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采面消突报告(审)

合集下载

安全红线二十条及双七条规定

安全红线二十条及双七条规定

盘江股份公司“安全红线二十条”规定(试行)第一条:瓦斯超限作业;第二条:“一通三防”方面弄虚作假;第三条:违规排放瓦斯;第四条:擅自甩掉风电、瓦斯电闭锁或擅自调高监控断电值或缩小断电范围;第五条:人为破坏抽采设施、通风设施、监控设施;第六条:防突工作面不执行防突措施或防突措施不到位;第七条:非检查人员擅自进入有“禁止入内”警示标志范围;第八条:掘进工作面误揭煤层;第九条:提升绞车的安全保护、安全设施及立井井口闭锁不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装设或失效;违反斜井“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规定;扒、蹬、跳车;乘坐皮带;第十条: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第十一条:擅自调整供电系统保护整定值,造成越级跳电,或违反“谁停电,谁挂牌,谁摘牌,谁送电”停送电制度;第十二条:电器设备严重失爆或甩保护使用;第十三条:未严格执行探放水规定;第十四条:违章放炮;第十五条:独头巷道修复分两段以上同时作业;第十六条:锚杆(锚索)锯短使用;第十七条:安检员、瓦检员班中脱岗或不在现场交接班;第十八条:发生事故及发生险情不按规定及时汇报或采取措施;第十九条:违规打钻造成钻孔着火;第二十条:采掘工作面未按规定配备安检员、瓦检员;盘江股份公司“安全红线二十条”执行说明第一条:瓦斯超限作业;指在作业范围内,监控探头记录或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超限时,仍进行作业。

第二条:“一通三防”方面弄虚作假;指下列情形之一:隐瞒瓦斯超限情况;擅自修改监控数据,擅自中断数据传送;人为调整监测监控数据造成数据失真;编造钻孔断气;与其参数测定效果、检验数据不真实;消突评价报告作假的。

第三条:违规排放瓦斯;下列情形之一:一风吹排放瓦斯造成第一风流交汇点瓦斯浓度达到3%及以上;排放瓦斯区域不停电;排放瓦斯不安规定撤人设岗;瓦斯浓度超过3%强行排放瓦斯的(非救护队排放瓦斯)。

第四条:擅自甩掉风电、瓦斯电闭锁或擅自调高监控断电值或缩小断电范围;指有下列情形之一:断电值、断电范围不符合规程所规定的要求。

1151采面抽采达标及消突评价上报批复申请

1151采面抽采达标及消突评价上报批复申请

金沙县祁兴煤矿文件
祁兴安字【2013】16号
关于“1151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达标及消突评价报告实施方案”
批复申请
贵州盛联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矿已编制了1151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达标及消突评价报告,准备对我矿的1151采煤工作面进行布置及回采,现已请求上级集团公司对我矿的1151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达标及消突评价报告审核批复,。

金沙县祁兴煤矿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技术措施批复申请
报:公司集团送:何矿唐总生产科安监科施工队
金沙县祁兴煤矿办公室 2013年11月19日印发。

XXXX回采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

XXXX回采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

织金县XXXX镇XXXX煤矿11605回采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编制人:编制单位:总工程师:矿长:编制时间:规程(措施)会审记录表目录一、11605回采工作面基本情况.......................................................... 3二、评价的基础条件 ............................................................................ 4三、11605回采工作面采取的区域防突措施 ....................................... 7四、评价区域的划定和突出煤层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方法 .................. 8五、11605回采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价 ........................................... 9六、11605回采工作面消突评价结论 ............................................... 11贵得金公司XXXX煤矿11605回采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为扎实推进“通风可靠,消突,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瓦斯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矿井瓦斯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瓦斯事故。

为保证11605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特编制11605回采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

一、11605回采工作面基本情况1、地质构造状况该回采工作面地质情况比较简单,煤层赋存情况比较稳定,煤层倾角平均10°,煤层最小厚度0.50m,最大厚度2.3m。

