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二十四节气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解说二十四节气

解说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以黄经为基础,记录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季节变化。
其中春季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夏季包含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秋季包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六个节气;冬季包含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六个节气。
春季节气立春立春,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表示阳气开始抬头,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预示着降雨增多,田间开始春耕。
惊蛰惊蛰,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在这一时节,天气逐渐变暖,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万物苏醒。
春分春分,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万物开始生长。
清明清明,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天气明媚,适宜踏青祭祖,也是传统的扫墓节日。
谷雨谷雨,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春雨贵如油,有益于秋收的成熟。
夏季节气立夏立夏,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立夏标志着气温持续上升,进入初夏时节。
小满小满,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是夏季作物成长的关键时期。
芒种芒种,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芒种时节,大部分夏季作物已经种植完成,进入生长期。
夏至夏至,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标志着夏日最长,气温最高。
国家地理精选二十四节气图,用自然变化的瞬间去定格那些平凡与不凡

国家地理精选二十四节气图,用自然变化的瞬间去定格那些平凡与不凡中国人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每个下一秒总有些许不同生活也就不仅是春夏秋冬流年往复更是随着时间的奔流感知自然季节变幻的无数个细微时刻国家地理精选24节气图每一张图分别由不同的摄影师原创拍摄每次按下快门的场景各不相同但都为我们定格了那些平凡与不凡希望这些自然变化的瞬间承载着你的那些记忆片段春千年轮回历史的风骨雕刻在痕迹斑驳的建筑里杏花、微雨、苏醒的生命在古老的大地上绽放崭新的容颜中国的春天是黛色山峦,也是炊烟袅袅是碧波泛起涟漪也是冰雪消融、大江东流去春雨惊春清谷天2月4日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亿两京全盛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千手送青丝2月19日雨水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3月6日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3月21日春分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4月5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月20日谷雨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夏西北的驼铃声清脆悠扬西南的溪水横穿整个村庄东南的浪涛拍打着崖壁东北的森林守卫着黑色的土地中国的夏天有一万种可能夏满芒夏暑相连5月6日立夏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5月21日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6月6日芒种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6月21日夏至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7月7日小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7月23日大暑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秋这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季节短暂而热烈那风景,每看一眼便多一寸深情赤桦与红枫竞艳古柏幽道,海子愈发蔚蓝秋醉中国三万里秋处露秋寒霜降8月8日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8月23日处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迟9月8日白露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9月23日秋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10月8日寒露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凝秋晚,声微觉夜阑10月24日霜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冬有人说中国的冬季只有两种东北和其他好像只有东北会为此狂欢其实不然冬天的月亮弯雪已经叠了好几层大理的云挡不住阳光也要在苍山顶留下痕迹江南湿冷却在城市与乡间都填满人情味冬雪雪冬小大寒11月8日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11月22日小雪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12月7日大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2月22日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1月6日小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1月20日大寒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24幅图,有属于你的四季密码吗。
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

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行经的特点,将一年划分为24个等分的时段,每个时段称为一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意义,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下面是对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的详细介绍。
立春:阳气开始萌动,天气逐渐回暖,预示着春天的开始,是农民播种的时候。
雨水:雨水开始增多,湿气渐盛,意味着降雨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惊蛰:气温回升更快,昆虫开始苏醒,小动物开始活动,蛰伏的生物开始复苏。
春分:春天的分界点,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时间持平,万物开始萌芽生长。
清明:气温不断回升,并逐渐稳定,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谷雨:谷物开始成熟,雨量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立夏:夏季开始,温度逐渐升高,是农民大规模种植夏季作物的时间。
小满:意味着农作物初步成熟,天气炎热,需要及时浇水。
芒种:农作物已经成熟,开始收获,在农业上是重要的时期。
夏至:夏季的中点,白天最长,日照最强,夏天的炎热也达到最高峰。
小暑:温度进一步升高,炎热难耐,是农田灌溉的重要时期。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立秋:夏季结束,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天,温度开始下降。
处暑:温度逐渐下降,夏天的炎热慢慢散去,是农业收割的关键时期。
白露:气温逐渐降至露水凝结的程度,夜晚的露水也特别多。
秋分:秋天的分界点,昼夜时间持平,天气转凉,万物开始凋零。
寒露:天气更加凉爽,露水更多,意味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霜降:气温进一步下降,地面可能会出现霜冻的现象,意味着冷冻食品开始上市。
立冬:进入冬季,天气更加寒冷,农民开始进行冬季作物的种植。
小雪:气温逐渐下降,开始有雪花飘落,意味着冰雪季节的来临。
大雪:温度进一步下降,气温较低,大雪纷飞,通常是一年中降雪最多的时候。
冬至: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晚上最长的时刻。
小寒:冬天的寒气达到最强,温度极低,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是寒冷的冬季的尾巴。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二十四节气解释含义和谚语

二十四节气解释含义和谚语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节令,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计量制度。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认知,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十四节气包括春节、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气候的转变。
它们标志着农事的开始和结束,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生活和调养。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介绍一些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冬至:指阳光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最短的一天和最长的一夜。
象征着阳气始生,阴气始胜。
•小寒:指天气开始变冷,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
人们开始感受到寒气的侵袭。
•立春:指春天正式开始,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
•白露:指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凝结在地面上,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
•清明:指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万物生长,万象复苏,是祭祖和扫墓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人们总结出许多与节气相关的谚语和俗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一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正月挑花遇上春,二月三月雨露新;四月稼苗露一浸,五月风吹柳拂人。
•冬至不遇阎老开,雪水未忘风吹面;小寒君恩艳阳来,一抹梅影满杯酒。
•立春禹门思逐日,篽涂涔涔挽商车。
白露焚香黄帝庐,清明湖畔孔圣衢。
•悬钟《鴈传》鲘噪勺,断弦《龙疲》风马肆。
寒露已见围田逋,霜降独念斫城羶。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季节、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传承着人们对自然、生活、传统的珍贵智慧。
愿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二十四节气资料

