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全文与翻译

合集下载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豪放奔放、瑰丽华美、清新自然等特点,被誉为“诗仙”。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深情和感慨。

本文将介绍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提供其翻译。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篇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著名的诗歌,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深情和感慨。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李白已经离开了长安,南下漫游,途径荆门时,写下了这首诗。

下面是《渡荆门送别》的原文和翻译: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远渡荆门山外,来自楚国之地游历。

高山随着平野消失,江水注入茫茫荒野之中。

月下江水如飞天之镜,云彩凝聚成海上楼阁。

我仍然怀念着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船。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感慨和深情。

在诗中,李白用豪放的语言描绘了远渡荆门的壮丽景象,通过山、水、云、月等自然元素的描写,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空旷、辽阔、神秘的世界中。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与离别的感慨相互交织,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篇2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歌,以下是它的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穿过遥远的荆门山,我从楚国来游玩。

山峦随着平野消失,江水注入广袤的荒野。

月光下,江面如同飞天的明镜,云雾中,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仍然怀念着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翻译》篇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翻译过来是:我渡过遥远的荆门之外,来到楚国大地游历。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白--《渡荆门送别》【年代】:唐【内容】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着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诗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

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

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

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赏析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诗⼈李⽩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五⾔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注解: 1、荆门:⼭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指长江,李⽩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对峙,地势险要,⾃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阔的原野。

⑸江:⼤河。

⼤荒:⼴阔⽆的原野。

⑹⽉下飞天镜:明⽉映⼊江⽔,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层,发⽣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在空中或地⾯的奇异幻景。

这⾥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形容江上云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本作“连”。

故乡⽔: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

因诗⼈从⼩⽣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喻⾏程之远。

韵译: ⾃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次旅游。

崇⼭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了莽原也缓缓⽽流。

⽉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故乡之⽔, ⾏程万⾥继续漂送我的⾏⾈。

⼆: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中⽉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故乡的江⽔,它不舍万⾥地送我乘⾈漂流。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扩展李白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全文与翻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诗歌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
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

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