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练习题完整版

劝学练习题完整版
劝学练习题完整版

劝学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劝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

马(yú) B .蛟.龙(ji āo)跬.步(ku ǐ)骐骥.(j ..ì)爪.

牙(zh ǎo) C .镂.金(lóu)弩.马(n ǔ)生.非异(xìng)洞穴.

(xué) D .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

乎己(x ǐng)

2.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 .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

(片刻) B .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

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跬步..(占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

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风雨兴.

焉(起)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人强马壮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 .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

臣以大事 B .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

夜寐 C .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

余马兮山皋 D .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

得无衰乎

5.“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6.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10.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雁荡具体而微者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

而二螯古义指:今义指: B.用心一.

也古义指:今义指:

12.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14.这节文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16.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劝学》参考答案:1.B(A 项中“楫”应读为jí;C 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 项中“锲”应读作qiè)

2.C(A 项中“揉”意为:使……弯曲;B 项中“疾”意为:强;D 项中“备”意为:具备。)

3.D(A .强大、势力过大;B .勉强;C .有余,D .健壮,强壮。)

4.A(A 项,第一、第四句的“寄”相同,皆为“托付”义;二、三句中的分别为“寄居”、“转达”义。B 项中的“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来”。C 组中的“步”依次为“举足两次”、“追随(按

照)”、“行走”、“使行走”。D项中的“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喝东西”)

5.①c②b③f④d⑤f⑥a

6.B

7.B

8.B

9.B

10.D(例句和A、B、C三句都是定语后置)11.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专一;数字12.A13.略14.①排比②对偶③对比15.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16.比喻论证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完整版)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yú舟楫jí跬步kuǐ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òu 骐骥jì 劝学知识点: 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 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劝学知识点之通假字并释义: 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劝学知识点之活用情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 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劝学知识点之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对,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劝学知识点之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 得见;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 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

《劝学》知识点整理

《劝学》知识点 一、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得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就是我国古代得思想家、教育家,就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她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得,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得思想。她强调教育与礼法得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得必要性与后天学习得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得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得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得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得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就是《荀子》得第一篇。本文就是原文前几段得节录。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三、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得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得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与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得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今义:跪下 9、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得使动用法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孙权劝学》原文及课下注释

孙权劝学1 初,权谓吕蒙2曰:“卿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辞5以军中多务6。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博士9邪10!但当涉猎11,见往事12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13始就学。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17,非复18吴下19阿蒙20!”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1刮目相待22,大兄23何见事24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20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认清事物。

《劝学》荀子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劝学》荀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 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稿,枯。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同“智”,见识。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达。 ?【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绝】横渡。 ?【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关怀。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xx 中(zh o ng绳 輮(r o) 槁(g a o暴(p u ) 就砺(l )i 参(c a r省(x i ng) 须臾(y u)

跂((q) 楫 ( (j)i 生 ( (x ng)非异 跬 ( (ku步 骐 骥 虞(qji)i 驽(n u马十驾 锲(qi d而舍之 xx 可镂(I o u) 螯(a o ) 蛇鳝(sh a 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 ?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劝学》知识点总结复习整理

《劝学》知识点总结 一、虚词 《劝学》(节选)一文中涉及主要文言虚词11个,分别是而、于、之、则、乎、者、所、也、以、其、矣、焉。 1.而 (1)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连词,连接动词和状语。 吾尝终日而.思矣 (4)连词,表承接,可译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5)连词,表并列,连接名词性词组

蟹六跪而.二螯 2.于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引进比较或区别的对象,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后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之 (1)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使之.然也。 锲而舍之. (2)连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当于而。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结构助词,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词缀,用在时间词的后面,不译。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则 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乎 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者 助词,附在词语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所 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不如须臾之所.学 8.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肯定,相当于啊、罢了。 輮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最新《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20836复习过程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劝学原文及注释

(2009021128 李丽玲) 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輮○6以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4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6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8也,而闻者彰○19。假○20舆马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1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5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7。蟹六跪○38而二螯○3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0也。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 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先存32篇。劝,鼓励。 ○ 2君子:这里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 蓝,叶子可制染料。 ○ 4青于蓝:比喻蓼蓝颜色更深。 ○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 6輮:通“糅”,使弯曲。 ○ 7规:圆规。 ○8虽有槁g ǎo 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挺:直。 ○ 10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须臾:片刻。 ○ 15跂:提起脚后跟。 ○ 16博见:见得广。 ○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19彰:清楚。 ○ 20假:借助,利用。 ○ 21利足:脚走得快。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知明而行无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高考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劝学》

高考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劝学》导读:《劝学》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劝学原文及注释

(李丽玲)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輮○6以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4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6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8也,而闻者彰○19。假○20舆马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1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5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7。蟹六跪○38而二螯○3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0也。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先存32篇。劝,鼓励。 ○2君子:这里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 蓝,叶子可制染料。 ○ 4青于蓝:比喻蓼蓝颜色更深。 ○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 6輮:通“糅”,使弯曲。 ○ 7规:圆规。 ○8虽有槁g ǎo 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挺:直。 ○ 10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须臾:片刻。 ○ 15跂:提起脚后跟。 ○ 16博见:见得广。 ○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19彰:清楚。 ○ 20假:借助,利用。 ○ 21利足:脚走得快。 ○ 22致:到达。 ○ 23能水:善于游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 24绝:横渡。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劝学全文翻译,字词解释,鉴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高中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完整版)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

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 【篇一】《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 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 能够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最新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高中《劝学》知识点梳理

《劝学》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一、重难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3、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枯;“曝”,晒;直;这样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验,检查;省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片刻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提起脚后跟,指踮起脚;见得广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清楚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脚步快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1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12、骐骥 ..十驾,功在不舍骏马;劣马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雕刻 14、劝.学勉励,鼓励 二、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 (2)汉大兴兵伐匈奴发动(《史记〃张汤传》)(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兴旺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2)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3)疾恶如仇厌恶、憎恨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史记〃孙膑传》)

(1)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2)而青于蓝比,介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对象,可不译,介词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表转折,但是,连词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连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就,于是,连词(6)锲而舍之表假设,如果 (7)锲而不舍表递进,并且 5、之 ____代____词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____助____词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6、焉 __兼(代词兼介词_)___词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此,从这里 ___助___词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