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民本思想初探-历本2唐晓华[2](唐晓华)
书法大家蔡襄解读

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宋 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 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 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 代书法家珍 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 公祠内。 “万历三十五年 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 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 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 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 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 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 搂亭榭一新。”
太白峰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太白峰山上的太白峰寺, 是座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禅寺,始建于唐 代贞观年间,距今约有1350年的历史,素为莆田、 仙游、惠安、泉港四地群众敬仰。据《泉州府志》 载,太白峰山原名莲花山,因四周群山环抱,层 叠有序,如莲花瓣,而其山峰包裹其中,似莲花 蕊而得名。太白峰寺原名“圣善寺”,《泉州府 志》记载: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字忠惠)任泉 州郡太守时,“山上有石,方如碑碣,蔡忠惠书 ‘太白峰’三字,刻其上。”人们钦敬蔡襄的文 才品德,便以题刻称呼山峰和山寺,逐渐把原有 的名字淡忘了。
蔡襄诗词

蔡襄诗词安静堂书事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宝月法喜堂少悟浮图法,因传法喜名。
於人无厚薄,知已尽豪英。
药舍朝炉暖,棋窗夜烛明。
性怀元自得,未用厌逢迎。
北园登高即事呈诸同僚江云寒薄不成霜,九月登高菊未黄。
飞镝有声弓已力,小槽分溜酒初尝。
秋容行见丹枫老,窜意难胜紫陌长。
曾是禁园风物好,故乡时节可能忘。
北苑十咏·北苑苍山走千里,斗落分两臂。
灵泉出地清,嘉卉得天味。
入门脱世氛,官曹真傲吏。
北苑十咏·采茶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龙归,更带山云写。
北苑十咏·茶垄造化曾无私,亦有意所加。
夜雨作春力,朝云护日华。
千万碧玉枝,戢戢抽灵芽。
北苑十咏·出东门向北苑路晓行东城隅,光华著诸物。
溪涨浪花生,山晴鸟声出。
稍稍见人烟,川原正苍郁。
北苑十咏·凤池灵禽不世下,刻像成羽翼。
但类醴泉饮,岂复高梧息。
似有飞鸣心,六合定何适。
北苑十咏·龙塘泉水循除明,中坻龙矫首。
振足化仙陂,回晴窥画牖。
应当岁时旱,嘘吸云雷走。
北苑十咏·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北苑十咏·修贡亭清晨挂朝衣,盥手署新茗。
腾虬守金鑰,疾骑穿云岭。
修贡贵谨严,作诗谕远永。
北苑十咏·御井山好水亦珍,清切甘如醴。
朱幹待方空,玉壁见深底。
勿为先渴忧,严扃有时启。
北苑十咏·造茶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
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
碧峰亭虚亭城西隅,开槛俯临北。
青山正相同,万状呈峭格。
落日涵紫翠,深春变颜色。
云石抱幽致,猿鸟自娱适。
上穷林端寺,下见海内国。
贤侯乘閒来,四座揖佳客。
歌吹有怀酌,笔研角文墨。
雄谈连今古,大笑一欢戚。
嗟物亦时遇,旷久兹乃得。
从知闽州图,复记新名迹。
蔡襄:书法名世箴铭诫子

蔡襄:书法名世箴铭诫子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人,北宋名臣、著名书法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
