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五讲 庄子(第五周)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课⽂原⽂ 惠⼦谓庄⼦⽈:“魏王贻我⼤瓠之种,我树之成⽽实五⽯。
以盛⽔浆,其坚不能⾃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所容。
⾮不呺然⼤也,吾为其⽆⽤⽽掊之。
”庄⼦⽈:“夫⼦固拙于⽤⼤矣。
宋⼈有善为不龟⼿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百⾦。
聚族⽽谋⽈:‘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今⼀朝⽽鬻技百⾦,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战,⼤败越⼈,裂地⽽封之。
能不龟⼿⼀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之异也。
今⼦有五⽯之瓠,何不虑以为⼤樽⽽浮于江湖,⽽忧其瓠落⽆所容?则夫⼦犹有蓬之⼼也夫!”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主研读《五⽯之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庄⼦ 1.作者介绍 庄⼦(约前369—前286),名周,字⼦休(⼀说⼦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
相传,庄周⾃幼聪明好学,⼀⽣率性,崇尚⾃然,⾮毁礼法,傲视王侯。
他⽣活贫困,以编草鞋为⽣,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不仕。
庄周的⽂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寓⾔和⽐喻,⽂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给⼈超凡脱俗与崇⾼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些积极意义。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原译文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原译文德充符【原文】鲁有兀者王骀①,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②:“王骀,兀者也。
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③。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④?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⑤。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⑥!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⑦,其与庸亦远矣⑧。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⑨?”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⑩。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11),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12)。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13);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14)。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15),而游心乎德之和(16);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17),视丧其足犹遗土也(18)。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19),得其心以其心(20)。
得其常心(21),物何为最之哉(22)?”仲尼曰:“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23),唯止能止众止(24)。
受命于地(25),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26),以正众生。
夫保始之征(27),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28)。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29),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30),府万物(31),直寓六骸(32),象耳目(33),一知之所知(34),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35),人则从是也。
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36)!”【注释】①兀:通作“跀”(yuè),断足的刑法。
“兀者”指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
王骀(tái):假托的人名。
②常季:鲁国贤人,传说为孔子弟子。
③中分鲁:在鲁国平分,意思是在鲁国彼此间差不多,不分上下。
④无形:不具有完整的形体。
心成:内心世界达到成熟的境界。
一说“无形”指不须用形表,“心成”指潜移默化。
⑤直:通作“特”,仅只的意思。
后:意思是落在对方的后面。
(完整版)庄子原文及翻译

(二)适合高年级诵读第一课《庄周梦蝶》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惊喜的样子)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
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练习:复述《庄周梦蝶》第二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
其,话题。
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第五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第五篇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第五篇的原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庄子第五篇原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得失而不计,圣人之道当然而自然。
”这是庄子的一句名言,简练而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逐句进行解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指的是自然界的美妙之处无需言语去描述。
天地之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的美丽,草木花果的盎然生机,都是天地之间的大美。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指的是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天地间的法则。
每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构成了自然界的完整生态系统。
“万物有得失而不计”,表示万物都有属于它们的得失,但它们并不计较获得或失去什么。
这个观点启发人们不要过度追求财富和名利,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
“圣人之道当然而自然”,指的是庄子对于圣人的理解。
圣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保持心境的宁静自然。
庄子第五篇原文反映了庄子对于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和观察。
他认为自然界是美好而完美的,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中学习,以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得失。
同时,庄子强调圣人的道德修养,强调顺应自然、和谐一体的境界。
解析完原文后,我们可以发现庄子的思想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他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对于得失的态度,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庄子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类和自然共生的理念相契合。
在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例如,在环保、节约能源和消费行为上积极践行和运用庄子的理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平衡。
总结而言,庄子第五篇原文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思想观点。
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导语:是否青涩的青春,遇见你只在路途,却不知你即将远走。
又或许,太过于年少的爱情我们都走在成长的旅途中,盲目的寻找不到方向,跌跌撞撞的奔向远方。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第五讲 庄子《秋水》

他曾经隐居南华山, 故唐玄宗天宝初年, 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
称不上教育家、政治家
生活在穷乡陋巷、困窘时 织屡为生,最高只做到漆园 吏。
中国历史上最睿智的思想 家、哲学家之一,道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其人: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 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 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 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文章的主旨 :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 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 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 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 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 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 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 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2、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鲲化为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 逍遥游》
