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内的比喻认知
比喻词的认知与理解

判断隐喻与明喻 , 仍需按传统语 言学标准 。传统语言学
中, 隐喻也称暗喻 , 判断明喻 、 隐喻的标志是 比喻句 中能否加 入“ 或“ ” 是” 像 。陈嘉 映 指 出: 用像 和是 来 区分 明喻和 隐 “ 喻, 其实是对 的, 只不过两 者的 区分不 在于修 辞上用 了像 抑 或用 了是 。张三是猪 , 虽然用 了是 , 说的仍然是像 , 它仍然是
肖 模 艳
( 门大 学 中文 系 ,福 建 厦 门 33 0 ) 厦 60 0
一
、
引言
二、 比喻词 的认知 机制
比喻 词 作 为 词 汇 系 统 中 的一 个 类 别 , 内 部 大致 可 以 按 其
本文所 说的 比喻词指 的是通过 比喻 的方法 创造 出来 的 词, 不包括含有 比喻 义的词 。长期 以来 , 比喻词在学术 界没 有引起充分 的重视。这大概基于 以下两点原 因: 一是 比喻词
一
现比喻词不仅仅具有使语言更加形 象生 动的作用 , 它还具有 更为实用的功能 。这些 都为我们 的研究奠 定 了良好 的理论
基础。
比喻词是 国俗词语 中的一类 , 积淀 着深 厚 的 民族 文 它 化, 是民族个性的体现。研究 比喻词语 的认知与理解 对于深 入 了解 民族文化 内涵 、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等都有重要 的
喻词虽然很早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来 , 但是一直未能得到充
分 的重 视 , 关 研 究也 流 于 浅 层 和 表 面 。 相
2 0世纪 8 0年代 ,ao &Jhsn L kf ono 从认知 角度 提出概念
隐喻理论 , 步确立 了隐喻在思维及 语言中的中心地位。国 逐
内语 言学家对于隐喻 的研究也 给予 了极 大的热情 。人们 发
范畴视域中的修辞与逻辑关系

45
是因为它与 自然 科学 精神 的关 联。近 代理 性主 义哲 学的 特征、 对象、 问 题 和作 用无 不与 当时 的自 然科 学有 关。它 重在实证、 实用 , 培根认为 传统的 科学来 自希腊 的智慧 , 因 而它具有儿童特征 , 它能够谈 论 , 但是不 能生育 , 充满 着争 论 , 却没有实效。 培根 用以 衡量 知识 的标 准是 实用 性 , 他 以此否认传 统知 识继 续存 在的 权利。 培根 所说 的服 务于 人类的实用性是一种特 殊的价值 观 , 只是指 满足人类 生活 需要的用途 , 不包括精神生 活方面 的需要 与满足。按 照这 种新的科学价值观 , 以思辨和 伦理价 值为取 向的古代 知识 以及以宗教价 值为取 向的 中世 纪知 识 理所 当然 地被 排除 在科学知识 的范 围之 外了。近 代哲 学 家有 他们 独特 的时 代特点 , 他们和希 腊哲 学家 的不 同之 处在 于 , 他 们不 仅仅 追求个人好奇心的满足 , 他们 从事哲 学还有 明确的功 利目 的 ; 就是说 , 除了追求纯粹 的智慧 , 他 们还积 极谋求实 用的 智慧。近代哲学 的功 利性 也从 另一 侧 面反 映了 它与 科学 之间的亲缘关系。科学的 理性的 最大特 点是工 具性 , 培根 提出的∀ 知识就是力量# 的口号表 达的是 工具理 性的力 量。 以古代和中世 纪哲学 为代 表的 学说 学 问没 有改 造和 控制 知识对象的力 量 , 因此在近代被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1. 3 现代 : 重修辞 , 轻 逻辑 。根据 现代诸 多学者 对修 辞的 重要性的推崇 的程度 , 笔者将他们分为两种大的观点 : 其一是强势的观 点。 Scott( 1967) 在他 的 ∃ 论修 辞的 认 知性% 一文中提到 , 从西方 修辞学 发展的 历史来 看 , 人 们探 讨修辞认知属 性 , 总要 追溯 到古 希腊 的修 辞学 , 特别 是亚 里士多德关于 隐喻的观点。从古 典修辞 学时期 开始 , 人们 就注意到隐喻 的认知功能。它不 仅是一 个修辞 格 , 而 且是 一种认知方法。隐喻不仅 存在于 语言表 达层面 , 而且 存在 于思维层面 , 是一种思维模 式。有的 人甚至 把人类归 结为 隐喻式的。认知修辞学带 动了哲 学观念 的改变 , 打破 了古 典传统上修辞学与哲学 对立的状 态 , 它使哲 学家们发 现了 哲学对修辞的 依赖 性 , 因 为哲 学论 辩本 质上 是修 辞性 的。 修辞与思想共生 , 在塑造知觉 模式和 思维倾 向方面比 逻辑 更具有原始 性和 重要 性。修辞 是塑 造 思想 认识 的原 初性 活动 , 而非巧言的雕虫小 技 [2] 。由此 可以看 出强势观 点认 为只有在修辞 成果的基础上 , 逻辑活 动才能 进行 , 而且 , 如 果说逻辑主导 着人的理性活动 , 那么 , 在 一定意 义上 , 正是 修辞为逻辑提 供了基本的起点和可能性空间。 其二是弱势的观点 。谭学纯 ( 2005) 认为概念认 知是一 种普遍的把握 世界 的方 式 , 进入 概念 认知 的概 念 , 以 一种 [ 3] 被规定的语义 , 指向事物 的共性 。 支持概 念认知的 是逻 辑语境 , 概念组合 体现 事物 的逻 辑关 系 , 这 种逻 辑关 系是 排他的 , 体现世界的现成秩 序。修辞 认知是 一种主体 化的 认知行为 , 修辞认 知也 借助 概念 , 但 进 入修 辞认 知的 概念 往往偏离了事 物的 语义 规定 , 或 者说 , 修辞 认知 解除 概念 认知的普遍性 , 激 起具 体生 动的 感性 经验 , 使概 念化 的语 义在重新建 构中 被编 码进 另一 种秩 序。两 者最 大的 区别 是 : 概念认知在普 遍的 意义 上理 性地 接近 认知 对 象 , 修辞 认知在局部的 意义上 激活 主体 的新 鲜 感觉 重新 接近 认知 对象。前者概 念化 地锁 定对 象 , 后者 审美 化地 展开 对 象 , 重返语言的诗意。后者的 局部认 知 , 往往偏 离前者普 遍认 知的通道 , 在另一 个认 知纬 度重 新关 照对 象 , 这 决定 了修 辞认知的两面 性 : 一方 面 发现 概念 认知 没有 赋予 的意 义 ,
认知语言学中的比喻

三、认知 语 言学 中的 隐喻
( )构造 隐喻 一
构造隐喻是指某个概念以其他概念为基础借
用 隐 喻构造 其概 念 的现象 。 关于 这个 问题 , aof Lk f 和 Jh sn举 了战争概 念表 现争 论 的例子 来进 行 ono 说 明 。如 :“ 输 c戟争 南 为”“ c 凌 土 彼 私 装
因为比喻这一现象是人类通过各种语言性手法向 对方传达并使对方理解其在认知构造中感知到的 心 象 。所 以 比喻研 究 的重点 是 ,使用 或 发 明语 言
