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与周韶斗茶
文人嗜茶嗜壶对后人的影响

文人嗜茶嗜壶对后人的影响作者:陈夕良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4期宋人嗜茶,在文人及百姓中间盛行斗茶之风,品茗、品味,比各种茶叶的色、香、味,以最佳者为胜。
连宫廷中的徽宗皇帝也乐于此道,并亲自写了《大观茶论》一书。
宋代的文人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米带、蔡襄等都有茶诗、茶文传世。
苏东坡的《天际乌云贴》中有:“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蔡襄)斗,胜之”的记载。
蔡襄的书法与苏东坡齐名,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他有茶诗“免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试茶》)。
诗中的“紫瓯”指的是福建的建安窑所产的天目釉碗,而周韶因“蓄奇茗”而斗而胜之,说明当时的斗茶风气之盛。
苏东坡也精于茶道,他对茶的止渴、生津、怡神、益寿的功效十分赞赏,因此对茶具也颇有研究,他的好友周租送给他一把“石桃壶”,他十分珍爱,从此壶不离身。
他有诗写道:“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桃和相随。
”说明他把“石铋”(石壶)看作与“博炉”(汉代青铜器博山炉)一样珍贵。
苏东坡是宋代优秀的文人之一,他诗、文、书、画样样精绝,对茶道、茶器的研究也颇深,这对以后喜欢茗飲、茶壶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陈曼生的“曼生18式”中有一款“石桃壶”,壶上刻铭:“锹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藿。
”意思是说“石锹壶”的制作非常工巧,它是我亲自设计的,已经和周藿的“石锹壶”面貌不一样了。
这里就用上了周赠“石桃壶”给苏东坡这个典故。
从爱壶和赏壶这个角度看,苏东坡和陈曼生都是对壶有极高的鉴赏水平的行家里手,同时对壶的实用功能也有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茶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描述的是人们用竹编围成的火炉煮茶,茶友相互呼唤、同饮共品的情景,这一经典的名句启迪后人创作出一款经典的壶型,那就是“东坡提梁壶”。
1932年,此壶由当时宜兴陶业职校校长王世杰设计定名,由制壶名家汪宝根精心制作,并参加了当年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优秀奖。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21年第09期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
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
封题原是山家宝,尽日虚堂试品程。
——〔宋〕蔡襄《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宋代的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与蔡襄四人造诣最高。
这四人既是书法家,也是文学家,同时又都是爱茶之人。
现如今,宋四家皆有涉茶的书法流传于世,其中苏轼有《啜茶帖》《一夜帖》,黄庭坚有《茶宴》《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米芾有《道林帖》《苕溪诗卷》,蔡襄有《茶录》《北苑十咏》。
这四位的书法,谁写得最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答案。
但要说他们的茶学造诣,则首推蔡襄了。
他既做过与茶相关的官职,也写过茶学领域的专著,更创制了精美绝伦的名茶。
此外,蔡襄一生还作涉茶之诗二十五首,《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就是其中之一。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仅十八岁的蔡襄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他初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
次年,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直到皇祐五年(1052)才奉诏回朝。
后来,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与包拯任过同样的职务。
宋英宗即位后,蔡襄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治平四年(1067),因病而卒,享年五十六岁。
身为福建人,蔡襄對茶本就不陌生。
他后来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更是有机会深入研究茶事。
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任上,不仅保质保量地督造生产,还写出了一部茶学专著——《茶录》。
关于写作这部茶书的动机,他自己在序言中说道:“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
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
”补前人之不足,论本朝之茶事,蔡襄的《茶录》确实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必读书。
说起蔡襄《茶录》的写作,还有一段插曲。
范仲淹《斗茶歌》常析

范仲淹《斗茶歌》常析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荬。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首尾相应,读来畅陕淋漓。
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
诗歌开篇即说建溪茶得来不易,是“武夷仙人”移栽过来的,因此称作“奇茗”。
建溪茶产于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壑源、凤凰山一带,因临近建溪口,因而称作建溪茶,又称壑源茶。
唐末五代时北苑为南唐宫苑,主要用来为宫廷监制贡茶。
入宋之后北苑、壑源、凤凰山一带均称北苑,成为宋代御用贡茶园,所产茶总称北苑茶,又称建溪茶。
宋代设福建路转运使,负责贡焙之事。
丁谓、蔡襄、宋子安、贾青、郑可简等先后漕闽,专修贡焙,北苑茶从此成为茶中绝品,有大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号。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说:“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
”“至道间,仍添造石乳,其后大小龙团,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
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_养生茶饮