南宋乾道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为官有为,颇有政绩。
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恢复莆田五塘水利,退盐碱、保灌溉,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农户计八千余家;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州知府时,撰写《福州五戒文》等,作为法令颁布,倡俭戒奢,推动移风易俗。
蔡襄工书法,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著述甚丰,传世文集收有诗词370首,奏议64篇,杂文584篇。
所著《茶录》是继晋代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论茶名著。
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家训北宋名臣蔡襄晚年结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为官思想著有家训《论忠孝》,表达了他对“忠”与“孝”的认识。
在家训中,蔡襄认为,忠孝乃人之天性,内在于人本身之中,“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
蔡襄任福州知府时,针对当地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社会风气,撰写了《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为法令颁布,要求百姓遵守。
在《福州五戒文》中,蔡襄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此外,蔡襄还曾自拟过一些“箴”和“铭”,用以警诫自身和家人后辈。
如在《过箴》中提出“耻勿惮改,思然后规。
日规月改,虽过奚为”,告诫要善于思过、改过;《怠箴》中“根深则茂,途远而趋。
汝之克念,其庶几乎”,则告诫要勤奋修德,勿懈怠;《枕铭》中“昼有白日而不惜兮,安尔而醉。
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高清)

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高清)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自书诗卷》是蔡襄的主要传世作品之一,素笺本,三纸拼接,纵28.2cm,横221.2cm,共73行,884字。
此卷诗稿所录内容为:《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藏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
此诗卷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共录诗11首。
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4家题跋。
现藏故宫博物院。
《自书诗帖》作于皇祐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
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
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
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
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
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
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林晓玲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0)005
【摘要】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
从蔡襄"文以道为本"的主张,以及其诗歌与"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三大宋初诗风的关系,可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响。
其诗歌创