根据本工作面回风、机运巷及中运巷在掘进时所揭露的情况表明,无断层出露,但局部地方有褶曲及顶鼓、底鼓现象,对正常开采影响不大。

2、瓦斯赋存情况我矿于2011年瓦斯等级鉴定,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0.79m3/t,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4.95m3/min。

21207工作面消突报告

21207工作面消突报告

贵州飞尚能源有限公司白坪煤矿回采工作面区域性防突措施效果评价报告工作面名称:21207回采工作面报告编写:总工程师:矿长:项目负责人:审核:____________2012年8月8日项目主要负责人员名单2012年8月8日目录一、前言.......................................................................................................................... - 3 -二、基本概况................................................................................................................ - 4 -(一)矿井概况....................................................................................................... - 4 - (二)矿井交通位置............................................................................................. - 4 - (三)地形地貌特征............................................................................................... - 4 - (四)矿区气候特点............................................................................................... - 4 - (五)煤系地层及煤层........................................................................................... - 6 - (六)地质构造....................................................................................................... - 7 - (七)开拓开采..................................................................................................... - 8 - (八)矿井通风、瓦斯、突出及瓦斯抽放........................................................... - 9 - (九)12号煤层瓦斯抽采可行性分析................................................................ - 10 - (十)煤层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 - 11 - 三、评价工作面基本概况............................................................................................ - 11 -(一)工作面布置情况......................................................................................... - 11 - (二)工作面构造情况分布与构造对回采的影响............................................. - 11 - 四、评价工作面煤炭储量及瓦斯情况分析................................................................ - 15 -(一)工作面煤炭储量......................................................................................... - 15 - (二)工作面瓦斯储量......................................................................................... - 15 - 五、工作面消突评价.................................................................................................... - 16 -(一)通风及瓦斯................................................................................................. - 16 - (二)工作面抽放钻孔施工情况....................................................................... - 19 - (三)评价方法................................................................................................... - 21 -1、评价依据.................................................................................................. - 21 -2、相关规定.................................................................................................. - 21 -3、评价方法综合确定.................................................................................. - 23 -4、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 - 23 -5、评价指标的测算........................................................................................ - 25 -(四)结论............................................................................................................. - 30 - (五)要求........................................................................................................... - 30 -白坪煤矿21207回采工作面区域性防突措施效果评价报告一、前言对于矿井来说,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是煤矿的重大灾害和安全隐患之一,抽采煤层瓦斯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治理最根本的措施之一,通过预抽突出煤层的瓦斯可以达到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目的,并且抽采瓦斯可以降低吨煤瓦斯的含量,减少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减小通风负担,同时,煤层中的瓦斯是一种洁净能源,可以作为原料和燃料加以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10501采煤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

10501采煤工作面消突评价报告

盘县响水镇永响煤矿10501工作面消除突出危险性技术评价报告矿长:总工程师:编制单位: 盘县响水镇永响煤矿编制日期: 2013年6月20日审批记录会审主持人:1 矿井及工作面概况1.1 矿井概况1.1.1 交通位置永响煤矿井田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响水镇新民村,隶属盘县响水镇。

永响煤矿直距盘县(红果镇)38公里,响水镇3.8公里,红果至威舍公路从本矿区外围经过(本矿区直距该公路3公里),矿区有简易公路相通,南昆线威红支线铁路从煤矿外围北东部经过(本矿区直距小雨谷站4公里),交通方便1.1.2 编制依据1、贵州省丰顺矿山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贵州省盘县响水镇永响煤(变更)矿安全专篇》,2、《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3、《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4、《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5、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

1.1.3 井田地质概况1.1.3.1 井田地质特征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

现将区內出露地层特征叙述如下:1、二叠系中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分布于矿区外西部一带,岩性为深灰、灰色乞孔状、杏仁状、致密块状拉斑玄武岩。

厚度约230m。

2、二叠系下统龙潭组(P3l):为矿区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线)组成。

厚度220~269m,平均厚度为239.79。

含煤30余层,其中可采煤层有:K3、K4、K5、K7、K9、K11、K17、K19、K20、K24、K26等11层。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主要为绿色薄至中厚层粉砂质粘土岩、灰色中至厚层灰岩。

