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

合集下载

对渭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渭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8 0 1 F3 .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 9 5 6 一 060 )0 3 —2 10 - 5 X 2 0 ( 一 0 2 0 3

金 融 支持农 村剩 余劳 动 力转移情 况
( 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全市金融部门把支持劳务输 出作 为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 一) 树立 良好金融行业形
维普资讯
《 两安 金融 》 0 6 第 3期 2o 年
对渭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恩考
孙仲 东
( 中国人 民银行渭 南 市 中心 支行 , 陕西 渭南

74 0 ) 100
要 :0 4年 初 , 中央 、 20 党 国务 院下 发 ” 一号 文件 ” - ( 于促 进 农 民增 加 收 入 若 干 政 策 的 意 见》 农业 、 村 、 - - ̄ , 农 农
二、 渭南 市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移取得 的实效 在 渭南 市 委 、 政府 的积 极倡 导 和 金 融部 门的 大 力 支 持下 。 南 打 工 经 济得 到较 快 发 展 , 民 收入 增 市 渭 农
加, 县域经 济增 长较 快 , 经济效 益显 著 。 ( ) 民 收入显 著增 加 。统 计数 字表 明 , 20 一 农 止 05年 , 渭南 市 累计 输 出务 工人 员 8 万 人 , 0余 累计 劳务 创 收6 5亿元 , 全市农 民人均纯 收入 提高 10元 。同时 , 涌现 出 了一批 务工 专业村 和 务 T致 富明 星。 使 4 还
民成 为 党和 政 府 十 分 关 注和 重 视 的 问题 ,其 要 义 就 是 千 方 百 计 解 决农 民增 收 难 I题 。渭 南 作 为 陕 西 省典 型 的农 业 大 ' . -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学校:20 年月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趋势,加上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再就业能力越来越低,他们已经不适应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渐渐成为日益被排斥和边缘化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关键字:农村就业能力劳动力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我市劳动力从事一产比重较大,三产比重偏低,高素质人员比重偏底,低素质人员比重偏高,有待于政府组织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进行新一轮综合素质再教育。

2.劳务输出及内部转移现状:我市的劳务输出工作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工业电子、建筑、建材、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

3.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

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

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

尤其在市内建筑业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

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

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

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市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分布面较为窄,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

陕西近十年经济发展与城镇乡村人口与劳动力分布分析

陕西近十年经济发展与城镇乡村人口与劳动力分布分析

陕西近十年经济发展与城镇乡村人口与劳动力分布分析据陕西统计年鉴2013年刊与中国国家统计局陕西经济发展指标中的有关数据资料给出了陕西省近10年即2000-2012年经济发展的数据,并对经济发展与城镇乡村人口相关度分析。

总人口数在12年之间相对值只增加3%,虽然劳动力的迁移在两个时期内部都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上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绝对量在逐渐拉大,差距也日益显著。

标签:经济发展;劳动力分布由《陕西统计年鉴2013》年刊中的数据资料显示出,陕西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从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为例,具体以经济发展与城镇乡村人口与劳动力分布分析展开论述。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多方面变化,具体表现:1、人口因素。

在随着人均生产总值GDP由2000年的4968元增加到2012年的24171元(增大了2.37倍)。

乡村人口数从2648万减少到1876万,减少了29.2%,与此同时城镇人口却从1176万人增加到1877万,增加了59.6%,总人口只增加了约3%,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劳动力缓慢而大规模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的现实。

2、就单独两个期间内部的变化来看,2000年-2005年即前期GDP与陕西省总人口数的相关系数由上面公式可得F1)=0.96。

陕西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分析出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潜力。

利用刘易斯模型进行解读如图1所示。

二、城镇与乡村人口与劳动力分布如图1所示,在刘易斯二元社会结构模型,该图反映城市部门增长对劳动力吸纳的两种情形。

由图可知,W代表工业部门的现行实际工资水平,D1,D2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由图可知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无差异曲线,说明在资本K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数量投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

