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习题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导与练】xx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则发展缓慢。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
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
二、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4.(2018·西安市模拟)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解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始于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8·临汾市模拟)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
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
材料反映出()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故A项错误;“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为了救国图存发展实业,故B项正确;“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可知抵抗日本侵略仅是发展实业的一个目的,不是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B6.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
这种状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A.促进内地经济发展B.迫使政府举借外债C.导致金融机构破产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解析:材料中“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表明工商企业成本太高,故D项正确。
答案:D7.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A.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解析: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没有实现中国货币的现代化,故A项错误;“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外汇价格,但不是其突出作用,故B项错误;从资本主义发展看,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课标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名师公开课精品课件(72张)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
第 1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历史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穿越时空
第三单元
第 2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历史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单元概述
第三单元
第 3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历史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课程标准: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 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 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纲明示: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
第 4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历史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第三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5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历史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知识清单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第19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历史
主干梳理 考点研析
②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而是包括经济制度、政治 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 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说明: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 并不是完全解体。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2、3、4、5、6、7、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 综合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解析:C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两项。
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所以中国广西都安、那马等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质量好不符合史实。
由“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可判断出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2.(2012东北四校联考)《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
男工另有种花园、筑马路、做小工、推小车。
女工另有做花边、结发网、粘纸锭、帮忙工。
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这说明( )A.社会生产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D.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解析:A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变化。
材料中“丁男妇女或赴厂做工、或做各种小工,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表明A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错;“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是指中国独立主权的日渐丧失,C项与题意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地点80年代前状况80年代末状况山东土纱每千克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浙江鄞县家庭纺织业发达“百里不闻机声”广西桂皮每50千克白银7~8两桂皮每50千克白银8~9钱A.汇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降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D.价格下跌通货膨胀严重解析:A 材料中土纱贵、洋纱便宜意味着西方列强对华倾销商品,“百里不闻机声”意味着中国近代家庭手工业者的破产;桂皮价格的大幅下跌意味着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综合表格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焦作一模)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C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驾乎西制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是希望驾乎西制,不是可以驾乎西制,字面理解错误,排除B。
根据“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说明洋务运动想依托民办企业,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2.(2016·淄博、莱芜二模)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体现在导学号 38852256( A )A.发展实业B.变革方式C.领导阶层D.变革道路[解析] 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都是方法,究其根本而言则是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改良和革命本身就是不同的方式,故B项错误;革命中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改革中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引导,故C项错误;变革的道路,处于不同的目的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故D项错误。
3.(2017·泰安一模)苑书义在《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记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最重要原因是( D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解析] (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重农抑商松动,在这并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新人教版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宏观概览第2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时名片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考纲明示: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二、洋务运动6.失败: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拨云见日想一想]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了吗?试答提示:否。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洋务企业是中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企业吗?试答提示:否。
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是指近代社会吗?试答提示:否。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近代化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吗?试答提示:否。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而是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5.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试答提示:(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制度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28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限时特训新人教版

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限时特训新人教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河北武邑调研]“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
”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原材料大量出口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生丝出口量较大,故A项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错误。
2.[2016·苏州质检]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佛山针行原本非常发达,但洋针输入后,“离散殆尽矣”,可见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产物,故选C。
3.[2015·辽师大附中模拟]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到沪以来”和“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可知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该企业性质应该属于军事工业。
题肢中A项属于此类性质;B项虽是李鸿章创办,但其性质属于民用工业,不符合题意;C项是曾国藩在安徽创办的军事工业;D项是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军事工业。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A项。
4.[2015·益阳三模]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自强求富的探索 B.列强的经济侵略C.民族工业的兴起 D.经济结构的变迁答案D解析四个图片分别反映了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020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 第2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
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2)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制度
混乱。(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 历
︹ 人
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
史
件。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__忧__外__患__的窘境。
历
︹ 人
2.概况
史
教
︺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在不改变_封__建__制__度_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
治。
(3)代表:在中央以________为代表,地方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4.近代化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吗?
历
︹ 人
提示:否。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而是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 史
教
︺ 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
民主化。
返回导航
必修二 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5.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提示:(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镇压国
︺
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返回导航
必修二 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是指近代社会吗?
提示:否。“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
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
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习题新
人教版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6·河北武邑调研]“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
”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原材料大量出口
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生丝出口量较大,故A项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错误。
2.[2016·苏州质检]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佛山针行原本非常发达,但洋针输入后,“离散殆尽矣”,可见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产物,故选C。
3.[2015·辽师大附中模拟]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到沪以来”和“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可知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该企业性质应该属于军事工业。
题肢中A项属于此类性质;B项虽是李鸿章创办,但其性质属于民用工业,不符合题意;C项是曾国藩在安徽创办的军事工业;D项是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军事工业。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A项。
4.[2015·益阳三模]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自强求富的探索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族工业的兴起 D.经济结构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四个图片分别反映了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故选D项。
[提能题组]
5.[2016·银川模拟]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 A
解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 项正确;B项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曲折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
6.[2016·祁县月考]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
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
对他这样说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
B.其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D.中国处于“两半”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答案 C
解析由“一手官印”可知材料在强调其对垄断权力的依赖。
故C为正确答案。
7.[2016·哈尔滨月考]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经济形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
关键信息“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经济形态”。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本题应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中选出洋务经济的选项。
①是自然经济,②是洋务经济,③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故B项正确。
8.[2016·河北武邑调研]下表反映的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
据此可推断( )
A.农业生产急剧萎缩
B.民族工业处于短暂春天
C.工商经济得到发展
D.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表格信息反映出农业税、工商杂税收入数额和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没有描述农业生产和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故A、D两项与材料不符。
中国民族工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短暂春天,而非1849年到1885年,故B项错误。
通过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工商业税收入的数额和比重从1849年到1885年呈增长趋势,故C项与材料相符。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
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6分)
答案(1)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
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
(2)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3)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
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图表“总计”的纵向一栏可以总结出生丝出口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从表格的出口地点来总结广州生丝出口数量减少,上海生丝出口数量增多的特点;第二小问,可从导致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出发,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加以归纳。
第(2)问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鸦片战争的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
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这一时代背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