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速增分诗歌押题训练与解析

合集下载

北京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试题汇编诗歌

北京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试题汇编诗歌

北京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试题汇编诗歌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李贺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

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

③旗亭:酒肆。

④贳(shì):抵押。

⑤豗:冲击。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

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

(李颀《别梁锽》)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高适《送浑将军出塞》)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

(李咸用《西门行》)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

(张咏《淮西有答》)13.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

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陈子昂(唐)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①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②光首饰,葳蕤③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2020-2021【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

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

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③虚写(想象)。

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

故选B。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

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

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20 古诗文基础小题强化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20 古诗文基础小题强化练 Word版含解析.doc

20古诗文基础题强化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陈康伯,字长卿,信州弋阳人。

二年八月,起判绍兴府,且令赴阙奏事,复辞。

未几,召陪郊祀。

时北兵再犯淮甸,人情惊骇,皆望康伯复相。

上出手札,遣使即家居召之。

未出里门,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

亲故谓康伯实病,宜辞,康伯曰:“不然。

吾大臣也,今国家危,当舆疾就道,幸上哀而归之尔。

”道闻边遽,兼程以进,至阙下,诏子安节、婿文好谦掖以见,减拜赐坐。

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B.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C.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D.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解析:选A。

画线的文字是陈伯康在患病期间被迫上朝奏事的情况,可根据文段的意思断开。

【参考译文】陈康伯,字长卿,信州弋阳人。

二年八月,起用为通判绍兴府,而且让他入朝奏事,又辞谢了。

不久,召他陪侍行郊祀礼。

当时北朝军队再度侵犯淮甸,人心惊恐惧怕,都盼望着陈康伯恢复相位。

皇上发手札,派人到他家宣召他。

没有出里门,就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

亲朋好友说陈康伯真的有病,应该推辞,陈康伯说:“不是这样。

我是个大臣,现在国家危难,应当带病乘车上路,希望皇上哀怜我而让我回来罢了。

”路上听说边防紧急,加倍赶路,到达朝廷,皇上下诏令他儿子陈安节、女婿文好谦搀扶着觐见,减免他行礼赐他坐下。

隔一天上一次朝,允许他乘轿到宫殿门口,仍然给以搀扶,不是大事不烦他签署。

敌人部队退去,不久因眼病免于上朝谒见,在家养病,十几天奏一次事。

2020高考诗歌鉴赏押题卷宋诗5首解析和5训练

2020高考诗歌鉴赏押题卷宋诗5首解析和5训练

1 曾几《寓居吴兴》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曾几:两宋之际诗人。

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

楚囚相对:本指春秋时期被虏到晋国的楚国人仲仪和他的同伴相对悲泣,后用于形容人遭遇国难或其他变故时,相对无策,徒然悲伤。

“但知”句,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拙鸠:出自《禽经》,鸠不善于营巢。

解析:《寓居吴兴》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者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首联慨叹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颔联转写自己的处境与生性;颈联进一步抒写忧国之情;这联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

如今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是何等的凄清,自己又怎能长久淹留这里呢?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尾联宕开一层,语意双关。

“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全篇以家国之慨始,以身世之叹结,隔联相承,起得突兀,结得低回不尽。

2陈与义《伤春》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解析: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

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

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

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3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4 古诗文基础小题强化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4 古诗文基础小题强化练 Word版含解析.doc

4古诗文基础题强化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

征授刑科给事中。

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

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

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

已,巡视厂库。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解析:选B。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意思是“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至”,表递进,应为“以至”,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句子中主语“阉尹”,意思是“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甚”,表递进,应为“甚至”,排除A项。

【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

被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

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

皇帝正在营造两座宫殿,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

高考语文增分练:考前小综合 21语用+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增分练:考前小综合  21语用+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

21语用+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表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心情沉重,趣味盎然又启人深思。

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的地方。

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反对滥杀无辜。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

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查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准。

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

此外,金庸小说里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的。

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远见卓识相反相成小肚鸡肠自成一家B.远见卓识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自成一家C.真知灼见相反相成小肚鸡肠与众不同D.真知灼见相得益彰睚眦必报与众不同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不平凡的见识。

此处是评议金庸小说反映了作者的见解透彻,用“真知灼见”恰当。

②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6 古诗文基础小题强化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6 古诗文基础小题强化练 Word版含解析.doc

6古诗文基础题强化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定子,字瞻叔。

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

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摄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

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B.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C.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D.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解析:选C。

“父就养得疾”是主谓齐全的完整结构,中间不须断开,排除B、D两项;“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句意也较完整,中间不须断开,但前后均须断开,排除A项。

【参考译文】高定子,字瞻叔。

嘉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郪县主簿。

吴曦反叛,他请求解除官职赡养母亲,吴曦被诛杀后,代理府事以忠诚国君、孝顺父母的名义推荐他,他被调任中江县丞。

他父亲在他那里生活时得了病,高定子六十天不脱衣睡觉辛勤侍奉。

在守丧期间,悲伤得瘦骨嶙峋。

守丧期满,成都府路诸司征召他为丹棱县县令。

又遭遇母亲过世,守丧期满,差遣为夹江县知县。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解析:选A。

A项错误,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

高考语文增分练:考前小综合 15语用+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增分练:考前小综合  15语用+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

15语用+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

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

“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

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

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

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因而B.韬光养晦应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C.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不一而足然而D.韬光养晦应接不暇俯拾皆是因而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及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

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此处指印学理论接连出现,应选“层出不穷”。

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答案及解析:.14. CE15. ①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②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③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

诗歌简析:诗人以历史沧桑之感而生发现实感慨。

表达了诗人凄楚而哀怨的心情。

也寄寓了诗人深沉家国之思。

诗人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又从历史沧桑之感而产生发现实感慨。

历史与现实交感,激起心中层层波澜。

面对明亡之势难以挽回的现实,诗人的心情是凄楚而哀怨的。

虽然南方仍有抗清斗争,也有不少心怀故国之思的人,但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诗人以鼓腹吹箫、乞食吴门的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

C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E 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情感和手法分析。

属于比较阅读,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秋又深”以景结情。

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泪满襟”直抒胸臆。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柘(zhè):一种树。

14.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5.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案及解析:14. BC15. 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 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与诗意不符。

C项,没有心理描写。

点明时令、地点。

(2)奠定某种基调。

(3)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

(4)渲染烘托。

(5)为下文做铺垫。

(6)衬托人物心情,等角度回答,一一对照看看哪一种最合适,就可答出: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点睛: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总+分)式: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 +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的画面+描述画面(抓意象特点描述)。

或者: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

(还可接着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猛虎行①张籍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

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 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 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 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 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15. 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及解析:14. DE15. 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

②对恶势力的批判。

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

“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E项,错在“直接写出”。

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

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

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

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

接着,步步深入地刻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灵。

这富有启迪性的诗句,不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的“宫市”,方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人世社会的借喻。

它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黄犊”即小黄牛。

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取犊”而去,民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

描写“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五陵是长安西北的地名,因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此而得名。

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

这两句,字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骑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迹。

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

“空来看行迹”,含有辛辣的嘲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

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