3、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秋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 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 养生主》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 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庄子无端崖之辞电子课文及注译

庄子《无端崖之辞》电子课文及注译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注释——顾:回头。
漫:污,弄脏。
匠石:名为石的工匠。
斫:用斧头砍。
听:任意。
尽垩……:全部把那点白色的垩土砍了下来,郢人的鼻子却没有受伤。
失容:面容变色。
虽然:虽是这样。
质:对象、目标。
自……: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之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也,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田子方》注释——引:拉开弓。
盈贯:拉足弓弦。
措:安放。
一支箭刚刚射出去,一支箭又搭在了弦上。
适:往。
沓:合。
象人:木偶人。
履:踩踏。
若:你。
逡巡:退却。
揖:拱手行礼、请。
进之,让他走向前。
踵:脚后跟,也泛指脚。
至人: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又神人、真人。
挥斥:纵放、意气奔放。
八极:八方。
恂:通瞬。
恂目,眨眼,眼睛转动。
殆,危险。
3、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先秦·庄周《庄子·应帝王》儵:倏的异体字。
相与:共同。
谋:计议、商议。
4、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百家争鸣》 学习任务单

《百家争鸣》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通过对百家争鸣时期主要思想流派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二、学习内容1、儒家孔子的思想:仁、礼、中庸孟子的思想:仁政、性善论荀子的思想:性恶论、礼法并重2、道家老子的思想:道、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逍遥、齐物3、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4、法家商鞅的法治思想韩非的法术势结合5、兵家《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6、阴阳家阴阳五行学说三、学习资料1、相关经典著作《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孙子兵法》2、学术研究著作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钱穆《先秦诸子系年》3、在线课程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的百家争鸣相关课程4、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百家争鸣的部分四、学习方法1、阅读经典认真研读上述经典著作,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做好读书笔记。
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考相关的注释和解读。
2、比较分析对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思考这些思想流派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3、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拓宽思维视野。
4、案例分析寻找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运用百家思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5、写作总结撰写学习报告,总结百家争鸣时期各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影响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五、学习进度安排第一周: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概况。
阅读《论语》的部分章节,初步了解孔子的思想。
第二周:继续研读《论语》,深入理解孔子的仁、礼、中庸思想。
阅读《孟子》,对比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异同。
第三周:学习荀子的思想,分析其与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进行儒家思想的小组讨论。
第四周:阅读《老子》,体会道家的核心概念“道”。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第五周:对比儒道两家思想,分析其差异和互补之处。
完成一篇关于儒道思想比较的短文。
第六周:学习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来说,“以无用为用”就是去除各 种功利追求,既不求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 人的功名富贵,一切以全身远害为宗旨。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 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 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 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 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庄子首先从事物的相对性来否定它们的差 别。“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 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 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tí 一种小草, 实如小米)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覩 (dǔ同睹)矣。”(《庄子· 秋水》)
庄子还用万物的同一性来否定它们之间的 差别。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 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 知北游》) 他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这种观点包含着对生命现象和万物变 化的理性认识,带来了对生死寿夭的达观态 度,有着积极意义。
(一)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是指天然而成,自在自为, 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庄子· 秋水》中说:“何谓人?何谓天?” 答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穿牛鼻,落 (络)马首是谓人。”他认为人类最理想的 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
儒家:仁义。
道家:道德。庄子之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
之道,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 天(自然)——人(人为)对立 顺从天道,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 “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 想通,便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真正的生活自然而然,因此不需要教导什么 、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 因此用不着政治宣传和礼乐教化,它们便是 伪。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 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 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 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与老子相距仅百里,故又称 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 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 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 甘于清静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 宗皇帝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道教庙宇。 宋元丰元年(1078),蒙城 县(安徽省)令王竞始建庄子祠,苏轼为记: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 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 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漆园故 址,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 每年祭祀,从未间断,至明朝天顺年间被洪 水淹没。《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 中。
此处庄子所讲的“德”与儒家大力提倡 的“德”(仁义道德)是截然不同的。庄子 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和 戕害,它如同骈拇枝指(小六指)、附赘悬疣(油 肚赘肉),完全是多余的。庄子主张人应当超越 于社会规范之外,率情任性地去生活,“法 天贵真,不拘于俗” 。 (《庄子· 渔父》)
(二)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四)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把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称之为 “游”。“游”即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乘物以游心”(《人间世》),“圣人 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dùn同遁,逃)而皆存”, “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 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 无何有之乡,以处广垠之野”(《应帝王》)。