厚度约525m。

4、第四系(Q):主要分布山麓以及低洼地段,为黄色、灰色残坡积型含砾石的粘土、砂土,结构松散,厚度0~15.00m。

瓦斯抽采计量制度

瓦斯抽采计量制度

瓦斯抽采计量管理制度为规范矿井瓦斯抽采计量,提高矿井瓦斯抽采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提供瓦斯抽采计量数据,为矿井瓦斯抽采达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装管理制度(一)地面永久抽放泵站、井巷揭煤工作面、顶(底)板穿层预抽评价单元、采掘工作面顺层预抽采各独立评价单元及邻近层抽采必须安装抽采自动计量装置(包括流量、浓度、温度、压力传感器)。

(二)安装抽采自动计量装置地点抽采计量装置进气侧必须安设除渣、放水装置、通防工区定期清理放水器。

(三)矿井各地点需要安装自动计量装置地点,由通防科负责根据现场采掘布局,在瓦斯抽采系统图上进行明确标注;对于井下需要要独立计量的各评价单元,需要安装自动计量装置的,通防科必须在抽采或防突专项设计中明确其安装地点。

(四)现场安装:1.由通防科负责提供现场安装地点和控制计量范围,并出具自动计量装置安装通知单,送通防工区和调度室监测监控班。

2.通防工区和调度室监测监控接到通知后,进行查看现场做好安装自动计量准备工作,计量装置的安装孔,由通防工区负责施工;流量计、瓦斯浓度传感器、负压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敷设监测电缆(光缆)由调度室监测监控负责施工。

3.调度室监测监控班接到通防科和通防工区通知后,组织人员安装各类自动计量装置的流量计和各种传感器,并结合现场实际抽采管径进行校正参数,确保计量数据准确,系统运行正常。

4.安装结束后,由通防科、通防工区和调度室监测监控班联合对自动计量装置安装位置和运行情况进行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进行整改,确保装置运行正常,控制范围符合要求。

5.自动计量装置安装地点的管路管径必须与V锥相匹配,并安装于直管段,满足“前5后7”的要求(即自动计量装置出气侧直管段不低于管径的5倍,进气侧不低于管径的7倍)。

二、使用管理制度(一)抽采自动计量装置管理的责任单位为调度监测监控班,专门负责抽采自动计量装置的安装和标校工作。

(二)建立自动计量和人工检测对照制度。

《煤矿瓦斯防治“八招”及释义》

《煤矿瓦斯防治“八招”及释义》

《煤矿瓦斯防治“八招”及释义》为进一步提高煤矿瓦斯防治能力,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结合日常工作中瓦斯治理方法、措施、管理手段等,总结了瓦斯治理“八招”(一矿一策和一面一策、瓦斯参数测定、开采保护层、打钻抽采精细化、抽采达标评判、通风瓦斯日分析、防突预测图、防突员管理)。

具体释义如下:第一招:一矿一策和一面一策(一)目的“一矿一策和一面一策”是指井工煤矿根据矿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采掘接替计划,超前制定水平、采区、采掘工作面的瓦斯综合治理方案,统筹全年各区域瓦斯治理方法、时间、进度安排,为瓦斯治理及采掘接续提供有力保障。

(二)执行方式1.每年四季度由矿总工程师牵头制定下年度采掘作业计划中各区域的瓦斯治理方案。

2.统筹各区域瓦斯治理方法、时间、进度安排,确定矿井瓦斯治理“五项指标”(保护层开采面积、钻孔工程量、瓦斯治理巷道工程量、瓦斯抽采量、瓦斯抽采率),形成“一矿一策、一面一策”,报上级公司进行审批。

3.煤矿上级公司技术负责人组织专人对煤矿编制的“一矿一策、一面一策”进行审批,矿长负责落实。

(三)要求1.各水平、采区、采掘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案包括选取的消突措施,方法与时间,计量方式,效果检验方式,工作面采掘期间的瓦斯治理方法、日推进度。

2.“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编制的关键在于安排合理、接续有序、可操作性强。

3.上级公司要对各矿编制的“一矿一策、一面一策”进行审批。

4.“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关键在于落实,由矿长负责,各专业副矿长按分工落实。

