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3 5-5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分章汇编(含解析)必修3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分章汇编(含解析)必修3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13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A【解析】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B【命题思路】本题借“稻田生态系统”创设情境,实际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知识理解推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属于能力立意题。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有差异,故C 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2013全国卷大纲版)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群落版含答案生物备课大师【全免费】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群落版含答案生物备课大师【全免费】

1.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集合体) .2.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3.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4.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到达顶极群落才会终止 .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在裸岩、沙丘和湖底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洪水、火灾、人为破坏以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原生演替时间比拟长,次生演替时间比拟短.5.顶极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为顶极群落.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对应学生用书P54群落与群落结构1.群落概述(1)群落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2)群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A处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B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C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光照的不同.因此,在海平面-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表达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群落的时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表现:①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②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1.以下对生物群落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1)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5)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可以构成群落提示:(2)(4)正确.2.竹林中竹子上下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提示:不是.竹林中竹子是种群,而不是群落,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3.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何关系?提示: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取决阳光等因素,动物的分层那么是由于植物给其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1.对群落概念的理解(1)同一时间内(至|少在种群没有太大变化的时间段内):如某环境中的某种动物在全部迁走时,在此前与此后的这个环境中的生物种群不一样,这两种情况下的生物群落特点就不一样.(2)一定空间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 .(3)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4)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特点与意义(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影响植物的分布(垂直、水平、时间)――→食物决定动物的分布(垂直、水平、时间) . (2)群落结构形成的特点与意义:①生物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 ,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根底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③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 ,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 .如: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 .3.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镶嵌分布说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 ,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2)群落镶嵌分布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例如 ,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4.群落时间结构的规律性变化(1)群落物种组成昼夜性变化明显 .例如蝶类、蜂类和大多数鸟在白天活动 ,而蛾类和猫头鹰在夜晚活动 .(2)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也很明显:①温带地区 ,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不同季节季相不同 ,温度决定季相 . ②许多鸟类有随季节不同进行迁徙的习性;一些变温动物有冬眠的习性等 .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及其类型1.识别以下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填图](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终止的依次取代现象.(2)群落演替的实例- -从湖泊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3)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①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原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拟长.②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等把原有群落消灭,在被消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一般来说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拟好,因为原有群落消灭后,总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生命的胚种,如孢子和种子等.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拟短.(4)顶极群落:①顶极群落的概念: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到达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即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②实例:a.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b.低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c.中温中湿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d.低温低湿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苔原.E.极端缺水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是沙漠.1.浙江省分布的陆地群落类型主要是何种?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群落演替主要标志是什么?提示: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3.弃耕农田上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提示:不一定.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森林,或只开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4.火山爆发后发生的群落演替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试分析原因.提示:不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 ,有些物种可能会灭绝| ,在恢复过程中 ,外来物种可能会侵入 .群落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 ,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群落的主要类型陆地生物群落⎩⎪⎪⎨⎪⎪⎧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荒漠苔原2.群落演替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1)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 ,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 ,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 ,迁徙 .③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 ,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④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 ,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 ,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2)群落演替的特点:①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 ,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③顶极群落是演替到达的最|终稳定状态 ,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 ,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拟 类型 内容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任何植被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来有过群落,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较长经历的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在裸岩、沙丘上进行的演替火灾、洪水及人为破坏后的群落基质上进行的演替对应学生用书P56以信息或图示为载体,考查群落和群落结构[例1]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说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主要树种对群落会产生重大影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精讲精析]群落结构是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反映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而林下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异那么是反映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群落的这种结构特点的生态意义表达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上.答案为A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不是 "同种生物个体〞垂直高度上的差异.如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矮,不可称垂直结构.1.以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图中表示的是森林中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也与温度、湿度有关.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但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给,而没有涉及群落的结构.以图表信息为载体,考查群落的演替[例2](海南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 37 260 乙不干预8 9 28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思路点拨][精讲精析]此题考查群落结构与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提取、转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由表中数据知,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D项错误.答案为B .(1)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是最|重要的特征.(2)顶极群落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群落结构.(3)顶极群落在受到外力干扰时,也会发生改变.(4)根据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可判断群落的稳定程度,生物种类、数目越多的群落越稳定,反之那么越容易被破坏.(5)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2.关于顶极群落及其实例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且永恒延续的过程B.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C.演替至|顶极群落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D.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低温高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解析:选A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非永恒延续的过程,演替到达顶极群落后可在无外力干扰时保持原状.以具体信息为依托,考查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例3]以下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精讲精析]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因素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答案为D .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屡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以下与治理沙尘暴有关的一组措施是()①大力植树、营造防护林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③围湖造田④退耕还林还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植树造林,营造防护带;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都对治理沙尘暴有一定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P57[课堂回扣练习]一、概念原理识记题1.以下各项中,属于群落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解析:选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而选项B、C、D中的生物只是其中的一类或一种生物,不是所有生物.2.(2021·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回扣知识点]1.群落的概念 .2.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变化.两地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假设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数量会逐渐增多解析:选A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消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二、易错易混辨析题3.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解析:选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说明在不同的高度上分别有不同的生物,为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表示在不同地段上分布有不同的生物,为群落的水平分布;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都为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差异,不是群落的特征.三、根本原理应用题4.右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数量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3.易误点提醒: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种群无垂直结构.4.能力迁移:此题考查获取信息和正确分析信息的能力.解析:选D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原有条件就含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导致鱼类等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课下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群落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群落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物D.一个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析:选B群落是一定地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 ,不包括非生物环境.2.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群落一般是由动植物形成的种群构成B.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D.组成群落的物种是通过长期开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解析:选A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3.以下关于群落结构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解析:选D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4.(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以下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选A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以下与群落结构相关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B.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此即群落的季相C.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属群落时间结构的重要内容D.热带雨林在一年四季中的季相相差很大解析:选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即群落的季相.而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不大,因此季相变化不大.6.关于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选D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原生演替,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7.以下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解析:选A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发生的演替,A~D所述的类型中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为原生演替,其余均为次生演替.8.群落不断开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以下关于演替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解析:选D原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演替的速度要慢;自然演替的结果会增大生物的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根本不变,甚至|还保存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9.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选B由一块弃耕的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数量、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和生物呼吸量都是增加的,最|后演替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各变量均到达平衡.10.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类型,那么对应正确的选项是()选项气候条件顶极群落A 低温高湿热带雨林B 高温高湿北方针叶林C 中温中湿温带草原D 极端缺水苔原解析:选C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二、非选择题11.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本(1)现象 .(2)在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________ .答案:(1)垂直结构分层分布(2)阳光(3)食物和栖息场所竞争12.某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几个月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首|先是青青的绿芽出现在黑土地上,接着小树也开始生长了,数年后森林奇迹般地恢复了.(1)大火之后群落形成属于________演替,引起这种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公园新形成的生物群落是否与原来完全一样?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火之后,原来的植被已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所以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引起该群落演替的因素是使原植被破坏而不能将其彻底消灭,如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等.(2)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与原有群落不一定相同,因为火灾过后的土壤及环境条件与火灾前可能发生改变.答案:(1)次生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及人类的活动等(2)不完全一样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同时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因此本题答案是D。