二十四节气资料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是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
这一节气标志着农历年的正式开始。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春天的降水开始增多,天气逐渐转暖,雨水润泽了旱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雷开始震动,蛰伏在冬季的昆虫开始苏醒,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
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大地洁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感怀故人。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代表收藏谷物的季节。
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小满: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表示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浆期,稻谷的颗粒由小变大。
芒种:每年的6月4日或5日,标志着麦收的季节开始,农田中的作物长势良好。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
这一天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天气炎热,气温进一步上升,暑热开始袭击人们的身体。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天气最热,午后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季即将过去,气温开始下降。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表示暑热即将过去,天气渐渐凉爽。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指的是天气逐渐凉爽,水汽凝结成露水的时节。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昼夜平分,标志着阳光直射赤道南移。
这一天是秋季的正式开始。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露水开始结成冰。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气温开始下降,地面上会出现霜冻。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即将来临。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天气寒冷,气温逐渐下降,雨水转为雪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二十四节气
作者:温馨
来源:《求学·素材版》2017年第05期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申遗成功,我们除了为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点赞,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遗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二十四节气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但也承载了很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如古代人一直将五月当作“恶月”,视之不吉,六月跟着沾了边儿,故应“辟恶”。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要在夏季多吃主食,注意营养补充。
现在,小暑到来后,有些地方的人会在伏天吃过水面或者炒面。
据闻,古代民间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热气候,同时又为了表达对最早一轮谷物收获的感恩之情,逐渐形成了“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
在诗人笔下,节气也往往是他们重要的灵感发源地。
清明时节,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水时分,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立秋将至,刘翰诗“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冬至来临,白居易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我国中医理论体系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养生细则,即结合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诊病。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这说明人们对身体的调养是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的,也可以看出中医理论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四季变化,还有其文化含义。
因而,申遗的成功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一种手段,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作为认知气象的“活化石”,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
从这一点看,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它,并尽可能多地用现代科学解读它,把节气习俗发扬光大。
现在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被淘汰。
我们清楚,所有的发明创造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因而,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避免认识的偏颇,从而加快前进的步伐。
尽管“韩剧”“好莱坞”貌似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但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不容被遗忘和被取代的,正如一句话所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沉淀和积聚起来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实用价值。
时下,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已经逐渐被QQ红包、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吐槽以及几条拜年短信所取代,昔日的年画、热闹的乡村大戏台早已没有了踪影。
弘扬是一种美德,传承是一种境界。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确应该觉醒,去重新审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创作心得·温馨】
看到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很自豪,但要用二十四节气写文章时,我头脑中却一片空白。
虽然我会背诵节气歌,但我依然不知从何处下笔。
思考良久,我想到,上下几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东西。
我认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亦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既然要写文章,我就应该从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运用着手,而日常生活中的节气习俗,应着重体现其文化内涵。
我在學习之余,也不断通过电视和报纸等渠道来积累素材。
前两年较火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美食,还透过美食宣传了积淀的美食文化,所以,我决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精神价值。
另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说明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确定好写作思路,我首先问自己,二十四节气的时令习俗有哪些?在古代,时令习俗是怎样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体现了祖辈的哪些智慧?在我的记忆中,二十四节气的哪些文化内涵一直影响至今?现代社会中哪些理论与二十四节气渊源深厚?
带着疑问,我逐层分析。
在我的记忆中,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不辱使命,都是文化的传承。
诗人笔下描写节气的诗句很多,我可以信手拈来,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难发现,节气也是诗人重要的灵感发源地,诗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正是需要我们传承并发扬的。
同时,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足以说明世界对我国先辈智慧的认可。
另外,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从这一点看,我们需要传承它,研究它,并学会用科学知识解读它,从而把节气习俗文化发扬光大,可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怎样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传承祖辈留下的优秀文化?
通过思考,我先从议论角度出发,明确我的观点——优秀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接下来,我以传承二十四节气在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作用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开篇,体现节气时令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随后我从文人墨客笔下的诗句入手,突出节气也是文人创作的灵感发源地,最后,我又从我国的中医理论体系独创的养生细则入手,突出中医理论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从而把二十四节气这项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整理出来。
综合分析,我觉得,世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否定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没有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过时、有害的,所以,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会背诵节气歌,也不是躺在祖辈的智慧中骄傲自满,正如一句话所言:“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在知识信息时代,如何传承并发扬这项非遗文化才是关键。
文章写完后,我感觉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二十四节气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我了解的依然不多,写作中只能简单地带过,详略尚欠火候。
【导师点评·符豪良】
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重要使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举全国之力重视文化传承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文化味。
本文作者从二十四节气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入手,从二十四节气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谈起,引用文人墨客诗句阐述节气亦是他们重要的灵感发源地,结合中医理论养生体系与节气的渊源,突出二十四节气这一非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恰恰是作者这些贴近生活的论述,使读者对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有了全新
的认识。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对我国现行民俗文化现状的论述,使读者知道了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选材紧跟社会热点,论点论据源于生活,但又上升了一定高度,架构清晰,逻辑性强,情节缜密,可读性强。
本文内容丰富,观点翔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值得学习借鉴。
如果行文中作者能注意情节结构的紧密配合,必然会诞生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