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范畴的时空隐喻

合集下载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传统上,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然而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隐喻这一普通的修辞格便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这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

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初认识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参照已知事物的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像那些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关系“上下”、“前后”、“里外”等就是在最初人与周围坏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凭借人类特有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形成的。

这些空间结构靠人体的动觉经验赋予意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非常清晰和具体,对人类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影射力极强。

隐喻就是把这些具体清晰的结构凭借想象力从其空间始原域投射到非空间的目标域,籍以理解和描写各种无形的抽象的非空间结构和概念,比如说时间。

Gluckberg、Keysar & McGlone 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①然而国内对认知隐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国内学者蓝纯认为该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首先是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本文正是利用国外理论结合有关语言材料分析了汉语空间概念再到时间概念中的“前”、“后”认知及其特点,并以此来验证隐喻认知从具体到抽彖、从空间到时间这一普遍的思维方式。

1.空间前后的认知空间与人类的感觉系统直接相联,人类的感觉器官如视觉、触觉等能够直接感知空间。

在人与空间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人体感觉系统所经验的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人类空间观念的最初起源。

国外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的空间知觉先于时间知觉,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能力之一。

为了生存需要,人类不得不四处移动,正是这种向四周的移动,提供了空间方位感,形成了空间的表征。

汉英时空隐喻的体验认知解读

汉英时空隐喻的体验认知解读

汉英时空隐喻的体验认知解读钱秀金【摘要】时间和空间概念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汉英时空隐喻的生成和解读基于人类共同的经验,可以建构或重构社会经验,促进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汉语;英语;概念隐喻;时空隐喻;体验性【作者】钱秀金【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时间、空间是自然科学与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

时间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人们在体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借助具体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表征抽象的时间概念,空间隐喻是表征时间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众多时间的核心隐喻中(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容器,时间是空间等),时间是空间这一概念隐喻最为常见。

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体验性,人类共有的可体现的身体经验为概念隐喻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基础,为概念隐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因此,时空隐喻的本质属性是体验性。

一、体验哲学与语言体验性(一)体验哲学Lakoff &Johnson(以下简称L&J)把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都归结为“客观主义”:对于经验论者来说,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是来自我们的感知,是由感觉能力所建构的。

[1]对于唯理论者来说,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

L&J 尖锐地批判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传统哲学观,如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等,①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2]体验哲学是基于对西方哲学进行反思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从最根本意义上说,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也是基于身体体验的,这是体验哲学的核心。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狊狅狌狉犮犲犱狅犿犪犻狀)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 (射狋犪。狉犵这犲狋种犱狅投犿射犪犻狀又)是之部上分,这的种,因投为射始是单原向域的的,框不架存只在有从部目分标会域被到投始射原到域目的标投 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 犔犪犽狅·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发布时间:2021-01-19T03:00:44.403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月总第237期作者:时慧丽[导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概念化必须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比如空间概念以隐喻方式实现,由此形成时间隐喻。

人类的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汉语中时间概念的隐喻表达式,来分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是如何基于空间来构建的。

关键词:认知时间隐喻空间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语言装饰的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观点,并得到广泛接受。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由将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所形成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目标域(赵艳芳,2004),“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Lakoff &Johnson,67)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于其它一些熟悉的或具体的经验范畴来完成,例如空间范畴、实体范畴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所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征都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时间也不例外(Boroditsky &Ramscar, 2002),这样就形成了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少是纯粹的时间性的,更多是依赖于对空间中运动的理解,时间概念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跨语言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自然语言都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周榕,2001)。

传播学中的隐喻

传播学中的隐喻

传播学中的隐喻
在传播学中,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的方式传递或表达某种意义。

隐喻可以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常见的隐喻:
1. 认知隐喻: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与一个具体的感官经验相联系来传递信息。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表达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性。