性 手法 的 发送 者 的精神 性认 知 构造 及其 投影 出的 语 言表 现形 态 之 间的 问题 。并 且通 过语 言表 现 和
构造 。他们不仅把隐喻和明喻作为研究对象,还
关键词 :认 知语言学 ;比喻 ;隐喻
中图分 类号 :H -6 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4 2 1 ) 3 0 9 — 3 6 2— 92(0 2 0 — 0 3 0
比喻研 究 是语 言 问题 同时 也是 心理 学 问题 ,
学 的观点 研 究 比喻 的先驱 之 作 。 书 中 L k f aof和 Jh sn 极 力 主张 比喻支 撑着 我 们 的认识 和概 念 ono
涉及 了过去 少人 问津 的换 喻 和提 喻 。首次 提 出隐 喻 性 映像 和 图 像 架 构 的认 识 与语 言表 现 化 的 问
语义之间的联系实现接受者在精神性认知构造过 程中与发送者保持同样的感知和理解。
对 于 比喻这 一认 知语 义 学 范畴 中 的 中心 研究 课题 ,本 文 在 鸟瞰 比喻研 究 的历 史 的 同时 ,撷取 介绍 认知 语 言学 中 隐喻 的重要 地位 。 造方面的概 念研 究 、范 畴研究 联 系到 了一起 。【 l 】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莎剧中的比喻及其翻译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莎剧中的比喻及其翻译莎剧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文化中的传奇,而其也因丰富多样的文学修辞手段而闻名于世。
随着修辞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比喻己被人们从更广义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所以本文讨论的比喻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转喻,提喻等。
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手段,比喻在莎剧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
因此,把莎剧中的比喻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把莎剧的比喻翻译好,是忠实地表达莎剧的思想、精神和风格的必然要求。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常简称为原型理论或典型理论,其哲学根源基于维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
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扬弃,其观点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
语境,文化差异,社会发展和个人差异都会影响范畴原型的确定。
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
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而是多中心结构,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本文以莎剧《麦克白》,《威尼斯商人》和《一报还一报》为语料,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莎剧中的比喻,发现相似性是比喻建构的基础,喻体的选择与范畴中的原型或典型成员有关。
此外,再结合曹未风、英若诚、卞之琳、朱生豪、方平和梁实秋译本,分析各位翻译家的翻译特色,并总结出以下比喻翻译的策略:保留喻体原型、转换喻体原型、保留喻体原型加注释和舍弃喻体原型等四种翻译方法。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莎剧中的比喻及其翻译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追溯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该理论能为比喻的建构以及比喻翻译的过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将其运用到莎剧作品研究中可以为莎剧中的比喻及其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希望弥补莎剧比喻汉译的不足。
从范畴化视角看隐喻

从范畴化视角看隐喻一、引言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上,认知语言学家们采取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1980年,Lakoff和M.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作者以人类隐喻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和系统性,指出语义研究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还必须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及人的隐喻概念体系来研究语义,同时还要研究范畴化和隐喻认知模式。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 1936:98)。
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而很少涉及认知领域。
自从koff和M.Johnson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
