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

而佛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道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禅宗与茶道的关系以及佛教对茶道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及佛教渗透中国茶道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西周时期。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中,佛教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佛教的传入使得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由草药药用逐渐演化为一种饮品。

佛教寺庙成为推广茶叶的重要场所,茶与佛教联系在一起,茶具、茶艺的发展也开始与佛教元素融合。

佛教徒通过品茶来静心、修行,茶的作用在佛教中得到了强调,茶与佛教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二、禅宗与茶道的关系茶道与佛教的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禅宗佛教中。

禅宗强调内观与冥想,其修行方式与茶道的精神境界有着相似之处。

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据说曾经在寺庙里坐禅修行时,因犯困将自己的眼睛割下,之后将其埋在地下。

神奇的是,在眼禅禅师埋眼的地方长出了茶树,并且从该茶树上产出的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从此,禅宗寺庙开始推广茶道,茶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在寺庙中蓬勃发展,并从此与佛教密不可分。

三、佛教对茶道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于茶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更深入到了茶道的哲学思考中。

茶道不只是品味茶汤的过程,还包括了茶具的使用、礼仪的遵循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方式等等。

在佛教的影响下,茶道注重于内心的净化与沉静,倡导人们通过饮茶来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宁静。

在茶道的实践中,茶与禅修、艺术、自然等元素相结合,借助品茶的过程来感悟自然的美妙、领悟生命的真谛。

佛教的慈悲与尊重生命的观念也深深融入到了茶道的理念中,茶道注重“以茶会友”,通过与他人分享茶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尊重、包容与友善的精神。

结语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茶道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中国茶道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关联。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借鉴了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式,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精神修养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从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的精神内涵和茶道的实践体验等方面来阐述。

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左右。

中国的茶叶种植和饮茶文化的形成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然而,正是佛教的传入与普及,使得茶道真正走向了深入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元6世纪,唐代佛教大师隋唐时期,茶道逐渐与佛教教义相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方面,和尚们开始用茶来提神醒脑,以助于禅修;另一方面,佛教认为茶具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禅修的专注力和平静内心的能力。

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和体验的细腻感受。

茶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们对于茶的品鉴与把握,对于环境的尊重与感知,对于身心的平衡与静心。

佛教的思想深深渗透在茶道的精神内涵之中。

佛教倡导的是心灵的平和与修行的境地。

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和谐。

在茶道的过程中,茶艺师们注重心境的净化和专注的态度,即一种类似于佛教中的禅修状态。

茶道通过泡茶和品茶的流程和仪式,鼓励人们抛弃杂念,安住当下,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茶道的实践体验茶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修行实践。

通过参与茶道的实践,人们可以体验到心灵的愉悦与宁静,增加内心的力量与智慧。

茶道的实践包括泡茶、品茶和品味茶香等几个方面。

泡茶是茶道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

茶艺师们通常会选用精选的茶叶,用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时间泡制出优质的茶汤。

这个过程涉及到茶艺师对于水温、时间、泡茶器具的把握和掌握。

通过泡茶的过程,人们可以感受到茶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抚平了心灵的波动,带来了一种宁静与宜人的感觉。

品茶和品味茶香是茶道实践的另一重要方面。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茶文化,佛教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叶与佛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

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

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

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

《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

“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

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

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

《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

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

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

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钱易《南部新书》)。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中国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而佛教作为传统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对中国茶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与贡献,并从茶的传入、茶的修养和茶的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茶的传入公元6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推广,茶叶也随之传入中国。

佛教寺庙成为茶叶的主要传播者与扩散基地。

佛教僧众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将茶叶从叶草的草本植物发展成干茶与熟茶,在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茶的修养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修养,将茶作为一种培养内心修养的重要媒介。

佛教徒常常在清晨与傍晚时份借助茶叶来沉淀内心,推崇经量与茶道的结合。

他们通过品茶来达到精神与身体的平衡,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净化。

茶道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不仅帮助佛教徒调整内心状况,也传递着佛法的智慧。

三、茶的精神内涵茶道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内涵。

佛教强调“以茶会友”,弘扬茶的凝聚力和交流意义。

佛教的智慧对茶道的态度为人们上茶下礼。

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寓意,象征着人生的真谛。

佛教徒在茶道中注重细节与沉思,通过品茗修行,感受大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与平衡。

茶即生活,亦即修行的延续。

四、佛教寺庙与茶道文化佛教寺庙是茶道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茶叶修养传承的地方。