每月对落实情况进行梳理,看是否按计划完成相关任务;每半年对“一面一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分析、考核,可以根据完成情况适当调整;每年进行一次总结,整理存在的问题,分析落实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为编制下年度“一面一策”提供依据。

第二招:瓦斯参数测定(一)目的“瓦斯参数测定”是指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国家规定的评价指标,各水平、采区、采掘工作面煤层瓦斯参数等进行考察测定,为矿井区域预测、瓦斯治理方法选择、抽采达标评判等工作提供依据。

综合防突措施实施、检查、验收、审批管理制度

综合防突措施实施、检查、验收、审批管理制度

一、综合防突措施实施制度(一)综合防突措施岗位职责矿长是防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矿长每月进行防突专题研究,检查、部署防突工作;保证防突科研工作的投入,解决防突工作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抽、掘、采”平衡;确保防突工作和措施有效落实。

总工程师对防突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审批检查防突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

生产副矿长负责开辟、采掘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防突工作。

安全副矿长负责催促防突措施和防突责任的落实。

生产技术科负责施工设计把关,搞清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情况。

安全科负责防突工作的监督,催促落实防突责任。

通风科负责防突工程设计、措施的编制,并负责上报和落实等工作。

(二)综合防突措施实施事项1. 由地测组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钻孔探测资料等进行分析,依据矿生产作业计划对每一个采、掘工作面每月提供相应的平面和剖面图,标明地质构造位置,以便确定防突重点。

2.严格执行“先探后掘”制度,矿总工程师通过对探测钻孔的资料分析,然后与地质预报进行对照分析,确认掘进巷道前方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瓦斯、水等情况,确定防突管理的重点位置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3.采掘作业时,严格执行防突措施的规定并有详细准确的记录。

由于地质条件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执行所规定的防突措施的,施工队组必须即将住手作业并汇报矿调度,经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调查后,由原措施编制队组提出修改或者补充措施,并按原措施的审批程序重新审批后方可继续施工;其他部门或者个人严禁改变已批准的防突措施。

4.安全科、通风科对防突采掘工作面实行动态跟踪督查,及时掌握采掘工作面防突动态情况。

及时汇报总工程师。

5.采掘工作面每班必须设置专职瓦检员,随时检查瓦斯及防突情况,发现有突出预兆时,必须即将住手作业、通知切断电源,协助班队长即将组织人员按避灾路线撤出,并汇报矿调度。

6.防突采掘工作面的专职瓦检员、安全员和放炮员必须固定在同一工作面工作,严禁随意更换。

7.实施防突措施前,工作面附近 10 米范围内应加强支护,同时,工作面附近 20 米范围内不得有煤、矸石等杂物,确保后路畅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2)1.矿井概况 (4)1.1 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及交通 (4)1.2矿井地质概况 (5)1.3 1172采面布置概况 (16)1.4 采面通风及瓦斯情况 (17)2 区域防突措施 (17)3 局部防突措施 (18)3.1 煤巷掘进工作面先抽后掘预抽煤层瓦斯 (18)3.2 回采工作面顺层钻孔抽采 (18)3.3 预抽煤层瓦斯主要设备的选择 (19)3.4 局部防突措施执行情况 (29)3.5 局部防突措施效果分析 (29)3.6 钻孔控制范围效果分析 (31)4 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测定 (31)5 煤层残余瓦斯压力测定 (32)6 煤层突出危险性指标分析 (33)6.1 煤的破坏类型 (33)6.2 瓦斯放散初速度 (33)6.3 煤的坚固性系数 (34)7 1172采面突出危险性评价结论 (34)前言根据矿井开拓方式、工业场地布置、井田内地质构造、开采机械化水平及煤层赋存情况,矿区内K1a与K17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83m,K17与K22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7m,K22与K2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0m,K23与K24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2m,K24a与K32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4m,K32与K3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3m,K33与K35b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2m,K35b与K39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3m,K39与K40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4m,K40与K109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00m,K109a与K110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3m,故将K1a 煤层划分为上煤组,K17、K22、K23、K24a、K32、K33、K35b、K39、K40煤层划分为中煤组,K109a、K110a煤层划分为下煤组。

