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2-2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2起点和终点课件

•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
三十二、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
三十三、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
三十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绛
•
三十五、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佚名
•
八十一、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
八十二、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改变命运,有梦想是重要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梦,有胸怀祖国的大志向,找到自己的梦想,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同时,我们不仅仅要自己有梦想,你还应该用自己的梦想去感染和影响别人,因为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李彦宏
•
六十、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佚名
•
六十一、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歌德
•
六十二、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
六十三、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佚名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和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能正确区分和描述起点和终点。
2. 能观察并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和描述一些较复杂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包含起点和终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能举出一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吗?”。
Step 2:新课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教师向学生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流的起点和终点、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起点和终点等,并让学生进行描述。
Step 3:练习活动1. 教师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的形状或图案,然后将卡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起点,一部分为终点,让学生根据形状或图案进行匹配。
2.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起点和终点。
3.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起点和终点的角色扮演,其他同学根据角色扮演进行观察并描述。
Step 4:巩固和拓展1. 教师出示一些较复杂的例子,如火车站的起点和终点、河流的起点和终点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游戏或故事,并向全班展示。
Step 5: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并在下节课中展示。
2. 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并将其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第2课,P28-30。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探讨、认识并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设计“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纸蛙跳远距离”这样的活动,规定测量标准的统一体现公平公正,并且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确定起点和终点是科学测量的基本要素。
【学情分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或许有了初步确定起点和终点的意识。
而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这样的经历为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基本要素理解奠定了认知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处于低年段,主要以表象认识为主,并且学生的识字、学习习惯、表达能力的局限,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活动的组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学目标】1.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2.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3.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测量的认同感。
4.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证据。
5.意识到比较和测量使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活动,体验确定起点和终点进行公平测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起点和终点确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蛙3个,纸带2条,剪刀1个。
小组准备:纸蛙6个,纸带2条,剪刀1个。
全班学生准备:科学课本,科学活动手册,每人纸蛙1个。
【教学过程】课前小交流:1.让小组长先站起来2.展示“科学课堂小要求”3.教师讲解小要求并强调小组长的任务。
一、实物导入趣味浓教师:孩子们,今天老师邀请了2个小朋友和我们一起来上这一堂科学课,想认识吗?坐坐好!请看!是谁呢?嗯,准确地说是用纸折成的纸蛙,我们把它称作“纸蛙”。
这些纸蛙想带我们去个地方,瞧!这是哪儿?再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是啊,他们在跳远比赛!教师:淘气的小纸蛙觉得自己是跳远能手,也想比一比谁跳的更远呢!(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因此直接用“纸蛙”作为导入,以纸蛙也要参加跳远比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2.说一说:(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才能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天想比跳远,但不知道怎么比。
2.提问:你们能给它们出出主意吗?3.听学生发言,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板书学生的关键词:起点、距离、长度、终点……4.引导学生思考:(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5.小结:为了比赛公平,我们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入上节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恐龙设立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青蛙跳远比赛1.试一试:每人领一个塑料青蛙玩具,让学生在桌上练习青蛙跳远。