2. 空间隐喻:利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或传达非空间的概念。

例如,“前进”和“倒退”表示向前或向后的行动方向,用以表示进步或退步。

3. 疾病隐喻:通过将一种疾病与某个社会问题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呈现。

例如,“社会腐败”用来形容存在不道德行为的社会现象,类比于疾病的蔓延。

4. 身体隐喻:利用身体器官、感知或运动等身体部位的概念来描述或表示其他非生理概念。

例如,“眼前一亮”表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或惊喜。

这些隐喻在传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能够丰富信息表达,增强表达方式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交流效果。

认知思维中时空关系的隐喻表达

认知思维中时空关系的隐喻表达

第8卷第5期V ol.8,N o.5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7年9月Sept. , 2017认知思维中时空关系的隐喻表达张嘉瑶(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隐喻是两种事物或不同想法之间的一种类比,即用一种可感知的事物来传达另一种抽象事物 的方式。

隐喻在人们的思维中大量存在。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以概念的形态来发挥作用的,在认知隐喻 中,隐喻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

在认知思维中不同语言的时空关系的隐喻表 达是有差别的。

关键词:时空关系;隐喻表达;认知思维;隐喻构念观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7)05 - 048 - 0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要面对、理解、以及使用各 种各样不同的抽象事物,比如说时间,爱,正义,理想等。

面对抽象事物的时候,应该如何准确使用合适且有效的 表达方式呢?或者如Boroditsky教授所说:“我们应该如 何表达并充分理解这些抽象事物呢?”:n在思维过程中,我们看起来似乎很少考虑如何表达抽象事物,只是在需 要表达的时候大脑会自然作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往往 会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就思维中的时间和空 间表达而言,都离不开时空隐喻的表述方式。

1.关于隐喻及其例证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如同汉语中的“暗喻”,它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本出来,而是作为一种 修辞手段进行隐藏得比较。

其表达方法为:A X B。

因此,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 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 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具体来说,隐喻是两种事物或不同想法之间的一种 类比,也就是用一种可感知的事物来传达另一种抽象事 物的方式。

例如,“文学的长河”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文学作品就是一种精神产 品,这种精神创造或精神产品通过文字符号来记载,人 类的文学创造活动已有数千年,其间的文学作品浩如烟 海。

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_从_up_和_down_的认知研究谈起

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_从_up_和_down_的认知研究谈起

第7卷第5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7 No.5 2006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Oct.2006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从“up”和“down”的认知研究谈起岳好平1,莫友元2,罗文翠1(1.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的方式。

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类型。

通过对空间隐喻中的典型性词语“up”和“down”进行认知研究,揭示了空间隐喻现象的四大隐喻认知功能,即情感表达功能、数量表达功能、社会地位显示功能和身体状况显示功能。

关键词:空间隐喻;认知;up;down;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13(2006)05-0093-03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1],“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惟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莱考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3]。

这里的方位隐喻亦即空间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是与空间方位有关的一种隐喻。

英汉时空隐喻

英汉时空隐喻

隐喻和空间隐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处于对等地位。

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身体部位和空间方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出发点,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两大基础,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空间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

“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4]“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1]这早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由此可见,时间的概念化与空间方位息息相关,空间概念是时间概念的基础和源头。

在英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亦是如此。

蓝纯通过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就方向而言存在两种可能:横向和纵向。

横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纵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上/下(up/down)的空间方位。

英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大多体现了这种思维,如: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辈子/下辈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学期/下学期;上下五千年;上古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Lakoff认为,空间-时间隐喻(time-as-space)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时间在动”(Time Moving)和“自我在动”(Ego Moving)。

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于英汉语中,但各有所偏重。

鉴于在英语中,纵向模式使用频率较少,下面以横向模式为主来比较这两种运动方式。

1.时间在动(Time Moving)在这一方式中,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不变,时间被视为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物体,面朝观察者从未来向过去移动。

因此,过去就是从观察者身边溜走的时间,现在与观察者处于同一位置,未来正朝观察者运动。

以下是体现这一思维方式的实例:a.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b. 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恐怕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范畴的时空隐喻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

