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应该回到实践中去,科学只有运用到实践之中 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总结: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应该回到实践中去 ,科学只有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
•
正确认 识 认识
—— 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功
— 实践‥‥结果
失败
错误认识
—— 主观与客观相悖
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通过长 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 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 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一天,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对开 发部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开发一种 新型相机。其突出特征是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 置装进相机里,其体积不能增大。技术人员一听, 认为这简直是异想天开,根本办不到!他们企图说 服经理放弃这种难以实现的打算,但经理态度异常 坚决,说:“不行!今天的相机已经不吸引人了,没 有什么市场了,一定要攻下这一难题。”正是这种 非得干成的压力,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前探索. 于是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置闪 光灯、自动对焦的小型相机.由于这种相机老少皆 时皆宜,操作简单,被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相机”。
• 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 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否则就是错误的,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 标准。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 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 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 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 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答: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基础关系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简述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答:一、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示客观存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存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后继者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科学理论体系。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的。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是指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并且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阐述得非常透彻。
以下是一些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观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人在实践中感知、观察、实验和思考,通过这些过程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他们的认识会得到不断的修正和更新。
二、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而认识又会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相统一,构成了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实践和理论都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感知和观察的过程,它是理论的依据。
而理论则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检验。
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可以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实际依据,而理论则可以为实践的实施提供指导和支持。
四、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观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应用上,还体现在对新知识的创造和探索上。
实践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认识的深化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是对未来世界的预见和构想。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最终实现对社会和个人的改造。
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深入阐述。
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动力,与理论、创新、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课件201911)

教学目标:
• 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并能 举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 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
准
练习
思考:1、现代的读书人与过去的读书 人比较,所学的功课多,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格”竹子
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里和一个朋友热烈讨论如 何悟彻天下万物的道理,做成圣贤。王阳明指着屋 前亭子旁边的竹子,叫他的朋友去面对竹子思索。
他的朋友就早晚坐在竹子前面,想彻悟其中的 道理。由于经历虚耗过多,到了第三天,就病倒了。 王阳明还不死心,自己也坐在竹子前面,但是始终 悟不出什么道理,到了第七天,他也病倒了。
2、点子大王有很多“点子”, 这些“点子”从何而来,为何而去?
这两个事例说明什么?
说明: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于是,他们两人都感叹圣贤确实难以做到,他 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悟彻天下万物的道理。
思 考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 种需要就会比一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 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 展。(“三提”)
思考 4: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 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 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 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 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思考5:课本P114页“打捞石兽”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结论(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明确: 第一、“检验认识”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第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 正确认识的特点和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这种实践 与被改造的对象本身并不等同。实际是客观存在 的事实。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 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而不是与实际相符合。
• 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去检验。
巩固练习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
理是
(C )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 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 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 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 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目标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是与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只有在变革 对象的实践中,客观事物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人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 来源于实践。
(恩发展不断提出新 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 展。(“三提”)
思考 4: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 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 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 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 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学以致用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 基本方针。它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 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 上,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 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香港和澳门 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 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 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无法充当检验 标准。
(2)检验认识 合。
——
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
(3)实践的特点:主观见之于客观。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实践的发展不断提 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 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 推动认识的发展。(课本122例子)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 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 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 的认识更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 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 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1)为什么 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答: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 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 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 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 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 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刘三姐
1、现代的读书人与过去的读书人比 较,所学的课程更多,如计算机、生物、 化学等,这是为什么? 2、很多大学现在开设了过去没有 的专业,如个人投资理财、环境保护、 新能源应用等
8.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 虎 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 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 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充分暴露出来,才能透过 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行”。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方法论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结
这堂课我们从四方面论证了实践对认识 具有决定作用,换句话说,即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国 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原名叫陶知行,后改 为陶行知,他为什么要改呢?对我们学生有 什么启发?
想一想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不能
一切真知都 来源于产生 问题(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知识的传播 问题(流)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
(产生)
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发展提出新课题、新经验 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
(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思考 :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 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 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 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 国际互联 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这些事 例都说明什么?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 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北面的著名巨石阵。 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 其中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 方向。巨石阵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 造的简单工具。
平视
俯视
张衡
漏水转浑天仪
测量天体方位、24节气等天象。
伽 俐 略 望 远 镜 复 制 品
伽俐略
人们第一次看到:原来月亮并非白璧无瑕
B
5.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 是因为 ( )
BD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 后改为陶行知。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 不相识”。 4、一分辛苦一分才。
《 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 也。”这说明前人已尝过,肯定有人 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获得这样的 认识。 这种认识并不否定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 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注意:
获取知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 唯一的,即实践
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 到的 经验(知识);间接经验就是指从他 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别 人总结实践经验写在书本上科学理论 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论文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光线但
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到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
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
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依托人特
有的思维。
我国古代荀子曾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费尔巴哈讲得更为形象:“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
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他。”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
世界是可以被人不断认识的。我们对蚂蚁看得到而我们看不到的光线
的认识成就比蚂蚁大得多,大抵也源于对这些光线的不断探究与主动
认识。
然而,人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怎样形成认识,又该如何把握真
理?却令古今智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直至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
引入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这才揭示了认识的内在
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伟大的理论武
器。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一般总是想好了再去做。
这种现象往往会让人们以为,既然认识在先,实践在后,当然就是认
识决定实践了,其实恰恰相反,实践才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精品文档
。
2欢迎下载
然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只有那些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改造或需要关注的事物或问题,才会
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就是说,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切实地感知事物和现象,磨练和提高自己的
能力。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将军有带兵的实践,才有管理部队的真知;医生有临床的实践,才有
治病救人的真知,教师有教学的实践,才有教书育人的真知。离开了
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本文例子中,为什么蚂蚁
对自己所能看到的光线不如不能看到光线的人成就大呢,蚂蚁就没有
实践吗?事实上,人类对光线的实践,引发了人对它认识的渴望,认
识便也有了来源。当然,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个人的勤奋实践,无论是获取直接认识还是验证他人认识都是必不可
少的。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古代,很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的一些
学科取得辉煌的认识成就,我想这和当时的农业,养殖业,建筑业,
航海业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出的这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分不开的。正如
蚂蚁的例子,人类在对这些自己看不到的光线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对
他们进行认识的需要,所以便能取得大的认识成就,而不是被限制于
人眼的特殊构造,以为这便是人认识的绝对界限。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
精品文档
。
3欢迎下载
推向前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
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为我们改造
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我们常听到有 人这样发问:在那浩瀚的海洋
上,现代舰船为什么能绕过暗礁,躲过险滩,自由航行,到达目的地
呢?原来在 每艘舰船上都装有现代化的导航仪器。它们利用日、月、
星辰和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传来的光和无线电信号, 自动地替人们
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工作,确定出航行的方向、位置、速
度,不断引导舰船到达指定 地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实践中获得
的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无线电等科学理论,其指导实践、为实践
服 务的重要作用。如果从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知识不是为了
指导实践,即认识不是以实践为目的,而是为 了认识而认识,那么
这种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人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什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唯有
实践。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
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
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
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
精品文档
。
4欢迎下载
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
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
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
的权威。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
的,它充分表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实践需要
的是正确的认识,而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去检验,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学习,我不仅掌
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
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
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
熟。
参考文献:《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精品文档
。
5欢迎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