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_养生茶饮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
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
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
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center>?br> ②古代茶学家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宋代著名书法家。
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年间(1041-1048)为福建转运使。
他是北宋著名贡茶——小龙团的创始人,并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茶博士。
据说蔡襄挥亳作书必以茶为伴。
对这样一位十分喜爱茶叶,尤其是对福建茶业有过重要贡献的朝廷命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的茶学家。
③苏东坡茶墨结缘传美谈:苏轼(公元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品茶、烹茶、种茶样样都内行的大诗人,创作出许多千古茶诗、词。
宋时斗茶雅趣_潘春华

斗茶,即比赛茶品的优劣,又称斗茗、茗战。
斗茶始于五代,兴于唐,盛于宋,是古时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也是中国宋时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宋代斗茶,源于茶区民间,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但由于斗茶技巧性强,趣味浓厚,所以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
至北宋,斗茶之风已极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文人雅士,无不好此。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中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斗茶的情景。
每年清明前后,新茶初出,是斗茶的最好时机。
参与斗茶者,大多为一些名流雅士或达官贵人。
斗茶场所也颇为讲究,多选择二层建筑的茶室,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内斗茶设施一应俱全,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屏风上挂有名人字画,屏风前的桌面上铺有织锦,上面放着香炉烛台。
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宋人斗茶,也有些会选择在较具规模的茶叶店里,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店面,后厅会客,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斗茶者自带珍藏的好茶和好水,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宋人斗茶所用的茶,主要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饼茶,十分考究。
这种饼茶在研碾前,须用干净纸包起来捶碎,然后立即研碾。
碾后的茶末放在茶箩上过筛,筛得越细越好,这样茶末入水后方能浮起来,汤花也能凝结,从而“尽茶之色”。
这种制作方法,俗称“抹茶”,饮用时,连茶末带茶水一起喝下,既营养,又具品味。
宋人斗茶,采用“四种十服”的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泡茶所用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品的程序有好几道,首先是“热盏”,即把茶盏用沸水浇淋加热一下。
丹青墨色话“斗茶”

丹青墨色话“斗茶”所谓“斗茶”,是指烹茶质量的比赛,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北宋,乃至南宋。
唐、宋时的烹茶,与现代很不相同。
现代是把鲜茶叶炒制成干茶叶,饮时撮入杯碗,开水冲泡;唐、宋时是把鲜茶叶制成茶饼,饮时将茶饼研末、过筛,然后用滚水冲泡点拂。
宋代产茶,以福建建安最为著名。
官、私茶园,多至一千三百三十六所。
其中,北苑官焙御茶园即有四十六所。
每年新茶出时,要通过“斗茶”,评出最佳茶园。
如果要我们在今天组织一场“斗茶”活动,定会聘请几个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品茶师当评委,然后将参赛的名茶糊名编号,泡出茶来,给品茶师品尝。
随尝随打分,按得分多寡,排定名次。
但北宋时的“斗茶”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斗茶”虽然也讲色、香,但并不品尝,而光用眼睛看。
看什么?主要是看烹注茶汤所产生的“沫饽”是否“咬盏”,“咬盏”时间越长的,就取得“斗茶”的胜利。
所谓“沫饽”,是指烹注茶汤时所产生的浮沫。
唐陆羽《茶经》即称:“凡酌(注),置诸(碗、盏),令沫饽均。
沫饽,汤(茶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华。
”所谓“咬盏”,是指沫饽与茶盏边缘相凝。
宋徽宗赵佶(图1)《大观茶论》即云:“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围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既然“斗茶”以咬盏时间长短分胜负,则与赛跑一样,大家看得分明,毋需裁判、评委。
宋蔡襄《茶录》称:“建安斗茶以水痕先没者为负,俟久者为胜。
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尽管我们对北宋的“斗茶”已有一番了解,但资料还不多。
其实,不是不多,而是资料还散落在各种载籍、文物中,还缺少有人把他们串连起来。
最近,我在撰写《茶韵悠悠》一书时,发现了一些有关“斗茶”的资料,现予择要介绍:(一)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
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言。
漫谈古人品茶艺术——宋人斗茶

