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口腔-侵袭性牙周炎治疗一列

病例汇报-侵袭性牙周炎

患者资料:

姓名:张XX

性别:男

年龄:31岁

职业:运输服务人员

籍贯:北京

民族:汉

初诊:2015.9.14 综二牙体牙髓

主诉:下牙反复肿痛5年余

现病史:下牙反复肿痛5年余,多牙松动,有刷牙出血、咬合疼痛等。无牙周治疗史。每日刷牙2次,2-3min/次,横竖刷,未使用牙线、漱口水等。否认夜磨牙,烟酒等嗜好。

检查:

口腔卫生差,软垢菌斑大量,牙石(+++),多集中于下前牙。全口牙龈色暗红、肿胀圆钝、质软

全口PD :4-6mm, BI:3-4,可及AL

PD:7-9mm,BI:4,松Ⅲ度;松Ⅰ-Ⅱ度,FI :Ⅱ-Ⅲ

余详见大表。124567

65432167

76677667

76

一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BCT表现

一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BCT表现 (永信齿科)上海永恩口腔门诊部贺永信 上海浦东新区莲溪路95号201204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简要讨论了一下CBCT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接下来想谈谈牙周炎的问题。之所以做一例病例报告而不是做更多的总结,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引起牙周炎患者本人对于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在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强烈感觉到我们大多数患者对牙周炎的危害不够重视。而到了疼痛、松动等一系列症状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已经到了牙周炎晚期,只能拔除。因此,让我们的客人以及更多的民众认识到牙周炎的危害,从而引起对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视,是我们口腔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图显示的案例是一位男性朋友,45岁,经人介绍来我们这里就诊。主诉:双侧下后牙松动影响进食。检 查后发现左侧第一磨牙铸造冠,松动三度;右下第二磨牙松动三度。两颗磨牙均是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牙根暴露。检查后告知均为牙周炎晚期,且已没有保留价值。客人不愿意拔牙,要求进一步X线检查。从左侧模拟曲面体 层片(口腔全景片)可以看出,患者多颗牙齿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右下第二磨牙以及左下第一磨牙牙周炎晚期,骨质明显吸收。右下双尖牙以及第一磨牙也有明显的骨质吸收,第一磨牙根分叉区病变明显,骨质吸收。 上述四张图片显示的是左下第一磨牙的牙周疾患。第一二三张图片分别显示的是CBCT矢状面、冠状面和轴面的X线表现。从中可以看到,牙根周围骨质几乎完全吸收,牙根由软组织悬挂在牙槽窝里。第四章的三维模拟图像则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来,客人不管有没有专业知识,都能很直观的看到这颗牙齿已经完全没有保留价值了。

这两张图片则清楚地显示右下第二磨牙的牙周破坏,以及右下双尖牙以及第一磨牙的牙周破坏。 牙周炎的患者,一般不以CBCT作为X线诊断的首选方法。笔者觉得初诊临床检查有牙周炎的症状的,应该做曲面体层片(口腔全景片)的检查,作为牙周炎的辅助诊断措施。如果能够通过全景片明确诊断,或者治疗方案仅局限于牙周洁治和深层刮治、跟面平整的,则不需要做CBCT的检查。但是如果患者不能直观的看到自己的牙周状况,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或者除了牙周基础治疗外需要辅助手术治疗的,则在有条件的时候CBCT检查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CBCT和牙周病的关系,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详加阐述。本文仅作为一例个案报道,与牙医朋友或者关心牙周健康状况的朋友共享!

