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戊戌变法 精品
高二历史(岳麓版-重大改革)-戊戌变法-2课件

汇聚成一股阻 碍变法的潮流,新 法遭到顽固派的抵 制和破坏。
军事 裁汰旧军。
2. 戊戌政变
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奏章携之去,召 上怒诘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 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 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 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遂传懿旨,以 上病不能理万机为辞,临朝训政,凡上所兴 革悉反之。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文教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
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 建海军。
1. 百日维新的内容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 经济 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1.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 早期维新思想
1.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 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 州为新的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 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 收内地税。
1.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 的狂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图
1.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 而为中国,岌岌哉!
——康有为
吾中国四万万人……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 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加 以圣教式微,种族沦亡,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241人教PPT课件

2、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3、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 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 苦,悉达天听”。反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 法诏令184条。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 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 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材料二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 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 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 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 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 绪皇帝下令毁版。
回忆维新梦之源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 惶,……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副,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苟且度日, 因循守旧……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 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 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 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 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 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 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 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5、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①筹划海防,
高中历史4.15《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

与顽固派论战
应诏统筹全局折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 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政党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组织“保国会”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强学会 保国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 要变法图强; 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 存在“帝党”和“后党” 两大官僚集团,光绪帝想 利用维新变法之机,从后 党手中夺取实权,改变傀 儡地位。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思考: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严重危机? 对此中国各政治力量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1)资产阶级维新派 (2)农民阶级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4)地主阶级(清政府)
新政 “预备宪”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
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
③直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 和镇压。
2007宁夏卷42题材料:
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昭领导工作4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 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 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爱国——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 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 识; 启蒙——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创了新的时 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 人民的觉醒; 结论——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主要嫌疑人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93人教PPT课件

“康有为甲午年中了举人,乙未年中进士”。他是那
个国难时的新贵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9世纪末中国为什么选择了改良而非革命的道路?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概览:戊戌变法
一、跌宕起伏的漩涡中的晚清 ——变与不变的哲学
二、思想文化运动中的新潮涌荡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 三、紫禁城中民族复兴的方案
——百日维新 四、变法之殇之得之启
——戊戌政变
一、跌宕起伏的漩涡中的晚清 ——变与不变的哲学
四界辣么大,窝要去看看。
NEWS 1894—1895年的中国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改变中国千二年是之没政有局想到《马关条约》
内容如此苛刻;
唤醒中国千年之大梦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 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 动如此不堪一击。
阅读《时局图》,回答: 1、创作的政治背景?反映 的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的 方式?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分而治之
2、有人为此题诗:沈沈酣 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 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 什么愿望?
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清政府转嫁负担
民众的痛苦(漫画)
政治: 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苏纶纱厂车间
时间
甲午 中日 战争 前 甲午 中日 战争 后
类别 厂矿数
《马关条约》 状况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
势
舞台。
在
(经济、阶级基础)
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救
必
亡图存的康梁维新思想
行
(思想基础)
国际形势 变革旧制度,发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519人教PPT课件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甲午中日 商办 战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甲午中日 商办 战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厂矿数
53 19 63 18
资本额 (千元) 4707 16208
12465 5345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22.4% 77.6%
70% 30%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在这时期会出现此现象? 现象:
修路 设厂
列强通过对资本输出,加强对中国经济、政 治控制,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方式的改变
(1)经济: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2)政治: 直接割地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
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 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 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 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出租国进一 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 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2、甲午战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利息 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④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关于势力范围,理解正确的是:某国在该 地区 :
A.实行军事占领,并入版图 B.扶植傀儡政权,实行间接统治 C.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特权 D.享有优惠关税和治外法权
……
.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后民族 变法的背景 危机的加深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变法的兴起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共34张PPT)

