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1雷雨前学案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雷雨前》活动导学案

《雷雨前》活动导学案编写:周红玉审核:学习目标:1.能简要介绍矛盾其人其文;2.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脉络,概括语段大意;3掌握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作者(自主阅读,画出重要信息,积累文学常识)矛盾,原名沈徳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中国现代进步文学的先驱,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文体知识: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事的记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应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活动过程:1、文章按__时间__顺序,细描细绘里雷雨前肮脏闷热的几幅画面,试概括这些画面的内容和特点2.划出文中描写热、闷的语句(不少于十句),交流作者是如何妥帖表达热、闷的。
(用索引标注在此处)四、课堂检测,消化吸收。
(除了注意书下注释,也请利用好身边的工具书)下列不全属于矛盾作品的一项是(D)A.《蚀》《子夜》《幻灭》B《春蚕》《秋收》《残冬》C《林家铺子》《雾》《白杨礼赞》D《沉沦》《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合作研讨一、学习目标:1、细读课文,探究文章内容。
2、品味诗化的语言,尤其掌握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二、问题探究(先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形成共同看法再展示)1、雷雨前又闷又热。
作者一下笔就在“热”和“闷”上做文章。
《雷雨前》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雷雨前》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社会背景。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 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1. 阅读和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2 语言特点1. 学习和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 练习朗读和背诵文本中的重要段落。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分析和欣赏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 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与欣赏:学习和掌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3.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
4.2 教学手段1. 文本材料:提供《雷雨前》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情挚思真,绘出世间最美文字画

龙源期刊网
情挚思真,绘出世间最美文字画
作者:邱兼顾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3年第04期
“文字绘出的图画”这一专题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写景”散文专题。
写景散文如何欣赏与写作,是学习这一专题时必须思考与解决的一个问题。
画面美、情感美、思想美、人情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便能绘出世间最美文字画。
一、画面美
《自然与人生》是一部运用艺术手法描绘自然风物的写生文集,也是作家对美丽故国山河的一曲赞歌。
德富芦花满含一腔深情,驱使纯真而典丽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细致入微地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刻意追求着诗的境界。
在作者笔下,人类赖以生息的自然界始终是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陈德文《〈自然与人生〉译者的话》。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7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课件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2)德富芦花(1868—1927),本名健次郎, 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1898 年 3 月, 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 正式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尊重自然,主张 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 1898 年发 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 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1898 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 人生》。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 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1906 年造访了仰慕已久 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传体小说《富士》四 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文字绘出的图画
西湖的雪景 晚秋初冬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丢 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翻箱 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
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大力气和 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
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说:“我只 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了。”
2.资料链接 (1)《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 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 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 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 (2)《晚秋初冬》选自德富芦花的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自然与人生》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范。这本 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 19 世纪 80 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
的《国民新闻》上,并在 1900 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 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 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 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 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其 作品中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 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文字绘出的图画雷雨前《现代散文选读》(苏教版教学案例)

文字绘出的图画--雷雨前《现代散文选读》(苏教版教学案例)课题文字绘出的图画--雷雨前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3、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探究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备注一、导入:二、作者和背景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
现有《茅盾全集》行世。
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
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
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
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
三、走进课文1、浏览全文启发思考: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明确:“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2、精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明确:“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提问:既然“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提示: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描绘的,,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并分析在这一时间段内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
苏教版 高中语文 现代散文选读 雷雨前

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人被坑害到什么程度呢?
人被坑害到濒临死亡的边缘。“你会觉 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语言的分量重 得惊人,好像千钧重锤。“末日”,意味着 完蛋、毁灭,而害人虫统治的人世竟比“末 日”还坏,可见黑暗罪恶到何等吓人的地步。 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社会现实无 情的揭露,有力的鞭挞,以极大的愤慨诅咒和 控诉这个黑暗社会,字字句句浸透了作者对吃 人世界的仇和恨。
浏览全文,结合背景,思考:文中 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明确:“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 净清凉的世界!”
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 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 呢? 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 找两个反义词。
明确: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 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 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 间推移的纵躁”地等,等来的不是清 凉的风,不是去闷的雨,而是什么呢?画面上又增添了什 么?它给人带来什么灾难?作者是怎样描绘其丑态的?意图 何在?
• 画面上增添了苍蝇、蚊子、蝉等害人虫。不仅闷热,而 且“龌龊”。作者用“绕”、“钉”、“蹲”、“喝”、 “唱”等形象的词,不仅描绘这些丑类害人的丑态,而 且揭示它们吃人的本质。作者这样写,意图不是停留在 对自然界丑态的描写上,而是隐寓寄托着深意。写的是 自然界丑类,指的是人世间黑暗的动物。作者用曲折、 含蓄、象征的方法抒发自己的爱憎,把贪官污吏,特务 帮闲,吮吸民脂民膏的吸血鬼,压制民主、残害人民的 刽子手,暴瞎在光天化日之下。闷热窒息,肮脏龌龊, 这就是国民党统治区罪恶世界的写照。
思考:作者把描绘自然景物和写人的感受结 合起来,其用意和作用是什么?
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 的感受交织起来写,别开新境。写人,作者有意 略去具体的形象,只以写意的手法去勾勒;写景, 从人的感受去描写,使自然景物顿通灵性。物与 人,命运休戚相关。 作者这样写,更收到揭露环境恶劣,寄托憎 恶感情的作用。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雷雨前课件PPT

