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文人马嵬诗创作心态阐释
马嵬(其二)分析

咏史诗鉴赏思路
1、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生平、创作风格。
2、理解把握《马嵬》中的内容、情 感以及作者的态度。
3、分析其艺术手法。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 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 有《李义山诗集》。
安 史 之 乱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 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 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 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 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 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 、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 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 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
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 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 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 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第一题
1 、首联运用典故,讽刺了唐玄宗 的痴心妄想,也在一方面衬托了他 的悲。“徒闻”、“未卜”、“休” 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 调。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813-858)是唐朝一位著名的文人。
他擅长小说、诗歌、书画,其文学作品极为丰富。
在其诗歌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是著
名的“马嵬李赏析”,它是以比较精炼而又直观的形式来塑造出一种
诗歌专属的美学观念,并发挥了语言艺术上极大的精妙作用。
马嵬李商隐要求赏析应该将诗歌中不仅包含内容,还包括形式上
的文学性,以及有意义的情感表达。
他认为,诗歌遣词应当清晰,叧
語抒情,循序有序,精辟有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诗歌有温度与感染力,使诗歌既有普遍性,又有特别性。
马嵬李商隐认为,“三平和四绝”
是完成一首好诗的关键因素。
“三平”是指声音的平、间调的平、气
势的平;而“四绝”是指押韵的绝、押字的绝、调式的绝、意境的绝。
基于以上特点,马嵬李商隐提出了赏析三原则:即“审领细考”、“思想内心”以及“几何完整”。
其中,“审领细考”是指根据诗歌
的结构和内容,仔细推敲诗歌的内涵和隐喻;“思想内心”是指追寻
诗歌背后深处传达的思想;“几何完整”是指要把押韵、押字、气势
等完美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效果,来获取诗歌中的韵
味和文字艺术。
马嵬李商隐的赏析,令后人有了一套新的诗歌赏析标准。
他把赏
析重点放在诗歌形式和情感上,把诗歌在文学性、美学性上更多地充实、丰富起来,从而使诗歌更多地具有时代性、中国性、季节性等,
令诗歌更具共鸣性。
可以说,马嵬李商隐的赏析,对后世的诗词研究
乃至文学研究,都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马嵬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马嵬原文的翻译及赏析原文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前言】【注释】⑴马嵬: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⑵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
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
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⑶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⑷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⑸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翻译】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鉴赏】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逃难路上,六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
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冯浩注说“两‘自’字凄然,宠之适以害之,语似直而曲”,这话很有道理,这两个“自”字确实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
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这就和《长恨歌》里哀婉的“六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传》里的“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兵卒)牵之而去”相近,不由自主地起了恻隐之心,有相似之处。
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心中却又油然而生了那恻隐之心。
景同情不同——浅析历代马嵬诗思想内涵

景同情不同——浅析历代马嵬诗思想内涵孟凡柠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摘要:作为安史之乱中的一个焦点,杨贵妃之死备受争议,马嵬之变广为后世所评议。
历代文人创作了众多马嵬诗流传于世,其中不同诗人、不同朝代的马嵬诗,虽是对于同一事件的抒写,但是其蕴含的情感却各有异同。
关键词:马嵬诗;思想内涵;景同情异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率领部队,带家眷仓皇出逃。
而官军认为杨贵妃以色误国,要求唐玄宗赐死杨妃,否则拒不行军。
唐玄宗无可奈何,忍痛于马嵬驿赐杨玉环三尺白绫,令其自缢身亡。
此后,马嵬成了后世历代文人常题之对象,如杜甫、李商隐、杨万里、袁枚等人,都曾作过马嵬诗。