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

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

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签:时间;空间;隐喻;认知一、时间是借以空间形成的隐喻隐喻是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

在隐喻中,很大一部分概念来自于人对空间的感知。

从空间域向非空间域的映射即空间隐喻,这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借由空间隐喻来构建的。

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空间意识最先形成,并在认知中占据中心地位。

因为空间是人们从自身运动和空间方位中最先感知的,而人类的时间意识则产生于穿过空间的运动。

对时间的认识和度量都靠空间来进行。

我们表示时间的方式从根本上讲是空间性的。

在各种语言中,时间的表达大都是借助于空间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的这种普遍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时间是借以空间形成的隐喻。

二、动态时空映射的方式隐喻作为“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赵艳芳,2001,105),在表述时间方面有多种形式。

国外认知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映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为:观察者的位置是固定的,时间是运动着的实体,可称之为“时间在动的隐喻”。

第二种方式是:时间的位置是固定的,观察者在动,可称之为“自我在动的隐喻”。

(吴云,2003,24)。

这两类隐喻在时间轴上的指向不同,“前”、“后”方向也不同。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英语和汉语中关于时间都存在两个看起来矛盾的体系”(胡壮麟,2004,85)。

由于参照物的转换,这两种方式对于时间的隐喻也明显不同。

1.时间在动的隐喻在“时间在动的隐喻”中,观察者作为静止的参照物,而时间则是一条不断流动的长河,向观察者走来。

时间如逝水,一去不复返,逝去的就成为过去。

比如,时间上的“将来”即是“将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的结果”(赵艳芳,2001,164)。

“去”、“来”本来带有方向性。

“去”是离开现在的位置或地方,到别处去;“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的所在地。

将来从未来而“来”,然后经过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在”,又成为过去而“去”。

在这种时间隐喻中,人是静止不动的一个点,时间则是流淌而来,又流逝而去的。

在语言文化中,这种语用现象比比皆是。

未来是面向我们即将“来”到的,比如,“来年、来世、将来、来生”等;而过去是不断离我们而“去”的,比如“去年、过去”等。

在此类隐喻中,先来的时间和先经历的事件在“前”,在“先”,后来的和后发生的事件在“后”,如:“前世今生、先辈、前辈、后辈、祖先、后世、后代、等到…以后”等。

此类现象不但在汉语中非常普遍,英语中,关于“来”、“去”、“前”、“后”这样的例子也十分丰富。

例如,“in the coming year (在即将来到的一年里,来年)”,“last year(上一年,去年)”,“the following month(下个月,接着来到的一个月)”。

在雪莱著名的《西风颂》中,也有这么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comes”(来)和“behind”(后)都是表示将要或未来要发生的事物在时间轴上呈现的动态流动,而观察者则是相对静止的参照物。

2.自我在动的隐喻在自我在动的隐喻中,时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就好比一条路,一端源自“过去”,一端通向“未来”,观察者正处于路上的位置就是“现在”。

我们就在这条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时间之路”上一直朝“前”行走,不可逆转,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旅程。

在这种隐喻下,时间被定格为静止的一条长长的线,可以视为一条“时间轴”;而人类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则是这条“时间轴”上移动的点。

人类的活动花费了多少时间,就相应地在时间的横坐标轴上移动若干空间距离。

这种隐喻方式用空间距离长度隐喻时间长度。

空间和时间的指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等一系列过程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就好比一定体积的物体要占据同样大小的空间一样。

借实体的位移隐喻抽象的位移。

在这条“时间之路”上,未来是我们面对的“前”方,如“前途”、“前程似锦”、“开学就在眼前”等,过去是路的“后”方,如“事后”、“后来”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时空映射方式往往交叉并存,两种隐喻认知系统被同时使用。

就像观察者在飞驰的火车里行走,不仅能感觉到外界物质世界中时间的飞逝,也能够感觉到自我在其中的移动。

这种相对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幻象,就像站在航行的船上,不知道是水在流,还是船在走。