D(K)是在资本投入量为K时的劳动需求曲线,以此类推,D1(K1)<D2(K2)。

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分析作者:桂兹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7期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时,农村劳动力中大于必需的那部分劳动力,就我国目前农村现状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多方原因造成的,本文就此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原因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形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如此巨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又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既有直接的客观因素,又有间接的主观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原因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位置。

纵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都未能绕开“三农”问题。

可以这样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存在的事实是历史发展过程的沉积。

二是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直接作用的结果。

经济专家认为,在目前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每个劳动力一般要耕种0.8公顷(合12亩)土地,才可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此外每个农业劳动力要配置0.4个林、牧、渔业劳动力。

依此推算,我国现有耕地19亿亩,约需1.5亿农业劳动力,外加6000万林、牧、渔业劳动力,共计2.1亿人,供需差额达2.8亿人。

可以说,由于过去没有处理好人与资源的关系,及早地控制人口增长,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多地少矛盾作用的直接结果必然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历史,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而来是城市化,也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

整个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

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轨迹。

美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农村人口下降了72%,日本在二战后,农村人口下降了65%。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差异性[ 丁涛等从资源配置、 ; 市场规模、 工业化 、 增 加 。 就
收稿 日期 : 1—0科 学基金项 目“ 西部返 乡农 民工创业环境评 估研究 ”1x L o) (O G 02。 作者简介 : 凯 ( 9 1 , , 赵 1 7一 男 副教授 , ) 博士 ; 研究方 向: 农业经济 。E m i x o g ho a i .o - a :i n z ak i n cm l n @s a
增 长 的可持 续性 与 劳动 力 的 贡献 E ; 文 卿研 究 了 17-2 0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 4潘 3 98 08 对陕西省农村剩余
中国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测评 问题[ ; 5 徐现 劳动力转移 的效应及其对总量生产率和实际 G P ] D 祥研究 了中国经 济增长 中的劳动结构效应问题[ ; 增长率的贡献进行 了研究。研究结果表 明, 6 陕西的 李勋来等分析 了劳动力转移对我 国经济增长 的效 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较显著 , 农村 劳动力转移对总 应, 并揭示 了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 量生产率的贡献和实际 G P增长率 的贡献均逐步 D
第2 期

凯: 陕西省农村 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是, 只要非农业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 P 大于农业部门 N 假定国民经济 由两部 门( 农业部 门与非农业 部 的劳动生产率 P , A 劳动力转移效应就一直存在 ; 只 门) 构成 , G P总量 ( 就等于农业部 f G P总 有当两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时 , 则 D y) 1 D 劳动力转移效应 量 ( A 与非农 业部f G P总量 ( N 之和; Y) 1 D Y) 社会 总 将消失 , 此时 , 两部 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就处于动态 劳 动力 ( 就 等 于农 业 部 门劳 动力 数 量 ( A 与 非农 平 衡 。 L) L )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及实证研究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及实证研究