2.说一说: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3.说一说: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教师活动21.恐龙们比赛跳远场地不够大,所以它们委托了跳远能手青蛙来代替它们比赛。
2.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3.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引导小结: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4.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课件展示:全班要统一比赛标准。
4.试一试: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5.比一比:(1)谁的青蛙跳得远?在纸带上画上起点、终点及时记录,每轮跳3次。
(2)小组内比较,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5.比赛任务及要求:(1)画一条起跳线,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2)弹跳青蛙,注意在青蛙的尾部画一条终点线。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2起点和终点课件高品质版

sài
纸蛙跳远比赛:
tiào cì
bĭ chū zuì yuăn dē
cì
1. 跳3次,比出最远的1次。
zǔ nèi bĭ jiāo
nă zhī zhĭ wā tiào de zuì yuăn
2.组内比较: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jiāng zǔ nèi zuì yuăn de zhāng tiē dào hēi băn shàng
业后一起到广州闯天下。
随着年岁的叠加,我们会渐渐发现: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谦虚,因为昂头的只是稗子,低头的才是稻子;越是富有的人,越是高贵,因为真正的富裕是灵魂上的高贵以 及精神世界的富足;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因为优秀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随着沧桑的累积,我们也会慢慢懂得: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 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实在太少;所有优秀的人,其实就是活得很努力的人,所谓的胜利,其实最后就是自身价值观的胜利。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 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生活,只有将尘世况味种种尝遍,才能熬出头。这世间,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天,总想要努力醒得比太阳还早,因为总 觉得世间万物,太阳是最能赐人力量和能量的。每当面对喷薄的日出,心中的太阳随之冉冉腾起,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生活的热情就会光芒四射。我真的难以想象,那些 从来不早起的人,一生到底能够看到几回日升?那些从来没有良好习惯的人,活到最后到底该是多么的遗憾与愧疚?曾国藩说: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 生的事。尼采也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光阴易逝,岂容我待?越是努力的人,越是没有时间抱怨,越是没有工夫颓丧。每当走在黎明的曙光里, 看到那些兢兢业业清洁城市的“美容师”,我就会由衷地欣赏并在心底赞叹他们,因为他们活得很努力很认真。每当看见那些奔跑在朝霞绚烂里的晨练者,我就会从心里 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给自己力量的同时,也赠予他人能量。我总觉得:你可以不优秀,但你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你可以不成功,但你必须努力。这个世界上,从 来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只有谁比谁更努力。我也始终认为:一个活得很努力的人,自带光芒万丈;一个人认真的样子,比任何时候都要美好;一个能够自律自控的人,他 的人生也就成功了大半。世间每一种的好,从来都只为懂得努力的人盛装而来。有时候,我真的感觉,人生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做努力,努力了就会无悔,努力了就会无 愧;生活的另一种说法应该叫做煎熬,熬过了漫漫黑夜,天就亮了,熬过了萧萧冬日,春天就来了。人生不易,越努力越幸运;余生不长,越珍惜越精彩。人生,是一本 太仓促的书,越认真越深刻;生命,是一条无名的河,越往前越深邃。愿你不要为已逝的年华叹息,不要为前路的茫茫而裹足不前愿你相信所有的坚持总能奏响黎明的号 角,所有的努力总能孕育硕果的盛驾光临。愿你坚信越是成功的人越是不允许自己颓废散漫,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会 很容易被眼前的障碍所蒙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如果能从当前的环境脱离出来,从一个新角度去解决问题,也许就会柳暗花明。一个土豪,每次出门都担 心家中被盗,想买只狼狗栓门前护院,但又不想雇人喂狗浪费银两。苦思良久后终得一法:每次出门前把WiFi修改成无密码,然后放心出门每次回来都能看到十几个人捧 着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引言:《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基本认知,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因此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正确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教具(如小球、轨道等);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自带记录本和笔等学习工具;穿着适合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教室及户外活动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人跑步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运动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
但是,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在培养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准备一些小车和小人模型,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小车在桌子上运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课后小任务:
用纸带测量比较其它物体的长度3.看看青蛙跳了多远 注意:比赛重复3次
1.为了比赛公平,用一样 大的力按纸蛙,让它们向 前跳跃。 2.在纸带上标出纸蛙分别 跳了多远 3.取最好的成绩
比赛要求:
1、小组合作,轻声讨论 2、有问题可以举手问老师 3、要边比赛边记录 4、比赛结束,整理好材料 5、端正坐好
讨论
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qǐ diǎn
zhōng diǎn
纸蛙代替我们跳远
试一试: 你能让纸蛙
向前跳吗?
怎样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思考:
1、为了比赛公平需要怎么做? 2、怎么标记起点和终点,以哪里为准? 3、一次比赛结果可靠吗,要多比几次吗?
制作赛道
1.在赛道上画起跳线(起点)
2.在赛道上画终点