在语言表达中,什么类型是“时间在动”,什么类型又算作“自我在动”,我们并没有完全确切的划分。

因此,在语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比如:“明天中午前”和“明天早上8点后”都是指将来未发生的事,不能简单的用“前”和“后”来判断时间关系。

之所以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需要突显某一侧面的结果。

在这两个例子中,“前”是针对“明天中午”而言,不能简单地把“前”等同于“过去”。

三、纵向空间隐喻除了上述横向空间对时间的隐喻,在纵向方位,这种隐喻也广泛存在。

尤其在汉语中,纵向方位中的“上”、“下”、“中”等空间方位词经常用来表达时间。

一方面,大多理论认为纵向的空间隐喻时间与日升日落有关。

例如:太阳在早晨的时候从地平线上升起,中午时达到最高点,用太阳在空间方位上的纵向运动来隐喻时间,因此有“上午”一词,而“上”也就表示前一段时间或早些的时候;午后太阳逐渐下降,直到傍晚落于地平线以下,因而产生了“下午”一词,“下”即为较迟的或后一段时间。

这种时间借助于纵向空间方位的隐喻还有很多,例如:“上午”、“中午”、“下午”、“上古”、“下个月”、“上辈”、“上祖”、“下辈”等。

其实这种根据太阳的位置(空间)来映射时间可追溯到古时。

很早以前就有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方位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即:日晷。

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子中央装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也叫日规,利用太阳下棍子影子的空间位移来界定时间。

另一方面,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意识中,时间具有“高差”。

即:用某一固定时间点作为参照点,前面的时间为“上”,后面的时间为“下”。

在这种纵向空间隐喻时间的模式中,时间如自上而下的飞瀑,“上”喻指过去,“下”喻指将来。

汉语中有“上溯”、“回溯”,英语中有诸如“trace back”等之类的表达。

这些普遍存在的语用词汇说明,人确实在思维上把时间隐喻为河流、瀑布、日升日落等现实存在的纵向空间形式。

那么,如果把对时间的“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横向空间隐喻作为横坐标,把“上”、“下”的纵向空间隐喻作为纵坐标的话,它们就构成了整个时间的空间隐喻平面。

因此,在语言使用中,用空间来喻指时间也变得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把时间视为第四维空间也就不足为奇了(周榕,2001,92)。

四、空间事物对时间的映射时空意识本来就是相互渗透的。

中国古代的时间意识就具有明显的空间化特点。

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通常把时间空间化,使其具有视觉化的特征,从而易于诉诸表达。

在这种隐喻中,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时间被“意象化”为一种具体可感的空间事物。

例如,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空间景物,而这些空间景物会潜移默化地在人的思维中固化为特定的季节物语。

春赏桃花,夏赏繁星,秋赏红叶,冬赏初雪。

久而久之,一些时令特有的空间景物就成了这个时令特有的标志和隐喻。

正如同人们习惯用不同花卉的盛开、不同天气的转换等来隐喻时间一样。

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中,空间的四方位上也可隐喻时间。

东南西北四方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春在东方,其色为青;夏在南方,其色为赤;秋在西方,其色为白;冬在北方,其色为玄。

这种“意象化”的时间使其变得像空间一样具有了诉诸视觉形象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中,尤其是诗歌中尤为突出。

在时空隐喻中,也存在时间、空间相互映射的例子。

例如,“几个月的航行”,即表示航行时间之长,又表示航行路途之远;英语中,“Stop”(公共汽车站)本指时间上的停止,后又用于表示空间位置——公共汽车停止的位置。

这种时空之间的相互隐喻在语言表达中比比皆是。

结语时空隐喻广泛存在,是语言认知的重要形式,并且已内化于语言之中。

把视觉、知觉以及空间意识用于时空联想,用形象具体的空间词汇来表达时间等抽象概念,这种隐喻方式使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更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在语言学习和表达方面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吴云.认知框架下的空间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4):24-27.[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5]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真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88-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