作博采众长,对于颇为后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所吸收。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林晓玲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J], 林晓玲;
2.论蔡襄诗歌与其书法创作之关系 [J], 郭俐兵
3.蔡襄与北苑茶--兼评蔡襄贡小龙团非为"买宠" [J], 蔡良绥
4.闽南文化与闽南书风在当代的建构——兼谈书法家蔡襄、张瑞图、弘一法师对闽南文化艺术的影响 [J], 黄坚
5.略论蔡襄的政治思想——纪念蔡襄诞辰950周年 [J], 杨渭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襄经典的诗词

十三日吉祥探花宋代 / 蔡襄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王台驿见晚李花有感宋代 / 蔡襄玉京仙子爱春芳,弄遍琼枝嗅尽香。
祗有此花知旧意,又随风色过东墙。
稼村诗帖宋代 / 蔡襄隐居何事可谋生,尧舜难周畎亩情。
若得一犁膏雨足,石田茅屋起歌声。
四贤一不肖诗欧阳永叔宋代 / 蔡襄先民至论推天常,补衮扶世为儒方。
圜冠博带不知本,樗栎安可施青黄。
帝图日盛人世出,今吾永叔诚有望。
处心学士贵适用,异端莫得窥其墙。
子年五月范京兆,服天子命临鄱阳。
二贤拜疏赎其罪,势若止沸反扬汤。
敕令百执无越位,谏垣何以敢封囊。
哀来激愤抑复奋,强食不得下喉吭。
位卑无路自闻达,目视云阙高苍茫。
裁书数幅责司谏,落笔騄骥腾康庄。
刃迎缕析解统要,其间大意可得详。
书曰希文有本末,学通古今气果刚。
始自理官来秘阁,不五六岁为天章。
上心倚若左右手,日备顾问邻清光。
苟尔希文实邪佞,曷不开口论否臧。
阴观被谴始丑诋,摧枯拉腐奚为彊。
傥曰希文实贤士,因言被责庸何伤。
汉杀王章与长倩,当时岂曰诛贤良。
惟时谏官亦结舌,不曰可谏曰罪当。
遂今百世览前史,往往心愤涕泗滂。
斯言感切固已至,读者不得令激昂。
岂图反我为怨府,袖书乞怜天子傍。
谪官一邑固分耳,恨不剖腹呈琳琅。
我嗟时辈识君浅,但推藻翰高文场。
斯人满腹有儒术,使之得地能施张。
皇家太平几百载,正当鉴古修纪纲。
贤才进用忠言录,祖述圣德垂无疆安静堂书事宋代 / 蔡襄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2 1 年 9月 01
S p. 01 e 2 1
论 蔡 襄 的诗 学 思 想
兼 谈 蔡 襄诗 歌 与宋初 三大诗 风 的关 系
林 晓玲
( 建 师范大 学 文学 院 ,福 建福 州 福
[ 摘
300 ) 50 1
要 】蔡襄是北宋著名 的政 治家 、书法家 、农学 家 ,也 是一个关 心 民瘼 、情深意 密 的诗 人。从 蔡
襄 “ 文以道为本 ”的主张 ,以及其诗歌与 “ 白体 ” 西 昆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 、“ 晚唐体”三大宋初诗 风的关系 ,可
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 响。其 诗歌创作博采众长 ,对 于颇 为后 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
所吸收。
[ 关键词 ]蔡襄 ;诗学思想 ;宋初 三大诗风 [ 中图分 类号 ]I0 . 26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18 ( 1) —05 0 0 8 7X 2 10 06— 4 0 5
一
[ 收稿 日期]21 一0 —2 0t 5 6
[ 作者简 介]林晓玲(96 , , 建莆 田人 , 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事古代诗 文研 究。 1 一)女 福 8 福 从
・
5 ・ 6
苦 ,未 到 《 雅》 未忍 捐 ’为期 。这 不仅 是复 古派 诗人 欧阳修 、苏舜 钦 、蔡襄 等人 的共 同 战斗纲领 ,如范 仲 二