CGF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治疗重度牙周炎中的护理应用

CGF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治疗重度牙周炎中的护理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27T10:00:22.9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王张鑫 [导读] 观察与探究CGF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成效 王张鑫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CGF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成效。方法:选取36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FG引导骨组织再生手术治疗,提供完善的护理,在CGF植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升治疗效果。结果:共3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除了2例未出现明显骨组织再生,其他3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成功率 94.4%(34/36),而且术后不良反应明显降低。结论: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的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CGF;引导骨组织再生;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256-02 重度牙周炎可引起牙周组织缺损,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咬合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卫生技术不断进步,通过再生治疗方法获得牙周组织的再生,恢复牙齿的生理功能及美观是多数学者着力研究的方向[1]。CGF于2006年由Sacco[2]提出,是一种富含纤维蛋白的生物材料,由不加任何外源性物质的全血经过特殊离心机制备而成,分为3层:最上层为血清,中间为纤维蛋白层(即CGF层),底层为红细胞及血小板。CGF蛋白凝胶内富含大量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及纤维蛋白,可单独作为支架材料或者联合其他骨替代材料置于硬组织或软组织创伤处修补缺损,而重度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牙槽骨吸收破坏造成了不可逆的牙周附着丧失。因此,促进牙槽骨的再生、重建正常新附着组织成为重度牙周炎治疗的理想目标。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是通过自体静脉血液离心而获得的富含高浓度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的凝胶状物质[3],它富含的高浓度生长因子血纤维蛋白所构成的纤维网状支架可以使组织再生[4]。对于临床口腔手术中牙槽骨和软组织的愈合和自我修复具有促进作用,提高成骨量及成骨密度。本文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CGF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成效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我院牙周科并确诊为重度牙周炎的患者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在35周岁至50周岁,术前牙周基础治疗,牙龈出血,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较严重。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符合以下标准:36例患者全部排除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及精神障碍者;术前常规拍摄X线片,伴有牙槽骨吸收需手术治疗;术前常规血液检查及传染病检查无异常;牙龈无明显红肿,破溃;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36例牙周炎患者做好术前评估,结合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牙槽骨缺损的范围,术中需要的材料以及所用的器械做好准备,患者术区行局部浸润麻醉碧兰麻(法国),待麻醉起效后按照设计的手术方案行牙龈翻瓣,同时医护人员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放入离心机离心,血液离心成功后,可见采血管分为3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血清层﹑纤维蛋白层﹑红细胞及血小板层,打开采血管取出血液和血浆交界处的离心部分,中间的纤维蛋白层即为CGF,若骨缺损较小,将制得的CGF直接置于骨缺损区域内使用;若术区骨缺损较大,则配合植入Bio-oss骨粉,将所需CGF置入压膜器网状面上,合上压膜器3到4秒,然后翻转,轻轻打开,将制得的CGF膜递与医生,在骨缺损区盖上制好的CGF生物膜,生物膜的大小应该比骨缺损处大约2~3mm,以保证生物膜能完全盖住骨粉及骨缺损区,最后严密缝合。 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术前30分钟交代病人认真刷牙一次,清洁口腔,并进行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检查。手术前充分的临床准备以及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手术得以进行的前提与基础[5]。由于患者对引导骨组织再生手术治疗缺乏一定的了解,患者往往会感到恐惧,因此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十分重要,而且重度牙周炎患者通常涉及的牙位较多,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术后肿胀,疼痛明显等特点,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要耐心、亲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包括治疗所需要的时间、过程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消除疑虑,让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1.2.2术中护理术中应设置2个无菌台,将特殊器械与常规器械分开放置,保证术中递物准确[6]。慢性牙周炎患者通常骨缺损累及的牙位比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吸唾,以保证手术视野清晰[7]。了解患者术区骨缺损的大小,骨缺损比较大的部位通常需要骨粉植入,然后盖上CGF膜;而对于骨缺损比较小的部位,可以不用植骨,直接盖CGF膜。对于需要植骨的患者,待医生植骨完毕以专用的镊子将准备好的CGF膜递给医生,根据骨缺损的形态对CGF膜进行塑形,最后对牙龈进行减张严密缝合。 1.2.3术后护理术后半小时内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区是否有出血,交代患者24小时内冰敷,口服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同时准备止痛药,必要时服用,因术区不能刷牙要用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不要去舔患处,一周内进食软质食物,勿食辛辣油炸食物或过硬食物。告知患者7~10天拆线,护理人员术后积极进行回访,了解患者术区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复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吸烟可能提高手术的失败率,应使患者认识到吸烟对牙周破坏的危害性,使其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 2.结果 术后1周,3个月,1年对纳入研究的36例病人进行积极的回访,进行复诊回访观察,回访内容包括术后一周内肿胀疼痛情况,术后一年复诊拍X线片,观察牙槽骨再生情况;在研究的36例患者中,通过术前术后X线片对比,除了2例未出现明显骨组织再生,其他34例患者均出现明显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成功率94.4%(34/36)。而在回访中,所有36例患者术区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良好。 3.结论 牙周炎是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疾病,因发病率较高、病因较为复杂、病程的长期性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压力[8]。按照以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配合,保证了手术质量,减轻了患者恐惧感,完善了手术流程,同时使护理人员深刻理解并掌握配合CGF治疗重度牙周炎手术的护理技巧,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并在术前、中及术后提供悉心的护理,有助于实现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