揩.汗(kāi) 水门汀.(tīng) 咆.哮(páo)
踱.步(duó) 龌.龊.(wò)( chuò) 热烘烘.(hōnɡ)
栏目导航
二、多音字
(bō)剥落 剥(bāo)剥皮
(fènɡ)一条缝 缝(fénɡ)缝补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合lǒnɡ(拢) lǒnɡ(笼)络
文字绘出的图画
雷雨前
栏目导航
晨读
快乐背诵
栏目导航
本课话题 ——雨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 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 ——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 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焦zào(躁)
zào
(燥)热
栏目导航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工夫·功夫 两词读音相同,使用时极易混淆。 “工夫”,常与时间搭配,可以指做事情用去的时间,也可以 指闲暇时间或某段时间等。 “功夫”,多指技艺、本领等。
栏目导航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院子里荷塘里的荷花从长嫩叶开始,不到十几天的 工夫 (工夫/ 功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 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栏目导航
[探背景] 本文写于 1934 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中 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进步力 量实行残酷的围剿,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人民处于水深火 热之中。但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 30 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尤 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
2020最新雷雨前PPT12 苏教版[优质实用版课件]
![2020最新雷雨前PPT12 苏教版[优质实用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be47622f60ddccdb38a035.png)
二、学会景物描写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上做立足。要将风景 写
活,要写出它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
人”。其次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这里有两层意
思,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多游历、多积累。
•
——格非《有情与有心》
• 有情、有心、有术
• 写作实践:
•
•
有人说,雨滴是上帝不慎掉落到人间的眼泪。时而欢
析手法; 3、分析该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 4、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鉴赏景物描写的角度:
•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排比等;
• 2、多种观察角度结合:
•
远近高低、俯视仰视、整体局部等;
•
视觉、听觉、嗅觉(绘形、绘声、绘色)
•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 4、色彩渲染
忧愁,人们走出屋子,享受细雨给他们带来的快
乐,清凉。(蔡璐)
•
江南的春雨绵而细长,没有夏雨的猛烈,没
有秋雨的凄冷,也没有冬雨的刺骨。密而细长,
远远望去,犹如盈盈少女飘逸秀长的发丝,静静
地散落,化为路边的细流,嫩草上的露珠。这雨,
静谧犹如一首婉转的乐曲,浸润每个人的心灵。
(石坚元)
•
江南的春雨绵而细长,没有夏雨的猛烈,没
文字绘出的图画
雷雨前
茅盾
省前中国际分校 蔡丹姬
文字绘出的图画
• 教学目标: • 1、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提高鉴赏水平; • 2、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 3、领会鲜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思考人与自然关系。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 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 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 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前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到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
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
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别走太快,懂得欣赏,才不会错过路上的好风景;不要再为琐事烦恼,想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有失就有得。
一、字音识记(wò)(chuò)龟.裂(jūn)龌龊..水门汀.(tīnɡ) 剥.落(bō) 揩.汗(kāi) 噤.声(jìn) 二、字形辨认⎩⎪⎨⎪⎧hōnɡ(烘)烤ɡǒnɡ(拱)手起hònɡ(哄)⎩⎪⎨⎪⎧布màn(幔)màn(漫)长màn(蔓)草 ⎩⎪⎨⎪⎧ǒu(呕)吐òu(沤)麻ōu(讴)歌⎩⎪⎨⎪⎧热là(辣)là(辣)sǒnɡ(悚)然乖là(剌)三、词语辨析1.合拢·合龙合拢:闭上、合上;收拢、聚合。
合龙:堤坝最后封口(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也指建筑桥梁时最后在中间接合。
“合龙”仅用于堤坝等工程,“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
例句:①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
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
②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大坝今天终于要合龙了。
2.咆哮·怒吼咆哮:一般形容凶猛的动物的声音。
强调发出的声音雄壮猛烈。
怒吼:形容人因愤怒而大声喊叫。
强调怒气逼人的威力。
例句:①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
②广州和香港的群众怒吼起来,沙面的洋务工人罢工了。
3.焦躁·焦灼焦躁:着急而烦躁,强调烦躁不安宁。
焦灼:表现非常着急和忧虑。
强调着急。
例句:①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
②争夺名人故里背后隐含着的焦灼的利益心态,其实更是争夺各方的“内心投机”,企图以此促使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四、词语释义1.水门汀:水泥。
2.龌龊:不干净。
3.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1.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2.资料链接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1.作者描写的雷雨之前的情景有什么特点?读完全文,你认为作品在景物描写之外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点拨】天空笼罩着灰色的幔,天气异常闷热,电闪雷鸣。
作品在景物描写之外有更深的含义:着重表现黑暗势力必将覆灭,革命的大雷雨必将到来的大趋势。