他们纷纷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简言之,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Svorou 1994)。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解释隐喻提供了另外一条重要的路径,其中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二、范畴化和隐喻的本质——相似性在经验世界里,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家具、建筑等等,而且同一事物又同时属于多层范畴,如一只哈巴狗同时属于动物、犬科、狗、哈巴狗等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
人对范畴的认识是基于基本范畴层面,于是就有了格式塔,即人对事物的完形感知。
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
范畴化认知过程又涉及原型的概念和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即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转喻认知解读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转喻认知解读摘要:范畴是认知的基本概念.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两大派别。
本文就是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谈起,主要阐述了把转喻看作是以空间上“部分一整体”邻近性的原型范畴转喻观。
关键词:原型范畴转喻部分-整体一、论文结构二、原型范畴理论2.1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正如著名语言学家Jaekendoff[1]所说的,认知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划分范畴的能力,即判断某一特定事物是或不是某一特定范畴的具体实例。
因此,我们可以通俗的说,给万事万物划分类别范畴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能力。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范畴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真是因为如此,不乏先贤对其论述著说,但是就其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是柏拉图之后的二千多年时间内的范畴理论,其主要内容为[2]:范畴必须有由一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或特征来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间的分界是明确的;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地位相等。
随着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世界,我们发现很多事物按照经典的范畴理论是无法将其归类的,针对这种情况,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Rosch首先提出了“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亦称典型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范畴理论主要不同在于:范畴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所建立起来的概念,而是一种典型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1951年,维特根斯坦指出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隶属度,这就是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s)理论”[3]。
此后很多著名人士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很多贡献。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Eleanor Rosch,她在维氏家族相似性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明确的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比喻的认知模式和功能

1比喻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维属性
传 统 修 辞 学 对 比 喻 的 定 位 ,其 视 角 在 于 修辞 方 法 和 修 辞 功 能 。 这 种 阐释 虽然 确 定 了比 喻 的 修 辞 价 值 系 统 , 没有 从根 本 但 上 揭 示 其 本 质 属 性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导 致 这 了比喻分 类的繁琐性和性 质的不统一性 。 从 认知 角 度 看 , 们 可 以这 样认 为 , 我 比喻 既 是 一种 修 辞方 法 , 是一 种 思维 模 式 , 修 也 是 辞过 程 中的 一 种 思维 模 式 , 么说 是 因 为 ; 这 首 先 , 何 比喻 的构 造过 程 中 , 任 都蕴 涵 着一 个 认 知 比较 过 程 ,修 辞 者 在 确 定 一 个 思 维对 象一 一 本 体 后 ,为 了使 之 诉 诸 为 更 直接 的 形 象 ,往 往 要 与 已有 的 认 知 结 果 进 行 比较 ,丛 中搜 索 出 与思 维对 象具 有共 性 c 。=== > = = ——— — —,
有推 动修 辞学 理论 的前 进 , 本文尝 试从 认知 心 理 角度 对比 喻重 新审 视 , 重新发 掘 比喻 的 思维 性 质和认 知价 值 , 望 在研 究比喻 修 辞 希 的认 知 范 示上 有 一 点探 索 , 比喻 的性 质. 对 结 构 和功 能 做 出 一 点新 的阐 释 。
维普资讯
语 言 学研 究
Ci d ao Io Ln e l ; ha u tnn v: =d n E c i n so Hr ■- i a : : !