寺庙通常都有茶室或茶庵,其中供奉个尊茶洗濯铜佛龛,佛像的手持茶具,以示佛教与茶道的息息相关和传承关系。

佛教寺庙规定了茶道仪式并且发展出独特的茶艺,将茶道在修行心态与仪轨方面形成独特的特点。

五、佛教僧侣的茶艺传承佛教在中国的茶艺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寺庙中的僧侣凭借自身的信仰与修行,成为了茶道的专门传授者与实践者。

他们通过茶道的修行,传承了茶艺的技巧和精神内涵,并将其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

佛教僧侣在传授茶道时强调自然、清静、怡和的态度,将茶艺与佛教教义相结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不可磨灭的佛教因素。

六、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不仅仅是传播与发展,在其传承与融合过程中,佛教将茶的精神内涵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使茶道更加深邃而饱满。

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

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佛教与中国茶文化浅论(图文)

佛教与中国茶文化浅论(图文)

1、佛教与茶文化传播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两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客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溶为一体,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安谧。

叁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

品茶是叁禅的前奏,叁茶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而开辟茶文化的新途径。

2、佛教与饮茶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据古书记载,唐宋时代的个刹古寺教设有“茶堂”、“茶寥”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要谈佛经,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教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

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菩萨、祖师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上下众僧共饮的“普茶”。

祥僧早起的第一件事,从林还立下规矩,每天需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任主持晋山时举行点茶、点汤仪式。

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仪轨。

结语: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佛教与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带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浅谈园林》园林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山、石、水、建筑、植物以及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结构,组成一个富有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美的环境。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早在唐宋时就已传到日本,对日本园林产生过直接影响。

中国的园林发展的甚早,自周初建灵台至晚清有近3000年的历史。

且历代都有各自的园林特色。

1、园林风格园林大多从山川地形着眼,园林的远景被推到很远的山川,欲在一个极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既有丰富深邃的意象,又要守规矩整,句更需要创意匠心。

园林风格中蕴涵着一种“理趣”。

首先是“天人和一”的宇宙观下,人、园林、自然、山、水、环境,被纳入一套既定的生态伦理秩序。

园林的内部布置中,亭、台、楼、阁、榭、池常常按照某一预定秩序支配。

浅析茶与佛教文化之渊源

浅析茶与佛教文化之渊源

浅析茶与佛教文化之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那么茶是何时与佛教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呢? 佛教是公元前6 至 5 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是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部分。

早在魏晋时期茶叶就已经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

唐代茶圣也曾在他撰写的《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

如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 “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

”又摘引《宋录》称: “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这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唐代,疆域广阔,注重对外的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等有关。

而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不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随着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的到来,佛教与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并且在唐代茶文化传播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僧侣坐禅中要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唯许饮茶”。

而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禅必有茶; 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