米诺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刘青青

米诺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刘青青 发表时间:2019-10-24T10:07:41.757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8期作者:刘青青[导读] 米诺环素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 长沙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索米诺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有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米诺环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CRP水平值(1.05±0.31)mg/L、TNF-α水平值(2.14±1.69)pg/ml、IL-17水平值(5.14±1.56)pg/ml、PD(1.01±0.65)mm、BI (0.53±0.21)、AL(1.04±1.36)mm、牙龈出血率(4.00%)、牙周炎症发生率(2.00%)、牙龈形态恢复率(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米诺环素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关键词】米诺环素;侵袭性牙周炎;血清炎性因子 侵袭性牙周炎属于罕见的一类牙周炎,主要发病原因为寄主自身因素和微生物伴放线杆菌感染等,其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重等特点,且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正常饮食 [1]。对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而言,主要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在根本上控制感染,通过手术治疗,能够保持患者根面平整,防止病灶组织持续恶化,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实施一项有效的药物辅助治疗,能够抑制胶原酶合成和病菌繁殖 [2]。对此本文旨在探索米诺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的探索对象为10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对其进行抽签分组方式,分别为观察组(米诺环素;5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50例),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入选标准:(1)患者均存在侵袭性牙周炎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均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2)排除存在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3)排除本次实验药物过敏患者;(4)排除近三个月使用过抗菌药物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4.89±4.65)岁,22例为男性患者,28例为女性患者。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4.52±4.85)岁,23例为男性患者,27例为女性患者。两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仅使用根面平整术和龈下刮治术,术后不使用任何药物涂抹,但可使用双氧水冲洗牙周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米诺环素治疗,局麻后,进行龈下刮治,随后冲洗、隔湿、吹干牙周袋,选择位点(PD>5mm)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确保在龈缘处可见药物,并嘱咐患者用药后一小时勿漱口、勿进食。连续使用一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值、TNF-α水平值、IL-17水平值、PD(牙周探诊深度)、BI(探诊出血指数)、AL(附着水平)、牙龈出血率、牙周炎症发生率、牙龈形态恢复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CRP、TNF-α、IL-17、PD、BI、AL采用T检验,用(X±Y)表示,牙龈形态恢复率、牙周炎症发生率、牙龈出血率采用卡方检验,用(%)表示。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CRP、TNF-α、IL-17水平值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PD、BI、AL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2所示: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_陈雷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1期·综 述· 8 S e l k o e D J.T h e a m y l o i d h y p o t h e s i s 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p r o g r e s s a n d p r o b l e m s o nt h e r o a dt ot h e r a p e u t i c s[J].S c i e n c e,2002,7(19):297 -353. 9 S a n o M,E m e s t o C,T h o m a s R G,e t a l.A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s e l e g i-1i n e a l p h a-t o c o p h e r o l,o r b o t ha s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 N e n g l J M e d,1997,336(17):1216. 10 S z e k e l y C A,T h o r n e J E,Z a n d i P P,e t a l.N o n s t e r o i d a l a n t i-i n f l a m m a-t o r y d r u g s f o r t h ep r e v e n t i o n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as y s t e m a t i cr e-v i e w[J].N e u r o e p i d e m i o l o g y,2004,23(4):159-169. 11 余琳潇,荣成,张晓,等.雌激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8,10(3):128-130. 12 李楠,王建平,李建章.褪黑素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机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2):49-50. 