比喻 的认 知模 式和功 能
( 北大学外 国语学院 河
摘
刘 明 刘杰 河北保定 07 0 1 2) 0
范畴的详细解释

范畴的详细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范畴不?范畴啊,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盒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比如说颜色吧,红、黄、蓝、绿等等,这些都属于颜色这个范畴。
就像你的衣柜,里面有各种不同款式的衣服,那衣服的款式就是一个范畴呀!
范畴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思考中慢慢形成的。
比如说动物这个范畴,我们一提到动物,脑子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猫啊、狗啊、大象啊。
这就像是你有一群好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但他们都属于朋友这个范畴。
再拿情感来说吧,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情感范畴里的。
你想想看,当你开心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那就是喜这个范畴的表现呀!而当你难过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心都要碎了?这就是哀的范畴呀!
范畴还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交流呢!比如说你和朋友聊天,你说“我喜欢花”,那朋友就知道你说的是花这个范畴里的东西。
就好像你们之间有了一个默契的密码,一说就懂!
你看,范畴是不是无处不在呀?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隐形助手,默默地帮助我们归类、理解和表达。
那你说范畴重要不?我觉得太重要啦!没有范畴,我们的世界不就乱套了嘛!所以啊,我们要好好理解和运用范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有趣、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君子 之德 ” “ 完全 是“ 与 风” 风马 牛不相 及” 的两 个范 畴 , 本不 存 在 任 何 物 质 意 义上 的相 似 。但 在 根 哲人 的启 发下 , 们 觉得 它 们 之 间确 实 有 一 种相 似 我 的地 方 。这 里 , 体与 喻体 因属 于 不 同范畴 的成员 , 本 两者相距较远 , 比喻 的价值也就 凸现 出来 了。善用 比喻 的大师钱 钟 书也 说 过 :凡 喻 必 以非 类 ” “ 喻 “ 、譬 以不 同类 为类 ” 因此 比喻 涉 及两 个范 畴 , 。 每一个 范 畴 都有 其特殊 的图示 结 构 , 者 说不 同 的语 义结 构 或 特 征 。那么 它们 是 怎 样 联 系 到 一 起 了 呢? 例如 : 在 婚 姻这 个语 义 领 域 , 型 的事 件 图 示 包 括 : 择 对 典 选 象 、 婚 、 夫 、 子 、 婚 、 离 不 能 、 割 财产 等 结 丈 妻 离 欲 分 等 ; 票 市 场 的典 型 事 件 图示 包 括 : 股 、 股 、 股 选 买 抛 股 、 抛不 能 ( 牢 )交割 等 等 。婚姻 和股市 这两 类 欲 套 、 不 同的事物 构成 了不 同的语 义场 。如果在谈 论 某人 的婚 姻状况 时我 们 说 :
一
喻的特征越明显 , 比喻的价值也越高。例如 :
( ) 子之 德 , 1君 风也 ;《 子 ・ 文公上 》 (孟 膝 )
新 的解 释语 言 现 象 的路 向 (p rah , 西 方 得 到 a poc) 在 蓬 勃发 展 。其 中 , 知 语 言 学领 域 中的 范 畴研 究 为 认 解 释 比喻提供 了另外 一条 重要 的路径 。
征 , 而逐 步形 成 对具 有 共 同 特 征 的不 同对 象 做 出 从 相 同反 映的能力 。这具 有共 同特征 并 因此而 可 以对