而因其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其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从思想内涵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类:一、同情二人遭遇,表达遗憾作为一场毁灭于战争的爱情故事,不少诗人借马嵬表达了对二人的同情、惋惜。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篇以“恨”为线索展开叙述,将二人的缠绵爱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而诗的中间部分描写马嵬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花钿、翠翘、搔头落了一地,竟然没有人来收取。
此句以发饰掉落的细节来暗示玉环已死,含蓄而富有凄凉的韵味;将宫中华贵的首饰与“无人收”对比,实际将过去奢华、光耀的宫廷生活与如今凄凉的处境对比,暗示无人为玉环收尸,突出了玉环之死的悲剧性。
而玄宗则“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此突出二人感情被毁灭的悲惨,暗含了作者对二人的同情。
后文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又一次提到了马嵬:“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使人自然联想到先前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唐玄宗已重新回到长安,而杨贵妃已“不见玉颜”,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如此对比,加以唐玄宗“沾巾”的细节,流露出了唐玄宗的极度悲痛,也暗含了诗人对其爱情故事的遗憾、惋惜。
后文展开了杨贵妃死后,对唐玄宗孤独寂寞情感的一系列描述:“春风桃李”以乐景衬哀情,“秋雨梧桐”渲染悲凉的气氛,融情于景,年复一年思念玉环;“孤灯挑尽”“欲曙天”依旧没能入睡,可见其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深。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其作品为现代文学所广泛引用。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古人的敬意,把非常生动的情感
倾注到其作品中,以此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此外,他也使用近体诗形
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文字风格通俗易懂,语言朴实简单,深入人心,引起了不少种类的思考。
在马嵬李诗歌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分析的诗句,能够帮助更好地
理解其诗歌的独特之处。
其中一个经典的诗句便是“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该诗句表达了夜间暴雨没有扰乱马嵬李休息,即使
喝醉了也无法入睡。
这里马嵬李把“风”和“雨”这两个自然景象描
写为暴雨,说明他并不担心外部环境的变化,他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完全投入到比标准更高的休息状态中去。
马嵬李的诗歌中也涉及到政治话题,如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提到,“家在四夷求贤帅,宁知不足与国比”,这句诗提出了政治观念,认为公平正义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
此外,他在《塞下曲·马诗》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楚水寒潭空自怜”,这句诗是在描
写楚国历史上的破灭和汉朝的兴盛。
此两句诗歌启发了后代思考:只
有服从正义,将政治局势治理得宜,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从马嵬李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处处体现出自己深厚的文
化底蕴,把思想深刻地表达出来,意味深长,使其作品成为古今中外
文学史上的经典。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1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翻译皇上曾经到世外巡游,他的六马车驾在此作了短暂停留。
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人还魂回生,只有鲜血化成青草似乎在诉说怨愁。
人已不见香车却又回到京城宫殿,人去楼空而晨钟依旧。
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魂再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
注释马嵬驿: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离长安(今西安)百余里。
穆满:周穆王名满,在位诗曾西征犬戎。
此以周穆王喻唐玄宗,以“物外游”称其奔蜀避乱。
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
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此喻指唐玄宗车驾。
淹留:停留,逗留。
生:一作“成”。
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西汉高帝时,就秦长乐宫改建而成。
汉初皇帝在此视朝。
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处。
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
这里借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
甘泉:即汉代甘泉宫,原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宴请外国宾客。
复:一作“得”。
文成:文成将军,即齐人少翁。
赏析此诗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
这一联实际上是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
而车驾停驻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
颔联承接上联之脉络,叙述了“马嵬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已死,犹如青烟消逝,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十洲记》载:“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
死者在地,闻香即活。
”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
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773-819年),字元调,号小庐、冲之,梦秀居士,
南齐楚州安仁(今湖北省张掖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一说是唐宋八大
家之首。
他的作品也是经多次改良而形成的,出自《钓台歌词》中的《和蔡三进自湖口行》,诗文内容较为切题,描写了湖口景物,淡雅