漫谈古人品茶艺术——宋人斗茶宋代饮茶环境各阶层观点不同。
朝廷重奢侈又讲礼仪,有礼仪环境,谈不上韵昧。
民间注重友爱,茶肆、茶坊,环境既优雅,又要有些欢快气氛。
文人反对过分礼仪化,尤其到中后期,要求回归自然。
苏东坡好茶,以临溪品茗,吟诗作赋为乐事。
宋代最主要的品茶形式是“斗茶”。
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试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今建瓯)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注重于茶汤的汤色、水痕。
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
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
两宋斗茶,述之最详且最早者,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诗不惟记斗茶,凡采茶、焙茶、制茶,一应之茶故事,亦无不“巧欲形容”,“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述斗茶缘起很是明白。
斗茶无他法,点茶而已。
蔡襄《茶录·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
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是“有云脚、无水痕”,为斗茶之要,林希逸咏庐山新茗“云脚似浮庐瀑雪,水痕堪斗建溪春”,可为“云脚”、“水痕”之释。
所谓“粥面”,如前所述,建人制茶饼,每在其中添加富含淀粉之物,点作茶汤,便略如粥之内凝,时人因常常把茶称作“茗粥”。
蔡襄茶事美学探讨

宋承继唐五代时的煮茶、煎茶和点茶方式,以撮泡法为萌芽发展而来的以点茶法为主流的饮茶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茗饮之风逐渐大众化、市民化和普及化,呈“华夷蛮箱,固口饮而无厌;富贵贫贱,匪时啜而不宁”(梅尧臣《南有嘉茗赋》),“天下之货,茶最后出,而国用赖焉……茶,非古也。
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李靓《富国策》)之态。
此有吴自牧的《梦粱录》第十六卷中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通“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也。
”从此,茶成为宋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日常用品,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在宋代特有的环境下,茶事活动中产生了各式各样极具东方特色的农业文明生活美学,如龙团凤饼的制作工艺、茶叶种植技术以及品茶的环境和新的点茶程式茶道。
而在以“点茶法”为主的宋代茶事中,主要以蔡襄、赵佶为典型代表。
蔡襄是点茶道的奠基者,从他的茶学论著《茶录》一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此书从论茶和论器两方面叙述了作者自己的程序茶事美学思想,同样他的涉茶诗词及文章中亦有他的生活美学和茶事美学。
就此,下文便是笔者管窥之见的相关蔡襄茶事的生活艺术美学散述。
1”茶事美学,,词解茶事美学,是指在涉茶活动中所产生的享受,它通过种茶、制茶、烹茶、吃茶、赏茶和感茶等一系列过程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它亦是茶艺基础上的感官享受、生活享受和精神享受,中华茶艺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如个性特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
中华茶艺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选择,同时也具有审美的即视感,是建立在儒释道上的传统美学。
西方美学主要研究美与美感口]。
同西方美学相比,中国美学主要是研究意蕴、韵味与志趣等抽象的人文概念[2],同时也研究人为活动中具体事项的美与美感。
在茶事中的主要表现为茶道仪式的整个茶道程式中的细节美、诗词中透露出的境界美及书法作品中包含的各种人文、精神和意韵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襄与周韶斗茶
1.人物介绍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在茶史上,蔡襄有两大贡献,一是创制了“小龙凤团茶”,二是撰写了一部《茶录》。
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县)。
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
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
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
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
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
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
共一卷,一作二卷。
蔡襄作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
全书分为两篇。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
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
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周韶,生卒年不详,宋代官妓。
有《白鹦鹉》一首,向往从良。
2.事件介绍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周韶在当时已是苏杭一代名妓,常与达官贵人来往席间。
她颇能写诗,又嗜好收集一些“奇茗”。
听说这位蔡知府茶学绝顶,她便倾其所藏,竭其才智,与蔡襄题诗品茗,斗茶争胜。
苏轼的《天际乌云帖》有述: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
她常常和蔡襄斗茶,每次都能斗赢,而且她还能把茶说得头头是道,让蔡襄汗颜不已。
这一次蔡襄的茶品、水品都预先准备,均为上乘,无奈“杭人多惠”,周韶用的是“奇茗”,自非常品可比,于是蔡襄又落北了。
3. 人物关系
苏周两人相识是在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时,对周韶这“清水出芙蓉”类型的女子颇有些怜惜之情,故写帖记录了周韶的相关故事,其中就包括了蔡襄与周韶斗茶之事。
而苏轼与蔡襄早年即相识,因为蔡襄与欧阳修私交甚密,苏轼又是欧阳修的门生,两人同处一个文人团体自是互相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