之做 出相 同反 映 的对 象 就 被 归结 为一 个 类 , 就 是 也 范畴。 范 畴 , 括抽 象程 度较 高 的类 , 如时 间 、 间 、 包 例 空 语 言 中的词 类意 义 ( 词 、 词等 ) 是 一 种抽 象 程 名 动 都 度 较高 的类 。还 有 抽 象 程 度较 低 的类 , 如 桌 子 、 例 鱼、 玫瑰 花都 可 以视 为 一个 范 畴 。范 畴 是 认 知 的 工 具 。我 们 可 以利 用 已知 的范 畴 , 可 以根 据认 知 的 也 临时需 要构 建新 的 范畴 。任何一 个 比喻 的使用 都 在
收 稿 日期 :0 5 8 1 2 0 一O — 1
修 回 日期 :0 5 9 3 2 0 一O —2
构建新 的范 畴 。根 据本 体 和喻 体 的认 知距 离 , 我们 将 比喻分 为两类 : 同范 畴 间 的 比喻 和 同一 范 畴 内 不
而发 生这 种语 义转 移 的基 础就 是本 体 和喻体 之 间的
相 似性 。相似 性 是一 切 比喻构 建 的基础 。人们通 过 对不 同事 物 之 间 的 相 似 性 的 比较 而 认 识 事 物 的 特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1 期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20 0 6年 2月
Fe . 0 6 b 20
Vo. 3 No 1 12 .
J 0URN AL OF PI NGYUAN UNI RS TY VE I
范 畴 内 的 比喻 认 知
象彼此 间千 差万 别 , 果 对 每一 个 对 象 都 采 取 一 种 如 特定 的反应 方式 , 么人 不 仅会 迷失 在 无 穷 无 尽 的 那 细节 中 , 也会 被 迫 对 每一 新 遭 遇 的对 象 都 进 行 一 次 全新 的认 知 , 的心 智 将 因此 而 不 堪 重 负 。早 在 婴 人 儿时期 , 就开 始 注 意各 种 不 同对象 之 间 的共 同特 人
( )他现在被 套 牢 了。不知道哪一 天才能解套 。 2 我 们就 把 这 两个 不 同 的语 义 场 联 系在 了一起
、
范畴和范畴的构成
在 人 的认 知 对 外 部环 境 的适 应 过程 中 , 先 需 首 要 的是 对不 同 的对 象进 行 识 别 , 以便 对 这些 不 同 的
世界 的种 种对
关键 词 : 范畴 ; 比喻 ; 似性 ; 相 次原型
中 图分类 号 : 5 HI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3 4 (0 6 0 一O 9 —O 10 - 94 20 ) 1 0O 3
对 比喻 的研 究 已经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史 了 , 但是
二 、 同范 畴 间 的 比喻 不
不 同范 畴 间的 比喻指 的是 本 体与 喻体 是两个认 知 距 离较远 的范 畴 的成 员 。 通 常认 为距 离 越 远 , 比
在大 部分 时间 里 , 这些 研 究 基 本 上都 是 把 比喻 作 为
种 修辞 手段 来 研 究 的 , 而很 少 涉 及认 知领 域 。 自 2 纪8 O世 O年代 中 后期 以来 , 知语 言 学作 为 一 种 认
聂绛 雯
( 原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 南 新 乡 4 30 ) 平 河 5 0 3
摘
要 : 文从认 知 的 角度探 讨 了范畴 内的 比喻 现 象 。不 同 范畴 间比喻 构 建 的基础 是 本体 和 本
喻 体之 间的相 似性 , 同一 范畴 内比喻 的构成 则还 依赖 于本 体和 喻体 之 间的认 知 距 离。 而
征, 这种 相似性 可 以是 在 人 们 使 用 比喻前 就 已经 了
解 的 , 可 以是创 造相 似性 的 比喻 , 也 将原 来并 不 以为
的 比喻 。下 面我 们 先来看 不 同范畴 间 的 比喻 。
其间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 物并 置在一起, 构成 比 喻, 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 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