矿井划分为2个水平,5个采区。

一水平标高为+1300m,水平以上的中煤组为一采区,水平以上的上煤组为二采区,水平以下的中煤组为三采区;二水平标高为+1100m,水平以上的下煤组为四采区,水平以下的下煤组为五采区,本矿首采煤层为薄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稳定性一般。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鉴定不突出区域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非突出区域进行设计和管理;无冲击地压现象,布置的1172采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2010年5月出具的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捡材沟煤矿17号煤层在矿界范围内F8断层以西+1300m标高及以上水平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根据我矿1172采面局部防突措施实施及防突效果的分析、残余瓦斯含量、残余瓦斯压力、突出危险性指标分析,水城县阿戛捡材沟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

本次评价工作遵循的依据是:⑪《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⑫《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⑬《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AQ1050-2008);⑭《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⑮《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⑯《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63 号。

1.矿井概况1.1 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及交通捡材沟煤矿位于水城县阿戛乡格目底向斜南东端仰起处,行政区划属水城县阿戛乡管辖。

地理座标为:东经105°03′29″~105°04′11″,北纬26°25′45″~26°26′25″。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呈不规则多边形,走向长0.8~1.24km,倾斜宽0.94~1.16km。

与周边矿井无矿界重合。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水城县阿戛捡材沟煤矿矿区拐点坐标拐点编号X坐标Y坐标1 2924342.08 35506866.572 2924342.08 35505936.573 2925131.08 35505733.574 2925613.08 35506641.575 2925267.08 35506887.57面积 1.1156k㎡开采深度由+1500m至+1000m矿井距水城县人民政府(双水)23km,距六盘水市区32km,紧邻203县道,距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法那收费站4km,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

捡材沟煤矿交通位置图1-11.2矿井地质概况1.2.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

现分述如下:)1.2.1.1. 二叠系上统(P3β)1)峨眉山玄武岩组(P3分布于矿区东部外缘。

上部为灰绿、深灰色拉斑玄武岩、间隐结构玄武岩,夹4~12m之紫、黄褐、灰绿色凝灰岩或凝灰质粉砂质粘土岩。

下部为深灰黑色块状拉斑玄武岩及少量玄武质熔岩、集块岩、玄武质凝灰熔岩。

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厚度180~250m。

l)2)龙潭组(P3分布在矿区东部,为一套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煤沉积。

岩性以灰、浅灰、黄灰等色,簿~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中夹炭质泥岩、菱铁岩条带及灰岩6~10层,含煤层50余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2层。

盛产腕足、瓣鳃、腹足等动物化石及羊齿类植物化石。

组厚412.4m。

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岩相、生物化石特征和含煤性,区内龙潭组可分为四段,自下而上分述如下:l1)①第一段(P3龙潭组底界~标七(B7)顶界。

该段岩性为浅灰色粉砂岩,夹粘土岩及灰岩、硅质条带或薄层,含菱铁矿及黄铁矿细晶或结核。

顶部为一层灰岩(即B7),底部为铝土质泥岩(厚0.5~3m)。

该段含煤 4~7层,其中可采煤层 2层(K109a、K110a),产腹足、瓣鳃类动物化石和乌尔曼杉等植物化石。

本段动物化石较多,且与植物化石间互出现,煤层较稳定,灰分较低,硫分高,为滨海泻湖沉积环境。

段厚47.5~55.5m,平均51.5m。

l2)②第二段(P3标七顶界~K40煤层底界。

该段岩性为浅灰、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夹炭质泥岩、粘土岩,含菱铁岩条带和黄铁矿结核,本段以小的韵律层发育为特征。

该段含煤23~27层,煤层发育差,厚度簿,极不稳定,尖灭现象频繁,段内无可采煤层,仅有零星可采点。

产羊齿类、乌尔曼杉等植物化石,中部和下部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

该段砂体和小韵律层发育,煤层发育差且极不稳定,中、下部产动物化石,上部以植物化石为主,煤层灰分、硫分均较高,为前三角洲沉积环境。

段厚151.9~197.5m,平均174.7 m。

l3)③第三段(P3K40煤层底界~K18煤层顶界。

该段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普遍含菱铁岩结核或条带,含煤12~14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6层(K35b、K33、K32、K24a、K23、K22),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富集层段。