1 陕 西 省农 村 劳动 力 现 状
20 0 8年陕 西省 农 村 人 口 2 7 1 4 7 . 2万 人 , 村 从 业 人 员 农
比 , 而 估 算 出需 要 的 农 村 劳 动 力 数 量 。用 以 下 公 式 ’ 从
表示 :
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农 村 劳 动 力 总 数 一农 村 实 际 所 需 劳
人 员 总数 的 4 . 5 。从 产 业 和行 业 划 分 来 看 , 一 产业 从 58% 第
业人员 920 0 . 2万 人 , 占农 村 从 业 人 员 总数 的 6 . 3 ; 二 22% 第 产 业 从 业 人 员 2 1 6 万 人 , 农 村 从 业 人 员 总 数 的 4 .1 占
剩 余 … 。它属 于地 域范 畴 , 与城 市 剩余 劳 动 力 相对 应 。对 于 农 村剩余 劳动 力 的测 算 , 者 们 已 经 做 了广 泛 的研 究 ] 学 。
本 文在 参考 相关 文 献 的基础 上 , 主要 应 用 以下 方 法 对 陕 西 省 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进行 估 算 。 2 1 人均 耕地 负担 法 . 人 均耕 地 负担 法是 根 据 历 史 经验 , 定 在 正 常 年 景下 一 确 个 农业 劳 动者 平均 应负 担 的耕 地 面积 , 后 同总 耕 地 面 积相 然
据, 对陕 西省 1 9 2 0 9 0— 0 8年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进 行 了估 算 。结果 表 明 : 陕西 省 出现 大量 的 剩余 劳 动 力 , 村 剩余 劳动 农 力 总数也 由 1 9 9 0年的 4 6 8 1 . 9万人 , 增加 到 2 0 0 8年 的 7 3 7 5 . 1万人 , 对其 产 生 的原 因作 了简单 的 分析 。 最后 提 出 并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金、 知识产权 、 动力 。劳 动力作 为市 场 经济 的重要 组 成部 劳
分 , 然要遵 循生 产资料 合理 流动 的规 律 , 必 这样才 能达 到各
个生产要素 的合 理配 置。工业 化 和现代 化是 国家 实现 经济
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这一点 已被西方发 达 国家的发展 道路所证
动力流 向第二产业 。②农 村从业人 员 自身教育 水平偏低 , 职
Usn orlt n aayi,rge so nlssa dp s. u1te r h e ra l atr h ta e td terrlsrlslb rtase eefu d.A ig creai n lss e rsin aayi n uh p 1 h oy,termak befcosta f ce h ua upu a o rnfrw r o n o nd
业人员大多集 中在技 术水平较低 的岗位和劳动 密集 型行 业 ,
目前 , 已有许多 理论 应用 于剩余 劳 动力转 移 的研究 , 如
柏格 的“ 推拉” 论 、 易斯 的二元 经济 理论 、 理 刘 拉尼 斯 一费景
汉模 型 、 罗模 型 、 尔茨的人力资本 学说 、 托达 舒 劳动组合理论
现 代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包 括 3个 部分 : 产 资 料 与资 生
陕西 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 以下特点 : 移就业劳 动力 ①转
以第二 、 三产 业 居 多 ,且 多数 从 事 非 技 能 性 岗位 。20 06年 底 , 西城镇单位在 岗职工达到 33 7 陕 2 . 万人 , 其中第一 、 、 二 三 产业分别为 64万 、0 0 和 173万人 ;o . 3.万 8. 9 %的新增农 村劳
t 0 6 h oe t lif e ta fcosweecoe rm fu s et feo o cfcos u a i ain, m r’e u ain llvla dub nstain. O2 o .tep tni n u nil atr a l r h snf o orap cso cn mi atr ,rrlst t u o s d ct a ee n r a i t o u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1楼旭明,孔令夷 (西安邮电学院 经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文认为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农村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引言农民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陈锡文认为:“三农” 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

吴敬琏认为:“三农” 问题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的问题。

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目前“三农”问题的焦点。

陕西省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农民收入增加时,却同时面临另外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陕西省农民的平均年纯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见图1。

纯收入/元年份图1 陕西省农民纯收入情况图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农村要致富,农民要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键。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解决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文提供参考。

1、剩余劳动力及相关概念劳动力:也称劳动力资源,是拥有劳动能力的人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之后,才能称作为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与人口资源、人力资源是有区别,人口资源只要具有生命活动力的人即可;而人力资源则强调必须是拥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通常用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人力资源。

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曾经把剩余劳动力定义为边际产出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2],刘易斯认为所谓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与零的就业,即指如果从总就业者撤出一部1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人力资源开发研究”(05JK090) 作者简介:楼旭明(1971-),男,浙江浦江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

孔令夷(1978-),男,陕西西安人,喜安邮电学院助教。

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的劳动者就是剩余劳动力,也有人称之为隐蔽性失业或伪装性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当从农业部门中抽离出这部分劳动力而不会减少农业部门的产出,这部分劳动力就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即一个是聚集着大量资本和拥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缺乏资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

他认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关键是资本家的利润投资,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就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工业部门去。

在刘易斯的理论中只强调工业部门的作用,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经济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特别是像我国有许多省份,其工业实力还不够强大,为了加快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应充分利用农业自身的消化能力。