淹的 《 尹师鲁河南集序》 、蔡襄的 《 四贤一不 肖诗》均有类似 的提法 ,而且 是北 宋 中期整个文坛 的共 同追 求 。[蔡襄这类诗主要有 《 ”] s 姑胥行》《 郯阳行》《 和王学士水车》《 四贤一不 肖诗》《 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 除谏官》《 送许寺丞知古 田县》等 ,真实地再现了北宋特有的时代风貌 。诗人不仅关心政事 ,而且不同程度 地参 与 了政事 ,这些 重要 历史 事件 在他 的诗 作 中得 到反映 ,开 了宋代 政 治讽 谕诗 贴 紧时政 ,正视 现 实 ,直 抒 胸臆 。用 诗参 与政 治斗争 的先河 。“ 官僚 、学者 、作 家 、诗人 于一 身 的北 宋知 识 分 子 ,无 处不 浸 透着 议 论 集 争煌煌 的时代精神” ] [ 。在蔡襄的诗集里 ,不论长诗还是短章都有突出的议论 。《 5 四贤一不 肖诗》在宋代能够 轰动朝野 ,成为千古名篇 ,其艺术魅力就在于诗中处处透露 出一股击浊扬清的正气 ,这种正气也就是蔡襄所 说 的 “ 。王十朋在 《 道” 蔡端明文集序》中评日: 文 以 气为主 ,非天 下之 刚者 莫 能之 。古今 能文之 士 非不 多 ,而能 然 自名 于世 者亡 几 。非文不足 也 ,无 刚气以主之也……端明公 文章,文忠公尝称其清道粹美 , 虽有善文辞、好议论者 ,莫能改是评也 ,予复何 后 云 ?然 窃谓 文以 气为主 ,而公 之诗 文 建 出于 气之 刚 ,入 则为謇 谔 之 臣, 出则 为神 明之 政 ,无非 是 气之 所 寓, 学之 者 宜先 涵养吾胸 中之 浩然 ,则发 而 为文章 、事 业 ,庶几无 愧 于公 云 o J l 6 指 出蔡襄 的诗文 中充 斥 “ 刚气 ” ,这种 “ ” 同其 个人 品格是 紧密相 连 的 ,并且 贯 注 于 书法 与诗 文 创 作 气 中。蔡襄在 《 评书》 中亦指出:“ 学书之要 ,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 ,乃不知书者所 为耳 。 ”蔡 襄之 似韩 不在其 奇 崛险怪 之 貌 ,而在 其气格 恢 振之 神 ,不 在其 造 语 的刻 意 生新 ,而 在 其 用笔 的伸 缩离合。《 过皇甫侍郎》 《 答葛公绰求猿》《 读乐天闲居篇》等 ,皆用一种晓畅明达的散文化语言抒情状物叙 事, 韵散结合 ,最得韩愈文从字顺 、以文为诗之精髓。具体如 :《 读乐天闲居篇》先叙 “ 予年四十四,发 白 成衰翁。 ”次忆 “ 十九登科第 , 圣毂参英雄 。十年出吏选 ,校 书蓬陪 中。 ”再叙其 “ 八年江海外,再上螭阶 东 。 四十 入西 阁 ,宿 仇 司化工 。 ”最 后 用六个 “ 愿”开 头 的诗 句 表 白 自己的志 向和理 想 ;《 过皇 甫侍 郎》 丈 :“ 人几八 十 ,岁 晚益穷 经 。阴 阳判九 六 ,天地 环丙 丁 。初若 发 泉穴 ,渐 已澄 沧溟 。所 宝 非 世有 ,愿 充 天 子庭 。 问我久 京 国 ,鬓 发何 星星 。无 乃矜 才能 ,吐论 生风 霆 。不 尔 负 洁 修 ,扬 眉 自娉 婷 。 昏翳 本 来 性 ,憔 悴 百 岁 形。 ”诗歌通过友人之口,叙述一个人应注重 品行操守等等。赋 的表现手法 ,使得这样的诗歌不仅在艺术表 现方 法上 接近散 文 ,就连 诗 的篇章 结构 、格 调都 具有文 的特 征 。 以文 为诗还 体现 在蔡 襄诗题 、诗序 以及 自注中 。蔡 襄诗集 中有部分 诗题 很长 ,这类 诗题 ,一 般是 交待作 诗 的缘 起 ,或诗 要写 的大 致 内容 ,以及作 者 的思想 感情 、主 张看 法等 。 如 :《 山英 以疾归 田客 有 言 山英 移 李 书石 守道 者 因摭 取其 略作 诗 以送 之》 《 真慧 素 上人 院见 红薇盛 开 因思 西 阁后轩 数株 遂 成短 章 寄翰林 原 叔 八 过 丈禹玉阁长兼书真慧壁间以记所遇》 《 四月十七 日奉安仁宗皇帝御容于景灵孝严殿是 日舟次陈留感怀述事十 六韵》 。另 外在 “ 以文为诗 ”这 种 风气 的熏 染 下 ,宋 人 写诗 爱作 序 ,蔡 襄也 不 例 外 。如 《 园驿 》 并 序 ,全 耕 诗 5 ,而序 竟长 达 16字 。序加 强 了诗 的纪实 性 ,使 诗 歌更加 具体 。 6字 0 蔡襄诗集中有 4 首诗歌附有 自注 ,��
蔡襄文集刊刻考述

十七卷本题 《 蔡 君 谟 集》,见 于晁 公 武 ( 1 1 0 5~
有辽 、夏重兵压境 ,虎视眈眈 ,而宋每年都要向它们
进贡 ,百 姓负 担 沉 重 , 内部 、外 部 困难 重 重 ,朝廷 上
68 j 2 0 t 3 ・ 第1 1 期
文献 学
[ 中图分 类 号 ]G 2 5 6 . 2
[ 文献标 志 码 ]E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8 2 1 4 ( 2 0 1 3 ) 1 1 一o 0 6 8 —0 3 1 蔡襄 其 人其 事 蔡襄 ( 1 0 1 2 ~1 0 6 7 ) ,字君 谟 ,别 名莆 阳居士 ,原 籍 仙 游 乡 东坨 村 ,后 迁 居莆 田蔡 坨 村 ,是 北 宋 著名 的 思 想 家 、改 革 家 、书 法 家 、经 学 家 。蔡 襄 自幼 在外 祖
L I 8 R A R Y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图书 馆 理 论 与 实 践
文献 学
●陈枚 香 ( 莆田 市图 书 馆, 福 建 莆田 3 5 1 1 0 0 )
蔡 襄文 集刊刻考述