而不失壮丽的气势,意境抒情,隐晦中带哲思,高雅质朴,抒情优美,栩栩如生,诗风豪壮,歌颂大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仰
之情。
他在诗歌方面很有成就,极其擅长浪漫诗,善于苦闷抒情。
他的
诗歌以细腻的抒情描绘天地万物、揭示人生百态,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人生之苦的敬佩和哀思。
比如《游子吟》中“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以写“蚕”的悲歌,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苦闷
的感情;《把酒问月》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给
人以醉意深沉的意蕴,追求快乐、脱离苦伤的思想也极具动人中心。
在古代文学史上,唐朝的经典抒情诗风,和宋词的清新流畅,都
受到了马和李两位诗人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自然而然,抒情流畅,清
新而优雅,给艺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哲
理涵义,也使诗歌之乐章绘以几千年以来无法褪去的青灰之色,终至
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马嵬李商隐赏析

马嵬李商隐赏析马嵬李商隐赏析《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绝,共有四句,但它以简单的语言和细腻的笔墨,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哀思,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
下面从字面、语句、而后包括基调和整体,逐一进行了解析和赏析。
字面解析:马嵬即指马陵道长李白死后在马嵬驿被发现的墓碑,是李白逝世后的沉痛悼念,李商隐用“马嵬”一词,抛开具象像征,只从音义上象征出李白逝世后,他的霸气与才华仍全然在心中的表达。
这个词在这首诗中只出现了一次,但非常精准、传神。
语句解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篇两句虽与“马嵬”二字并不相干,但这两句却为全篇的基调和感情打下了基础。
诗人使用对偶的方式,描绘秋景中雁飞九天,松柏苍翠,秋色和谐优美之景象。
然而,此景如同诗人内心备感沉痛的现实,外表看似美好,然而内心却充满了无限的寂寥。
“牧童骑牛追羊去,足音荡荡妨我耳。
”这两句话为此诗的核心所在。
牧童留下的这些“足音”呈现出颓废和失落的气息。
「牧童骑牛追羊去」,既描绘了大自然中自由奔放的生死纷争,也隐约表现出其它,内心痛楚的无奈。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这两句诗,以最簇新鲜明显的方式来表现出“别离和新相知”之感情。
这相称于作者寄情于「马嵬」之意,但既非直接表述,而极像隐喻的方式,其含义更为深远而神秘。
而“悲莫悲”,则暗喻走进别离后又为新的相逢所愉悦,而前路遥无期。
基调和整体:整篇诗的基调悲凉且压抑,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孤独和不安。
虽然没有出现刻意营造的忧愁气氛,但是在诗人所描绘的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种视今日物色出来而颓废的痛苦的感觉,也有一种永不满足的失望。
这种思想和情感的色彩,从开头的描绘到中间的瞻仰,再到最后的相悉,沉重、精细,贯穿全篇,非常明显。
总之,“马嵬”这首诗,通过李商隐细腻、精到的表现手法,将诗人对李白的追思和哀思融入我们心灵深处。
它是一首既具象又抽象的诗,语言简约但内涵丰富,浓缩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的阐述,其文化与艺术价值不可磨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晚唐文人马嵬诗创作心态阐释摘要:发生在唐玄宗出亡途中的马嵬驿兵变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一哗变中,李隆基信任的宰相杨国忠被杀,宠爱的贵妃杨玉环身死,而其自身亦在此后失去了对国家的绝对统治权。
马嵬事件极大地影响了肃宗及其后的中枢政治局势,大唐盛世景象日趋消逝,文人心境亦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观,呈现出怒其不明、哀其不幸的情态。
关键词:唐代马嵬诗怒哀心态安史乱起,玄宗在抵抗频频失败的情势下,根据杨国忠的建议,仓皇而又艰难地从京城长安出逃入四川,“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
’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
’兵士围驿四合。
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
’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旧唐书·玄宗本纪》)随着杨氏兄妹的死去,玄宗何去何从的争论开始出现。
纵然有人建议玄宗去西北结集力量以平乱或回长安困守,玄宗都不改初衷,坚持向四川行进。
而太子则留在关中以组织力量抵抗。
不久,太子僭越,肃宗登上了历史舞台。
唐代漫长而辉煌的玄宗之治宣告结束。
[1]417盛世的逝去令知识分子内心交织着万般复杂的情愫,亦使得马嵬诗呈现出多样的创作情感取向。
一马嵬驿事件为唐朝政治史之大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亦给士人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对于政治和社会精英集团来说,他们感到震怖莫名,因为他们亲见强大的唐帝国政府竟然瓦解于顷刻之间,更为震惊恐怖的是,皇帝已于夜间仅带少数亲人和心腹悄悄离开京城出走,他们自己却被遗弃在原地。
许多世家大族的成员开始惊慌失措地逃难,[1] 513整个空气中弥漫着愤怒、惊慌、质疑的味道。
在这种氛围下,文人们以极其犀利的目光审视和梳理着马嵬兵变。
曾经的他们对唐政权抱有极大的希望,以十分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国家政权运作中,在他们的心目中,玄宗就是盛世的代表,就是人生的理想,玄宗突然弃己而走,带走了繁华和希望,这令知识分子愤懑不已,对玄宗的指斥继而纷至沓来。
张祜在《华清宫和杜舍人》中言“畋思获吕望,谏只避周昌。
兔迹贪前逐,枭心不早防”,“祸乱根潜结,升平意遽忘。
衣冠逃犬虏,鼙鼓动渔阳”,“益知迷宠佞,惟恨丧忠良”,指出了玄宗执政的诸多过失。
玄宗开元八年以来,朝廷不再关注民生疾苦,创建租庸调制的意图与精神全部存在,其时政府则诛求苛刻,社会则兼并炽行。
府兵制度亦在同样命运下消灭。
而政权又无限制地解放,政府组织无限制地扩大,禄位角逐激烈的激烈程度日渐加强。
王室生活奢靡,宦官、宫女大盛。
种种政治病痛到玄宗时陆续呈露,不幸玄宗在盛大光昌的气韵下,始则肆意开边,继则溺于晏安,上述各种病痛,反而加甚益厉,憾走马嵬成为了必然。
[2]415-439张祜有《马嵬坡》:”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
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六军哗变,父子扬镳,贵妃身死,而玉环所爱的荔枝犹在,讥讽之情,溢于言表。
