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第二章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3、信息教育的四大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4、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过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5、当代教育的现状: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养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时间改革的关系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3、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章教育目的1、概念: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3、教育目的的类型: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4、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民族性和世界性。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利托尔诺最早提出教育在动物世界中就存在。
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
动物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原则。
埃德加.富尔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以“生活、终身、教育”为基础。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得一种教育观。
即“泛教育”观。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
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非制度化教育是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想。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
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社会教育的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教育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学校的出现。
学校产生条件: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得准备。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得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得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我国得《学记》;教育方面得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得描述,缺乏理论得分析,没有形成完整得体系,所以只能说就是教育学得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得创立源于社会实践得客观需要,主要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得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得总趋势与一般科学发展奠定就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得独立同一些著名得学者与教育家得努力就是分不开得;(4)教育知识得丰富沉淀。
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得科学提了出来,与其她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就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得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得《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得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就是一本自成体系得教育学著作,它得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2)概念与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得教育概念与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得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得教育学专家与系统得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得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就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得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与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与比较得方法探索儿童得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得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狄尔泰、斯普朗格与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就是一种文化得存在;②教育得对象就是人,因此教育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得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得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得方法即理解与解释得方法;④教育得目得就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得主要方法就是“唤醒”与“陶冶”。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发布日期:【 2009-7-27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昄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的教育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
(三)生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性的。
(四)劳动(社会)起源说观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其智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一词,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石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永恒性、独立性、历史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美国1869-1947)。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标志是教育实体的出现。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广的系统学制是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1.与政治经济制度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3.与科学技术4.与文化(学校文化)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XX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
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
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2.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
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3.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以( )为标志 4.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wei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次提出:张 6.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分界点是( )年
7. 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夸美纽斯正式提出的,1962年我国在 首先执行这个制度
8.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9.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呢,这些经验都是教
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 ,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安排
10.“宽著期限,紧着课程”是 的语言 11.素质教育是培养 为重点的
12.教育目的的功能: 。是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1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主张人的身心发展力量源于 ,由 决定。
外铄论:
14.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15.“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新教育运动开创人:
16.要素教育的代表: 著作: 是学校生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17.最早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家是:
18.班级授课制的发明者: 19.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
20.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 21.正式提出班级一词:
22.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教育性的是: ,他的 说明了教学的过程
23.布鲁纳的 被看作是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著作 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24.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 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5.教育学中提出“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 规律
26. 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文化的核心:
27.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通过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
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技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的 作用。
28.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
变化结果,称为
29.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____________两种。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
思想是____________教育和骑士教育。
30. 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
31.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是宫廷教育() 巴班斯基:
32.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发现教育规律()
33.主张“以感知觉为基础发展心灵中的观念,培养能自我管理的人”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
3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
3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6.劳动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产物是人的平均发展()
37.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8.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辅导作用()
39.学生文化的特性:
40.学校教育对个体教育的特殊功能:
41.初中个体发展任务:
4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