而茶则恰好有提神养心之用,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

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出类拔萃
������������������������������������������������������������������������������������������������������������������������������������������������������������������������������������������������������������������������������������������������������������������������������������
浅谈唐朝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①
郭晨晨
摘 要:“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佛门的瑰宝,茶 与 佛 门 自 古 以 来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关 系. 佛 教在唐代得到了全盛发展,禅宗也在此时期尤为体现出来. 在 唐 代,禅 宗 的 发 展 和 全 盛 为 茶 叶 的 生 产,饮 茶 风 气 的 形 成 以 及 茶 诗茶词的出现,禅茶之意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在此时期,唐朝佛教和茶文化 相 互 融 合,相 互 影 响,最 终 形 成 了 富 有 佛 教 内涵的茶文化和蕴含茶意的中国特色佛教文化.
唐 代 茶 叶 生 产 的 发 达,需 求 量 的 增 大,也 使 得 茶 叶 技 术 不 断 提 升,制 茶 方 法 不 断 精 细,对 于 茶 的 讲 究 也 越 来 越 多. 唐人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 茶 方 式 上,讲 求 煎 茶 所 用饼茶,煮茶讲求“三 沸 ”,酌 茶 讲 求 “隽 永 ”;在 唐 代 寺 院 中, 设有“茶堂”,僧人们在茶堂里招待宾 客,畅 聊 茶 事;茶 僧 在 外 采茶摘茶,精研茶 叶;而 每 日 堂 前,佛 前 还 会 摆 放 茶 汤,来 作 为供奉之品.饮茶 风 气 的 流 行,茶 事 的 兴 盛,在 唐 朝 发 展 到 了顶峰,也在此时期,我国的茶文化传 播 到 了 海 外,其 中 日 本 的茶道便是这一体现. 三 、唐 朝 佛 教 与 茶 话 诗 词
在 唐 朝,佛 教 大 为 兴 盛,诸 多 热 爱 诗 词 的 文 人 涌 现 了 出 来,他们将佛教的“虔 诚,静 心,无 虑 ”与 诗 词 结 合 起 来,以 此 表达内心的情感;更 为 甚 之,除 了 以 文 学 形 式 的 方 式 表 现 出
来的禅理外,禅宗思 想 也 逐 渐 转 化 为 诗 人 词 者 的 思 想 观 念, 为人处世 和 个 人 领 悟. 杜 甫,与 佛 教 一 生 有 缘. 喜 游 历 佛 山,参拜佛寺,研习 佛 经,尊 崇 佛 理,他 的 诗 词 也 蕴 含 佛 般 意 蕴.晚唐时期,生不逢时,他的诗词多 蕴 含 现 实 主 义 思 想,惆 怅命运,因而也往 往 萌 发 出 世 的 思 想. 开 元 二 十 四 年 后,杜 甫 游 洛 阳 龙 门,并 夜 宿 寺 院,面 对 月 色,他 不 觉 感 到 平 淡 自 然,心生佛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 王 维,晚 年 时 期,无 心 仕途,潜心佛教.他 在 诗 与 佛 教 中 寻 找 人 生 的 真 谛,还 常 常 穿梭于寺庙间,创作诗画,并且画了 很 多 的 佛 像. 唐 朝 时 期, 仕途不顺的政客官 人,心 情 不 快 的 文 人 墨 客 常 常 借 茶 消 愁, 面 对 坎 坷 失 意 的 现 实,品 茗 清 淡 无 奇 的 茶 水,便 不 觉 有 感 而发. 四 、佛 教 与 禅 茶
在 寺 院,僧 侣 长 时 间 的 打 坐 会 造 成 身 体 疲 乏,精 神 困 倦 等问题,饮茶风气也逐渐形成.到了 唐 代 中 期,经 济 的 繁 荣, 南北交通的便利,使南茶北运成为可 能,饮 茶 风 气 普 及 全 国. 城市茶肆的兴起,乡村茶店的兴起皆体现 了 茶 已 成 为 民 众 品 尝饮用的常态;在 寺 庙 中,和 尚 静 坐 打 禅,宿 夜 不 寐,难 免 产 生困倦,而茶便成了僧人所喜爱的饮 品. 随 着 茶 叶 在 寺 院 饮 用的增加,社会民间 大 众 的 饮 茶 风 气 也 逐 渐 形 成,邻 里 街 坊 喝茶谈趣便成了民间乡里生活的常 态. 自 然,在 人 们 的 闲 暇 时 间 中 ,纳 凉 休 息 ,吟 诗 下 棋 ,茶 ,可 谓 是 必 不 可 少 .
关 键 词 :唐 朝 佛 教 ;茶 文 化 兴 盛 ;禅 茶 一 味 ;海 外 传 播 ;影 响 深 远
一 、唐 朝 佛 教 与 茶 叶 生 产 唐朝建立 使 得 分 裂 三 百 多 年 的 中 国 重 归 统 一,国 家 政
治,经济,文化,外 交 繁 荣 发 展,南 北 交 通 便 利 无 阻. 良 好 的 社会环境加之宽松的思想政策,为佛教在 此 时 期 的 发 展 繁 荣 提供了基础.在唐代,佛教与茶有着 密 不 可 分 的 关 系. 我 国 的名茶大多出于寺庙,如 四 川 雅 安 的 “蒙 山 茶 ”,福 建 武 夷 山 出产的“武夷岩茶”;以及北宋时期,江苏 洞 庭 山 水 月 院 的“水 月茶.”和尚由于不参加生产劳动,因而 有 足 够 的 时 间 和 耐 心 来研究茶叶.而我国寺院又多建立在 偏 僻 的 山 区,自 然 环 境 良好,云雾多,易排 水,土 壤 条 件 适 宜,为 僧 侣 的 摘 茶 种 茶 提 供了得天独厚的条 件,寺 院 则 自 然 成 为 产 茶 的 源 区,僧 侣 成 为栽茶种 茶 的 主 力. 中 唐 以 后,南 方 寺 庙 几 乎 是 无 庙 不 种 茶,无僧不饮茶.唐代寺庙种茶风气也 逐 渐 推 动 了 民 间 种 茶 风气的形成,茶叶成 了 全 国 最 流 行 的 种 植 作 物;茶 的 种 植 和 生 产 也 趋 于 规 模 化 和 专 业 化 ,全 国 各 地 也 出 现 了 茶 园 ,茶 户 . 二 、唐 朝 佛 教 与 饮 茶 风 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