贾岛有《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上皇虽惆怅亦不及百姓的苦难深重,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经历极兴而速衰的百姓内心的悲戚,自是不言而喻。
杜牧有《过华清宫》:“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曾经宫廷中有看不尽的缓歌漫舞,闻不尽的飘飘仙乐,而干戈突起,霓裳曲破,万物归为凋零沉寂。
那凄静的背后,是百姓诉不完的哀苦。
其中有“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悲憾,亦有“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惨烈。
而打破人们舒适的生活状态,造成这一幕幕衰飒之景的始作俑者,就是唐玄宗。
况且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关系较为尴尬,虽然此为宫闱秘事,但文人对之仍感不齿。
李商隐有《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用寿王李瑁难醉之苦与无奈反衬宫廷生活之淫靡。
而他在《华清宫》中言:“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讽玉环亦刺明皇,冷峻而尖刻。
无论批判的力度如何强烈,盛世都不可挽回地结束了,文人那种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人生理想亦随着玄宗而逝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曾经强大王朝一抹惨淡的背影。
这样的现实虽然残酷却不得不接受,巨大的落差使得文人同政权之间的疏离感愈来愈强烈,他们的创作中已少有李太白式“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人生理想,亦几无杜子美般“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政治批判。
白居易的《中隐》代表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较之盛唐诗人,实在是要淡漠得多了。
[3]98-99二愤怒过后,文人们对曾经的盛世愈发怀恋。
韦应物有《骊山行》:“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
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
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干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变。
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
缵承鸿业圣明君,威震六合驱妖氛。
太平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还氛氲。
”传达出一种恋旧心态。
而对于在马嵬事件中失去权利的李隆基,文人纵然口诛笔伐,但对他失去爱妃的“不幸”,亦感唏嘘。
尽管学界对于杨玉环是否真的在马嵬兵变中失掉性命尚存争议,但对玄宗来讲,结局似乎没有差别,即他与玉环永世不能再见。
这使得文人对其渐生怜悯与同情,在他们笔下,玄宗褪去了光环,有了普通人的色彩。
纵然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强调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若“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但如陈鸿《长恨歌传》所言,白居易此作主旨不但有“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亦含“感其事”。
作品虽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颇有讽意,后文却用大量笔墨描摹了杨妃“宛转蛾眉马前死”后玄宗的思恋之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或许乐天本意在于讥刺“汉皇重色思倾国”,然李杨之间凄婉的爱情经历让他感慨不已,使得《长恨歌》终成为一篇爱情的挽歌,成为了风情之作。
温庭筠作有《马嵬驿》:“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贵妃一去如同湮灭,生者思念,愁绪万千。
纵宫中景致依然,却岁岁年年,无人为伴。
方士有术,仍不见故人容颜,个中苦楚,实难言传。
金圣叹曰,(前解)“暂淹留”三字斟酌最轻,中间便藏却佛堂尺组、玉妃就尽无数碜毒之状也。
三四承“暂淹留”,言自从此日直至于今,玉妃既死,安有更生。
碧血所埋,依然草满。
人之经其地者,直是试想不得也。
(后解)上解写马嵬,此解又终说玉妃之事也。
“香辇”七字,言既而乘舆远京;“晓钟”七字,言依旧春宵睡足。
嗟乎!嗟乎!宫中事事如故,细思只少一人,又何言哉!又何言哉![4]352李益《过马嵬·其一》言:“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虽然有对玄宗重享乐而招致干戈的不满,但“朱阁影随天际空”与“玉阶唯有薜萝风”将讥讽之情加以消解,颓败的太真宫让人不仅为玄宗荣耀且凄婉的一生而潸然。
张祜《马嵬归》言:“云愁鸟恨驿坡前,孑孑龙旗指望贤。
无复一生重语事,柘黄衫袖掩潸然。
”山盟海誓如今化为尘灰,泪眼望云而云无语,一别此恨令鸟惊心。
可谓是人间天上,尘缘均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李商隐有《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于濆有《马嵬驿》:“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
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
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
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
”四纪天子,不如匹夫;倾世皇妃,不及莫愁。
将上皇与贵妃的悲慨永远留在了七夕一笑中。
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唐人的马嵬诗中充满着对玄宗的无奈与怅恨,从中可以感受到,文人对唐朝中兴的希望日感渺茫,失望与幻灭之感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心态,加之“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资治通鉴》)知识分子渐以一种颓废的积极性参与政权的运作,这种悲凉空漠的惨淡心绪投射到了中晚唐诗歌里,在马嵬主题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千百年后,仍令人感伤不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基金资助项目,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百人工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参考文献[1]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4]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