[ 关键 词 ]蔡 襄 文集 ;版 本 ;刊 刻 [ 摘 要]蔡 襄是 北 宋著名 的思 想 家、 么 多 种 :刊 刻 年 代 不 详 的 十 七 卷本 、 三十卷本 ( 宋 蔡 洗 刻 本 、清 光 绪 蔡 恩 煦 三 十 卷 补 刊 本 ) 、三 十 六 卷 本 ( 宋 乾 道 四年 泉 州知 府 王十 朋 刻本 、南 宋 三 十六 卷 本 、明万 历 四十 四年蔡 善 继双 瓮 斋 刻本 、清 雍 正 甲寅 刊本) 、四十 卷刻 本 ( 万 历 四十 三年 陈 一 元 南 昌刻 本 、 四库全 书珍本 ) 。其 他版 本 有 : ( 铼史・ 艺 文 志》 卷 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襄的民本思想初探姓名:唐晓华班级:2004春历本(2)学号:040732018指导教师:杨文新摘要:蔡襄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围绕安民这个中心提出许多施政主张和措施,并且力求付诸实行,其民本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禁奸豪,均民力、恤穷民,除恶吏、实惠以利民、谨财用、重商思想等几个方面。
这几个方面都围绕安民这一个中心,相互联系,均民力,谨财用,重商思想更具有蔡襄自己独到见解。
关键词:均民力恤穷民实惠以利民谨财用重商思想蔡襄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和园艺学家,19岁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为官达三十八年。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是北宋中期的改革派“庆历新政”的台柱之一。
在蔡襄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是十分突出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优秀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安民的重要性,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
蔡襄崇儒重道,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他的民本思想,有儒家安民的思想精华,又有他独特地方。
他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大声疾呼安民救世,事事强调安民救世,不仅有一整套的政治思想主张,而且有一系列修明政治,革除时弊的改革方案。
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实践。
他对中国封建的民本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第一,“禁奸豪,均民力”蔡襄说“古今治世,百姓各安其所,士、农、工、商各得其分,量取其力以供公上,上使之以时而民不倦。
是故百姓上以奉天子,下以养父母、蓄妻孥,其力有余,故安其所也;不妄作为,故得其分也。
”他认为,如果对“安民”这个问题不原其本,不考其实,以为“民饥则哺之,寒则衣之,天下之众,虽尧舜不能济也!”这样,是有忧民之意而民愈不安。
他针对北宋的社会现实,又指出民亦不能“无禁”。
务农的(实即地主)兼并土地,做生意的(大商人)投机倒把,豪强之家“奢靡冒法”。
这些“乱俗之民”,如不加有效禁止、约束,就会导致“妄为而不安其分”。
至于天下时有水旱等自然灾害,这是难免的。
只要老百姓有所准备,能以丰补歉,就不致有大害。
他认为,天下州县在水旱时争发仓库济民,又称赈贷以假于民,这“恤民”之意虽善,其策则疏。
为什么呢?他说:“古今治世,役民不过三日,其不役者,出三日之佣,此百姓所以奉公上也”。
而今(北宋中期)百姓有的丁役过重,有的户口“脱漏”,却一钱不输;水旱天灾时,人口流移,又出仓库以济之,国家赋税收入有限,“散施无极”,这岂不使国库贫之又贫!弄到头来,还是百姓吃苦,民怎么能安呢?蔡襄指出只有“量取其力”让人民有发展再生产的“余力”,才算是真正的“忧民”和“安民”。
这种从发展生产和积极防备的角度来帮助人民救灾,从根本上帮助人民摆脱穷困的政治主张是非常有远见的。
蔡襄写道:“禁奸豪,均民力,使得各得其分,而安其所,是谓之安民。
”他的这个“安民”主张,是与众不同的。
它的基本点在于:要使百姓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去进行生产,从事抑制豪强,不使奸豪扰民乱俗。