(五)反对推崇圣贤的政治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
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 义存焉。”
三、《庄子》艺术成就
《庄子》一书,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 的最高成就。 1、庄子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 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把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刻的哲理 显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庄子使用寓 言的特点: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 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庄子· 骈拇》中指出:“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以身殉利,士 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 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 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
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 蕉,民其无如矣”。——君主残暴,所以不 去做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追求自由,保全自身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 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 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 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 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 寝于巨室,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庄子· 至乐》) 庄子认为这是一种回归。本来没有生命,是杂 草等物体衍生出了元气,而元气又化成形体,这样 才成了一个生命。这就跟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而 然的事情。他认为这样合理的事情是不应该凄凄切 切的哭泣的。
庄子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隐者传统
的心情,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 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他认为在这样黑暗的 的生存背景中,传统隐者的个人出路是不可 能的。所以,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的游 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 ,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和一切可能的期 待。他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来与黑 暗世界对抗。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 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 行填填(稳重),其视颠颠(专一),当是 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 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 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 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小人 君子。”(《庄子· 马蹄》)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 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 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 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 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 豚(tun) ,豈可得乎?子亟(qì )去,無污 我。我寧游戲污瀆(dú沟渠)之中自快,無 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以快吾志 焉。”
他主张采取“以无用为用”的生活态度, 认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是老子“无为而无 不为”思想的延伸。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 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人间世》) 对人来说,“以无用为用”就是去除各 种功利追求,既不求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 人的功名富贵,一切以全身远害为宗旨。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 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 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 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莊子‧雜篇》
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
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 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 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 道的最后归宿,即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 ”进入“无待”。
庄
子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 庄子生平
庄子的生平 事迹主要见 于《史记· 老 庄申韩列传》 和《庄子》 一书。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6年)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 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 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 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 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 学”。
《庄子· 逍遥游》中写尧想把天子的位置让 给许由,许由不受,说:“偃鼠饮河,不过 满腹;鹪鹩(jīaolí ao) 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归 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子正是奉行这样一种人生准则,他只 求在世上占据一个仅能容身的位置,没有更 多的贪欲,也不想奉献于人。
(三)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明万历8年(1580),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重 建。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颇为壮观。有逍遥 堂、梦蝶楼、卷篷各三间,道舍三间,鱼池桥一座。 左为梦蝶楼,右为观鱼台。逍遥堂居中,堂中塑庄 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祯5年(1632),知县 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庄子濠上 观鱼园,并新撰《新修庄子祠记》,刻碑立于祠内。 门前立丈余高的石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
1、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 苦看作“命”。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庄子· 达
生》)
面对人生的穷达祸福,庄子主张采取 “安命”的态度。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 也。”(《庄子· 人间世》)
2、所谓齐物,就是否定和抹煞事物之间 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现存庄子祠是蒙城县 政府在宋代庄子祠旧址上 新建的,总占地面积52亩, 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 全祠由祠堂建筑群与万树 园两部分组成。主要建筑 有大三门、影壁、山门、 逍遥堂、古衡门,濮池、 五笑亭、观台、观鱼桥、 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 碑廊、道舍、客舍等。
二、庄 子 思 想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 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 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庄子生活的时代, 残暴的统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éng)杨(古时夹在囚犯脚 上的刑具)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 子· 在宥(yòu宽宥、赦免)》)。他思考如何在苦难 的现实中安顿这短促的人生,寻觅着一条通 向精神解脱之路。庄子的思想极为庞杂博大, 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 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 3、语言上词汇丰富、造语新奇、辞彩富丽。 善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事物 描写既生动形象又细致入微。感情充沛,有 浓厚的抒情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