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爱情悲剧读后感范文5篇

浮士德爱情悲剧读后感范文5篇《浮士德》是一部好处深远的著作,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浮士德读后感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
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
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
《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资料,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忙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下了自我最爱的画画。
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
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应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向都是不公平的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我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
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能够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但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能够比你上好的高中。
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
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浮士德读后感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
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
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
《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资料,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浮士德读后感20篇

浮士德读后感20篇argaret的脖子上的锁子,她的岳父更紧,最终回归死亡。
虽然他深深的忏悔了这一点,但也无济于事。
福斯特和玛格丽特的感情,对海伦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深化持怀疑的态度,福斯特和海伦的戏剧第四幕一齐,也是胶水,生命和死亡相徐。
许多学者结合了歌德时代的时代,海伦是中世纪古典美的体现,浮士德和海伦结合的自然美是追求美的。
事实上,美国福斯特的诗人对爱有独特的观察和崇拜。
但如果从故事的故事,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诚的,那么是因为她的死亡和玛格丽特的死亡和如何解释呢,除了福斯特的感情观是值得怀疑的,他也有一个资产阶级的冷漠,冷漠的一面。
例如,在奥尔巴赫酒窖的酒店场景中,奢侈的费斯托对醉酒的酒鬼嘲笑和伤害,站在他的一边没有反应总之,他的身体一点一点你需要探索。
第二,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在诗歌戏剧中,我一向觉得浮士德和费斯托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的赌博,有时我甚至觉得浮士德是奢侈的,奢侈的福斯特在一些场景是浮士德的支持。
在魔鬼魔鬼festo的歌曲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他不再是简单的心灵的概念,肢体发展或三头怪物。
他明白浮士德的深渊,他熟悉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和巧妙运用心理学,我认为他在某些地方也是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
在天堂的前奏中,他敢于打赌魔鬼和上帝,作为一个邪恶的化身和消极的精灵,他在各个时期,神圣事物的逐渐衰落进行了无耻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的诗,我觉得他是唯一一个总是坚持理性的人,总是不自觉地屈服于世界,嘲笑教会虚伪,嘲笑法院,嘲笑大学中的教条教条,嘲笑浪漫的诗歌死亡。
例如,在快速的场景中,他总是看起来像一个很合乎逻辑的,但实际上是反对疯狂的态度嘲笑学校。
第一点,作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学的多重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斯特的内在冲突也是他和节日之间冲突内化的表现,他与福斯特的冲突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化。
虽然诗歌戏剧只是在公众的开始,魔鬼弗拉基米尔以往作为浮士德的仆人,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读后感1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
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
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用心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
”OMG,实在是太给力了!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浮士德》读后感2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
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国的观光,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国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华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便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停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活动中积极驱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了解,成就了头脑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樊笼......塞满大堆书籍,被尘土包围。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品级看法迫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非常不公的处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过。
恶行者、伪善者外貌风景无穷,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袒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堕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败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眼前犯法终了局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终极难逃处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实际,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魂魄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家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侪孤单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国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何等狰狞,姿态何等凶险。
”而那些迫切盼望魂魄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体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歌德浮士德读后感

歌德浮士德读后感歌德浮士德读后感1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
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
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
现在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浮士德的读后感篇一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来做出了展望。
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追求。
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
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
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因此,从其中一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
歌德花费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
法国的文学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长寿”。
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原点精神。
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峰为目标。
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坚实的基础,只有拥有异乎寻常的创作寿命与持久力,只有不断坚持深化“生命的原点”,足以决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发点和光源,才能在现实中去发现艺术的精髓,带他奔向伟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理性主题《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题更多的表现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浮士德》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浮士德》读后感4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
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
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
现在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浮士德心得体会优质(精选5篇)

浮士德心得体会优质(精选5篇)浮士德优质篇1《浮士德》这部史诗般的巨著,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诗人歌德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
以前我读过,由于内容的博大精深、跳跃性的思维、典故应用较多……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难以读懂,就半途而废了。
当今人们读书的状况,如《浮士德》舞台序幕里所言:民众未必惯读第一流的佳品,却乱七八糟的读得太多。
这些年,我自己越来越觉得,要读书就必须读一流的,翻阅十本平庸的书,不如用心读一本经典。
正巧,在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笔还可以,那就先易后难吧。
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内容后,再细细的拜读原著,效果不错。
谈几点自己肤浅的体会: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本书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主要塑造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个是代表恶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
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博士,长年枯燥的书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他的骨子里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魔鬼与上帝打赌:上帝认为,虽然人类会不断的犯错,但他们是积极进取、永远向上的。
而魔鬼则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权势、财富、名誉……能引诱人类走上怠惰、堕落的道路。
于是,魔鬼与浮士德签约:浮士德活着时,魔鬼永远是他的仆人——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满足的一瞬间,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永远做魔鬼的仆人。
于是,人、恶魔、天使、幽灵、普通民众……在人间、天国与地狱间,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诱惑与反诱惑的如梦似幻般的悲喜剧。
恶魔靡非斯特能说会道,还能声情并茂的唱歌。
他语言诙谐、生动,满嘴尽是鲜活的俚语、俗话,油腔滑调的俏皮话迭出,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极尽能事。
他机智、聪明,善于应变,也许用狡猾一词来形容更为贴切——毕竟他是恶魔呀。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底层老百姓生活的酒店里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将深得皇帝宠爱的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们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以至于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丑恶嘴脸;对德国封建专制的朝廷进行了尖锐、粗野的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
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
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
其中,第二
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
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
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
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
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
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
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
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
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
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
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管浮士德的本心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价值,然而,其本身依然被道德锁链所束缚,而这条锁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道德就作为一种框架来支撑、束缚着我们,
这种意识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的。
浮士德在不断极力追求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道德的约束。
在格雷琴因把孩子淹死而入狱时,梅菲斯特把他带入了“瓦尔普吉斯之夜”,想让他继续在酒色中沉沦,但是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他得知格雷琴的不幸后,良心深受谴责,他潜入狱中坚持要格雷琴跟他走,但遭到拒绝。
梅菲斯特为了阻止浮士德为老百姓开垦耕作的田地,致使一对老年夫妇在他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浮士德内心感到忧愁,他对自己进行谴责。
尽管他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道德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却永远折磨他的心。
在“在浮士德难题”中,欲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而接受道德的约束
又是社会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道德与欲望的对立是绝对的,而浮士德面临
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的冲突的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是实现“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尼采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说“ 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一个单独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弘扬整整一千年的人类生存——这就是一位在不完全、支离破碎的芸芸众生面前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
”
在歌德心中, 浮士德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形象是全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
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
一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如浮士德自己所说: “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湎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
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
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
浮士德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向上的;他信奉的是有为哲学。
他作为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他之所以被天主称做“好人”、被魔鬼视为“傻瓜”,就在于他把自己这种人生哲学坚持始终,推向极致。
梅菲斯特这个形象,更是充分表现了歌德本身以及整个时代的智慧的杰作。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推动下,诗剧主人公走完了漫长曲折的人生旅程, 一个一个地克服矛盾、超越旧我,一次一次地战胜毁灭、获得新生,终于达到了“崇高的灵的境界”。
可以认为,除去
最后的光明结局尚属未来的理想以外,浮士德的生活道路确实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一段缩影。
可以说,没有矛盾和通过斗争对矛盾的克服,人类和浮士德一样,都得不到发展,进步和不断向上。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 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其实,在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浮士德难题”,我们不用回避,也不用否认,坦然面对就好。
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它们又交替上升控制着人们,我们不会回到原点,我们只是在螺旋式上升,一步一步去追寻那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