该段不含动物化石,以盛产羊齿类植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大羽羊齿、栉羊齿、蕉羊齿等。

该段砂体较发育,盛产植物化石,不含动物化石,煤层发育好,厚度较大,且较稳定,灰分、硫分均较低,为三角洲沉积环境。

段厚78~123m,平均94.6m。

l4)④第四段(P3K18煤层顶界~龙潭组顶界。

岩性为灰、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细砂岩、钙质泥岩及生物灰岩4~6层(单层厚一般0.5~3m),普遍含黄铁矿结核,含煤7~10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2层(K17、K1a)。

本段以盛产腕足、瓣鳃、腹足类等动物化石为特征,偶见少量羊齿类植物化石。

本段由多个“灰岩(海相泥岩)~砂泥岩~煤层”小旋回组成,代表多个“海进~海退”过程,以产动物化石为主,煤层不厚,但较稳定,具中灰,高硫之特点,据此,本段为“泻湖—潮坪”沉积环境。

段厚76.2~112.9m,平均91.6m。

l4)层位大致相当于长兴组,与三叠系飞仙关组呈过渡关系。

第四段(P31.2.1.2.三叠系下统(T1)1)飞仙关组(Tf)1灰绿、灰紫、紫及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岩、钙质砂岩及灰岩簿层。

下部水平纹理发育,中上部波状、脉状及斜层理较发育,层面常具波痕等构造,地表常呈球状风化。

盛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有Lingula sp.、Claraia aurita (Haueg)、Claraia sp.、Velopecten sp.、Eumorphotis sp.等。

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组厚466.0~501.2m,平均485.2m。

根据岩石颜色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Tf1):即俗称的“卡以头层”,为灰绿、灰黄色中~厚层状粉1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时夹泥灰岩簿层,下部水平纹理发育,有时中夹灰紫、紫色层。

段厚58.3~79.7m,平均69.0m。

第二段(Tf2):灰紫、暗紫、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1岩及粉砂岩,中夹少量泥灰岩薄层。

上部常夹一层紫红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下部常间夹灰绿色条带,与第一段颜色呈过渡性质,两者分界线不易准确划分。

段厚333.4~420.6m,平均398.0m。

f3):红色、紫红色薄层状页岩和细砂岩、粉砂岩互层,段厚43.0~第三段(T171.0m,平均57m。

1.2.1.3.第四系(Q)分布在沟谷、缓坡等低凹地带,系坡积、残积和冲积产物。

主要为褐灰、褐黄、暗紫灰色粘土、亚粘土、砂质土、含砾砂土及碎石等。

厚0~46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2.2 地质构造捡材沟煤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紫云北西-南东变形区、格目底向斜南东端仰起处,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总体呈一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近西的单斜构造;倾向250~300°,倾角为9~25°。

F8断层以东,构造较复杂;F8断层以西,构造相对较简单。

1.2.3 水文地质条件马场井田位于格目底向倾南翼东端,位于两山脉之间的北西-南东向的槽形地带,百车河则位于马场井田东北缘,该河基本沿岩层走向贯穿全区,流经地段主要为玄武岩和茅口灰岩,地形总的是由北西向南东倾斜,沟谷发育,其走向与地形倾斜方向一致,并于不同地段汇入百车河。

捡材沟煤矿矿区区域上处于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位于马场井田南端,属马场井田单元地表分水岭地带,属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排泄条件较好。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流水,有六条季节性沟谷溪流,其流向均由南西向北东流入百车河;溪沟中水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流量大,平时流量小甚至干涸,一般为0.98L/S。

长年性地表流水为矿区外发源于西面、流向自南西向北东流入矿区以北的百车河;百车河流量迅速,受大气降水影响,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大、旱季小,一般流量在15.773~151.29L/s;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北东面的百车河,高程为1180m左右,区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