13 F r o l i c hL,H o y e r S.E t i o l o g i c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t i c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o f A l z h e i-m e r's d i s e a s e[J].N e r v e n a r z t,2002,73(5):422-427. 14 谷海刚,龙大宏,宋存先,等.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461-465. 15 朱荣.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机认识与治疗方法探讨[J].山西中医,2008,24(10):1-3.16 王斌,王学美.天然药物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2009,26(1):84-86. 17 S c h e n kD,B a r b o u r R,D u n n W,e t a l.I m m u n i z a t i o n w i t h a m y l o i d-b e-t aa t t e n u a t e sA l z h e i m e r-d i s e a s e-l i k e p a t h o l o g yi nt h eP D A P P m o u s e[J].N a t u r e,1999,400(6740):173-177. 18 杨芳,王双,孙志伟.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4):584-586. 19 M i g u e l A,S h e l a n s k i M L.N e u r o g e n i c e f f e c t o fβ-a m y l o i dp e p t i d e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n e u r a l s t e m c e l l s[J].J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4, 24(23):5439-5444. 20 H a u g h e y N J,L i uD,N a t hA,e t a l.D i s r u p t i o no f n e u r o g e n e s i si nt h e s u b v e n t r i c u1a r z o n e o f a d u l t m i c e,a n d i n h u m a n c o r t i c a l n e u r o n a l p r e- c u r s o r c e l l s i nc u l t u r e,b ya m y l o i db e t a-p e p t i d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N e u r o m o l e c u l a r M e d,2002, 1(2):125-135. 21 崔德华,张蕾,樊东升.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与神经干细胞治疗研究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2):75-81. 22 武强,李露斯,范文辉.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干细胞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8):757-759. 收稿日期:2010-11-4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陈 雷 综述 段开文 审校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 口腔科 650051【关键词】 牙周病 全身系统系性疾病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病不仅仅是关系到口腔局部的健康,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是某些全身疾病的早期特征,可诱发和加速某些系统性疾病。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1.前言 一百多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口腔疾病,尤其是牙周病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会影响全身其他部位健康[1]。换言之,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口腔感染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2]。O f f e n b a c h e r教授于1996年提出了牙周病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牙周医学,定义为牙周病与系统疾病的相互关系,包括系统疾病对牙周健康或牙周疾病的影响和牙周病对系统健康或疾病的影响两个方面,以揭示牙周健康或疾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双向联系及其意义。 1.1 牙周炎的致病机制 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是细菌侵袭和机体防御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慢性疾病。细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牙周组织的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感染,牙菌斑是细菌生存、繁殖的重要场所。当口腔卫生情况差、牙石堆积、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存在时,会促进牙菌斑的积聚,增加细菌的毒力,引起牙周组织的损伤。而人的全身状况发生改变时,如发生内分泌失调、免疫缺陷、代谢紊乱等情况,机体的防御能力和修复能力会降低,当牙周组织不能抵抗细菌的损害时,便可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和(或)加剧病情的发展。当一个人患牙周病时,会发生牙龈出血、肿胀,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或牙齿移位,最终可导致牙齿的脱落,影响咀嚼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1.2 牙周感染的特点 人类的口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据估计,大约有1014个正常或共生微生物寄居在人体内各种界面上,包括牙齿、牙科修复体、义齿及种植体、口腔黏膜上皮,以及呼吸道、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黏膜上皮。令人惊讶的是,全身大约一半,高达60亿代表至少300种~500种不同的微生物寄居于口腔[3]。 口腔微生物生态环境具有高度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全身及局部健康状况的影响,以致发生相应的机会性感染(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i n f e c t i o n s)。从某种意义上讲,牙周感染是人体内最不寻常的感染性疾病。这与牙周组织所处的特 · 45 ·