他对“安民”的这种见解,在政治上是高明的,很有远见卓识。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蔡襄抨击吕夷简身为宰相而不管“安民济世”这件大事。
他说:“自关陕兵兴以来,修完城垒,馈运刍粟,科配百端,悉出州郡。
内则帑藏空虚,外则民财殚竭,嗟怨嗷嗷,闻于道路。
不幸有水旱之灾,其变不可量也。
盖由不选材能充三司使副,发运、转运,使非其人,但务取人情,用为资历,才至数月,即又迁移,循环奔走,日求升进。
欲以兴财利、宽民力,其可得乎?”同样,在《论东南事宜疏》中,讲的许多内容也是“安民济世”这个问题。
《疏》中提出“当今之策,莫若择郡守、宽民力,募兵卒、严盗法”等四条建议,为的就是“保民”、“安民”。
其中所谓“宽民力”,既是“蠲赋税,均借贷,省配敛,赈流移,所谓发于国而藏于民也”。
实际上,这就是“安民”的具体措施之一。
他认为,仁宗定期对罪犯实行“减降”的做法,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却给豪强奸宄之徒有空子可钻,“非有补于治体”,应当罢去。
其本意即在于抑制奸豪。
对当时广南海盗啸聚为患,扰掠百姓,蔡襄主张坚决平定,为的是保境安民。
他在上述《福州五戒文》里的第五戒,就是戒农人(地主)兼并,商贾欺馒、豪强并吞细民,要他们减刻剥之心,以宽贫民。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百姓“各得其分,各安其所”,达到安民济世的目的。
第二,“恤穷民,除恶吏”蔡襄写道:“臣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又闻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散。
是知民不可不恤······。
”在这里,他的着重点在于讲“安民”是治道的根本,而“安民”又须体恤民间疾苦,以相对减轻剥削为上策。
他说:“臣非不知吏员、军旅之繁,郊庙赐宴之广,北有饵边之费,西有御寇之须,常赋既不足充,遗利必当采取。
”然而,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还是不能不注意到老百姓的困苦。
蔡襄上书仁宗,指出:“陛下赐三司轴绢诏书曰:‘使敛无暴横而公须足,民无愁痛而国登’。
”事实并非如此。
自宋夏交锋以来,数千里更戍之役,又是运军需粮草,又是缮修器械,兴无名之赋,科配百端,残苛之吏从中贪污索取,豪强之家乘机攘夺,致使百姓“破家流离”,“十室九空”,“呼天苦诉之辞,万人一口”。
比如陕西榷盐,江南议铁,增添酒课,采取铜苗,移东就西,指无为有,官吏们争求目下,不为日后久远之谋。
又如杀牛纳皮,本是州县官府强迫百姓供应的。
可是,过江收买黄牛,稍不中官,便遭捕捉科罪。
“不知生民何辜,受此苦毒!”他说“臣所闻所见民间疾苦,不敢备载”,只不过粗举一二条,让皇上知道天下有如此事,以便改革就是了。
蔡襄认为,要安抚百姓,就要整顿吏治,赏善罚恶,除掉害民的恶吏。
他说,皇帝派出安抚巡行四方,一要选任得当,才能推扬“德音”,二要戒励使者切实注意“安民”这个大事。
如果“恶吏不除,穷民不恤,有使之出,不若无出之,徒使郡国之民交口而议曰:‘是举也,特与被遣之人为荣进梯级耳,岂有意于吾民哉?’”他主张皇帝派出的安抚使须能体恤穷民,对民间八九十岁的老人,应依汉例执行;男女卖身为人作佣的,应予偿还,让他们回家生产;对年在四十以下的和尚、三十以下的尼姑,应给他(她)们粮食回乡还俗,没有能力生产的责成乡亲邻里养之。
对州县官吏好的、有才能者奖拔;差的调换;坏的惩罚;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七十以上昏老不知退者一切罢之。
总之要:“悉究利害,使有补于政治。
”他的结论是:“臣详观古之遣使,皆务恤穷民,除恶吏,举才能,收带逸而已”。
这些意见,不失为“安民”救世的良方,但在病入肢体的北宋中期社会和盘根错节的官僚政治中,这种“良方”实际上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奏效的。
不过,有这种“良方”,总比没有要好得多。
事实上,蔡襄在知开封府、两知福州、泉州,恩威并举,精于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客观上就对人民很有好处。
蔡襄认为,一个地方长官对人民来说,要能“察其土风、井闾,而别其善恶、强弱、贫富、勤惰、冤隐、疾苦,以条辨而均治之,使咸得其平”。
天下的官员有贤与不贤,百姓有幸有不幸。
如果天下的地方长官无有不贤,“则尽治天下之民亦无有不幸矣!”由此观之,蔡襄实不愧为一代贤臣。
第三,“实惠以利民”蔡襄认为,当时公私匮乏,形势至危,天下之民急于供应而有流离之苦。
治道如此,未闻有改革的办法,仍然因循旧弊。