答案:D2.下图中,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图中A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B.图中B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C.图中A显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D.图中B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大量输入,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自给自足。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都具有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并不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的。

答案:A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如下图的数据。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B.3、4月份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乙的数量减少C.甲、乙两种群的变化周期是12个月D.人为消灭乙种群,则甲种群数量将不断增加解析:A项,甲、乙两曲线是捕食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 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增强 (填“增强”“不变”
或“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分解者 (填“生产
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 不能 (填
解析: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 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 A 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 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 故 B 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 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 C 正确、D 错误。
8.下列关于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所以可以没有分解者 D.从理论上讲,可以没有消费者,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 般都含有消费者
“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图中涉及鹰的食物链有 4 条:植物→兔→鹰、植物 →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鹰占第三和第 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它们 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2)寄 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一般不会导致鼠的死亡,而鼬捕食会直接影响鼠 的数量,因此鼬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大量减少,从 而使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故种内斗争增强。(3)蘑菇分解植物 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植 物利用的是光能。
解析: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动物的排遗物会 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
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D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缘由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或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

2.缘由: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____________。

3.调整基础:________调整。

4.实例。

(1)河流:稍微污染⎩⎪⎨⎪⎧⎭⎪⎬⎪⎫沉降化学分解 的分解消退污染—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森林:鸟类数量增加害虫数量 鸟类数量削减害虫数量5.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是________,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会快速丢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答案:1.保持 恢复 力量 2.自我调整力量 3.负反馈4.(1)物理 微生物 (2)增加 削减 5.有限的 肯定限度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其提高措施 1.类型。

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的力量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______后____________的力量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自我调整力量就______,抵制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洁,恢复力稳定性______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实例热带雨林中假如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削减,将由这个养分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稍微污染,通过自身的________,可以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河流和土壤的________稳定性就遭到破坏了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把握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的协调。

答案:1.抵制 保持原状 破坏 恢复原状 简单 越强 越高 净化作用 恢复力2.(1)干扰的程度 自我调整力量 (2)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并观看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自我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其中,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一)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

2.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 ,食物网越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的能力。

2.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 ,食物网越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稳定性稳定性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高低不同的D.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5.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组分越少,
营养结构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组分越多,
营养结构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 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 统
生态瓶
草原生态系统
兔数量增加 兔数量减少 兔食物增加少
植物增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 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 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稀树草原生态系统
平原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地球之肾——湿地
• 湿地:天然或人工的、常久或 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 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 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 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水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它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 在。
湖泊受到了污染
( )
+
鱼类死亡大量死亡
死鱼腐烂
正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会加速 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 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从而使生态系统远离 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 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 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 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富集833万倍)
生物 富集
大鱼
(富集66万倍)
小鱼
(富集17万倍)
浮游生物
(富集1. 3万倍)
生物 富集
草原生态系统
兔数量增加 兔数量减少 兔食物增加 兔吃植物量增加
兔因饥饿死亡
植物减少
兔吃植物量减少
植物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