通过农业产业的结构的调整,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在农业的部分内部消化。

2、农村人口众多是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直接原因2.1人口众多陕西省现有人口3690万(截至2003年),其中乡村人口2770.6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据2003年调查显示,陕西省总就业人数为1912万人,城镇为515万人,乡村为1397万。

关于陕西省各地区人口、农村人口及农村从业人口见表1。

表1 2003年陕西省各地区总人口、农村人口和农村从业人口 单位:万人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榆林市 总人口 716.58 83.98 367.13 483.91 533.94 208.80 336.79农村人口 405.26 44.77 278.19 387.63 444.28 152.95 298.89 农村从业人口 221.69 24.75 142.92 210.99 239.21 67.60 134.16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上表可以看出陕西省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未就业,存在很多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已成为陕西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才能改变陕西省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的发展。

2.2农村耕地的渐进性缺失陕西省常用耕地从1995年的3393.44千公顷下降到2004年的2795.52千公顷,乡村人口由1995年的2791万下降到2004年的2783万,在这10年间,耕地年均减少率为2%,而农村人口却几乎没有什么下降,见表2。

表2 1995-2004年陕西常用耕地面积、人均数目及乡村人口统计表年份(年末)耕地面积(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乡村人口(万)1995 3393.44 0.12 27911996 3358.98 0.12 27991997 3325.01 0.12 28031998 3302.47 0.12 28121999 3238.28 0.12 28162000 3113.96 0.11 28122001 2965.83 0.11 28072002 2854.81 0.11 27962003 2795.82 0.10 27862004 2795.52 0.10 2783 资料来源:《2005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2可知,土地面积的减少速度远快于乡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均占有的耕地量从1995年的0.12公顷/人下降到2004年的0.10公顷/人,人均土地的下降幅度为16.7%。

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显得非常迫切。

2.3非农业就业比例较低2003年陕西省就业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71.8%,第二产业为13.9%,服务业就业比重占15.5%,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3.3和1.4个百分点,但就业比重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是偏高。

其结果是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的步调不相协调,2003年陕西省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GDP的22.5%,但从事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71.8%,远超出了农业GDP 的比重,与2000年相比农业GDP下降比重快于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0.8个百分点[5]。

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从农业转化劳动力会出现高度的密集性、分散性,导致农忙时对劳动力的剧增和农闲时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2.4资源分布不均陕西的资源比较丰富,但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陕西南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耕地面积却较少,陕北和关中人均可耕地较南部多,可相对水资源很欠缺。

3、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3.1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不少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等。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种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造成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求在农业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增长方式的同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

因此,急需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产业,但是由于新兴的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陕西省农民大多素质较低。

据2003年对全省222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9]来看,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仍相对较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8.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9%,初中文化程度占52.2%,高中文化程度占11.7%。

在农村劳动力中仅仅只有12.3%的人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有87.7%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劳动技能培训。

从而导致了有活不能干,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传统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新兴产业的用人需求,造成高素质农业劳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工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致使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农村失业人员增多。

3.2 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自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80年代末,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土地的收益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土地是他们的一切。

但至90年代初,随着农民物质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效应,农村人均全年总收入增幅小于支出增幅,见表3。

表3 2000年-2003年陕西省农村人均收入支出情况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农村平均每人全年2040.86 2141.23 2261.57 2281.01 总收入(元)平均每人全年总支1917.76 2030.46 2252.71 2189.11 出(元)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3可知,从2001年到2003年4年间,农民平均每人年总收入增长了11.7%,而这4年间农民平均每人年总支出增长了14.1%。

农业报酬递减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便愈加突出,致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成为农民家庭直接减收因素。

不断减少的土地回报率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减少,有的地区甚至仅能解决农民的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最终农民不得不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隐性失业者,开始走向城市以寻求回报率更高的行业。

3.3 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如高效农药的使用、良种的推广、大型收割机的使用等都减少了农民的田间管理劳动,使农业对活劳动的需求减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1978年农业劳动力就业率为70.5%,到1991年下降至59.7%,1997年降至49.9%,这与我国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使资本要素替代劳动是密不可分的。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障碍4.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阻碍了转移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普遍偏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差。

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由于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只能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