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举要

合集下载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是该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是唐朝选拔文武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健全。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唐高祖李渊的改革下得以正式建立,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与改革,最终在贞观年间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模式。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与程序唐朝的科举制度包括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环节。

首先是殿试,也称为状元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在殿试中,考生需回答一系列由皇帝出题的经义、文章及政策问题。

考试结束后,一等殿试及格者可直接晋升为进士。

接下来是会试,也称为监科,是由吏部官员组织的考试。

会试分为三天,考试题目包括经义、诗赋、琴棋书画等多个科目。

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

最后是礼部试,也称为明经科,是由礼部官员主持的考试。

礼部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礼部试的考生获得进士称号,并可由朝廷任命官职。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唐朝的科举制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政府能够选拔到人才。

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唐朝政府得以选拔到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政府决策与管理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与进步。

无论贫富,只要通过考试,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官职,使得社会的阶层界限得到一定程度的打破,人才得以流动。

此外,科举制度也对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经义和文学作品的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科举制度的不足与批评尽管科举制度在推动唐朝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批评。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

许多考生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实际才能的培养。

唐朝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

唐朝科举制度通过一系列考试和选拔程序,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用于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员。

下面是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详细介绍。

唐朝科举制度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在这个制度下,学生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才能晋级,最后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录取。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低一级的考试。

每个州的州学会举行乡试,参加者是来自各地的贫寒子弟。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诗词、音律等。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会试。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步,也是中级的考试。

会试在省会设立,考生需要答对一个题目,进行辩论和作文。

会试的分数决定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高级的考试。

殿试在皇宫内的金銮殿进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的内容主要是答题和辩论,以考察考生的才能和智慧。

殿试结束后,皇帝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和成绩决定是否录取为官员。

唐朝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优秀官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取消了出身的限制,任何人都有机会参加考试,展示自己的才能。

其次,科举制度通过多轮考试,可以全面评估考生的知识、才能和品德。

不仅注重文化知识,也注重政治、道德和公平的素养。

在唐朝科举制度下,很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和政治家都通过参加考试脱颖而出,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例如,魏徵、杜牧、元稹等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科举制度的实施让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运用,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唐朝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个制度过于依赖考试,可能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其次,由于考试的高度竞争性,可能导致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盲目追求。

此外,由于考试经费和资源都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总的来说,唐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选拔程序,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事务。

011唐代科举制度

011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官吏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尽管它的很多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只有在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够实现。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产生了察举制度。

汉朝初年只有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和拥有十万钱家产而又不是商人的富人可以送子弟到朝廷为“郎”。

这就是“任子”和“赀选”制度。

高级官吏多由这些二千石子弟担任。

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任命,一般官吏则由长官辟召。

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亲自策试。

1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

由皇帝临时下诏察举贤良的特科正式形成。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也初步建立。

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这样,一般平民的子弟就可以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

这是一个由贵族世袭任官到一般平民按才能任官的过程。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初令郡国举孝亷各一人,限年四十以上。

诸生通章句,文吏课箋奏,乃得应选。

”3岁举孝廉也建立了考试制度。

阳嘉之制实行后,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如果不能通过中央的考试,便不能获得官职。

而郡守的举荐,又是到中央人参加考试的前提。

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豪强大族也逐步操纵了本州郡的政治。

因此,东汉中叶以后,察举和辟召就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最后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虽然出身授职还要通过两汉以来的察举和辟召等选官的程序,但是被察举和辟召的条件首先是门第。

门第成为做官的先决条件。

南北朝以来,随着豪强士族的衰落,在官吏选拔问题上出现了几个新的情况。

一是按照才能选任官吏的问题,重新被提了出来。

萧衍在南齐末年上表中就1《汉书》卷四《文帝纪》。

2《汉书》卷六《武帝纪》。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经过一千多年的实施,对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唐代已经基本成型。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唐代参加科举者的主要来源。

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

“生徒”、“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2)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和内容。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种:常规考试和强制性考试。

所谓定期锻炼,是指每年举行的不同学科的科举考试;科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举行的科举考试。

常举与鉴举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常举因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势成为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环。

经常引用的主要题材有:秀才、明静、进士、法明、子明、舒鸣、一史、三史、凯李源、陶举、童子等。

学者要求五篇关于相关国家主要政策和战略的文章。

目的是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球意识的高级人才,所以对候选人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他们被推荐但未能获得,被推荐的州州长甚至会受到惩罚,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的人少之又少,唐高宗也因此被叫停,此后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子明科目旨在选拔在书法、写作方面有专长的人才;明法科旨在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

以上科举大多为世人所不齿,所以不被重视。

一史为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则是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开元礼是对玄宗开元二十年修成并颁行《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的内容进行考试;道举主要考《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童子举的考试内容是要求十岁以下儿童熟习一部经书和《孝经》、《论语》。

