纯化等步骤,以排除干扰。

同时应取阴性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应无吸收。

此外,比色法在中药分析中也有应用,一般用于一类成分总量的含量测定,如总黄酮,人参总皂苷,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等[4]。

而紫外指纹图谱,以紫外光谱为基础的导数光谱[5,6]能校正无关吸收、排除干扰,适用于亲缘关系较近且普通紫外光谱不易区分的药材。

紫外谱线组法[7]是一种四溶剂紫外光谱综合鉴别方法,对药材起到理想的鉴别和对中成药达到有效控制质量的目的。

2.2.2红外光谱法近年来,用红外指纹图谱法鉴别中药的研究较多[9,10]。

田进国等[11]测试了大量中药的红外光谱,初步建立起对植物药、矿物药进行鉴别的红外光谱分析法[8]。

2.2.3核磁共振法利用核磁共振光谱图上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研究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鉴定植物药是建立在二个假设和四个特点基础上的[12]。

它不仅有单一性、全面性、定量性、易辨性,而且有高度重现性和特征性的优点,非常适用于中药的鉴别和化学分类研究[13]。

祝亚非[14]运用核磁共振法解决了毛冬青甲素氢谱在高场部分重叠较严重的问题,解析毛冬青甲素所有碳氢信号,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秦海林等人[15~20]从事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对中药鉴定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研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

2.3色谱法2.3.1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又称薄层层析法简称TLC。

该法具有分离效能高,快速,简便等特点。

对中药特别是大复方中药制剂或无紫外吸收的成分,薄层色谱法是应用率最高的质量评价方法之一。

巩丽萍[21]等利用TLC法对不同产地泽泻质量进行对比。

2.3.2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固定相有两种,一种为固体吸附剂,一种为涂在惰性固体表面的液膜.气相色谱法多用于中药材挥发性成分的测定,也可经衍生化反应后用于分析中药的其他成分(如生物碱、脂肪类、内酷类、酚类、糖类、动物类药材等)。

林碧英[22]等运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吸入剂中樟脑、薄荷脑的含量。

张永明[23]等用此法测得了不同产地野菊花的主要成分,井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野菊花挥发油和组分的相对含量,为鉴定不同产地野菊花质量提供了依据。

2.3.3高效液相色谱法它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它是中药分析最常用的手段。

郭朝晖等[24]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人参、黄芪等10种补益中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罗国安[25]等进行的清开灵注射剂多维多息特征谱的研究,以分析方法,建立了多维化学特征谱库。

2.4 DNA指纹图谱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有文献报道用DNA指纹图谱作为药材的鉴定方法。

ShawP.C.等[26]首次用DNA指纹图谱鉴别了人参属三种植物。

王建云等[27]的研究结果表明了DNA指纹技术作为中药材鉴定方法的可行性。

李晓波等人[28]的研究预示DNA指纹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中药鉴定的一种新方法。

对于DNA指纹技术在中药材鉴定方面的推广和普及,关键是降低检测成本和简化操作过程。

洪筱坤等[29,30]对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做了综述性研究,测定了10种人黄样品的HPLC 指纹图谱,并做了比较分析。

周玉新等[31]对2000年版规定的5个来源淫羊藿进行HPLC指纹图谱的分析比较,为该药材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了依据。

3. 结语中药的疗效既不是任何单一活性成分的作用,也不是多种成分活性的简单相加,复方制剂尤其如此.所以,宏观地综合分析将成为中药质量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其趋势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药质量控制相结合,采用全成分包括有机、无机徽量元素及其络合物成分$指纹谱线组数据与效标成分含量数据相结合,创立能反映出中医用中药特色规律的分子水平的、有效检侧、评价、控制中药质量的统一方法系统。

参考文献[1]王玉华, 袁久荣。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概述。

中成药,2003,25(3):234-236[2] 罗集鹏。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22(5):258-260[3]胡芳弟,封士兰,苟于强。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 30(3):90-92[4]安登魁主编。

药物分析。

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8:39[5]尹章汉,金山玉.导数光谱指纹鉴别青葙子与鸡冠子.中药材,1992,15(5):23.[6]刘桂明,宋平顺.茵陈及混伪品的紫外光谱鉴别.中草药,2000,31(8):631.[7]袁久荣著.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8] 王玉华,袁久荣。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概述。

中成药,2003,25(3):234-236[9] 张文惠,吴毅,王永刚.葶苈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2001,24(4):2582259.[10] 吴拥军,李伟,相秉仁,等.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白芷类中药的鉴定研究[J].中药材,2001,24(1):26228.[11] 田进国,许欣荣.红外光谱法鉴别中药材的初步探讨[J].中草药,1989,20(5):29.[12] 赵天增,秦海林,梁晓天.HNMR指纹图谱法鉴定植物中药[J].中草药,2000,31(11):868~870.[13]林东海.生物核磁共振在生物制药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3):624-625.[14]祝亚非,关山越.毛冬青甲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分析测试学报,2005,24(2):897-989.[15] 秦海林,赵天增,尚玉俊,等.苦皮藤根皮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药学学报,2001,36(6):4622466.[16] 秦海林,赵天增,都恒青,等.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天麻极其伪品[J].中药材,1994,17(6):23224.[17] 秦海林,赵天增.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1):58~62.[18] 秦海林,赵天增,袁卫梅,等.虎仗、何首乌和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1HNMR指纹图解析[J].药学学报,1999,34(11):8282834.[19] 秦海林,尚玉俊,赵伟,赵天增.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别黄连的研究[J].中草药,2000,31(1):48250.[20] 袁卫梅,秦海林.天麻、肉桂和牡丹皮的1HNMR指纹图解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4):9211.[21] 巩丽萍,王少云,侯准,桑立红。

中药泽泻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

17(2):125-127[22]林碧英.运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吸入剂中樟脑、薄荷脑的含晕[J].中国药房,2005,16(15):34-36.[23]张永明,黄亚非,陶玲.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65-267[24]郭朝辉.高效液相法在补益中药活性成分测定中的应用中医药学刊,2004,22(11): 46-48.[25]罗国安,王义明,曹进.多维多息特征谱及应用.中成药,2000,22(6) :395-397.[26] Shaw PC.Authentication of Panax Speeies and their6dulterants by Random-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lanta Medica,1995,61(5):466.[27] 王建云,王文,宿兵,等.DNA序列分析技术鉴定鸡内金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8):471.[28] 李晓波,王峥涛,徐珞珊.中药的DNA分子鉴别研究[J].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1:2092211.[29] 洪筱坤,王智华.色谱指纹谱在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中成药,2001,23(3):1572159.[30] 洪筱坤,王智华,李旭.19个大黄样品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8):32.[31] 周玉新,袁永生,魏璐雪.淫羊藿提取物高效液相指纹谱研究[J].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1:4652468.Situ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Quality Control Zhou Xiaomei,Tan Ling,Wu Yuanbo,Xia Houlin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2)AbstractIt is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point ou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hould be explored and perfected the research on controlling metho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eparation,Quality Contr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