临床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临床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12-21T14:46:40.0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作者:何柳静[导读]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牙周基础治疗能显著改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指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 5145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9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及30例无牙周炎的健康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照组为30例无牙周炎的健康者,观察组为49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观察49例患者治疗前后附着水平、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及牙齿松动情况,比较两组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后PD、BI、PLI及牙齿松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球蛋白、白蛋白水平及白/球蛋白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CRP、TNF-α及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能显著改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指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牙周基础;侵袭性牙周炎;临床疗效 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指标与慢性牙周炎均有明显区别,其会破坏患者牙槽骨和牙周组织,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早年失牙,临床治疗原则基本同慢性牙周炎,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等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治疗措施,经以上基础治疗后可使牙周炎转入静止期,但细菌在静止期后仍可侵入牙周组织,因此在消除炎症基础上还应控制菌斑,本文将牙周基础治疗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49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在27-49岁之间,平均年龄(38.7± 2.6)岁,牙周炎类型中局限型34例,广泛型15例,选择同期30例无牙周炎健康者作为本文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5±2.4)岁,两组此前无牙周病治疗史,未见其他严重疾病,并自愿参加本文实验,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本文观察组49例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入院时多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入院后应及时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菌药物控制急性炎症反应,局部炎症反应严重者采用3%过氧化氢冲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在牙周袋内涂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随后对患者牙周健康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刮治、平整及洁治,对牙齿松动者可采用舌侧夹板进行固定,并定期进行复查和记录治疗情况,患者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求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和定期复查[1]。 1.3观察指标观察49例患者治疗前后探诊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及附着水平(AL),观察患者治疗后牙体松动度,牙齿松动情况分为正常、Ⅰ度、Ⅱ度和Ⅲ度四类,Ⅰ度表示患齿前后或左右松动幅度大于1mm,Ⅱ度表示患齿同时存在前后和左右松动,但松动幅度小于1mm,Ⅲ度表示前后或左右松动幅度大于2mm[2]。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检测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球蛋白、白蛋白、白/球蛋白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4(IL-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后PD、BI、PLI及牙齿松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2.2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球蛋白、白蛋白水平及白/球蛋白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CRP、TNF-α及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胡丽荣1 张玲2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胡丽荣1 张玲 2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 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9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共 412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全身抗生素治疗以及松动牙齿固定术、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以及菌斑控制等一系列牙周基础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治 疗前后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附着丧失(CAL)、牙周探诊深度(PD)以 及牙齿松动改善等情况。结果:经牙周基础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BI、 菌斑指数、CAL、PD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牙齿松动比率,松动I 度(21.8%)、松动II度(4.9%)、III度(5.6%)等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35.4%、23.8%、15.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 采用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牙周组织状况,松动牙齿的固定 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17-0014-01 侵袭性牙周炎(AgP)是牙周炎的一种亚型表现,主要是由于牙周组织以及 牙龈受到致病菌破坏引发的口腔炎症反应,青壮年群体是最为常见的发病群体, 根据病变的累及范围可以划分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以及局限型侵袭性 牙周炎(LAgP)两种类型[1]。该病往往病情进展较快,对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较高,危害性及影响较大,极易破坏牙周系统,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 影响牙齿美观,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语言功能以及牙齿咀嚼功能[2]。本文对我院 收治的190例(412颗患牙)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9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共412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参照美国牙周病学协会颁布的 《国际分类标准》中关于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3],同时对于以下情况患者予 以排除:①近期3个月内采取牙周治疗、不正规正畸治疗或者服用过抗生素治疗者。②身体存在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者。③口内余牙<20颗。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90例(412颗患牙)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47岁,平均 (25.2±3.6)岁;GAgP患者198例,LAgP患者214例;患牙牙齿松动情况:牙齿 无松动105颗,松动I度146颗,II度98颗,III度63颗。 1.2 方法 1.2.1牙周基础治疗。首先应系统检查患者口腔中所有天然牙,对于患牙部位 进行专项检查,采用FP32型 Florida探针(由美国Florida Probe公司生产)详细 检查患者舌正中、颊正中、近中颊以及远中颊等四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以及牙齿松动程度等指标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牙周状况后,进行龈上洁治术,分次、分象限的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等综合 治疗。 1.2.2局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牙周炎症程度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牙周袋,并在牙周袋内均匀涂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