2.分析本文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点拨】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用自然现象来象征社会现实。
以雷雨前的自然现象,如闷热难忍、雷电交加及雷雨即将到来的情景,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表现光明未来将会到来。
3.高尔基在俄国一九○五年革命前夜,用激越的号音,吹奏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昂奋乐章;一直推崇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实绩的茅盾借鉴高尔基的《海燕》的写法,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黑暗的三十年代前期,也奏响了“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号音。
这伏尔加河和黄河岸边前呼后应的两声激奋的呐喊,具有着震荡灵魂的力量。
比较这两篇文章,你能发现哪些异同点呢?【点拨】内容、结构有异有同。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海燕》和《雷雨前》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者的黑暗统治,呼唤革命的到来,期待新世界的诞生。
但所取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者重点在于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后者重点在于刻画时代特点。
相近的艺术手法: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两篇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
在《海燕》中,用大海、波浪象征人民的力量,用海燕象征先进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用乌云、狂风、闪电象征沙皇的黑暗势力;以海鸥等水鸟象征害怕、逃避革命斗争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市侩;以暴风雨象征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
在《雷雨前》里,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以执刀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②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两篇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
《海燕》一方面以暴风雨来临前海上景色的变幻来衬托海燕的形象,另一方面用海鸥、海鸭、企鹅等面临暴风雨时的表现与海燕的形象相对比,突出海燕的勇猛无畏;《雷雨前》则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儿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③拟人、比喻的运用。
《雷雨前》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它描写了酷暑天气的闷热难忍、极干旱和大雷雨酝酿、降临的过程,象征了革命高潮正冲破国民党反动的高压统治,加速到来。
茅盾以自身的感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的高压下面的痛苦生活和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强烈愿望。
雷雨前⎩⎪⎪⎨⎪⎪⎧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反动派及帮闲文人K蝉儿——口头革命者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执刀巨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削.弱(xuē) 粳.米(jīnɡ) 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 B .孱.弱(chán) 豢.养(huàn) 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 C .皈.依(ɡuī) 犒.劳(kào)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D.韶.光(sháo) 披靡.(mǐ)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解析:选C。
A.“食”读sì;B.“佶”读jí;D.“煊”读x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威力沧白踱步深邃无边B.爽快裂缝焦燥令人愉悦C.蒲扇树捎遮挡曲高和寡D.剥落楷书瞥视举案齐眉解析:选D。
A.沧—苍;B.燥—躁;C.捎—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纵令..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礼尚往来的前提,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全责备...在很多不足。
解析:选D。
A项,“纵令”在此是“即使”的意思。
表示假设的让步。
合语境。
B项,“浓重”在这里是形容“老校区”“旧时的氛围”很浓很重。
合语意。
C项,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
比喻友好往来。
合语境。
D项,“求全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该项中说班长求全责备自己,适用对象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 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选B。
A项,成分残缺,在“要”后加“以”。
C项,成分残缺,应在“药品”后加“价格”。
D项,搭配不当,“导致……事件”不搭配,应把“事件”去掉。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中“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一句话的字面义是________________,深层义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字面义是)闪电不时划过长空,远处雷声隆隆(深层义是)革命者(中国共产党)正在积蓄力量,筹备着、酝酿着一场声势浩大、摧枯拉朽的革命运动6.本文所描写的雷雨前的天气特点及其寓意,跟我们学过的一位著名剧作家的著名话剧极其相似。
请写出这位作家和该剧剧名。
答:答案:曹禺《雷雨》7.文中有多处描写很有特色,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示例1)巧用比喻。
用苍蝇来比喻剥削阶级以及“党国”要员,十分准确、形象、贴切,尤其是对“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的金苍蝇,还加上“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修饰语,厌恶、贬斥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示例2)以“霍!霍!霍!”来形容闪电不断闪亮,用“轰隆隆,轰隆隆”来模拟雷声不断炸响,恰当地运用拟声词,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而且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气势和音响,对大革命的渴望之情含蓄而又迫切,可谓机杼独出的神来之笔。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雨韵从维熙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H2O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
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的时节,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