材料八:直到19世纪末期,乡村仍维持着以人 力畜力生产的小农经济,……国内陆路往来主 要仍是仗着驿运,报纸和电报、电话只有大商 埠才有。……书店里就连一张世界地图也都没 有卖过。 ——《戊戌变法》第四册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变革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先天不足。
国瓜内分③局阶中势级国:基的础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 民族民意族资识产。阶级发展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根本原因)
甲午战败《马关条 约》的签订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
列强资 本输出 掀起瓜 分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为民族资 本主义发 展提供了 客观的条 件
甲午 战败 赔款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22021/8/2August 2,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22021/8/22021/8/22021/8/2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日落紫禁城》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 制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戊
(经济基础) 戌 变
民族资产阶级 法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高中历史】戊戌政变PPT课件3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 性质: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
良主义者领导的通过光绪皇帝所推行的 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维新势力过弱,守旧势力过强; 2. 其他原因: 组织: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方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 帝党; 幻想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 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 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极谏,太后更怒。 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可与杨锐、林旭、 谭嗣同、刘光第等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 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康有为篡改后之伪诏
2. 第二阶段:矛盾激化期(9月15—19日)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启示
1. 资本主义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 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想一想:
戊戌变法是失败了,除“京师大学 堂”外,新法无有留存,这意味着戊 戌变法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时效作用, 那么是不是戊戌变法就没有什么历史 意义了呢?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 少,而实是二十世纪新中国开宗明 义第一章也。”
(一)戊戌政变的含义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 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 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镇压运动, 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
(二)政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顽固派
PK
维新派
慈禧太后 徐 桐 刚 毅 荣 禄 李鸿藻 杨崇伊
…… 慈 禧
光绪皇帝 翁同龢 张荫桓 康、梁 “六君子”
《历史·选修1》之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之第4课: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3课 百日维新》55人教PPT课件

的愿望
经 济
经济工业化 保护农工商 有利民族资本主义 主 张 , 未触动封建
业;改革财 发展;有利于增加 初 步 动 土地所有制
政
财政收入
摇了封
军 事
军队近代化 建立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国 防力量,抵御
外来侵略
建统治 秩序,
加强了对人
具 有 一 民统治
定进步
教育近代化 文
教
废除八股 取士
创 办 各 种 学 利 于 西 方 文 化 科 技 意义
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堂;
传播;利于维新人
派人留学; 才培养、思想启蒙
改革之殇之得之启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 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康广仁: “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 妨!” “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
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康广仁 杨深秀
合作探究三: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 商办 53
日战争 前
官督商办、 19 官办
4707 16208
22.4% 77.6%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甲午中 商办 63
12465 70%
日战争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
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教学难点: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使用: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教学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
1、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
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
主要内容,分析其特
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
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
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性。
2、预习题:
(1)、戊戌变法是在
怎样的背景进行的?
(2)、百日维新的领
导者是谁?目的是什
么?开始和结束的标
志分别是什么?性
质?
(3)、百日维新的内
容有那些方面?
一、历史背景:
(一)国际局势:
1.从19世纪下半叶起,
变革______________,发
展_______________,已
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
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
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
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
占,掀起了一场
________________的狂
潮。
3.19世纪末,随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
展,
________________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危机: (三)经济基础: 二、维新变法的经过; (一)宣传维新思想; 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1)内容: (2)性质: (3)作用: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
家是从
________________中分
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
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
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
的_________,对后来的
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
定的________________
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
家。其中,被称之为“火
山大喷火”的是
__________,被称赞为
“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
____________,提出“民
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
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
___________,要不要改
变封建专制制度为
___________,要不要改
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
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
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
8.1898年4月,康有为
在北京成立了
____________,提出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口号。
课中:
1、作业点评。
2、自主合作探究:
(1)合理划分小组,
明确各小组的任务。
(2)加强组间的合作,
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
题。
(3)师生互动,加强
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课后:
1、巩固练习:见导学
案
2、下一节课的预习任
务:见导学案
板书设
计
教学札
记
三、其他补充教学资料(各位教师根据各班教学特点选择补充资料,
可另附纸)
高 年级第二学期 学科 总第 课时导学案
课题 戊戌变法
使用时间: 主备人: 陈
中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构成:
(1)、戊戌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进行的?
(2)、百日维新的领导者是谁?目的是什么?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性质?
(3)、百日维新的内容有那些方面?
三、学法和自检:
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
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
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
潮。
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
展,
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
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
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
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
想家。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
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
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
______。
8.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____________,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四、达标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
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
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
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
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
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
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
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
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
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
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
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
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
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
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
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
明日报》2018-12-18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
的根本原因。(4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
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2、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分别都是谁?
(2)说说二人为了变法维新都做了哪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