以上几种由于不常举行,因此,在科举中的地位也不重要。

唐朝的官员任用和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

唐朝的官员任用和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

唐朝的官员任用和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其官员任用和考核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和体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基础。

唐朝的官员任用和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下:一、选官制度唐朝采用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法两个科目,主要考察官员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

官员需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并且需要通过很高的排名才能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考核制度唐朝对官员实施了定期的考核制度,包括职位晋升考核和定期巡视。

职位晋升考核由高级官员进行评价和确定,官员需要通过考核才能晋升到下一级职位。

定期巡视由中央和地方官员进行,目的是检查官员的政绩和廉政情况,对不称职或有失职的官员进行撤职或降级处理。

三、任官制度唐朝的官员任职制度按照官员的职位和工作性质进行分类,包括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和军事领导人。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可以被任命为中央官员,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责。

地方官员根据官员的地位和功绩来任命,负责地方的政务和税收管理。

军事领导人则负责边防和军队的组织和指挥。

四、奖赏惩罚制度唐朝设立了丰富的奖赏和惩罚制度,以激励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官员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时会得到丰厚的奖赏,如封赏、荣誉称号和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而对于失职官员或犯罪官员,唐朝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包括免职、罚款、流放和刑罚等。

五、廉政制度唐朝非常重视廉政,设立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

官员任命前需要进行廉政审查,以杜绝贪污和腐败行为。

另外,唐朝还设立了廉政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搜集有关贪污腐败的线索。

一旦官员被发现存在贪污和腐败行为,将会遭到严厉的处罚。

总结起来,唐朝官员的任用和考核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机制,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廉政,并通过奖赏和惩罚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官员的工作。

这种制度的实施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唐代科举制度特色

唐代科举制度特色

唐代科举制度特色1.吏部授官: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

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

2.重进士科:唐代对进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别尊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抵应进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录一、二人,而应明经科的考生,则约每十人取一、二人。

3.评行与公卷: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故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将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以期即使临场失准,亦可被录取,此种做法称为「公卷制」元朝科举制度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优待“国族”,压抑“汉人”和“南人”。

人数上占很少数的蒙古、色目人与人口众多的“汉人”、“南人”录取名额相等,科举中选的机会就大不相等了。

可见此种科举不平等,实际上还阻碍了科举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元朝规定的科举考试的科目有三。

“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古赋诏诰章表以著其文章之华藻,复策之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

与前代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程朱理学被正式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

按朱熹的四书训说在南宋末年已被立于官学,表明开始为政府所承认,但当时它在儒家学统各派当中远未取得独尊的正统哲学的地位。

宋末科试始许用朱注,惟仅为允许采取的诸家学说之一。

直到元朝颁布科举制度,程朱理学才被政府定于一尊。

凡“四书”和《诗经》均须用朱注,《周易》主程、朱氏之说,《尚书》以朱熹门人蔡沈阐释为主,《春秋》用程颐私淑胡安国所传,除《礼记》尚用古注疏、《春秋》许并用三传外,其他儒家经典一以程朱理学的阐发附会为本。

元朝科学制度对于理学在中国社会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朝科举制度的作用:明朝科举制度主要特点有:( 一)科举与学校完全合流明朝的学校,除了国子学、府州县学以外,还有宗学、社学、武学等等,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但其根本目的不外乎教化民众,为科举储才。

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

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

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2]起源编辑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3-4][5][6]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2]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臵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

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4][5]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唐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唐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唐代中国的科举制度随着唐朝的兴盛,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并扩展。

这一制度在整个唐代以及其后的历史时期都极具影响力,也为中国的教育和选拔机制建立了标志性进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唐代中叶,科举制度开始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在唐高宗时期,考试督促院和国子监成为了主要的科举考试机构。

扬州、元微、匡贤、灵武等考场相继成立。

考试篇目及科目也在逐步定型。

初期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法,考核对象主要是官员的子孙。

到了唐末,科举制度的考核范畴可涵盖各阶层人士。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其特点也变得更加鲜明和独特。

首先,唐代科举制度是赋有普遍性的选拔机制,无论是财阀大家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可能通过科举获得官职。

其次,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所考察的经典和规范,成为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贯穿了整个唐代后期和宋代的学术界。

最后,唐代科举制度还加强了政治力量对社会的控制,成为了社会和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进程的影响可谓深远。

首先,科举制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所选拔的人才无论是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均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中国的整个政治生态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器。

最后,科举制度的延续和完善,在中国历史上也为其他相关选拔机制发展注入了基本性的组成部分。

总之,在唐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中,科举制度的实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进程,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科举制度举要
老桂看国考桂久利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

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唐登科记总目》统计,约在6700 余人。

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

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