至于水、旱、蝗灾,则更是由于“人事”、政治关失”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要“安民”济世,不了解百姓的疾苦不行,了解民间疾苦,如不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救治更不行。
他大声疾呼,主张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官吏,都要“实惠于下,以利百姓”,方能达到“安民”的目的。
蔡襄从政数十年,他提出的政策、措施,都是围绕着“安民”这个“治国之本”,从“实惠于民”着眼的。
他为此竭尽了心力,客观上替人民办了许多切实的好事。
例如:(一)蔡襄在知福州、任福建转运使时,奏减漳州、泉州、兴化军人户身丁米(钱)。
他要仁宗“下恤远民之苦,蠲放三州军丁米(按:即身丁钱),只依建州例,岁纳口钱”。
他认为,这对国家经费来说仅万分之一,对老百姓却是事关“性命全活”的大事。
他在《上庞端公书》中,又对奏减身丁钱作了详细论列,说明闽南百姓的困苦,要求关心民间疾苦。
(二)在知福州时,蔡襄奏请“相度”沿海防备。
他说:“福建路沿海州军与外界水路通接,自来未曾别作防备”。
他认为,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军都是边海地区,无论是点检商税,或维持社会治安,维护百姓盐、渔生产,或防备海盗扰境,保护海外贸易,都需要整顿海防,并令士兵教练舟船,谙习水势。
因此,有关州军地方政府应当分工合作,以保境安民。
他知福州、泉州时,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尤重此事,这在当时也是为沿海地区的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三)蔡襄在知福州、为福建转运使期间,兴化军莆田县有胜寿、西冲、大和、吨前、东塘等古陂塘五所,自来积水灌溉塘下沿海碱地一千余顷,为田八千余家耕种。
而这五所古塘几经变迁,曾被当地大户勾结官府,占塘为田,使旧日仰塘水灌注之地焦旱,百姓争讼不绝,以致人户逃移,税赋大减。
蔡襄到任后,查明情况,决定恢复五塘,“依旧积水为塘,利济民户”,使八千余家百姓获得生路,实惠极大。
又,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有龟湖塘长一千八百余丈,阔八十二丈,深一丈。
东至塘后村,西至石狮亭,南至塘岬村,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亩。
水塘一带,百姓常因用水问题引起纠纷。
蔡襄知泉州时,亲自为他们定塘规,解决沿湖林、黄、苏、郑四姓用水及管修堤岸等问题,使大家都得到利益。
(四)蔡襄在两知泉州期间,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而最大的好事就是促成州民建造洛阳桥。
洛阳桥(即万安渡石桥),距泉州城内二十公里,位于泉州与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上。
此处当江海交汇,绝海而济,江阔水深,风涛滚滚,往来畏其险。
蔡襄劝州民赈工,因地制宜,开采沿江山上巨岩,凿成长10米左右,宽70厘米,厚60厘米,重约十多吨的巨型石桥板,凭借涨潮浮舟功能,立石为梁,架成长834米的石桥。
它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之一。
此处交通上“南接漳广,北通江浙”。
桥建成后,陆上运输方便,大大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蔡襄亲自为撰《万安渡石桥记》。
这座桥,始造于皇佑五年(1053)四月,成于嘉佑四年(1059)十二月。
开始时虽不是蔡襄所造,但他在嘉佑三年(1058)再知泉州后,却致力于此,促其落成。
在造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卢锡,就是蔡襄的舅父。
在石桥建成前后,蔡襄又倡导在过桥两旁(通往福州方向)路上沿途植松数百里(实际上是广植榕树,闽人称榕为松),以荫行人。
闽泉道上多榕树,即源于此。
据记载,泉州所属南安九日山至20世纪20年代尚有古榕六七株,亦系蔡襄倡植。
当时有民谣说:“夹道松,夹道松,问谁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第四,“谨财用”主张在财政支出方面,蔡襄提出了“谨财用”的主张。
他认为国家的“财用”是否妥当是直接影响到“安民”、“富国”、“强兵”的大问题,因此,国家的财政开支要有一个原则来制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增加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